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637-2017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GB/T 35637-2017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化委員會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測繪
  • 測繪技術
  • GB/T 35637-2017
  • 技術標準
  • 規範
  • 地理信息
  • 工程測量
  • 質量控製
  • 基礎技術
  • 測繪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通建築科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GBT356372017
商品編碼:2553987296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GB/T 35637-2017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定價 24.00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1月
開本 16
作者 中國標準化委員會
裝幀 平裝
頁數
字數
ISBN編碼 GB/T 356372017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齣版社:中國質檢齣版社  
大16開 頁數:24 字數:36  
紙 質 版:24元

 

標準號: GB/T 35637-2017   中文標準名稱: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ICS: 07.040   英文標準名稱:  
中標分類:     發布日期: 2017-12-29
采標情況:     實施日期: 2018-07-01
 
內容簡介
本標準規定瞭城市測繪的總體要求以及基礎控製測量、地理信息數據獲取、專項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管理與應用、質量控製的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城市測繪的技術設計、作業實施及質量管理。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 一、 引言 城市測繪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維護的基礎。它為城市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空間地理信息,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城市測繪的精度、效率和現勢性提齣瞭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技術要求旨在規範城市測繪工作的基本內容、技術方法、質量標準和成果形式,確保城市測繪數據的準確性、一緻性和完整性,為城市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適用範圍 本技術要求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城市範圍內進行的各類測繪活動,包括但不限於: 城市基礎測繪: 建立和更新城市坐標係、高程係統、地理空間框架等基礎地理信息。 城市規劃測繪: 為城市總體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提供地形、地貌、地物等測繪數據。 城市建設測繪: 為各類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提供工程測量、變形監測、竣工測量等服務。 城市管理測繪: 為城市管綫普查、不動産登記、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應急管理等提供空間信息支持。 城市更新測繪: 為舊城改造、曆史街區保護、城市景觀提升等提供測繪保障。 城市地下空間測繪: 開展城市地下管綫、構築物、空間資源等的測量與管理。 其他與城市相關的測繪活動。 三、 基本原則 城市測繪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準確性原則: 測繪成果必須真實反映地物、地貌的實際狀況,滿足規定的精度要求。 2. 一緻性原則: 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測繪成果在不同測繪項目之間應保持一緻性,避免數據衝突。 3. 現勢性原則: 測繪數據應及時更新,反映城市現狀,滿足實時信息化的需求。 4. 規範性原則: 測繪工作應嚴格遵守國傢及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 5. 經濟性原則: 在保證測繪質量的前提下,應選擇經濟閤理的技術方案和方法。 6. 共享性原則: 測繪成果應具備良好的數據共享能力,方便各相關部門和用戶使用。 7. 安全保密原則: 涉及國傢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測繪信息,應嚴格遵守國傢保密規定。 四、 測繪內容與技術要求 4.1 地形地貌測量 4.1.1 地形圖要素: 包括高程點、等高綫、坡度、坡嚮、地貌類型、地貌單元界綫等。 4.1.2 等高距: 根據地形的起伏程度和比例尺的要求,閤理確定等高距。一般情況下,平坦地區可采用較小的等高距,山區可采用較大的等高距。 4.1.3 高程精度: 控製點的平麵位置中誤差不大於0.1米,高程中誤差不大於0.05米。地形圖的等高綫高程中誤差不大於0.5倍的等高距。 4.1.4 測量方法: 可采用傳統的地麵測量方法,也可結閤航空攝影測量、無人機攝影測量、激光掃描等先進技術。 4.2 地物測量 4.2.1 地物分類: 按照國傢統一的地物分類標準,對城市中的各類地物進行分類和編碼,包括建(構)築物、道路、水係、植被、構築物、管綫等。 4.2.2 建(構)築物: 包括房屋、橋梁、隧道、圍牆、擋土牆、塔架、構築物等。應測量其平麵位置、平麵尺寸、高程、結構類型、使用性質等。 4.2.3 道路: 包括各種等級的道路、廣場、人行道、自行車道等。應測量其中心綫、寬度、路麵類型、邊坡、排水設施等。 4.2.4 水係: 包括河流、湖泊、水渠、排水溝、池塘等。應測量其邊界、寬度、流嚮、水位、水深等。 4.2.5 植被: 包括喬木、灌木、草坪、綠化帶等。應測量其分布範圍、密度、高度等。 4.2.6 構築物: 包括電綫杆、路燈、交通標誌、垃圾桶、座椅等。應測量其位置、類型、尺寸等。 4.2.7 管綫: 包括給水管、排水管、燃氣管、電力管、通信管、熱力管等。應測量其埋深、走嚮、管徑、材質、交叉點等。 4.2.8 精度要求: 主要地物的平麵位置中誤差不應大於比例尺對應地綫距離的1/3。高程中誤差不應大於0.1米。 4.3 坐標與高程控製網 4.3.1 坐標係統: 應采用國傢統一的大地坐標係(如CGCS2000)。 4.3.2 高程係統: 應采用國傢統一的1985國傢高程基準。 4.3.3 控製網密度與精度: 控製網的密度和精度應滿足城市測繪的整體精度要求。控製點的平麵位置中誤差不應大於0.05米,高程中誤差不應大於0.03米。 4.3.4 測量方法: 可采用GNSS測量、全站儀測量、導綫測量、水準測量等方法,並應進行嚴密性控製和精度評定。 4.4 城市地下空間測繪 4.4.1 測量內容: 包括城市地下管綫、地下構築物(如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地下車庫等)、地下礦産資源、地下水等。 4.4.2 管綫測量: 應采用專業管綫探測設備,結閤人工開挖,獲取管綫的準確位置、埋深、管徑、材質、流嚮、狀態等信息。 4.4.3 地下構築物測量: 可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全站儀、GNSS等技術,獲取構築物的平麵位置、高程、尺寸、內部結構等信息。 4.4.4 精度要求: 地下管綫、構築物的平麵位置中誤差不應大於0.2米,埋深中誤差不應大於0.1米。 4.5 城市三維模型構建 4.5.1 模型類型: 可構建城市建築模型、地形模型、管綫模型、城市景觀模型等。 4.5.2 模型精度: 模型的幾何精度應符閤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具體要求。 4.5.3 模型錶達: 模型應具備豐富的地理空間信息,能夠進行可視化展示、空間分析、模擬仿真等。 4.5.4 數據格式: 采用國際通用或行業推薦的三維模型數據格式,如OSGB、CityGML等。 五、 質量控製與檢查驗收 5.1 全過程質量控製: 測繪單位應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係,對測繪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質量控製。 5.2 技術設計審查: 測繪項目開始前,應對技術設計方案進行審查,確保方案的科學性、閤理性和可行性。 5.3 中途檢查: 在測繪過程中,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中途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 5.4 成果檢查: 測繪成果提交前,應進行全麵的檢查和驗收,包括圖紙、數據、報告等。 5.5 第三方復核: 根據項目需要,可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測繪成果的獨立復核。 5.6 驗收標準: 測繪成果的驗收應符閤本技術要求及閤同約定的相關標準。 六、 成果形式與提交要求 6.1 數據格式: 測繪數據應采用標準的數據格式,如Shapefile、GeoJSON、DWG、DXF、GML等,並附帶詳細的數據字典。 6.2 圖紙要求: 圖紙應清晰、規範,符閤國傢相關製圖標準。比例尺、圖例、坐標係、高程基準等要素應標注齊全。 6.3 報告要求: 測繪報告應詳細記錄測繪過程、方法、儀器設備、質量控製措施、精度評定結果等信息。 6.4 三維模型: 三維模型應提供相應的可視化瀏覽工具或數據接口。 6.5 提交方式: 測繪成果的提交方式可為電子數據、紙質圖紙、光盤、在綫平颱等,具體應根據閤同約定。 七、 儀器設備與人員資質 7.1 儀器設備: 測繪工作所使用的儀器設備應符閤國傢計量認證要求,並定期進行檢校。 7.2 人員資質: 承擔測繪工作的技術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持有有效的注冊測繪師證書或相關資格證書。 八、 附則 本技術要求由相關部門負責解釋。本技術要求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結語 城市測繪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技術要求為城市測繪工作的開展提供瞭科學、係統的指導,有助於提升城市測繪的整體水平,為建設智慧、宜居、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遙遠的仰望。我是一名藝術傢,對綫條、空間和比例有著天然的敏感。當我偶然翻閱到這本書的目錄時,那些關於“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測量控製網”、“地形地貌測繪”等詞匯,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宏大的景象。我開始想象,那些測繪員們,如何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用科學的工具和嚴謹的態度,去丈量、去記錄。這與我用畫筆去捕捉光影、用色彩去錶達情感,雖然方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探索和再現。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城市曆史變遷的測量記錄感興趣,因為曆史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空間信息。比如,古老的城牆、橋梁、甚至是老建築的測量數據,如果能夠被係統地保存和分析,或許能為我們解讀城市的過去提供新的視角。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張巨大的城市骨架圖,它定義瞭城市的形狀、規模和空間關係。雖然我無法像專業人士那樣解讀每一個數據的含義,但我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將雜亂無章的現實世界,轉化為有序、可控的科學體係的力量。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再宏偉的建築,再復雜的城市規劃,其根基都離不開這些基礎而精密的測量工作。

評分

我是一名對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有著高度關注的專業人士。我深知,在麵對突發事件時,準確的地理信息和及時的空間數據,是製定有效救援方案和疏散計劃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現,為我理解城市測繪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提供瞭重要的視角。書中關於“應急測繪保障”和“災害區域勘察”的部分,讓我看到瞭測繪技術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麵的獨特價值。我設想,在發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時,如果能夠快速獲取災區的精確地形數據、建築損毀情況,甚至是人員疏散的路綫信息,那麼我們的救援工作將能夠更加高效、更有針對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更詳細地介紹,在緊急情況下,如何利用現有的測繪技術和資源,快速響應並提供必要的地理信息支持。例如,如何通過無人機進行快速航拍和三維建模,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臨時的地理信息數據庫,等等。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城市安全體係中的一個重要“傳感器”。它能夠感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有用的數據,為我們的安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我期待,這本書的實踐應用,能夠為提升城市的整體應急響應能力做齣更大的貢獻。

評分

我是一名對城市地理學充滿好奇心的大學在校生,我一直試圖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中的城市現象聯係起來。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探索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的“肌理”。我對於書中關於“城市地籍測量”和“地籍圖繪製”的部分尤為感興趣。這讓我明白瞭,我們腳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著清晰的權屬劃分和精確的邊界。這種對空間信息的細緻劃分和管理,是城市有序運行的基石。我希望書中能夠更生動地解釋,為什麼精確的測量對於房地産交易、土地管理、甚至城市規劃審批都至關重要。例如,如果地籍數據不準確,可能會引發多少土地糾紛?又會給城市發展帶來怎樣的隱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是一種關於城市空間秩序的啓濛。它讓我看到瞭,科學的測量和嚴謹的標準,如何將一片片零散的土地,整閤成一個有規則、有秩序的城市整體。我期待,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將書中的知識,與我所學的城市地理學理論相結閤,更深入地理解城市的運作機製。

評分

我是一名熱衷於城市曆史文化的研究者,對於古籍和曆史資料有著近乎癡迷的探索欲。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是否能夠為我解讀古老的城市地圖和文獻提供一些技術上的幫助。雖然我並不直接接觸測繪儀器,但我深知,任何曆史地圖的繪製,都離不開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測量規範。書中關於“曆史測繪數據保存和利用”的部分,如果能夠被進一步擴展,或許能為我們研究古代城市格局、水係變遷、甚至聚落分布提供寶貴的實證材料。我設想,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城市測量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演變軌跡,理解不同曆史時期城市規劃的特點和邏輯。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城市過去的一扇門。我希望它能夠更深入地探討測繪技術在曆史遺跡保護中的應用,例如,如何通過精確的三維掃描技術,記錄古建築的每一個細節,為日後的修復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所代錶的,不僅僅是現代測繪的嚴謹,更是一種對城市過去和未來的尊重與傳承,它讓我們能夠用科學的語言,講述城市的故事。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議題的公民,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瞭解城市規劃和建設背後,有哪些技術性的考量能夠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尤其是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麵。書中關於“城市基礎設施測繪”和“地下管綫探測”的部分,讓我對城市“看不見”的地下世界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想象一下,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綫網絡,如果能夠被精確地繪製和管理,不僅能夠提高維護效率,更能避免因施工失誤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我特彆關注書中可能提及的關於“綠色建築”和“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要求,這些新興的城市發展理念,是否也在測繪的範疇內有所體現?例如,如何通過精確的地形測量,來優化雨水收集和利用係統?如何通過對城市綠地的測繪,來科學地規劃城市生態廊道?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是連接科學技術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橋梁。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看似枯燥的測量工作,也承載著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的重任。我希望,未來的測繪技術,能夠更加關注環保和可持續性,為我們打造一個真正綠色的城市。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正身處一個正在經曆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項目之中。高樓拔地而起,道路縱橫交錯,每一點的改變都離不開精密的測量。這本書的到來,恰似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為我揭示瞭這一切背後隱藏的科學與規範。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理解那些關於坐標係統、高程基準、以及測量誤差控製的章節。雖然其中不乏一些艱深的術語,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力求清晰、準確地傳達信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城市地形圖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的結閤應用,這讓我明白瞭我們日常使用的地圖和導航軟件,背後是多麼龐大的數據支撐和技術集成。書中所描述的“三維城市模型”的構建過程,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從二維平麵到三維實體的轉化,這不僅僅是技術的跨越,更是城市管理和規劃思路的革命。我開始思考,未來的城市發展,是否會更加依賴於這些數字化的模型,以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更科學的決策。這本書,讓我對城市的“內髒”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細節決定成敗”的真諦。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城市建設的“史詩”,用嚴謹的科學語言,記錄著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每一次蛻變。

評分

我是一名對城市交通係統有著深入研究的交通規劃師。我深知,一個高效、安全的交通網絡,離不開精確的地理信息和細緻的測量數據。這本書的齣現,為我理解城市交通規劃的基礎提供瞭重要的技術支撐。書中關於“道路測繪”、“交叉口設計”以及“交通設施定位”等內容,都與我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地形地貌數據在交通綫路選綫中的應用”,這對於我們優化道路走嚮、減少工程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我設想,通過集成高精度的地形數據和交通流量數據,我們可以更科學地規劃新的道路、優化現有的交通網絡,甚至預測未來交通擁堵的發生,並提前采取措施。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張精密的“城市經絡圖”,它描繪瞭城市的空間骨架,而交通係統,則是流淌在這幅骨架上的血液。隻有清晰地認識和掌握這張“經絡圖”,我們纔能更好地疏通“血管”,讓城市交通更加順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進一步地探討如何利用測繪技術,來提升交通安全,例如,通過對道路邊坡、視距等數據的精確測量,來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評分

作為一個常年穿梭於城市各個角落的建築工人,我對於“基礎”這個詞有著非常直觀的理解。我們建造的每一棟高樓,鋪設的每一條道路,都離不開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比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這些“基礎”背後的嚴謹和科學。書中關於“測量控製點”和“高程基準”的描述,雖然用詞專業,但很容易讓我聯想到我們施工現場需要依賴的那些基準點和標高。我常常好奇,為什麼在同一個城市,不同項目的標高會有那麼精確的統一?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城市建造的DNA手冊”,它規定瞭城市建設的“基因序列”,確保瞭整個城市的有序、協調發展。我希望書中能夠更詳細地介紹一些實用的測量技巧和工具應用,對於我們一綫施工人員來說,能夠直接指導我們工作的,纔是最有價值的。比如,如何快速準確地進行高程復核,如何在復雜的場地環境中建立臨時測量控製網等等。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規範,更是一種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它讓我知道,我們付齣的每一滴汗水,都凝聚著科學的力量,都為城市的進步添磚加瓦。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那厚重而紮實的封麵,仿佛承載著無數測量員們在城市角落留下的汗水與智慧。翻開書頁,一股嚴謹而專業的知識撲麵而來。盡管我並非專業的測繪人員,但作為一名對城市建設和發展充滿好奇心的市民,我對這些“看不見”的基石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背後,那些精密的規劃、嚴苛的標準和日復一日的辛勤付齣。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城市測量數據采集和精度要求的部分,想象著無數的數據點是如何被精確地記錄、處理,最終匯聚成一幅幅清晰、準確的城市藍圖。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測繪工作者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更深入地探討新技術的應用,比如無人機測繪、激光掃描等,它們如何改變瞭傳統的測繪模式,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畢竟,現代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測繪技術也必須緊隨時代步伐,纔能更好地服務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城市測繪領域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技術指導,也為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城市“心髒”運作的窗口,非常有價值。

評分

我是一名對科技發展充滿熱情的信息技術從業者,我總是對那些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革新保持著敏銳的嗅覺。當我瞭解到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城市測繪基本技術要求的標準時,我立刻聯想到它與地理信息係統(GIS)、遙感技術、以及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是如何融閤的。書中關於“數據質量控製”和“空間信息錶達”的章節,對我來說,就像是探尋數據之源的地圖。我好奇,現代化的測繪技術,例如LiDAR(激光雷達)掃描和攝影測量,是如何被納入到這本書的標準中的?它們如何改變瞭傳統測繪的效率和精度?我設想,未來城市測繪的數據,將不僅僅是二維或三維的幾何信息,更將包含豐富的屬性信息,例如建築的用途、年代、甚至是能源消耗數據。這些海量的數據,經過有效的整閤和分析,將能夠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撐。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它所規範的技術要求,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的城市信息係統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期待,這本書的後續版本,能夠更加深入地探討新興技術在城市測繪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賦能智慧城市的未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