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补天裂 (《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长篇《补天裂》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
| 作者: | 霍达 著著 |
| 市场价: | 49.8元 |
| ISBN号: | 9787530214008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页数:722 |
| 印刷时间:2015-01-01 | 印次:1 | 字数:660.00千字 |
| 主编推荐 | |
| 《补天裂》揭示了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的关键的原因,作者霍达力图真实反映当时历史,是真正理解香港不可不读的书。 |
| 目录 | |
| 序 血泪心声刘白羽1 章落花时节1 第二章报国无门39 第三章书生论政69 第四章无力回天103 第五章天涯孤旅139 第六章烟雨楼台170 第七章灵肉鬼神207 第八章海隅落日240 第九章月照无眠284 第十章潮涨潮落318 第十一章圣土遗民363 第十二章山雨欲来404 第十三章寸土必争442 第十四章剑拔弩张480 第十五章天若有情518 第十六章谁家天下561 第十七章血染国门595 第十八章世纪婴啼642 后记 看试手,补天裂684 |
| 李鸿章的名声已经臭到这种地步了吗?连步“维新”后尘的资格都没有了吗?那一次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使李鸿章真真切切地体味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孤独和尴尬。他厚着老脸挨过了世态炎凉的三年,以明升暗降的总理衙门大臣身份维持着虚弱的体面,静观着时局的变化。而康有为却风头正健,新鲜花样层出不穷,今年三月又发起保国会,慷慨激昂,呼风唤雨。这一次,李鸿章不会再主动上门自找没趣了,他甚至不无幸灾乐祸地觉得,的保国会也许仍像当年的强学会一样,风头出得太大了,难免再次落到被朝廷查.禁的下场! 只因为易君恕毫无顾忌地说到康有为,使李鸿章浮想联翩。洋务派首领和维新派旗手之间本来应有的声气相通和血脉相连,却又被不可消弭的积怨所纠缠,所间隔,形成积瘀于胸中的一团块垒,难以排遣,难以言说。 “嗯,原来易公子是康有为保国会的人?老夫倒是失敬了……”他喃喃说道,语气中流露出某种失望和怨怼。 “不敢当!”易君恕说,“晚生为南海先生的主张和学说所动,不揣浅薄,慕名追随,虽忝列会员之末,却自惭无所作为,”他毫不掩饰对康有为的尊崇爱戴和自己的保国会会员身份,但也隐隐感到对方似乎听得有些逆耳,于是试探地说道,“还望中堂大人指教!” “哦,哪里,哪里!‘雏凤清于老凤声’,康梁诸君与足下之辈,年轻有为,后来居上,老夫早已望尘莫及!”李鸿 ...... |
| 内容简介 | |
| 《补天裂》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清国甲午战败,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公元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胁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是继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龙、“新界”的“三部曲”,中国在香港地区完全丧失主权,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 《补天裂》正面展现了“香港拓界”那一页惨痛的历史。通过京师举人易君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与“新界”爱国志士联合十万乡民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血腥镇压的悲壮义举,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作家霍达以浓烈的爱国激情,真实、生动、形象的笔墨,着力塑造了易君恕、邓伯雄、邓菁士等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对英国牧师林若翰、清朝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谭钟麟、港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轩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亦各有独到之处。全书充盈着苍凉悲壮的史诗感,谋篇恢宏,剪裁缜密,结构紧凑巧妙,情节起伏跌宕,文笔凝重典雅,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佼佼者。 |
| 作者简介 | |
| 霍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六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补天裂》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
0123456789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 穆斯林的葬礼(精) | 其他参考信息 | |
| 作者: | 霍达 | 开本: | 32开 |
| 定价: | 49.8 | 页数: | 607 |
| ISBN号: | 9787530212837 | 印刷时间: | 2015-09-01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 | 版次: | 3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被冠以“文学奖作品”光环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它成了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典范。然而,这本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成功地在严肃的文学探讨和社会批判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故事的推进非常有张力,那种宿命感不是压抑的,反而是充满了一种历史必然性的磅礴力量。情节设置巧妙绝伦,环环相扣,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事件背后,都埋藏着深远的伏笔。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直白的、剑拔弩张的对立,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和内心的博弈来展现矛盾的激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带入到那些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场景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见证者。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中最根本的那些议题:忠诚、背叛、坚守与妥协。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你在阅读的当下,就忍不住去反思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看法,那份思考的重量感,实在非同一般。
评分说实在的,一开始我有点担心阅读门槛会很高,毕竟是获奖作品,怕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起来,那种流畅感和情节的吸引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该紧张时让人屏息凝神,该沉思时又给予足够的空间。我尤其对其中对于特定社会群体内部的细致观察感到惊叹,那种对生活习俗、人情往来的描摹,细致到令人难以置信,仿佛作者就是从那个环境中走出来的人。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刻意描摹的作品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文本,更像是一部社会风貌的侧写记录,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特地去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艺术加工上的功力,能把如此沉重的题材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确实体现了一流的文学水准。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止于一时的阅读快感,它更像是一块值得细品的陈年佳酿。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厚实的精装本手感就让人忍不住想仔细摩挲一番。我通常对这种文学名著比较敬畏,总担心自己领会不够,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却意外地流畅而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如同老练的织工,将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编织得细密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挣扎、那种隐忍、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复杂情感,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那种沉稳的节奏感,不急不躁,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能让你猛然停下来细思的哲理,或者一个足以改变剧情走向的命运转折点。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没有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像打磨过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看完后,我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持续了很久,仿佛书中的人物还在我的脑海中低语,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读想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精妙,它不像有些长篇小说那样容易在中段出现疲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前的动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无论是时间线的穿插,还是不同角色命运的对照,都充满了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与作者共同探寻真相的代入感,每一次揭示都伴随着情感的震动。我个人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叙事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上有所触动,而这本书做到了。它探讨的许多主题,诸如文化变迁下的身份认同危机,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的文字语言富有张力,但又不失温度,在冷静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对个体命运深切的关怀。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扎实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期待,更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态的理解,绝对是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的一本好书。
评分这份出版物的装帧质量简直是物超所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这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人来说,精装本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价值。抛开外在的包装,内容上,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大叙事能力,他能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群体的命运,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阅读的体验是多层次的,初读时,你会关注于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深入之后,你会开始注意到那些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的隐喻和象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所有的复杂性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我特别欣赏那些带有地方色彩的描述,它们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地域风情,更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形成背景,让人感觉这个故事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而非空中楼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