| 商品名称: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上下册)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
| 作者:程苏东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20.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128984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提出并解释了“经目”这一概念。“经目”是指历代中央政府对官学中所尊“经书”及其解释体系而做出的限定。经目与经学历史中的经书合称不同,一般的经书合称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个人性,在计数时宽松随意,而经目则具有学理性、稳定性和制度性。本书以历代“经目”的演变为核心,在文化史的背景下展开从“六艺”到“十三经”的专题史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于史实的考辨清理;考稽、探讨经目演变的内外部诱因以及前后因革或并存的不同经目之间的关系;尝试就“经目”本身及其与经学史的关系等问题作若干理论性的探讨与总结。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充分的文献学基础上,以文化史为背景,将经目的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地考察经目这一历史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的影响。同时,本书的研究也是在“当代史”的情景下展开的。
程苏东,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哲学系博士后。出站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兼任国学研究院、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秘书。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 目录 目录 上册 序 袁行霈 绪论 一、“经目”的提出 二、经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六艺”的形成 **节西周、春秋的国家教育与王官“四教” 一、作为贵族“公共空间”的商周学宫 二、“诗礼乐”与“书”:二分的经典结构 三、辟雍与泮宫的科目差异 四、仪式与文本:诗礼乐与《书》的经典化 第二节定本与赋义:从王教之典到孔门圣典 一、孔子与“四教”经典的正定 二、旧邦新命:“四教”之学的危机与新变 三、圣人有“作”:《春秋》的经典化 四、由筮典到儒经:《易》学德教思想的发掘 五、圣统的终结与“经典之门”的关闭 第三节战国儒学的分化与“六艺”说之提出 一、不见于《孟》《荀》的“六艺”说 二、战国时期“六学”并举说考索 三、专经与通义:战国儒学的分化 四、“六艺”为楚儒所倡说刍议 第四节汉初儒学与“六艺”说之确立 一、“以六为度”:贾谊的“六艺”论 二、“六学皆大”:董仲舒的“六艺”论 第二章两汉官定经目的制度演变 **节从孔门圣典到帝国经典 一、建元五年之前的博士制度 二、草创阶段的“五经博士” 第二节“师法博士”制的确立与早期调整 一、诸经师法分化与官学师法的出现 二、石渠会议与《穀梁传》的官学化 三、宣帝黄龙“十二员”与“师法博士”制的确立 四、元帝政治与《京氏易》的尊废 第三节刘歆争立古文经与今古学的对立 一、谁是历史的叙述者:从《新学伪经考》说起 二、尊《左》事件中的“阵营”问题 三、官学背景下的西汉古文经学传统 四、“毁师法”:刘歆《左氏》新学与汉代《春秋》学 传统之间的矛盾 五、成哀政治语境中的刘歆《左氏》新学 第四节王莽持政时期的经目改革 一、似是而非的“古文经博士” 二、《乐经》立学与博士增员 三、从“《周官》”到“《周礼》” 第五节东汉经目制度的重建 一、“十四博士”的确立 二、《左》《穀》遭废与《公羊》独尊 三、大、小戴分置与“庆氏礼”的性质问题 第三章两汉“五经”说的学理重构 **节两汉之际重建“五经”说的契机 一、从“数以六为纪”到“数用五” 二、以“五常”配“五经” 三、5+1:贾谊式“六艺”说的重现 第二节《汉书·艺文志》所见“五经”说 一、学术史回顾 二、西汉中后期重《易》思想的渊源 三、以《易》为“五经之原”的实现 第三节《白虎通·五经》所见“五经”说 一、《白虎通》所见“五经”说校勘 二、谶纬之学的兴起与《春秋》“为赤制”说 三、《白虎通》所见“五经”说的性质问题 下册 第四章魏晋至隋唐经目演变 **节郑学一统:魏初经目新变 一、曹魏“十九博士”说考伪 二、不标师法的曹魏博士制度 三、魏初太学中的郑学“小一统” 四、边缘化的魏初太学 第二节郑王分庭:曹魏后期的学术与政治 一、王学立官的时间问题 二、王学肇兴之由 三、嘉平以后的郑王之争与曹马之争 第三节繁简依违:两晋官学经目的调整 一、晋武“十九博士”诸说平议 二、《三临辟雍碑》所见三家礼的并置 三、驳杂多元的西晋太学师法 四、东晋博士员减省与太学师法一元化 五、孝武帝重定国子学经目 第四节儒玄之争:南北朝经目沿革 一、“意在贵玄”:颜延之元嘉新制 二、“儒不可缺”:王俭与陆澄的永明更化 三、梁陈经目与晚出新注的胜利 四、十六国、北朝及隋经目探赜 第五节多元归一:一元化的唐代经目 一、唐代科举与“九经”制的确立 二、今古《孝经》之争与玄宗御注的颁定 第五章宋学的发展与官定“四书五经”的形成 **节熙宁变法与王安石经目改革 一、北宋经学新变与熙宁“五经”制度 二、兼经制度的确立与《孟子》升经 三、元祐更化与北宋经目的后续调整 第二节南宋“六经”制度 一、南宋“六经”的建立 二、南宋“六经”的经学史地位 第三节从“六经五书”到“四书五经” 一、“四书”的结集 二、至元国子学与“六经五书”制 三、皇庆科举与“四书五经”的确立 四、《周礼》的废置及其经学史意义 第六章民间经学力量的上升与“十三经”的确立 **节南宋至明初的“十四经”说 一、“十四经”所指略考 二、“十四经”之说的学术背景 三、“十四经”说的经学史地位 第二节《十三经注疏》的初次汇印及其经学史意义 一、所谓“南监本”的刊刻时间问题 二、“南监本”之说的形成及传播 三、“南监本”之说考伪 四、“正德本”《十三经注疏》的经学史意义 第三节明中期汉学思潮的兴起与“十三经”的正式确立 一、“十三经”成于宋代说平议 二、南宋所谓“十三经”之提出 三、“至正嘉之际而尽变其说”:《十三经注疏》的出现 四、从闽本到北监本:“十三经”之名的*终确立 五、“十三经”之说的官方认可 附录一: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十三经注疏》 各书刻工名录 附录二:北京市文物局本《十三经注疏》刻工籍贯 可考者所刻书(瞿目所载部分) 结语 一、经目的基本特征 二、经目演变的分期 三、经目与经学史之关系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古籍 二、近代以来出版论著 三、论文集及研究资料汇编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后记
这套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意味着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休闲读物,但它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解框架,让你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关于“何为经典”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变迁时,那种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推导,让人信服力十足。它让我明白,所谓的“经典化”过程,其实是一场漫长而精微的文化工程。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那些“过渡性”文本的深入挖掘,它们就像是地质学上的断层,记录着文化力量的转换。这本书不仅是研究“经学”的必备工具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演变轨迹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的长廊,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知的模样。阅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对“经”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过去总觉得“六艺”和后来的“十三经”仿佛是天生就存在的体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间无数的挣扎、融合与分流。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变迁、政治风云乃至思想流派对文本选择和地位确立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边缘经典的起落沉浮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文化传承中“失落的环节”。读完第一卷,我简直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些经典是如何被后世的儒者们重新定义和神圣化的,那种文化符号的构建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充满人性博弈。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么专业的题目会非常枯燥,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文献学、思想史和政治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名录”和“书目”的研究,这些书目本身就是时代意识形态的晴雨表。通过追踪某几部文献在不同“经目”中的进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中心是如何重塑文化价值的。每一次重排座次,背后都意味着一次思想转向或权力巩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去反思我们今天是如何看待传统经典的,很多我们视为“不证自明”的真理,其实都浸透着历史的选择与偶然性。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看经典的角度都变得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但绝非故作高深。它有一种沉静的学术力量,但同时又充满了对古代学人的同情和理解。当我读到关于早期儒家经典在不同学派间的流传和诠释差异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争论声。作者对不同时期学者们对“经”的界定标准,比如“义理之精深”、“史事之详实”等等,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对比,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认知。它让我跳出了只看结论的思维定式,开始关注经典是如何被“活着用”和“不断重写”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在后世被边缘化的典籍,作者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包容、更立体的文化视野,而非仅仅是“尊古崇经”的单向度叙述。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完全抓住了“演变”这个核心。它不是按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以“经目”的变动为主轴,这种聚焦使得原本宏大叙事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中间状态”文本的方式,那些在“六艺”和“十三经”之间徘徊不定的作品,它们的故事往往是理解整个体系形成的关键。阅读时,我仿佛手里拿着一份详尽的地图,标记出了历代士人对“正统”的争夺点。特别是关于“五经”的定型和“十三经”的最终确认,作者引用的史料和文献对比考证非常扎实,但行文却毫不晦涩,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畅快感。它让我意识到,文化经典的地位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权力、学派与时代需求共同塑造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