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道亮著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农业
  • 数字化
  • 乡村振兴
  • 智慧农业
  • 电商
  • 农产品
  • 信息技术
  • 现代农业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0164
商品编码:25568388434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互联网+农业 作  者:李道亮 著 定  价:56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28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1310164 目录/Contents

第1篇  背景篇
第1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3
1.1  耕地资源约束4
1.2  劳动力约束7
1.3  水资源约束9
1.4  环境约束11
1.5  应用信息技术打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  农产品价格与补贴20
2.1  成本上扬,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难以为继20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26
2.3  价格补贴政策无力维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27
2.4  因素复杂,“互联网+”成为必由之路28
参考文献28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困境30
3.1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30
3.2  农产品生产过程农药兽药残留超标31
3.3  农产品加工过程添加剂滥用32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近期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的部署和农业部互联网+行动规划,多方面深入阐述我国农业在目前面临的生产、流通、安全等问题,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向企业转型的要素理论、限制条件、发展模型、技术支撑、产业链发展等理论体系,并详细解析农业互联网+转型很好案例,给出可参考的发展路径。 李道亮 著 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优选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很好科技工作者获得者。靠前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靠前杂志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qriculture主编,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农业物联网技术学科首席科普专家,农业部十二五等
《山野寻芳:中国传统园林的点滴意境》 一卷烟云入画来,一方天地寄心怀。 本书并非聚焦于高科技与土地的结合,亦不涉足数字信息时代的变革浪潮。它是一次深沉的回望,一次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细致入微的探访与描摹。我们试图剥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将读者的心神引向那片由叠石、理水、花木、亭榭共同构建的,凝固了数千年东方审美哲学的精神家园。 第一章:园林之“道”——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色 本章追溯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根源。它不谈论农业的亩产或灌溉技术,而是深入探讨“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渗透进造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将分析儒家入世的规制与道家出世的逍遥如何在一方庭院中取得微妙的平衡。重点阐述宋代文人园林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念,如何将广阔的山水意象浓缩于斗室之边,以及这种“缩地成寸”的造园手法,实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观的理解与安放。这里没有数据模型,只有对生命本源的敬畏。园林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场所,是心灵栖居的容器。 第二章:叠山理水——立体的诗篇与流动的墨迹 此章专注于园林的两大核心要素:山与水。我们详尽考究了中国古代“堆山法”的演变,从模仿自然山体的“自然式堆山”到更具艺术性的“人工理山”。书中会配有大量的图例,解析不同朝代对“石”的偏爱——汉代的雄奇、魏晋的瘦漏、宋代的怪石嶙峋,以及苏州园林中对太湖石的推崇备至。 在理水方面,我们摒弃对现代水利工程的探讨,转而关注“活水”的哲学。活水在园林中不仅是景观,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从曲折的溪流、静谧的池塘,到飞瀑流泉,每一处水景的布局都遵循着特定的声学与视觉原理,旨在营造“听之有声,视之不尽”的韵味。我们会比较南北方在水景处理上的差异,例如北方皇家园林的开阔湖面与南方私家园林的精巧水巷。 第三章:植物的叙事——花木的意象与四季的更迭 本书对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完全基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而非其经济价值或种植技术。我们将探讨“四君子”(梅、兰、竹、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出文人的精神品格。每一株植物都有其对应的典故与寓意——松柏的坚贞、芭蕉的清凉、海棠的富贵…… 园林中的花木布局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时间剧场”。从早春的杏花烟雨,到仲夏的浓荫蔽日,再到深秋的红叶满径,植物的生长与凋零,映射着人生的起落。我们详细剖析了传统园林中对色彩的运用,如何利用常绿与落叶、繁花与素枝的对比,营造出含蓄、深远的意境。 第四章:建筑的诗意——点景、框景与游廊的哲学 园林中的建筑,如亭、榭、廊、轩,并非单纯的遮风避雨之所,而是将观赏者引入特定视角的“观看机器”。本章重点分析建筑与景物的关系: 1. 点景: 亭台楼阁如何作为视觉焦点,打破空间的单调。 2. 框景(借景): 如何利用窗棂、门洞,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花枝纳入视野,实现“借我之景,为我之用”。书中会详细解析漏窗的几何美学与透景的层次感。 3. 游廊的序列: 游廊的设计,引导游人按照预设的路线移动,体验“移步换景”的动态美学,使每一次转角都带来新的惊喜与感悟。 第五章:声光与气味——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传统园林追求的是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远超视觉的范畴。本章深入探讨了听觉和嗅觉在园林中的调动。我们研究了竹林在风中的萧瑟之声,雨打芭蕉的清脆,以及泉水溅落的节奏感。这些声音被精心布局,以消除外界的干扰。 在气味方面,我们分析了古代文人如何利用特定花卉(如茉莉、栀子)的香气,结合水的湿润,营造出清新宜人的微气候。这种对感官的细腻捕捉与调控,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难以复制的匠心。 结语:留白与余韵——未尽之意,方为至美 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魅力:留白。留白不仅是绘画手法,更是园林哲学的体现。它意味着将解释权交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园林成为一个永不完成的作品。它是一种含蓄、内敛的审美,与西方园林外放、秩序化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山野寻芳》旨在带领读者慢下脚步,重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境”的追求,领略在那一方小天地中蕴含的无限风光与人生哲理。这是一本关于美学、哲学和历史的沉静之书,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读完《互联网+农业》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洗礼”。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农业的一些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农业新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和概念,而是将每一个点都落到了实处,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农业”带来的变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农业服务平台”的构想所吸引。这个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一个集技术咨询、农资采购、劳动力对接、农产品销售、金融支持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就像是农业领域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想象一下,农民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轻松获取最新的种植技术指导,采购到质量有保障的农资,找到专业的农技服务人员,甚至可以直接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这不仅仅是提高了效率,更是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互联网+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叠加,更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中国农业的面貌,并朝着更加智能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未来农业的图景,简直像一场盛大的思想风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农业的不足,也折射出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农业众筹”和“共享农场”的章节,这些概念听起来颇具颠覆性,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想象一下,消费者不再是冷冰冰地购买农产品,而是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提前认购一份即将成熟的农产品,甚至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参与到农产品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中,与农民建立起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更能让消费者获得更新鲜、更优质的农产品,同时还能体验到参与农业生产的乐趣,增强对食物来源的信任感。而“共享农场”的概念,则让我看到了盘活闲置土地、激活乡村活力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城市居民可以租用或认领乡村的土地,亲手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水果,体验农耕的乐趣,这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也能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它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农业,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塑,是构建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宏伟蓝图。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它以一种极其务实且充满希望的态度,剖析了“互联网+农业”的时代浪潮。它没有回避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技术普及的鸿沟、以及传统思维的阻力,但更侧重于描绘那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融资服务。这对于很多在资金链上捉襟见肘的农业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解决了融资难题,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书中关于“农产品溯源体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农产品的产地、生长过程、施肥用药情况等信息,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可信、也更加有活力的现代农业图景,它用一种踏实的步伐,引领着农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丰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指导手册,但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农业现代化变革的史诗。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科技如何渗透到土地的肌理之中,如何改变着农民的耕作方式,甚至如何重塑着乡村的社会结构。书中关于精准农业的部分,让我对“智慧农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粗放式的管理,而是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大数据分析,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想象一下,一个农场可以根据实时的天气预报,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的量,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精确地计算出最佳的采摘时间,这简直就是农业界的“工业4.0”。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生产端,还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如何通过互联网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品牌,甚至构建社群。这让我意识到,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技术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直接、更温暖的消费者连接。这本书让我明白,未来的农业,不仅仅是种地,更是一门关于数据、关于连接、关于品牌运营的综合性学科。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前瞻性和洞察力,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农业的任意门。

评分

《互联网+农业》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买它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观望的心态。毕竟“互联网+”这个概念自从兴起以来,几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而农业,这个看似传统又充满生机的领域,究竟能和互联网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是充满好奇的。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吸引了。他没有上来就讲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传统农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困境,比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农户议价能力弱,中间环节过多导致利润被蚕食,以及生产过程缺乏科学指导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等。这些痛点,对于熟悉农业的人来说,简直是感同身受。接着,作者很巧妙地将互联网的特性,如信息共享、平台化、数据分析等,一一对应到解决这些痛点上。他列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利用电商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大大缩短了供应链,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益;又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监测,实现节水节肥,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创新的活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未来。这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相当合理,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导向,到微观的技术应用落地,再到具体的商业模式探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互联网和农业都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清晰的脉络,理解“互联网+农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