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内容简介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作者简介
H. 安娜·苏,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拥有艺术和考古学的硕士学位。她曾参与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艺术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哈佛大学等许多艺术项目,目前生活在纽约,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工作。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1876—1881
第二部分 1882
第三部分 1883
第四部分 1884—1887
第五部分 1888
第六部分 1889
第七部分 1890
参考书目
图片版权声明
精彩书摘
对于许多人来说,文森特?梵高(1853—1890)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他因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并助长了认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观点——原始的冲动驱使着他,不可名状的恶魔纠缠着他。
说实话,文森特的一生的确过得很艰难。对世俗的憎恶,造就了他无可复制的艺术语言(尽管被后世竞相效仿),却也使他疏远了亲朋好友。频繁的精神崩溃困扰着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其中有情感问题的影响,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癫痫病发作,或许年轻时染上的性病余威犹在,也加重了这种情况。情场失意的他,对数段情感纠葛做出的抉择都出奇地失败,最终只能接受做个单身汉的命运。三十七岁时,由于作品不被认可,长期与成功无缘,文森特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持枪自残,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个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种语言雄辩而有力地表达自己。幸亏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和提奥的妻子约翰娜保存了完整的往来信件,我们才得以借此了解梵高。通过这几百多封信,我们能再次重塑出这个艺术家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着时一文不名,但到了今日却成了无价之宝。
与弟弟的关系对梵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在信件中显露无遗。他的信件绝大多数是写给提奥这个巴黎艺术商人的。尽管提奥从没真正帮这位兄长销售过任何作品,但确实介绍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认识过一些艺术家。此外,提奥的金钱支持为文森特提供了颜料和画布。事实上,几乎写给提奥的每一封信里,都有要钱或确认收到近期汇款的内容。对于这位屡受困扰的兄长,提奥不懈的精神支持成了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个被动的依赖者,相反,在信件中我们发现,和弟弟谈论个人和思想问题时,他始终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者。
虽然梵高深谙文学和艺术史,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主要是自学成才,而且,从他早期的作品看,他并不算天赋异禀。他在人生最后几年爆发出的旺盛创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创作于此间——要与之前他经历的诸多挣扎联系起来,才能被更好地理解。这些挣扎被事无巨细地记录在了信中,也从侧面体现了他为什么会对人物造型、透视等绘画技法有着固执的追求。
同时,书信中也记录了他绘画理念的进化过程。梵高对当时艺术名家作品的解读,比如米勒和德拉克罗瓦,表现了他独到、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疯子的胡言乱语。而在他身上,艺术上的成熟又总是与那些卑微职业所激发的强烈职业道德感并存。“画家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样”;“我耕耘着我的画布,就像(农民)耕种着土地”。
本书中节录的信件,无论是表现他彷徨思索与脾气暴戾,还是热情洋溢和哀痛欲绝,都旨在尽可能全面地重塑这位标志性艺术家的人生奥德赛。这些出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画作,更为公正地诠释了他作品中的热情和愉悦,也纠正了他在大众眼中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第一部分
文森特?梵高直到二十五六岁时才找到他的人生使命——成为一名艺术家。此前,他涉足过艺术品买卖,还做过老师和各类神职。但即便是早期的信件,也能揭示出某些贯穿了他一生的个性。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总能在风景和自然中寻得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他的信,无论寄自伦敦、海牙,还是欧洲北部,都充满了对周围环境诗情画意的描绘。在他的创作初期,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愫和虔诚的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他父亲是一位牧师)。虽然文森特最终放弃了他的宗教信仰,但他对自然的热爱却丝毫未减。
青年时期,他的另一兴趣点是长期着迷于描绘乡村生活和体力劳动者。在比利时的矿区博里纳日,他短暂而尴尬地担任过传教士,速写下了矿工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画作也是他辛酸地讲述矿工艰苦生活的最好注解。事实上,正是在此期间,他对神学的兴趣逐渐转向成为艺术家的雄心。
在梵高的一生中,尽管作品风格几经变化,但他却始终受到同一艺术风格的显著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法国艺术家让-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在他早期的信件和草图中以及他去世前几年成就最高的作品中,都有流露。米勒对农村生活深情而庄严的描绘,对梵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能在他最早期的书信中,看到他和弟弟提奥之间的情谊。自从宣布成为艺术家之后,梵高几乎完全仰赖提奥对的他忠实支持。这份兄弟情谊,是梵高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亲友关系,是他情感、思想和经济上的支柱,其重要程度无以复加。
[ 1875 年4 月18 日,伦敦] No.25
附上我的一幅小画,画于上周日,那天早上,房东太太的小女儿死了(她才十三岁)。我画的是斯特里汉姆公共绿地,一大片草木丰茂的绿地,橡树围绕,鲜花丛生。前一天夜里一直下雨,土地都湿透了,春天的嫩草清新鲜绿。
[ 1876 年4 月21 日,拉姆斯盖特] No.62
我真希望你也能看到学校窗外的风景。学校的房子坐落于一个广场(周围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一样,在这儿是司空见惯的事)。广场的中间是一大片草地,四周围着铁栅栏和丁香花丛,午休时,孩子们都在那儿玩耍。我所住房间的那幢房子,也在这个广场。
[ 1876 年5 月31 日,拉姆斯盖特] No.67
这个小素描画的是从学校窗户望出去的景色, 男孩们时常站在窗边,目送来探望他们的父母离开去车站。他们中一定有很多人对此情此景念念不忘。
这儿一周来阴雨连绵,特别是在黄昏时路灯亮起来,灯光在湿漉漉的路面上闪烁,你真该来看看。那阵子,斯多克斯先生时常发脾气,如果白天男孩们太吵,那他们晚饭时就领不到面包和茶了。
那时你就能看到,他们站在窗户旁边向外张望的可怜样子。他们每天唯一的指望就是食物和茶水,靠着这点儿补给挨过一天又一天。我也很想叫你看看他们走下阴暗的楼梯,穿过走廊走到餐桌边的样子。那里照耀着友谊的阳光。这里的洗漱间也很特别,地板已经朽掉,里面有六个水池,男孩们就在那里洗漱,昏暗的光线从破碎的玻璃窗投射进来,落在盥洗台上,这也是相当令人感伤的场景。我真想一个冬天都跟他们待在这里,要是那样,我就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了。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
[ 1876 年11 月25 日,艾尔沃思] No.82
上周日晚上,我在泰晤士河畔彼得舍姆的一个小村子里。那天早晨,我在特楠格林的主日学校,太阳落山之时又赶到里士满,然后去了彼得舍姆。天黑得很早,我又不认识路。那段路可真是泥泞,路旁长满了疙疙瘩瘩的榆树和灌木丛,穿过一片土堤和山坡,终于看到了山坡下面一所透着灯光的小房子,我就跌跌撞撞地赶过去问路。但是没想到,原来在那条漆黑的路尽头,是那座漂亮的木制小教堂,透着温和的灯光。在那儿,我为他们诵读了《圣经》章节:《使徒行传V:14—16》《使徒行传XII:5—17》彼得出监的故事,然后又讲了约翰和泰亚根尼的事迹。一个从寄宿学校来的年轻女人在教堂里弹奏了簧风琴,她的学生也都在场倾听。
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产品仅包含单书,不含玩偶及装饰物
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位超前于时代的天才的宿命。与如今大众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时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无几。沉默和孤独是他的底色。在阿尔勒的一年,是他人生中极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可同样是在这一年,他的灵魂备受折磨,先是割去耳朵,而后生命走向终结。《梵高的耳朵》以长达7年的深度调查,逐渐还原出梵高在阿尔勒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如何与他所处的社会碰撞和连结,又如何为身边人所看待?《梵高的耳朵》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这位传奇艺术家丰富而真实的心灵世界。 ——本书编辑 任菲
1. 荷兰梵高博物馆官方认证,BBC制作同名纪录片:荷兰梵高博物馆作为国际上极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肯定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作者找到的关键证据举办个展展览。BBC于2016年播出同名纪录片The Mystery of Van Gogh's Ear;
2. 作者调查过程历时7年,深入阿尔勒一百余次,建立起梵高生活当时的阿尔勒逾15000人的居民档案,全书664条注释注明资料来源,句句有出处。根据资料中的蛛丝马迹逐渐拼凑出事件真相,还原出一个被造神运动遮蔽的、真实的梵高;
3. 作者的调查结果打破了大众对梵高的固有印象,腾讯文化、搜狐历史、华夏收藏、《中国商报》、界面等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本书;
4. 如果以推理小说的视角去看“梵高的耳朵”事件,真相将会如何?将“梵高割耳”事件当作一件疑案,不断搜集被遗漏的关键线索,有某种抽丝剥茧、逐步发现真相的阅读快感:是什么促使梵高割下了耳朵?为何高更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而被逮捕?为何梵高的邻居会发起请愿送他去精神病院?
5. 收录珍贵历史老照片,包括梵高割耳当日收治他的医师所画梵高耳朵速写、梵高之家“黄房子”被炸毁之前的样子、阿尔勒市民要求送梵高去精神病院的请愿书等。
内容简介
在阿尔勒的那个深夜,梵高割掉耳朵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在法国南部长大,从小就经常造访阿尔勒的贝尔纳黛特·墨菲一直所困惑的问题。被梵高赠与耳朵的神秘女子Rachel究竟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怪异举动?为何高更说自己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被捕?梵高在1888年2月满怀激情和期许来到阿尔勒,却何以在不到两年半后自杀?在历经几代的造神运动之后,墨菲致力于挖掘出已成定论的历史背后的真相,以长达七年的深度田野调查,大量事发当时的一手资料,建立起15000多位阿尔勒居民档案库,还原出一个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真实的梵高。
作者简介
贝尔纳黛特·墨菲出生于英国,曾在伦敦学习艺术史。成年后,她在法国南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事过多种行业
【套装2册】梵高手稿+梵高的耳朵 梵高书信 画作珍贵手稿全新翻译 聆听梵高 艺术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套装2册】梵高手稿+梵高的耳朵 梵高书信 画作珍贵手稿全新翻译 聆听梵高 艺术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套装2册】梵高手稿+梵高的耳朵 梵高书信 画作珍贵手稿全新翻译 聆听梵高 艺术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套装2册】梵高手稿+梵高的耳朵 梵高书信 画作珍贵手稿全新翻译 聆听梵高 艺术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