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庫 槍的閤眾國 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中信齣版社

新思文庫 槍的閤眾國 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槍文化
  • 美國曆史
  • 社會文化
  • 槍支管製
  • 政治
  • 犯罪
  • 新思文庫
  • 中信齣版社
  • 文化研究
  • 美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4086
商品編碼:25674814174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具體描述

直指美國槍支問題的核心,揭開槍文化鮮為人知的曆史。槍支大亨的發傢史,為槍下亡魂建造的神秘屋,精明的商人、狂熱的市場、失控的社會、飽受摺磨的良心,探知美國槍文化的曆史成因,解構美國人的槍支情結。




書名: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定價:68.00元

作者:帕梅拉哈格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2

頁碼:520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4086


1. 獨闢蹊徑,揭示美國槍文化的商業起源

美國根深蒂固的槍文化來源於何處?是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維護、對過往英雄的追憶?也許吧。然而,哈格說,歸根結底,槍文化是商人的逐利行為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的。工業化生産造齣瞭遠遠超過需求的槍支,於是,精明的商人們用的廣告、巧妙的營銷製造齣大量需求和欲望,讓美國人以為自己需要槍、渴望槍、理當擁有槍。

2. 分析,解構美國人的槍支情結

在美國,多少槍擊慘案後的哀鳴和呼籲,都蓋不過主張持槍權的聲浪,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槍和獨立戰爭、美國身份、權利、英雄氣概都大有關係。因為槍是特彆的,所以美國人愛槍、需要槍,也捍衛自己持槍的權利。但哈格卻說,那些聯係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後來纔製造齣來的,而製造這些聯係的,是資本、廣告、媒體和娛樂業。她立足於曆史檔案,細細分析19世紀以來商業手段創造槍支傳奇的過程,破除種種神話迷思,用曆史檔案解構瞭許多人引以為傲的槍支情結。

3. 以筆為槍,挑明商人應負的道德責任

槍擊案後,人們總會討論責任。持槍者有責任,社會有責任,政府有責任,那麼,那些光明正大、兢兢業業的槍支製造商呢?他們日復一日地遵從機器時代的商業邏輯,像推銷普通商品一樣賣槍,他們想要的是商業成功,卻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瞭一個槍支泛濫的社會。《槍的閤眾國》有一條暗綫,就是槍支巨頭的繼承人飽受良心摺磨,甚至為槍下亡魂蓋造神秘屋,求得暫時的平靜。這個怪異卻動人的真實故事成瞭哈格手中的槍,挑明槍支製造商在控槍問題上的責任。

4. 揭開曆史,引發和爭議,亦廣受好評與支持

顯而易見,哈格想要驅散圍繞著槍支的光環,也因其鮮明的立場在美國讀者中引發瞭很多爭論。然而,《槍的閤眾國》發掘被忘卻的曆史,發齣理性的呼聲,因而《華盛頓郵報》稱其為“瞭解美國槍支爭論不可不讀的書”,它也成為《華盛頓郵報》2016年度之選,入選《舊金山紀事報》百本好書,獲《科剋斯評論》2016年非虛構佳作提名,並《紐約時報》《新共和》《波士頓環球報》《時代》雜誌等眾多主流媒體大篇幅推薦。在討論美國槍文化和槍支爭論時,這正是我們需要聽到的另一種聲音。


1. 獨闢蹊徑,揭示美國槍文化的商業起源

美國根深蒂固的槍文化來源於何處?是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維護、對過往英雄的追憶?也許吧。然而,哈格說,歸根結底,槍文化是商人的逐利行為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的。工業化生産造齣瞭遠遠超過需求的槍支,於是,精明的商人們用的廣告、巧妙的營銷製造齣大量需求和欲望,讓美國人以為自己需要槍、渴望槍、理當擁有槍。

2. 分析,解構美國人的槍支情結

在美國,多少槍擊慘案後的哀鳴和呼籲,都蓋不過主張持槍權的聲浪,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槍和獨立戰爭、美國身份、權利、英雄氣概都大有關係。因為槍是特彆的,所以美國人愛槍、需要槍,也捍衛自己持槍的權利。但哈格卻說,那些聯係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後來纔製造齣來的,而製造這些聯係的,是資本、廣告、媒體和娛樂業。她立足於曆史檔案,細細分析19世紀以來商業手段創造槍支傳奇的過程,破除種種神話迷思,用曆史檔案解構瞭許多人引以為傲的槍支情結。

3. 以筆為槍,挑明商人應負的道德責任

槍擊案後,人們總會討論責任。持槍者有責任,社會有責任,政府有責任,那麼,那些光明正大、兢兢業業的槍支製造商呢?他們日復一日地遵從機器時代的商業邏輯,像推銷普通商品一樣賣槍,他們想要的是商業成功,卻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瞭一個槍支泛濫的社會。《槍的閤眾國》有一條暗綫,就是槍支巨頭的繼承人飽受良心摺磨,甚至為槍下亡魂蓋造神秘屋,求得暫時的平靜。這個怪異卻動人的真實故事成瞭哈格手中的槍,挑明槍支製造商在控槍問題上的責任。

4. 揭開曆史,引發和爭議,亦廣受好評與支持

顯而易見,哈格想要驅散圍繞著槍支的光環,也因其鮮明的立場在美國讀者中引發瞭很多爭論。然而,《槍的閤眾國》發掘被忘卻的曆史,發齣理性的呼聲,因而《華盛頓郵報》稱其為“瞭解美國槍支爭論不可不讀的書”,它也成為《華盛頓郵報》2016年度之選,入選《舊金山紀事報》百本好書,獲《科剋斯評論》2016年非虛構佳作提名,並《紐約時報》《新共和》《波士頓環球報》《時代》雜誌等眾多主流媒體大篇幅推薦。在討論美國槍文化和槍支爭論時,這正是我們需要聽到的另一種聲音。


序 言 “槍匠的藝術與奧秘”

第1 章 美國製造體係

第2 章 水晶宮

第3 章 “銷售槍支”

第4 章 “藝術價值高於實用價值”

第5 章 M1866 式步槍

第6 章 槍商和“東方講師”

第7 章 “靈魂之槍”

第8 章 “邪惡交易”

第9 章 溫徹斯特槍的“道德影響”

第10 章 將功補過

第11 章 夏日樂園

第12 章 槍支産業的“ 有形之手”

第13 章 愛上槍支

第14 章 神秘屋

第15 章 “風格奇特,意義重大”

第16 章 超額建造

第17 章 “槍迷”的精神

第18 章 無限空間之王

第19 章 “徵服槍支的西部”

第20 章 “死亡販子”

結 語

緻 謝

人名、地名、專業術語對照錶


帕梅拉·哈格(Pamela Haag),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非虛構作傢、文化評論傢、曆史學傢。她以寫作為誌業,通過學術著作、非虛構作品、評論文章、演說稿、專欄文章在眾多議題上錶達犀利的見解。

從頭一本書 《同意:性權利與美國自由主義的轉變》(Consent: Sexual Righ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iberalism)開始,她就始終緻力於挑戰流俗成見,從新視角審視人們習以為常的美國文化現象。她的《半幸福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 Love in the PostRomantic Age)結閤文化評論、訪談與曆史研究,描繪齣現代婚姻的群像,也探討婚姻關係的未來。這本《槍的閤眾國》更是獨闢蹊徑,不談憲法、權利和自由,而是從商業曆史的角度切入,破除圍繞著槍文化的種種神話。

★美國人素來愛槍?《槍的閤眾國》將顛覆你的觀念。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通過哈格的細緻分析,我們看到瞭廣告宣傳造就槍支例外論的全過程……將槍支帶入尋常百姓生活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廣告攻勢。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哈格用精彩的敘事加上嚴肅的分析,揭示齣溫徹斯特武器連發公司是怎麼讓美國人愛上槍的。

——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斯坦福大學美國史

★哈格這本《槍的閤眾國》寫得漂亮,研究深入,觀點獨到,發人深省。她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揭示瞭美國槍文化的起源,很有說服力。

——約翰·法拉格(John Faragher),耶魯大學曆史係


第5章 M1866式步槍

為瞭感謝本傑明· 泰勒· 亨利對亨利槍的發明所做的貢獻,溫徹斯特以“H”為商標營銷槍支,還在槍身刻上亨利的名字。不過,溫徹斯特在工資待遇方麵不夠慷慨大方。亨利是槍支的發明者,而溫徹斯特隻是投入資金、生産加工,到頭來溫徹斯特拿的錢竟然多於亨利。對此,亨利無法理解,也難以接受。因此,亨利在物質充裕、榮譽等身、纔華橫溢的時候反而感到痛苦不堪。

亨利也想不通溫徹斯特為什麼要實行閤同製。溫徹斯特公司的業務主管埃德溫· 帕格斯利曾描述瞭幾個與亨利享有同等地位但是經濟條件富足的領班所過的生活:“他們戴上高頂禮帽,穿上禮服大衣,乘坐豪華馬車來上班,馬車由兩匹上等好馬驅動。到瞭工廠後,他們將馬拴在馬廄裏,然後脫下華麗的服飾,穿上工裝,當10小時的領班。等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他們又開始重復上述動作。”

亨利一直反感閤同製度。雖然他在紐黑文武器公司生産槍支,但是機器歸溫徹斯特所有,公司也歸溫徹斯特所有。他也不能像其他槍匠一樣擁有製造槍支的工具,因為這些工具在生産機器,而生産齣來的機器依然歸溫徹斯特所有。他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一旦有新的連發槍設計想法,他會申請專利,而專利權則牢牢掌握在溫徹斯特手裏(他之所以轉讓專利權,主要是因為他缺乏購買設備的資金,無法生産槍支,因此彆無選擇)。現代化槍支生産對資本的要求遠遠超過對工藝的要求,由於缺乏資本,溫徹斯特被睏在舊式槍支加工與現代化槍支生産的夾縫之中,舉步維艱。亨利是生産主管,給所有工人發完工資後,閤同價格與員工成本的差額就是他的工資。按理來說,亨利5 年內掙1.5 萬美元上下並非難題,可如今他要拼命努力纔能實現這一目標。由於溫徹斯特不給專利發明者任何專利費,因此亨利在連發槍的發明中一無所獲。

相反,越是不瞭解槍支製造的人,從槍支生意中獲得的利潤越大。因此,溫徹斯特完全占據優勢。傳統槍匠知道如何製造槍支,而後來的槍支發明傢在槍支産業中逐漸被邊緣化。1864 年,亨利在閤同到期後離開瞭紐黑文武器公司,此時他的生活更加淒苦。亨利走後,溫徹斯特聘用瞭新的主管,將員工數量由37 人擴大至100 人。亨利仍然是紐黑文武器公司的股東,除此之外,他並無其他依靠。事實上,亨利擁有堅實的力量,即以“亨利”為名的商標和他所持有的股份,雖然這兩者是世界上無形的資産。1865 年4 月,奧利弗· 溫徹斯特離開公司,開啓瞭一場期待已久的歐洲之旅。亨利知道自己翻身的機會來瞭。

在動身前往歐洲之前,溫徹斯特剛和生意夥伴約翰· 戴維斯放棄瞭襯衫生意,而將所有的賭注都押在槍支製造和銷售上。溫徹斯特首先去瞭陽光燦爛的那不勒斯,隨後又打算將沙夫豪森的萊茵瀑布以及德國的巴登巴登旅遊勝地納入旅遊計劃。巴登巴登旅遊勝地的水能讓厭倦世俗追求的人心靈的淨化。在歐洲之旅中,其他人都熱衷於欣賞奇異壯觀的自然風光,而溫徹斯特卻潛心研究一款步槍的內部構造,希望能進一步完善亨利槍,解決其在內戰期間齣現的因彈匣問題導緻槍管堵塞的狀況。

從其旅遊行程安排來看,溫徹斯特的主要目的是在內戰後為亨利槍尋找國外銷售市場。溫徹斯特計劃在瑞士蘇黎世國際軍火展覽會上展示亨利槍,以此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擴大槍支銷量。他還積極與歐洲市場上一些重要客戶溝通,包括其德國代理商巴倫· 馮· 諾爾肯(Baron von Nolcken),以及法國槍支經銷商弗朗索瓦· 德· 蘇桑(Fran·ois de Suzanne)。經蘇桑的介紹,溫徹斯特嚮駐紮在墨西哥並效忠於馬剋西米利安皇帝(Emperor Maximilian)的法國軍隊齣售瞭1,000 把亨利槍。為瞭防止美國乾擾,蘇桑通過古巴將這批槍支運送到墨西哥,溫徹斯特負責溝通協調。這種做法實際上違反瞭“ 門羅主義”。溫徹斯特還計劃與瑞士一位武器製造商閤作設計一款步槍,這種槍既要能剋服亨利連發槍齣現的故障,也要能擺脫亨利的設計特色。也就是說,溫徹斯特想生産一款性能和亨利槍一樣齣眾但是彈匣設計完全不同於亨利槍的武器,這樣就不會引發專利糾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時候甚至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發明傢在設計槍支時受到現有專利的重重限製。

我們從溫徹斯特1865 年設計的銷售文案中可以看齣他通過數據分析推動槍支銷量的能力。他在文案中錶示:“完美的槍支裝彈不會耗費時間。”他將亨利槍和斯潘塞槍相互比較。溫徹斯特指齣:“斯潘塞槍裝彈需要三步,一分鍾發射20 發子彈,而亨利槍裝彈隻需要兩步,每分鍾可發射30 發子彈。”他進一步指齣:“斯潘塞槍操作實際上包含一個復閤步驟,而亨利槍並非如此。這麼算下來,斯潘塞槍與亨利槍操作不是三步與兩步之差,而是四步與兩步之差。”因此,他以數據對比為基礎,從理論上論證瞭亨利槍的優越性。此時,溫徹斯特仍然在積極探索軍用市場,他發現經過幾番優化和改進之後,亨利槍更加適閤軍人使用,特彆是騎兵和步兵。

溫徹斯特原定在歐洲遊曆幾個月,因此在齣發之前將委任書交給秘書查爾斯· 諾特(Charles Nott),由他暫時負責經營紐黑文武器公司。然而,溫徹斯特剛到蘇黎世不久就接到一份電報,讀完電報後他瞠目結舌,怒不可遏。原來,亨利與一些誌同道閤的股東采取聯閤行動控製瞭公司。諾特齣賣瞭溫徹斯特,他夥同亨利,利用委任書賦予他的經營權嚮康涅狄格州議會提議將公司其他股東的權利轉移到自己身上,又將“紐黑文武器公司”改名為“亨利連發武器公司”(Henry Repeating Rifle Company)。亨利想通過暗中操縱的辦法將溫徹斯特排擠齣公司。

溫徹斯特得知消息後立即返迴紐黑文,開始瞭一場不流血的企業戰。他收迴自己和兒子威廉在公司的所有抵押藉款。通過這一措施,溫徹斯特基本上奪迴瞭亨利對公司的控製權(當時,亨利連發武器公司並不在紐黑文,而在布裏奇波特)。亨利受到重創,無法繼續吸引資本,也無法進行槍支生産。溫徹斯特也通過此舉獲得一個新的工廠,他可以利用該工廠生産改良型連發槍,這種連發槍設計與亨利槍完全不同,因此不會引發專利糾紛。

此後,溫徹斯特以公司董事長的名義迫使秘書查爾斯· 諾特進行投票,將追隨亨利的股東逐一清理齣公司。由於溫徹斯特、威廉和約翰· 戴維斯操縱公司大量股份,溫徹斯特在投票中勝齣,諾特敗北。溫徹斯特基本上掌握瞭公司的經營管理權。1865 年7 月,溫徹斯特和威廉、約翰· 戴維斯共同簽署組織章程,成立瞭“溫徹斯特武器公司”(Winchester Arms Company)。

亨利本來想剝奪溫徹斯特對公司的控製,結果適得其反,讓溫徹斯特和傢人徹底擁有對兩個公司的直接控製權。亨利的做法也為一個新的武器公司的誕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隻不過該公司不以亨利命名,而是以溫徹斯特命名。

如溫徹斯特所願,亨利武器公司逐漸衰敗,7 月至12 月間,該公司訂單、營業額和職工數量迅速下滑。1865 年12 月31 日,溫徹斯特召開股東大會,闡明瞭接管該公司的意願。溫徹斯特錶示,眼下亨利武器公司岌岌可危,自己可以通過如下兩種方法為該公司償還債務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直接購買該公司的現有股票;第二,采取公司間股票兌換的形式,用即將建成的溫徹斯特武器公司的股票兌換該公司的股票。

一心謀求商業利潤的股東無法做齣這麼大膽的決定,因為他們無法像亨利那樣為瞭維護個人尊嚴而選擇一雪前恥。1866 年1 月,亨利以違約為由上訴溫徹斯特,這看似是大膽舉措,實則讓股東明白公司已經陷入多麼絕望的境地。亨利武器公司的股東也能從字裏行間體會齣溫徹斯特的言外之意。1866 年2 月3 日,他們舉行全體公投,大部分股東同意接受溫徹斯特的接管提議。

溫徹斯特始終認為公司控製權和領導權應牢牢掌握在傢族成員和忠心耿耿的戴維斯手中。此次事件後,溫徹斯特對此更加深信不疑。1869 年2 月1 日,溫徹斯特共發行4,500 股股票,其中有2,040股為他個人所持有,還有450 股為其直係親屬所持有。産業經濟並不可靠,唯傢族和土地方能長久。

溫徹斯特決定將布裏奇波特工廠的設備搬到紐黑文。1866 年5月,溫徹斯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紐黑文工廠並舉行瞭奠基儀式。他將工廠地址選在紐黑文北部的一塊農場,此處由鄉間小路連接,去北安普敦運河非常方便,四周是一片牧牛場。此後幾年,工廠員工會時不時拿起槍支從二樓或三樓的窗口射嚮草地以檢測其性能。無獨有偶,他們會射中一頭離群的牛。

19 世紀60 年代的槍支製造廠就像窯洞一般,昏暗嘈雜,到處彌漫著汗味、煙草味、機油味和煤氣燈的燈油味。巨大的水輪和燃煤蒸汽機發齣沉悶的隆隆聲,金屬切割機的響聲尖銳刺耳。雷明頓父子公司擁有150 馬力的大型蒸汽機和一係列蒸汽水輪機,還有一些焊工室和鍛造室,成品槍要在此接受抗火力和抗打擊測試。柯爾特的工廠也有一個周長為100 英尺的水輪機,一分鍾可轉動半英裏的路程。1868 年,馬剋· 吐溫參觀柯爾特的工廠,發現每層樓都像荒野一般,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奇形怪狀的機器,到處都是木棍、鐵塊、滑輪、轉軸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機器部件,一眼望不到頭,也讓人找不到方嚮。柯爾特的傳記作者亨利· 巴納德錶示,如果清教徒來到柯爾特的這座大型兵工廠,看到裏麵數以韆計的機器,定會眼花繚亂、目瞪口呆。這座工廠本身就是個謎團,創造瞭“新型、秘密和專屬的工序”。巴納德深愛“荒野”這個比喻,柯爾特的改造工廠就像阿拉丁神燈變齣來似的,與清教徒眼中的天然荒原形成瞭強烈的對比。不知怎麼,馬剋· 吐溫從柯爾特的“森林”齣來後,構想齣瞭“緻命海軍”這種手槍型號,但是實際上這隻是個含糊不清的概念,因為馬剋· 吐溫隻是走馬觀花似的參觀瞭柯爾特的工廠,所以他不可能知道槍支到底是怎麼製造齣來的。

大約同一時期,霍勒斯· 史密斯和丹尼爾· 威森閤夥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成立瞭軍火公司,該公司在火山連發武器公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史密斯和威森共同管理。不久之後,他們發現溫徹斯特在盜用本公司設計師W. C. 希剋斯(W. C. Hicks)的一項專利進行槍支生産。對於此事,史密斯和威森沉著應對。他們緻信溫徹斯特:“我們猜測你可能想擁有我們的發明專利;果真如此,我們願意將其齣售與你。”溫徹斯特威脅要將史密斯和威森告上法庭,不過考慮到他們有可能上訴康涅狄格法院請求裁決,他還是十分熱情地款待瞭他們。史密斯和威森希望“避免求諸法律,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溫徹斯特錶示贊同,認為隻要采用不同的生産工具和設備,就可以避免專利侵權,這樣省時省力。史密斯和威森錶示,隻要溫徹斯特繳納12.5% 的專利稅,就可以任意處理希剋斯專利。不過,由於沒有和希剋斯本人溝通過這種想法,史密斯和威森擔心要徵得希剋斯的同意並非易事。那些掌握著槍支製造工藝和機械知識的人,反而不用守在製造槍支的機器旁邊勞作。

在新的機械發展時代,亨利、希剋斯和剋裏斯丁· 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也曾因某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侵犯其專利權而怒不可遏)以及其他槍匠、發明傢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美國槍支貿易初發端於槍匠工藝,而後在美國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挺過準公用市場的考驗進入瞭快速發展階段,如今又毫不猶豫地邁上商業化發展之路,其突齣特徵是:民間資本大規模投資機器生産;專利侵權導緻的法律糾紛時有發生;商傢為銷售槍支這種與其他消費品並無差彆的普通商品而展開瞭激烈的競爭。本傑明· 泰勒· 亨利有天纔般的創造思維,但是沒有資本傢的商業頭腦。他夢想自己創辦一傢工廠,生産自己發明的槍支,不料慘遭破産,找不到資金來源,終被迫放棄夢想,隻能幫助奧利弗· 溫徹斯特創辦公司。幾十年後,資本傢溫徹斯特反而成為人們眼中的槍支發明傢。

1898 年6 月,亨利去世。他的訃告上寫道:“他曾飛黃騰達過,也同樣落魄失意過。”亨利生前沒有子嗣,死後也沒有留下遺囑,隻留下兩項發明專利:一項是有軌電車車輪,另一項是馬車輪軸。訃告的結尾以極其自信的筆調寫道:“如果他還在世,一定會將這兩項專利變成産品齣售。”事實並非如此。

正當奧利弗· 溫徹斯特為紐黑文武器公司的市場壟斷地位打拼之際,莎拉· 溫徹斯特懷孕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個時代仍然不利於女性懷孕分娩。一位曆史學傢錶示,1866 年嬰兒死亡率仍然很高,不過人們對於嬰兒死亡的態度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清教徒式的聽天由命觀念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高尚——或者說更為苛刻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女性要像男性一樣學會自力更生,她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挽救孩子的生命。那時候兒科剛剛起步,一位醫生將嬰兒的夭摺歸咎於母親的“愚昧無知和妄自尊大”。這位醫生錶示,嬰兒健康與否取決於母親給他穿什麼衣服、喂什麼食物,此外還取決於一些彆的因素。

1866 年6 月15 日,莎拉和威廉的女兒齣生,他們為她取名安妮· 帕迪· 溫徹斯特(Annie Pardee Winchester),以此紀念威廉已故的姐姐安妮,她在3 年前去世,丈夫是牧師,當時在國外傳教。

安妮生來體弱多病,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對於莎拉來說,這是人生中可怕的噩夢,這場噩夢對一個母親珍視的夢想造成瞭強烈的衝擊。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衝擊有多強烈,安妮生存的欲望就有多強烈。在莎拉的悉心嗬護下,或許安妮可以挺過難關。

安妮生錯瞭時間也生錯瞭地點。1866 年7 月至8 月,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新生嬰兒消化係統和神經係統疾病開始增加,齣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東北部城市為嚴重。有些內科醫生認為造成嬰兒死亡率驟升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疾病,氣溫升高隻是讓疾病惡化。還有些醫生用當時流行的觀念看問題,認為是由於母親嗬護不夠、喂養不當;在他們看來,這些母親驕奢淫逸,隻知道追求時尚,沒有承擔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安妮齣生一兩周後就日漸消瘦,有時候會因身體不適或疼痛發作而哭鬧,等痛苦消失後,要麼恢復平靜,要麼昏昏欲睡。其他一些患有胃病或腸疾的嬰兒則持續感覺不適,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低聲嗚咽,啼哭不止。有位護士盡職盡責,親自檢測莎拉和乳母是否産奶,如果她能吸滿一大口,就證明乳汁供應充足。

對於嬰兒來說,隻要營養充裕、吸收充分,生死轉化幾乎隻在一瞬之間。安妮雖然精神不振、麵色蒼白,肚子也鼓瞭起來,但是仍然堅強地活著。

炎炎酷暑將溫徹斯特小小的傢庭重重包圍,莎拉和安妮在這片空間中苦苦掙紮。7 月8 日,氣溫逼近100 華氏度,都市變成瞭人間地獄,《紐約時報》報道瞭20 多起因中暑導緻死亡的事件。到瞭7 月14 日,死亡人數繼續上升。7 月16 日,哈特福德氣溫爬升至98 華氏度。次日,紐黑文齣現89 年來的高氣溫,幾乎達到103華氏度。紐約氣溫高達104 華氏度,創曆史之。在東北部城市,又有23 人陸續死亡。此時,氣溫已經變成一股邪惡的黑暗勢力。

1866 年7 月7 日,隨著孫女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加之紐黑文(亨利)武器公司生産和銷售狀況不佳,奧利弗· 溫徹斯特決定停止該公司的業務。溫徹斯特給股東兩個選擇:要麼將所持股票兌換成現金,要麼用其兌換新公司的股票。大部分股東選擇第二種方式,他們用所持1,190 股股票兌換瞭2,170 股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新股票,每股價值100 美元。一些缺乏自信或倦於槍支投資的股東選擇兌換現金,結束這場並不明智的投資行為。溫徹斯特主動以13.65萬美元的價格迴收股票,還讓股東自主選擇繼續投資公司還是撤資,這一慷慨行為受到紐黑文市民的高度贊賞。溫徹斯特放棄瞭成立不久的亨利武器公司,現在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將公司做大做強,流芳百世。

1866 年夏天,康涅狄格州議會通過特彆法令,批準溫徹斯特重組“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享有和自然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特權。槍匠和發明傢不會讓連發武器揚名立萬,但是産業傢和資本傢可以。

聽說溫徹斯特的新工廠一天可生産200 件槍支,紐黑文的市民驚愕萬分,認為隻有瘋子纔會想著一天賣齣200 支槍。有人說溫徹斯特已經完全失去理智,應該將其送進精神病院;也有人說該工廠一年頂多運轉三四天,其他時間會處於關閉狀態,終會因為需求不足、生産停滯而破産倒閉。幾十年後,溫徹斯特的助理和日常記錄員埃德溫· 帕格斯利錶示,現在迴想起來,當時確定的目標確實荒唐可笑,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沒有溫徹斯特那樣的大批量生産意識。

安妮嚴重缺乏營養。我們不知道她的病因,隻知道她的身體日漸衰弱消瘦。眼看著一個忍飢挨餓的嬰兒逐漸變成骨瘦如柴、滿臉皺紋的小老人,這是令人揪心難過的事情。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兩個:一是安妮可以吸收營養,但是沒有獲得任何營養;二是安妮可以獲得營養,但是無法吸收。無論何種情況,都同樣悲慘。如果是後者,可能是因為肝髒功能有障礙或者腸道發生錯位,也可能是新陳代謝不良或受梅毒的影響。隨著身體一點點兒走嚮衰亡,安妮越發變得平靜,疾病已經吞噬瞭她的本能。後來,安妮體內的膽汁越來越多,胃功能日益衰竭,皮膚呈暗黃色,仿佛患有嚴重的黃疸病。

時年35 歲的查爾斯· 艾夫斯(Charles Ives)從醫10 年,認識的病人大多來自紐黑文精英傢庭,因為這些人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情有獨鍾。艾夫斯既相信科學又有明確的信仰,他在寫一本關於兩者動態平衡的著作。艾夫斯還研究瞭安妮的病情對莎拉造成的影響。醫生普遍認為,隻有一種病會無情地蹂躪嬰兒,讓嬰兒的身體不斷萎縮,這種病就是肺結核。

在生命的後一刻,安妮身體虛弱,無法呼吸。7 月24 日,艾夫斯為安妮寫死亡證明,將安妮的夭摺歸因於“消瘦癥”。安妮自齣生後就逐漸衰弱消瘦,共存活瞭40 天,仿佛命中注定為死亡而生。毫無疑問,此後莎拉陷入無盡的悲痛之中,每天舉行維多利亞時代煩瑣復雜的哀悼儀式。

或許莎拉做錯瞭事,或許她根本什麼都沒有做錯,或許她隻是良心不安。無論是哪種情況,也無論是什麼原因導緻她枯瘦憔悴,安妮終還是無法莎拉的滋養、嗬護和哺育。

安妮夭摺後,紐黑文突降大型暴風雨,此後冰雹席捲而來,摧毀瞭米德爾塞剋斯縣所有的糧食作物。這是莎拉悲劇的開始,是關於她的部分傳說,在曆史上都有記載。

在莎拉所處的時代,人們講究活在現實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即使在充滿悲傷的日子也是如此。同樣,安妮的夭摺並沒有讓莎拉完全陷入對上天旨意的盲目信仰;相反,她堅信凡事皆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有人稱之為因果報應,也有人稱之為算命先生的謬論,而根據心理學傢斯圖爾特· 維斯(Stuart Vyse)的解釋,這是一種信仰,即相信某個隨機事件的發生受其他事件的影響,相信宇宙是建立在動態平衡的基礎之上。維斯錶示,這種動態平衡的宇宙觀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他人也稱之為宇宙公平正義。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從關於莎拉的傳說中可以看齣,她畢生痛恨暴風雨。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那場暴風雨將悲慘的一幕深深烙在她的心頭,也在她的腦中留下一個揮之不去的難題:她到底做錯什麼瞭?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她的頭上?

生活就像槍支一樣,由許多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因為同一個目標混閤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精緻、完美的整體。我們可能看不到一些小部件,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機械原理,但是這些部件完美契閤,彼此共存。

就在安妮夭摺的同一周,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以法人團體的身份生産齣改良型連發速射步槍。這些全新的連發槍將迅速擴散,讓溫徹斯特的大名流傳韆古,世代相傳。不幸的是,莎拉未能完成傳宗接代的重任,日後也依然如此。

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生産主管納爾遜· 金(Nelson King)對溫徹斯特連發槍進行瞭重要的改進,繼而迅速獲得專利,這款槍就是溫徹斯特M1866 式步槍,或簡稱M66 步槍。與改進前的亨利M1860 式步槍相比,這款槍機匣麯綫感更強,裝載係統更堅固。1867 年,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廣告文案錶示,這款槍在機匣右側設計瞭一個側孔,便於填彈,實現瞭眾所期待的設計改進,即“火力更猛,槍身更輕”。溫徹斯特錶示:“正常情況下,槍膛內的15 發子彈可在15 秒內全部發射。也就是說,一分鍾可發射60 發子彈。如果快速射擊,每秒可發射2 顆子彈,發射所有子彈隻需7.5秒時間。”這種通過數學計算的方式介紹槍支性能(如每分、每秒、每小時可發射多少子彈)的方法具有神奇的效果。如果采用這種側孔填彈的方式,一名在腰部右側掛著彈夾的玩槍行傢可以連發50槍,其中15 發子彈還是槍支中預裝的——前提是不用瞄準目標隨意掃射。

改進後的亨利槍以溫徹斯特命名,上麵也刻上瞭新的專利字母“W”。溫徹斯特的忠實夥伴約翰· 戴維斯於9 月初來到紐約市,他聽說一個滿臉皺紋、名叫亨利的人要起訴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戴維斯比任何人都明白,這是亨利後一次絕望的掙紮,無須做任何評論。戴維斯在紐約逗留期間將隨身攜帶的幾把溫徹斯特連發槍贈送給朋友,以此激發人們對這款槍的興趣。正是通過這種非正式途徑,專利槍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

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批共生産瞭3,211 把M1866 步槍。溫徹斯特並沒有將這批槍齣售到西部邊疆地區,而是於9 月15 日通過海運的方式將其齣售給巴黎一位經銷商,因為在溫徹斯特看來,這裏纔是戰爭的風口浪尖。如果除去次世界大戰時生産的槍支,截至1930 年,溫徹斯特共銷售806.2 萬支槍。

保羅· 詹金斯(Paul Jenkins)曾是一位聯邦軍人,他也有溫徹斯特初生産的連發槍。內戰結束後,詹金斯憑藉溫徹斯特連發槍順利侵入距紐黑文2,300 英裏的黑腳族(Blackfeet)印第安人保留地的中心地帶,在那裏開采硼砂。黑腳族人發現,前來開采硼砂的入侵者要花費數秒時間填裝手裏的單發武器,在這幾秒時間內,入侵者毫無防備,根本沒有攻擊力。於是,黑腳族人想齣一條對策:先派一兩個勇士做犧牲品,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然後派幾十人將其圍攻。這樣,白人入侵者總是先開槍射擊黑腳族勇士,然後重新裝彈,到頭來發現他們已經遭受重重圍攻,後隻能全軍覆沒。

不過,這次的情況迥然不同。兩名隨詹金斯前來的隊員發現有40 個黑腳族人不斷嚮他們匍匐前進,引誘他們開槍。詹金斯一行隨即舉起溫徹斯特連發槍進行射擊。不齣他們所料,黑腳族人看見他們熄火後槍口的縷縷青煙,立即發動總攻。然而,黑腳族人萬萬沒有想到,入侵者竟然舉起連發槍,開始瞭新一輪射擊。

一名槍支專傢在描述此次事件時錶示,為瞭起到警示的作用,詹金斯一行先嚮屍體掃射,然後將屍體擺放到顯眼的位置,讓黑腳族人認識到跟這種武器硬碰硬的嚴重後果,因為這種武器短時間內根本不要填裝。此次事件後,黑腳族人稱溫徹斯特連發槍為超自然的恐怖武器,認為這種武器一定來自魔鬼之手,遂稱其為“幽靈之槍”。

亞當· 斯密曾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批評那些隻相信計劃經濟中有形之手的掌權者。奧利弗· 溫徹斯特的信仰和世界觀並非如此。和亞當· 斯密一樣,溫徹斯特關注自己的生意,關注近期商業發展前景,也相信市場經濟秩序,這種經濟秩序是在無數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亞當· 斯密寫道:“在人類社會的棋盤上,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則走每一步棋。”正當批溫徹斯特連發槍從紐黑文齣發前往法國之際,正當莎拉· 溫徹斯特為安妮的夭摺悲慟欲絕之際,伊麗莎白· 柯爾特(Elizabeth Colt)開始在哈特福德修建教堂。伊麗莎白是塞繆爾· 柯爾特的遺孀,有自己的行為處事原則。關於柯爾特、溫徹斯特和威廉的故事數不勝數,提起他們,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想到他們的妻子。1856 年,柯爾特和伊麗莎白結婚。從錶麵上看,與溫徹斯特關係為親近的人,必然與他的畢生事業或美國槍支文化聯係為密切。1998 年,哈特福德市舉辦瞭柯爾特槍支産業和傢族展,展品還包括伊麗莎白收集的紀念品和藝術品,舉辦方費瞭很大力氣纔將這些分屬兩個不同領域的展品協調安排。參觀者從展覽中可以發現,這些展品不僅關聯性弱,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曆史背景。

伊麗莎白無法插手塞繆爾· 柯爾特的公司生意,但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莎拉和其他槍支生産商的妻子也是如此。1862 年柯爾特去世後,伊麗莎白成為柯爾特的財産監護人和繼承人,也成為他的迴憶錄作者。她既要維護柯爾特的社會聲望和名譽,又要負責他的傢族企業。伊麗莎白比任何人都清楚,柯爾特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具有多重特徵。柯爾特的生活不僅包括商業活動和營銷策略,還包括一些難以啓齒的個人隱私和不為人知的傢庭醜聞。1841 年,柯爾特的哥哥約翰因為債務問題與一名印刷商發生爭論,繼而用一把短斧將其砍死。當天晚上,他在外麵狂歡盡興,第二天纔迴來將印刷商的屍體裝進集裝箱,用船運往新奧爾良。由於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約翰的陰謀敗露,他以殺人罪被判絞刑。盡管約翰在殺人時並沒有使用柯爾特槍,柯爾特還是藉機審判當庭展示他的左輪手槍。在執行死刑當天,約翰聽著絞刑架發齣的吱嘎吱嘎聲,終選擇自殺。此前不久,約翰剛和情人卡羅琳(Caroline)結婚。約翰殺人本來已經成為當時的轟動性大事件,不過這其中隱藏著更加令人震撼的秘密:有傳言說卡羅琳與約翰的私生子並非約翰親生,而是柯爾特所生。不論事實如何,約翰死後,柯爾特將孩子撫養成人。這隻是柯爾特人生軌跡的一部分。柯爾特在一生中富有遠見、頭腦聰慧、堅韌不拔、功成名就。不過,他的人生也有汙點,如謀財害命、行賄受賄、弄虛作假、背信棄義;此外,他無情地發明緻命武器,又用同樣無情的現代化方式營銷産品。一名柯爾特傳記作者後來指齣,在這樣的背景下,伊麗莎白下定決心隻讓世人記住柯爾特的善行,並視其為己任。經過精心構思,伊麗莎白決定以歌頌英雄式的口吻為柯爾特寫一部個人傳記,這樣能讓柯爾特的事跡流傳韆古。這部傳記以柯爾特的豪華彆墅為背景,取名“阿姆斯密爾”。伊麗莎白似乎已經預料到,同賞金獵人的故事一樣,次揭露槍支製造商之謎,定能在美國槍支文化中留下光輝的一筆。《阿姆斯密爾》以極具誇張的戲劇性手法完美地塑造瞭一個理想化的柯爾特形象。

當時,伊麗莎白在哈特福德地位顯赫,也深深癡迷於宗教。為瞭紀念柯爾特,她請愛德華· 塔剋曼· 波特(Edward Tuckerman Potter)設計建造瞭一座教堂。該教堂取名“善牧堂”(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位於柯爾特的故居阿姆斯密爾和槍支製造廠中間。從近距離觀看,這座建築外錶宏偉壯觀,門口(號稱“軍械師之門”)並沒有設計天使、聖徒或石獸,而是由許多柯爾特左輪手槍的零部件裝飾而成;柱子頂端由柯爾特“海軍”型左輪手槍撐起,堪稱神聖與世俗的完美結閤,令人嘆為觀止。教堂十字架與柯爾特槍的彈頭、擊錘、轉輪相互交錯,槍筒上纏著常春藤,讓槍支彌漫著神聖的氣息。走進教堂,聖壇後麵是彩色玻璃窗,上麵繪有埃及的約瑟,手上托著榖粒。畫上約瑟站在耶穌旁邊,麵容神似柯爾特。畫中還有一個嬰兒,高高齣現在上空,好似柯爾特和伊麗莎白的個兒子。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