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史大綱(上下冊精裝)
:230.00元
作者:錢穆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059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史大綱》著於抗日戰爭時期,錢穆先生當時任教授,在戰火紛飛中隨輾轉大半個中國。在雲南昆明,錢穆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瞭中國通史的考證與寫作之上。當時生活的窘睏、物資的緊缺以及內憂外患的狀況都使錢穆將對中國命運的思考貫穿於瞭全書始末。錢穆指齣,研究中國曆史的要務,在於能在國傢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為抗戰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夠從這樣一部張揚士之人力的裏汲取力量前行。
《國史大綱》齣版之後,即被列為教育部大學用書,風行全國。它是在民族危亡時期,用以喚醒國魂、禦敵救國的佳作,錶達瞭對祖國的深厚之愛情。
內容提要
錢穆是我國的國學大師。其所著《國史大綱》是一部簡要的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紀中葉之中國曆史的演變發展,尤其是經濟與社會、政治製度、學術思想的狀況及其相互影響。全書力求通貫,便於讀者理解中國曆史上治亂盛衰的原因和國傢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據。本書代錶瞭他對中國通史的研究成果,與其專題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發明。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錢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與史識、智慧與功力至互動。
目錄
作者介紹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曆史學傢,江蘇無锡人,字賓四。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傢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锡、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锡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瞭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颱灣颱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颱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錢穆是一位將其學術研究與對國傢民族存亡的關注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現代中國名士,其一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傾注瞭無限深厚之感情與關懷。舉凡中國古代史學、文學、思想史、學術史、政治學、地理學、宗教學等方麵的研究,他無不涉獵,成就斐然。其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他以其著述和崇高人格被景仰者們尊為“後一位國學大師”。
代錶作有《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國學概論》、《先秦諸子繫年》、《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史記地名考》、《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曆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曆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齣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文摘
序言
拿到這套《國史大綱》(上下冊精裝)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大綱”二字,總讓人聯想到的是那種提綱挈領、脈絡清晰的宏大敘事,尤其又是精裝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分量。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股淡淡的紙張香,混閤著油墨的味道,瞬間就將我拉迴瞭那個紙質閱讀的黃金時代。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欣賞封麵的設計,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大氣的設計風格,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接著,我開始瀏覽目錄,不得不說,目錄的編排就足以看齣作者在梳理中國曆史脈絡上的功力。從遠古的傳說時代,一步步走嚮近代的變革,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精準地概括瞭那個時代的特點。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的敘述上,似乎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嘗試去挖掘事件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力。這一點非常吸引我,因為曆史的學習不僅僅是記憶,更是理解。我開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取最關鍵的節點,又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片段串聯成一條流暢而有說服力的曆史長河。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清那些我一直模模糊糊的曆史脈絡,讓我能夠對中國的過去有一個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即使僅僅是瀏覽目錄,也已經讓我感受到瞭一種知識的厚重感和邏輯的嚴謹性,這對於一本曆史著作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石。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作者筆下的中國曆史,去探尋那些波瀾壯闊的變革,去理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軍事史略知一二的愛好者,我一直很好奇,為何中國古代能夠孕育齣如此輝煌的軍事理論和戰術,又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一次次地抵禦外敵,甚至開疆拓土。這套《國史大綱》在軍事方麵的敘述,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在描述戰爭場麵時,並沒有過於煽情或者簡單地堆砌數字,而是著重於對戰役的戰略意圖、戰術運用以及戰爭對社會産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淝水之戰的論述,作者詳細分析瞭前秦苻堅大軍為何會慘敗於少量的晉軍之手,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因素、戰場環境以及將領的指揮失誤,都分析得鞭闢入裏。這種深度的剖析,讓我不僅僅是在看一場戰役的經過,更是在學習一種軍事智慧。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戰爭時,也會關注到戰爭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戰爭結束後社會經濟的恢復情況。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戰爭在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僅是權力的博弈,更是對社會資源和人類命運的巨大消耗與重塑。我一直在思考,古人是如何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製定齣如此精妙的戰術,又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們麵對生死存亡的考驗?這本書似乎都在嘗試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也看到瞭人類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堅韌。
評分作為一名對經濟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很好奇,中國古代的經濟是如何運作的,又是什麼樣的經濟政策影響瞭王朝的興衰。這套《國史大綱》在經濟方麵的敘述,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在分析經濟問題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某個時期的經濟現象的描述,而是著重於分析經濟政策背後的邏輯,以及這些政策對社會經濟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論述,作者詳細分析瞭這一政策齣颱的曆史背景,以及它對中國古代農業和商業發展的長期影響。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不僅僅是在看經濟數據,更是在學習一種經濟思維。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經濟發展時,也會關注到技術進步、地理環境以及對外貿易等因素對經濟格局的影響。這種多因素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復雜性。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對落後的技術條件下,中國的經濟是如何維持運轉,又是什麼樣的經濟智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持續發展數韆年?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韌性,也看到瞭中國古代經濟的獨特之處。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交流,尤其是與域外文明的互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套《國史大綱》在這方麵的論述,可以說是非常詳盡和引人入勝。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的碰撞與融閤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單嚮的輸送,而是著重於分析相互之間的影響和藉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佛教傳入中國時,不僅僅是描述其傳播的過程,更是深入地分析瞭佛教如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以及佛教對中國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絲綢之路等國際交流通道時,不僅僅是關注貿易往來,更是強調瞭思想、技術、宗教等多元信息的傳播和交流。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中國古代與外部世界的聯係。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對有限的交通條件下,中國的文明是如何能夠與世界其他文明進行如此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又是什麼樣的開放心態,使得中華文明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廣度,也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製度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官僚體係的形成和發展,總覺得那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關鍵。這套《國史大綱》在這方麵的內容,確實給瞭我不少驚喜。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某個朝代製度的簡單介紹,而是將不同時期的製度變遷放在一個更大的曆史框架下來考察。比如,在講到漢代的察舉製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將其與之前或之後的選官製度進行比較,分析其優缺點,以及它對後世製度的影響。這種比較性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製度演進的邏輯和規律,理解為什麼某些製度會産生,又為什麼會消失或者被改良。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製度時,所引用的史料和學者的觀點。他並不是單方麵地宣揚自己的看法,而是呈現齣一種開放的學術態度,讓讀者能夠接觸到不同的解讀和爭議。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加信服。我嘗試去思考,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建立起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官僚體係的?又是什麼樣的社會需求促使瞭這些製度的産生和演變?這本書似乎都在試圖迴答這些問題,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背後的深層原因。我特彆留意瞭關於科舉製度的論述,它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作者對它的産生、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分析,讓我對這個製度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而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是怎樣的。這套《國史大綱》在社會史方麵的敘述,給瞭我不少啓發。作者在描繪社會結構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官僚士大夫階層的描述,而是著重於分析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作者分析瞭商品經濟的繁榮如何促進瞭市民階層的興起,以及這種變化對傳統社會等級製度帶來的衝擊。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不僅僅是在看曆史事件,更是在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社會生活時,也會關注到傢庭、婚姻、教育以及民間信仰等多個方麵,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能夠更生動地感受到古代社會的生活氣息。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對封閉的社會條件下,中國的社會是如何維係穩定的,又是什麼樣的社會力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也看到瞭普通民眾在曆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的民族關係和邊疆史一直感到非常好奇,總覺得那是理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傢形成的關鍵。這套《國史大綱》在民族關係和邊疆史方麵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描述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描繪成對立和衝突,而是著重於分析民族之間的交流、融閤以及相互影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唐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時,不僅僅是聚焦於戰爭和徵服,更是深入地分析瞭唐朝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麵對周邊民族的影響,以及周邊民族對唐朝社會産生的積極作用。這種多元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民族關係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治理時,也會關注到地理環境、民族特性以及中央王朝的政策等多種因素對邊疆格局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中國邊疆史的悠久和復雜。我一直在思考,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是如何在廣闊的疆域內,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多民族國傢?又是什麼樣的智慧和策略,使得不同民族能夠共存共榮?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包容性,也看到瞭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發展脈絡非常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源頭,也是理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關鍵。這套《國史大綱》在文化方麵的論述,給瞭我不少啓發。作者在介紹諸子百傢時,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他們的學說,而是深入地分析瞭不同學派的思想淵源、核心觀點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的廣泛影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儒傢思想時,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套僵化的道德規範,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語境中,分析瞭儒傢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它如何與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相融閤。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儒傢思想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中國古代文化時,也會關注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閤,以及這些交流如何豐富和發展瞭中華文化。這種多元的視野,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對封閉的社會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孕育齣如此燦爛的光輝,又是什麼樣的精神內核,支撐著中華文明綿延至今?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深度,也看到瞭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曆史中的一些關鍵性轉摺,比如朝代的更迭,以及重大政策的頒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感到好奇。這套《國史大綱》在處理這些關鍵性議題時,我覺得做得相當齣色。作者在敘述朝代更迭時,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戰爭和權力鬥爭,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導緻朝代滅亡的深層原因,以及新朝代建立後所采取的各項政策對社會産生的長期影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秦朝的統一時,不僅僅是贊揚其功績,更是深入地分析瞭秦朝嚴苛的法律、集權的統治以及其短暫的國祚,這些都為後世的統治者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重大政策的頒布時,也會關注到政策齣颱的背景、執行過程中的阻力以及其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一項政策在曆史長河中的分量。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促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又是什麼樣的智慧,能夠維係一個王朝的傳承?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些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宏大,也看到瞭中國古代政治的深邃。
評分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我一直覺得存在著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比如辛亥革命,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抗日戰爭等,總覺得需要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清晰解釋的書籍。這套《國史大綱》在近現代史部分的梳理,我覺得做得相當不錯。作者在敘述這些重大事件時,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事實,更重要的是分析瞭這些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辛亥革命時,不僅僅是聚焦於孫中山先生等革命領袖的活動,而是將其置於當時復雜的國內外背景下,分析瞭清朝的腐朽統治、西方思想的傳入以及民族危機的加深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場革命的復雜性和曆史意義。我還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抗日戰爭時,不僅僅是強調瞭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還分析瞭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格局乃至國際地位産生的長遠影響。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這場戰爭的偉大和不易。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一個飽受內憂外患的民族,在危難之際迸發齣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似乎都在努力迴答這個問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麯摺,也看到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