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技巧(第三版) |
| | 定價 | 88.00 |
| 齣版社 | 光明日報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12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美]羅伯特·史密斯等著 王嶽主譯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315 |
| 字數 | 220韆字 |
| ISBN編碼 | 9787519436995 |
>
作者簡介 Author Biography 1.簡單易用的五步麵談法,實操性強;
2.全麵獲取患者信息,從容得齣明確診斷,製定精準治療方案的有力工具;
3.幫助醫生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形成穩固和諧的醫患關係。
>
精彩書評
精 如果你想與患者建立治療關係、盡可能正確地做齣診斷、盡可能完全地讓患者參與到治療方案中,我建議你們使用這本書,學習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技巧。無論你所從事的域是初級保健、普外科、醫院藥品、內外科亞專科還是臨終關懷,它都與你的醫療實踐相關。現在是時候發展你的專業技能瞭,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倫理、人文與臨終關懷中心 蒂莫西?奎爾
希波剋拉底說,醫生有三寶: 語言、藥物、手術刀。
世界衛生組織亞洲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與世界醫學會的《福岡宣言》提齣: “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缺少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達標一樣,是無能力的錶現。”本書作者介紹的“以患者為中心”5步麵談法,以及使用共情技巧進行答復的N-U-R-S方法都非常簡單、實用,對提高醫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大有幫助……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 張雁靈
常言道,“言語之外無病人”。臨床醫學始於患者述說病情與病史,但病情陳述與病史敘事並不是純粹客觀的寫真,而是患者憑藉自身的體驗、疾苦認知與觀念重建的疾病世界。因此,“以患者為中心”的信念不可逾越,但這一原則如何在醫患溝通實務中落地?鮮有圓熟的見解。該書作者對此深有研究,饒有心得:那便是在全人醫學觀的下將溝通半徑輻射到患者的社會語境、生活情境、個體心境之中,深入到患者的疾苦觀、醫療觀、生死觀之中。將醫患溝通與疾苦敘事結閤起來,將共情、溝通與人文關懷串聯起來。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王一方 >
內容簡介 Content Description 由醫學專傢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更新擴展的第三版,為讀者呈現瞭一種循序漸進地全方位掌握醫學麵談技巧的方法。作為醫學麵談技巧這一主題的循證指南,本書采用瞭已經證實的“五步法”——整閤瞭以患者為中心與以醫生為中心的兩種麵談技巧,在不額外增加麵談時長的前提下,可大大提升麵談效果,幫助醫生學習如何有把握地從患者那裏獲取準確的身體健康狀況數據,以及關鍵的個人、社會與情感方麵的信息,從而使其能夠做齣精準的診斷,製定有效的治療方案,並形成穩固的醫患關係。 >
編輯推薦 Editorial Reviews 1.簡單易用的五步麵談法,實操性強;
2.全麵獲取患者信息,從容得齣明確診斷,製定精準治療方案的有力工具;
3.幫助醫生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形成穩固和諧的醫患關係。
>
目錄
推薦序 來自一綫的故事
譯者序
前言
導語
緻謝
第1章 醫學麵談
第二章 收集數據和建立關係的技巧
第三章 麵談的開始階段: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
第四章 癥狀鑒彆技巧
第五章 麵談的中間部分: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
第六章 步驟11:麵談的結尾
第七章 根據不同情況和實際問題調整麵談
第八章 醫患關係
第九章 總結和呈現患者的故事
附錄1 第1版前言
附錄2 以患者為中心麵談的研究及人文依據
附錄3 感覺和情緒
附錄4 瓊斯夫人就診初步評估的完整報告
附錄5精神狀態評估 >
在綫試讀 Online Reading 推薦序 來自一綫的故事
作為一名初級保健醫生和臨終關懷醫生,我在35 年的行醫生涯中進行的臨床麵談次數多到令人難以置信。起初,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受教於喬治?恩格爾、阿特?施馬勒和麥剋?利普金,我接受的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培訓。令人驚訝的是,一直以來,麵談的基本結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坐下來,介紹你自己,盡可能地使患者感到舒服,共同製定麵談事項,然後開始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接著完成以醫生為中心的部分。這個過程可為醫生進行身體檢查、安排必要的化驗檢查做準備,有助於醫生進行臨床推理以便瞭解可能導緻患者患病的原因。此過程還為醫生如何嚮患者交代病情、共同製定下一步計劃提供瞭寶貴信息。
在麵談過程中,醫生具有雙重身份。第1,與患者建立治療關係,包括:確保患者感到自己是被聆聽、被理解的,確保他們想要達成的事項是被醫生認可的,迴應他們的情緒並邀請其參與到自身的治療計劃當中。第二,也是同樣重要的一點,收集做齣正確診斷所需的數據信息(或確定下一步怎樣做纔能效、zui安全地做齣診斷),具備必要的診斷技能以便將臨床數據信息整閤到閤理的治療方案中。作為一名醫生,如果在診斷方麵沒有敏銳性和警惕性,無法準確收集做齣恰當診斷所需的全部臨床信息, 而隻是切、富有同情心、能夠給患者帶來被關心、理解和聆聽的感覺, 是遠遠不夠的。相反,如果醫生缺乏以患者為中心的技巧,無法建立起一種患者聽從醫生建議的治療關係,而隻是擁有、嚴謹的診斷者所需的以醫生為中心的技巧也是不夠的。
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瞭初級保健和臨終關懷方麵。初級保健處理的患者問題種類zui為廣泛,從zui初錶現為軀體癥狀的社會心理睏擾,到急慢性疾病的早期階段,再到嚴重疾病的晚期階段。許多患者非常健康,想要保持健康,但其他患者可能長期患有慢性疾病,希望找到管理疾病的方法。大多數患者尋求醫生的幫助是為瞭解決當前的問題,但他們也想建立未來也能依靠的長期保持的醫患關係。作為一名臨終關懷醫生,我看診的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病情就已經十分嚴重。有些患者可能患有嚴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難以管理;有些患者可能麵對生死抉擇, 需要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治療或轉為純粹以舒適為目的的方案。令人驚訝的是,在以上兩種情形中,本書中描述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和技巧均可有效滿足患者及其傢庭的需求。
我們可以參考下麵這個案例。一名35 歲的心理係研究生到大學校醫院就診,主訴腹痛。該醫生第1次為這名學生看診,瞭解到腹痛是其就診的主要原因。之後,醫生進行瞭感性的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發現腹痛已齣現數周,進食後加重,且該學生正在進行一係列的考試,考試通過後方可開始博士論文的撰寫。醫生瞭解到,患者為當地參禪中心成員,無吸煙、飲酒或服藥行為,但因專注於考試,zui近沒有時間冥想,且對於考試和即將到來的博士論文開題十分焦慮,睡眠不佳。聽完患者的陳述後,該醫生進行瞭簡要的身體檢查,患者診斷有情境壓力,可能患有應激性胃炎,並開具瞭抗酸劑,醫囑瞭一些放鬆技巧。他還發現,患者樂於瞭解其身體狀況,希望完全參與到全部診療方案當中。
醫生和患者對第1次會麵均很滿意。該醫生進行瞭非常感性且詳盡的、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且基於患者呈現齣的一係列癥狀和在初級保健機構如大學校醫院等常見的疾病做齣瞭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但是他縮短瞭以醫生為中心的部分,如果他在這一階段可以更加警惕,挖掘其他可能的相關問題,他就會發現患者的體重下降瞭約5 磅(約2.27 公斤),排便減少,且上周幾次嘔吐瞭未消化的胃內容物。如果在初次就診時就發現瞭這樣的臨床信息,醫生可能就會仔細考慮更嚴重疾病的可能性,可能會進行更全麵的身體檢查。
10 天後,該患者又緊急迴到瞭校醫院,體重又下降瞭8 磅(約3.63 公斤),排便完全停止,消化睏難。此次接診的是另一名內科醫生。該醫生迴顧瞭第1次病曆,直接開始瞭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部分。通過高度具有針對性的提問,該醫生徹底檢查瞭患者的所有係統,發現患者的嘔吐物主要是未消化的食物,無血液,大便的顔色和黏稠度正常,體重急劇下降,站立時偶覺頭暈,無尿黃或黃疸,無酗酒、吸毒行為,無肝炎或HIV 病毒暴露。然後,醫生進行瞭全麵的身體檢查,發現患者上腹部有一腫物,觸診時覺中度柔軟,糞便無隱血。
該醫生收集瞭關鍵信息後做齣瞭診斷,但是幾乎沒有花費任何時間讓患者自己陳述病情以瞭解患者自身及其主要的想法、顧慮和情緒。很顯然, 對於發現的這些信息,他感到很驚慌、擔心,但為瞭不嚇到患者,他盡量弱化瞭自己的擔心。他對患者說:“我們會預約CT 掃描和上消化道檢查, 然後再看看情況如何”。當患者問他覺得病情如何時,他說等到更確定之後再討論這個問題較好。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zui初隱瞞信息的策略嚇壞瞭這名患者,因為她極其需要掌控自己的身體和相關信息。發生這樣的事一部分是因為他之前不認識這位患者,一部分則是因為他跳過瞭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部分。他試圖在壞消息真正被確認之前保護患者免受可能的壞消息的影響,但實際上這樣做是加劇瞭本身就無比可怕的經曆。
該患者接受瞭預約的各項檢查,但她也在尋找理想的醫生,希望其既可以認真聽取她的意見、與她互動、讓她完全參與到自己的診療過程中,同時又對其病情和治療方案保持高度警惕。不久之後,她被診斷齣患有胃癌。幾天後,她第1次到我這裏就診,我成為瞭她新的初級保健醫生。為瞭準備此次接診,我研究瞭針對年輕患者的胃癌治療方案,結果令人失望。現有的治療方法通常無效,唯yi可用的試驗方案又有很強的侵害性。替代療法也有可能,侵害性也較小,但是我個人懷疑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會有幫助。臨終關懷也是一個選擇,但是對一個如此年輕、充滿活力、尚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來說,選擇臨終關懷從一開始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我無法給這名患者推薦一種簡單或明確的方案——似乎每一個選擇都是風險大於益處。
為瞭準備這次會麵,我與內科和外科的腫瘤學專傢進行瞭交談,以確保我清楚各種治療方案及其療效和經濟負擔,我自己也查閱瞭一些文獻資料。我還與一些要好的醫生朋友討論瞭這個病例有多麼可怕,因為與患者見麵時,我想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悲痛對其造成的影響。
當我們zui終見麵時,我又迴顧瞭這本書列齣的基本內容。我坐下來, 並盡可能地確保她是舒服放鬆的(有時,當患者像她這樣病重、並且正麵對生死攸關的不確定性時,這並不容易,但至少可以承認她的痛苦並將其弱化至)。然後我們定好瞭這次會麵的事項。她希望瞭解各種治療方案,並在就診結束時可以有一個治療計劃。這也是我的zui終目標,但是在我們繼續之前,我要求迴顧她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確保我完全瞭解到瞭她的情況。然後,我按計劃繼續進行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部分,從她第1次注意到任何癥狀一直到現在。敘述的一部分是她癥狀進展的過程, 但也包括她與以前的醫生接觸的經曆。如果沒有迴顧這些經曆的話,我就不會瞭解她的疾病以及個人生活的關鍵信息,但除此之外,這部分麵談還充滿瞭需要被認可和迴應的情緒7(在人生的時光中患上此病,她是多麼地震驚與失望,似乎不怎麼傾聽她的第二位醫生令她多麼地惱怒,她的父似乎變成瞭科學傢,在積極地到處尋找試驗治療方案等等)。在這次麵談後,我更多地瞭解瞭她的病情,但也在她的傢庭和生活背景下,開始瞭解瞭她這個人。同時,根據我選擇迴應的話題,她也更多地瞭解瞭我的想法以及可以討論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部分結束後,我們開始瞭以醫生為中心的階段,我就其癥狀和經曆的細節瞭解瞭一些具體問題,還詢問瞭她的病史、傢族史和社會史。
先以患者為中心,再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部分(然後是仔細的身體檢查和化驗數據迴顧)都結束後,這時我便可以更好地和她討論診斷情況, 共同製定齣一個既符閤其病情又符閤其個人觀點和價值觀的治療計劃。我知道,根據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她需要知道所有可選擇方案的細節,包括我對每個方案的看法,隱瞞讓她不安的信息反而會加劇她的恐懼和無力感。我清楚地知道,她想要非常積極地參與所有的醫療決策。她會歡迎我和其他專傢的建議,但是對於zui終如何進展,她需要自己做齣決定。經過多次會麵的廣泛探索後,我們zui終需要從侵害性很大的試驗性治療方案(根治性手術、高強度化療,可能還有放射性治療)和臨終關懷中做齣選擇。她知道,不管選擇哪種方案,我們都會竭盡所能地減輕其癥狀和痛苦, 但是如果選擇積極治療的話,這條路會非常艱辛,有很大的侵害性,能幫助她的機會也很小。我們同意花幾個星期來做決定,在此期間她可以拜訪其他醫學專傢,獲得額外的幫助。我們也達成瞭一緻,即不管她做齣什麼決定、結果如何,我們都會在整個過程中共同努力。
構成瞭我們問診的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形成瞭我們醫療關係的基礎,使得我們共同努力,做齣瞭嘗試試驗性治療的決定。1 個月後,盡管反復手術、積極化療,她的病情還是不斷惡化,我建議她轉為臨終關懷,我們會竭盡全力讓她盡可能舒適地度過剩餘的時光。接受臨終關懷後,她度過瞭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月,但之後她的癥狀變得非常嚴重,她同意使用輕度鎮靜劑來減輕痛苦,可以在傢安詳地離世。在每一次重大轉變時,在做齣決定前,我都會迴到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我們總是會以令患者舒適為開始,然後共同製定計劃,聽她講述自上次見麵以來所發生的事,基於我的醫學知識詢問她更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填充醫學細節,仔細進行身體檢查,然後分享信息和看法進而協商後續計劃。在疾病的各個階段,從憂心忡忡到病入膏肓以及其中的每個階段,這個過程都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照護的起點。
本書列齣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適用於在各個階段學習的醫生,包括從初學者到zui有經驗的醫生。初學者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相對較少) 所帶來的偏見更小。但即使一個人的醫學知識較少,他也可以依靠本書列齣的技巧,係統、全麵地收集某位患者所有可用的醫學和個人信息,zui後嘗試將其整閤(有或沒有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的幫助)。事實上,對於初學者和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講,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部分非常相似(或者說應該相似,因為有些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在有診斷的綫索和感覺後,就會過早地結束這一過程,從而産生瞭相關個人信息收集不足的風險,不利於治療關係的發展)。
初學者和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間差彆的就是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很快就能識彆齣癥狀和體徵的形式:
◎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就是糖尿病。
◎心動過速、體重減輕、頸前腫脹與眼睛突齣就是甲狀腺功能亢進。
◎ 突然發作的強烈恐懼、心動過速和與試圖上飛機有關的厄運將至的感覺就是驚恐發作。
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可以識彆更廣泛的癥狀、體徵,有時可以使他們在患者進入房間後幾秒內就做齣正確的診斷。這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種詛咒,因為有時癥狀體徵是具有誤導性的(看似驚恐發作的患者實際上可能是心髒病發作)。其他時候,臨床醫生還會直接進行診斷,而沒有花費必要的時間建立治療關係(就像我們那個例子中的第二位醫生一樣),有時一些患者可能有不止一種診斷(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還有腦膜炎的癥狀,但可能由於過早地得齣一個結論而被忽略)。
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在收集數據的同時還會檢驗假設,尤其是在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部分。因此,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在聽到尿頻後,可能就會立即詢問是否有發燒、血尿、背痛和發抖,以此來判斷是否是他所考慮的上尿路或下尿路感染。但是,沒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可能就會以不相關的方式收集一係列相同的癥狀,作為徹底檢查各係統的一部分。隨著臨床經驗的增加,在醫療麵談中檢驗假設也會齣現地更為頻繁,且通常會使麵談更高效,但是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這也有過早得齣診斷結論的風險。如果在與患者麵談的過程中過早地開始假設檢驗,例如從第1次提到某癥狀時就開始,那麼以醫生為中心的部分就會削弱以患者為中心的部分,從而損害治療關係的發展,進而損害後續治療方案的製定。
當某位患者的診斷具有挑戰性時,不同形式的臨床推理可能各有其重要作用。2 醫學生所學習的“細緻地以患者為中心、然後以醫生為中心的詢問病史”有時包含一些新鮮細節,有助於做齣診斷(例如在診斷前,某醫學生發現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在南美旅行時曾服用過氯黴素類)。曾在非洲生活過的傳染病專傢見過很多瘧疾病例,他可能會使用上述“癥狀和體徵模式”來判斷患者的熱型和疾病模式是否符閤瘧疾的特徵,從而更好地對難民做齣正確診斷。對肉瘤很熟悉的免疫學傢在麵對患有間質性肺病和腎病的患者時,可能會采用上述“假設檢驗”,並利用一些具體的化驗檢查來幫助診斷。這三種形式的臨床推理並非完全互相排斥,它們也可以互相依賴和補充。每一種推理的核心內容都包括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過程,此過程清晰又明確地體現瞭患者自身的想法,這在從診斷到治療的過渡中至關重要。
本書還提及瞭在當今世界中,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所麵臨的一些明確挑戰。例如,有些醫生在詢問患者的同時還會將信息輸入到電子病曆中。在某些以醫生為中心的麵談部分中,這或許可以接受,尤其在“我想要十分確定我記錄得完全正確”等情況下。但是我個人認為,在設定麵談事項, 尤其是在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過程中,這就不閤適瞭(除瞭偶爾記筆記以確保記錄的事實正確)。此時,主要挑戰是仔細傾聽,瞭解患者的擔憂、對病情的看法及癥狀經曆,迴應其情感,並讓他們知道你關心結果。這些元素對於瞭解病情概況以做齣診斷至關重要,對於建立治療關係也很必要, 這些都需要醫生全部的注意力。zui近的研究指齣,在患者開始陳述20 秒內,醫生便會打斷患者,這錶明我們迫切地把自身想法加在瞭患者的故事上,徹底縮短瞭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過程,進而減少瞭聽取患者的全部故事、構建聯閤治療的機會。
盡管醫療技術取得瞭很大進展,醫學麵談還是zui重要的診療工具。如果根據本書列齣的步驟係統采集病史,那麼身體檢查和後續的化驗檢查就會有一個框架。臨床推理取決於準確、徹底地采集病史,並利用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進行身體檢查,正確選擇下一步的化驗檢查。做齣診斷後,醫生迴到患者身上,利用瞭解到的患者個人的信息來幫助決定他們所需共同采取的治療方案。當患者有被聆聽、被理解的感覺,被邀請積極參與到治療方案中時,患者更有可能遵循治療方案,不管是預防性地治療臨界高血壓還是管理晚期胃癌。
讓我很欣慰的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至今依然有效,且其種類多樣、有趣,讓我在行醫35 年後依然對其充滿興趣。如果你想與患者建立治療關係、盡可能正確地做齣診斷、盡可能完全地讓患者參與到治療方案中,我建議你們使用這本書,學習以患者為中心的麵談技巧。無論你所從事的域是初級保健、普外科、醫院藥品、內外科亞專科還是臨終關懷,它都與你的醫療實踐相關。現在是時候發展你的專業技能瞭,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蒂莫西?奎爾,醫學博士
紐約羅切斯特市
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
倫理、人文與臨終關懷中心
......
溝通的藝術:理解、信任與共情——深入洞察醫患關係的基石 在現代醫學的廣闊領域中,技術進步日新月異,診斷工具日益精準,治療方案層齣不窮。然而,在冰冷器械和復雜數據背後,始終跳動著的是一顆顆鮮活的生命,以及與這些生命息息相關的、充滿情感與期望的個體——患者。醫學的本質,不僅在於徵服疾病,更在於關懷生命。而這一切的起點,恰恰在於一次次真誠、有效的醫患溝通。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的醫學領域,也非某一種治療手段的詳盡介紹,它所探討的,是醫學實踐中最基礎、最核心的“軟技能”——溝通。醫學的進步,歸根結底是為瞭服務於人。因此,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便成為醫者不可或缺的素養。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索醫患溝通藝術的旅程,發掘那些能夠構建深厚信任、促進理解、並最終提升醫療效果的溝通之道。 第一部分:傾聽的魔力——看見患者的全部 “聽”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在醫療語境中,傾聽絕不僅僅是接收聲音信息,它是一種主動的、專注的、充滿尊重的行為,旨在捕捉患者話語背後的含義、情感和需求。 積極傾聽:超越言語的聆聽 積極傾聽要求醫者放下預設,全神貫注於患者的敘述。這包括保持目光接觸,適時地點頭迴應,並運用恰當的身體語言來錶達關注。更重要的是,積極傾聽意味著要捕捉患者的非語言信號——他們的語氣、語速、麵部錶情、肢體動作,這些往往比語言本身更能揭示內心的焦慮、恐懼或希望。醫者需要培養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去辨識那些“言外之意”,理解患者在講述疾病經曆時所伴隨的復雜情感。 開放式提問:鼓勵患者暢所欲言 封閉式問題常常隻能得到“是”或“否”的答案,無法深入瞭解患者的真實狀況。相反,開放式問題,如“您能描述一下您最近感覺到的不適嗎?”或“您對目前的治療有什麼擔憂?”能夠鼓勵患者更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感受、經曆和想法。醫者需要掌握提問的技巧,引導患者說齣完整的病史、生活方式、社會支持係統以及他們對疾病的認知和期望。通過這種方式,醫者能夠更全麵地勾勒齣患者的“健康畫像”,而非僅僅局限於生物學上的病竈。 共情的迴應:感受患者的情緒 共情,即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是建立信任的關鍵。當患者錶達痛苦、焦慮或沮喪時,醫者能夠用“我明白您現在一定很擔心”或“聽到您經曆這些,我感到很遺憾”這樣的語句來迴應,能夠極大地緩解患者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共情並非簡單地錶示同情,而是要努力去體會患者的感受,並以一種支持性的方式錶達齣來。這種情感上的連接,能夠讓患者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納,從而更願意敞開心扉。 第二部分:理解的橋梁——消除誤解與障礙 醫患溝通中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信息不對稱和理解上的差異。患者往往對醫學知識知之甚少,而醫者則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醫學信息,確保患者真正理解自己的病情、治療方案以及預後。 清晰的解釋:化繁為簡的智慧 醫學術語和專業概念,對於非醫學背景的患者來說,可能如同天書。醫者需要掌握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平實語言的能力。這意味著要避免使用生僻詞匯,多用比喻、類比,並根據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來調整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例如,解釋“血栓”時,可以將其比作“血管裏的‘小血塊’,會堵住血管”。同時,反復確認患者是否理解,並在必要時重復解釋,直至對方完全明白。 尊重患者的自主性:賦權與參與 現代醫學強調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醫者需要將患者視為治療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在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時,醫者需要清晰地列齣不同的選擇,並詳細說明每種選擇的利弊、風險和預期效果。同時,要鼓勵患者錶達自己的偏好和價值觀,尊重他們的決定,即使這個決定並非醫者認為“最佳”的。這種賦權的行為,能夠增強患者的依從性,並提升其對治療的滿意度。 文化敏感性:跨越差異的溝通 患者的背景、信仰、文化習俗等,都可能影響他們對健康、疾病和醫療的態度。醫者需要具備文化敏感性,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傢庭成員在醫療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強調個人的隱私。醫者需要調整溝通策略,以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確保溝通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第三部分:信任的基石——建立長久的關係 信任是醫患關係的核心。當患者信任醫者時,他們會更願意遵循醫囑,分享敏感信息,並對治療效果抱有積極的期望。而信任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日常的溝通和互動,一點一滴積纍而成。 真誠的態度:無懈可擊的可靠 真誠是建立信任的基石。醫者的一言一行都應流露齣真誠和關懷。即使麵對棘手的病情或患者的質疑,醫者也應保持冷靜和坦誠,不迴避問題,不誇大療效,也不輕易承諾無法兌現的事情。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反而能夠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保密原則:捍衛患者的隱私 醫療信息的保密性是患者最基本的權利。醫者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不將患者的個人信息和病情透露給無關人員。當患者知道自己的隱私得到保護時,他們纔會感到安全,並願意分享更多可能影響治療的信息。 持續的關懷:超越疾病的溫暖 醫學關懷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關注患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醫者可以通過定期的隨訪、耐心的解答疑問、以及在患者麵臨睏難時的情感支持,來體現持續的關懷。這種超越疾病本身的溫暖,能夠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從而建立起長久的信任和依賴。 第四部分:應對挑戰——化解衝突與提升 在醫患互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挑戰,如患者的不滿、誤解、甚至衝突。如何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是衡量醫者溝通能力的重要標準。 處理不滿與抱怨:化解矛盾的藝術 當患者錶達不滿時,醫者首先要做的是冷靜傾聽,理解其抱怨的根源,並錶達歉意(如果存在責任)。之後,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與患者共同探討如何彌補不足,並從中吸取教訓,改進服務。有效的處理不滿,往往能將潛在的危機轉化為增進理解和信任的機會。 提升溝通技能:持續學習的旅程 溝通技能並非天生,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的。醫者需要主動學習新的溝通技巧,例如,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每一次與患者的互動,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結語 在醫學的道路上,醫者不僅是疾病的診斷者和治療者,更是患者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傾聽者。良好的醫患溝通,是連接醫者專業知識與患者身心健康需求的生命之橋。它能夠化解隔閡,建立信任,提升治療效果,最終迴歸到醫學最根本的使命——守護生命,關懷人本。掌握溝通的藝術,就是掌握瞭通往更有效、更人性化醫療實踐的鑰匙。本書所探討的,正是這樣一種能夠深刻影響醫療質量和患者體驗的、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