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领域近几年来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当今在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与热点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的原理及新技术、新方法,并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点论述了系统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仿真预测与分析、测试与试验、技术状态控制和效能评估、系统电磁兼容工程管理等研究内容,很后选取工程典型样例,对系统电磁兼容工程技术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唐晓斌,高斌,张玉 著 唐晓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委员,电磁兼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总装备部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专业组成员。多年从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系统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所研究的系统电磁兼容等技术在靠前处于靠前地位;参研的多个项目获得国防、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于2009年获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在电磁兼容领域享有较高声誉。这本书确实颠覆了我对“电磁兼容”这一概念的理解。原本以为这不过是电子产品设计中的一些死板条文和繁琐测试,但读罢此书,才意识到它是一门精妙的艺术,一种贯穿于系统设计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思维方式。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将复杂的EMC问题抽丝剥茧,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源头控制”的思想,以往我们总是在产品开发后期才去补救EMC问题,导致成本高昂且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这本书强调了在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元器件选型等早期阶段就引入EMC考量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类型电磁干扰源的特性分析,以及相应的抑制手段,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PCB布局布线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地线规划、走线间距、屏蔽设计等技术,有效降低传导和辐射干扰,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日常的设计工作有着立竿见影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耳边娓娓道来,分享他数十年来的宝贵心得。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多么深刻的改变,毕竟“电磁兼容”这个词汇听起来就带有技术壁垒。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EMC工程设计描绘成了一门充满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学科。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标准和法规,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电磁兼容问题的根源,以及如何在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设计思维”的阐述,它强调的不是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如何将EMC的思维融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概念设计到最终的验证测试。书中大量运用了图示和流程图,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电磁污染”的讨论,作者将其比作空气污染,生动地说明了EMC问题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以及我们作为工程师所肩负的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去满足EMC要求,而是主动地去创造一个“干净”的电磁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令人惊喜,它巧妙地将抽象的电磁兼容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共模与差模干扰”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两种干扰模式的产生机理和传播路径,让我茅塞顿开。以往对于EMC问题的认识总有些模糊,但通过书中细致的分析,我能够清晰地辨别不同干扰的本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书中还探讨了电磁兼容性在复杂系统集成中的挑战,例如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接口设计和系统级屏蔽来保证整体的可靠性。我曾遇到过一个棘手的EMC问题,在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尝试了书中提出的几种方法,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内容的实用性深感钦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证,又不失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评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宝藏。它系统地梳理了电磁兼容工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并且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作者在书中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滤波技术”的章节,书中对不同类型滤波器的选型依据、设计方法以及性能评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附带了大量的仿真分析和实验数据作为佐证。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滤波方案,并有效预测其效果。此外,书中对于“接地技术”和“屏蔽技术”的论述也极为深入,它不再是简单的“接地一条线”或者“加个金属罩”,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屏蔽结构对EMC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抗干扰能力。我曾在一款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因为EMC问题而陷入困境,反复调试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阅读了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成功地解决了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更科学、更有效地解决EMC难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技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工程视野的拓展。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系统性”和“全局观”在EMC设计中的重要性,让我深刻认识到,电磁兼容并非是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与系统架构、元器件特性、工艺制造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工程。书中对于“电磁兼容预算”的讲解,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它帮助我量化EMC性能需求,并将其分配到系统的各个子模块,从而在设计初期就进行有效的控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电磁干扰耦合机制”的深入剖析,通过对各种耦合路径的详细解释,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EMC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EMC技术,比如“低功耗EMC设计”和“智能化EMC设计”,这些内容让我对EMC工程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了一个思考者,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规避问题,这种转变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