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孩子用中华智慧来建设日常生活
■上一堂有情怀的语文课,培养真正具备理解、表达、思考能力的完整行为能力人
■用文化的、自由的、传承的台湾语文教育,重塑孩子的独立人格
■给现行语文教育的一剂“补药”
■让孩子学到的东西,在考试结束之后仍然对人生有着重要价值
■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语文课 多位教育界人士强力推荐
苏轼的文章为何既能打动朝廷考官又能流传千古?要把文章写得精彩,必须先具备什么条件?跟着台湾一线新锐语文名师凌性杰来向古代文豪学习,触发孩子自己对当下生活情境的看法!凌性杰老师教语文,不仅关心美学与品位,关心思考与见地,更关心人才与未来。他帮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个性与生活态度,靠近古代文豪的精神意境,甚至让孩子们的文字与人生都透出思想与情感之美。
凌性杰,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文科教师、作家。曾获台湾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教育部门文艺奖。著有《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杰》《找一个解释》《有信仰的人》《爱抵达》。
卷一
简洁的抒情——《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003
一个有故事的人——《方山子传(节选)》 宋·苏轼 013
自己的看法——《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023
更好的生活——《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032
卷二
那一晚的月光——《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045
自然山水与生命情怀——《与宋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053
人格的彰显,精神的流动——《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062
无与伦比的美丽——《三峡》 北魏·郦道元 071
书写回忆的艺术——《西湖七月半(节选)》
明·张岱 081
卷三
人格的象征——《爱莲说》 宋·周敦颐 093
名字的意义——《名二子说》 宋·苏洵 102
遇与不遇的关键——《马说》 唐·韩愈 112
对人才的看法——《骡说》 清·刘大櫆 122
卷四
从下棋看人生——《弈喻》 清·钱大昕 133
明辨与判断——《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143
善用历史知识,提出批判——《辨奸论(节选)》
宋·苏洵 154
评价人物,立意新奇——《贾谊论(节选)》
宋·苏轼 163
附录 / 古文原文 172
自序
经典的力量
这时刻我突然感到语塞,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不知道如何说明自己所写的一切、一切的意义。
我始终觉得,这时代噪音太多,热情与理智太少。何其幸运,我在教学与创作之中,找到所有美好的可能。身份是一种标示,同时也是一种框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在当了老师之后,才学着如何当老师的。而我心里对好老师的定义,也不断地在修正。近几年深深觉得,一个好老师必须能够让学生真诚面对自己,从而怀抱着对世界的善意。重复讲授课本里的范文,我从来没有厌倦过,因为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体悟。而所有阅读、写作活动的目的,理当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理解,而不是为了产生误解。文字艺术正是如此,在生活中提炼出思想与情感,发现美。
经过某些事情后,我稍稍明白,当一个老师,或许必须先清楚地认知,教育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提供种种可能。看见了自己的局限,面对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能更尽力、更无怨悔地走下去。时局越是纷乱,经典的力量越显得弥足珍贵。
回顾过去这几年,先后完成了《找一个解释》《有故事的人》《更好的生活》这三本书(其中两本与吴岱颖老师合作),分别针对古文、诗词、新诗提出诠释,希望让经典文字照亮我们的生活,将感动分享给每一个读者。阅读与书写,改变了我的命运。在诠释古文、诗词、新诗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被那些经典重新安置了。
一年前的春天,答应《好读周报》的邀约,为中学生撰写一系列经典古文的现代诠释。透过这个专栏,我上友古人,理解什么是人之常情,同时向古代名家学习写作,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文字中各安其位。书写过程中,我撷取古文名篇,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受、阅读体验,一再地追问意义是什么。我所能做的,只是跟年轻的生命分享疑惑,把过去未曾知觉的问题提出来,如此而已。
近年来,我不再以文体学概念教学生写作。解读作品也不再强加区分哪些是记叙文,哪些是抒情文、议论文。我认为,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呈现,必须告诉学生的是,如何统整运用叙事、描写、说明、议论这几项基本能力,让自己的文字表达可以适切地与他人沟通,甚至传递思想与情感之美。
在这个古文阅读专栏中,我用四个单元谈论结构章法,意义的完成,并且在解读文意时扣合现代生活体验。单元偏重叙事能力的介绍,从传记类作品谈起,透过《寒花葬志》《方山子传》《读孟尝君传》《五柳先生传》看看古人叙说的魅力。第二单元引述《记承天寺夜游》《与宋元思书》《严先生祠堂记》《三峡》《西湖七月半》,试图分析名家描写景物的功力,更希望串连起外在物象与思想情感的关连。第三单元介绍说喻散文:《爱莲说》《名二子说》《马说》《骡说》,探究说明的技巧。第四单元则藉由《弈喻》《朋党论》《辨奸论》《贾谊论》,发现理性思辨的可能。
面对这巨大的传统,我们必须保持谦卑。每一篇古文背后,都有作者的灵魂寄托,也都有属于某个时代的特殊氛围。近与理解的同时,我的眼界不再狭隘,从而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怀有更多美好想象。在这一系列书写中,对于经典文本的解释,或多或少也暗藏着自我的理解。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两端,不需要贵古薄今,也不需要弃古扬今。古人的经典篇章带来许多触发,也改变着我对当下生活情境的看法。
如今专栏集结,成为您手上的这本书。
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持续回顾已知,探索广袤的未知。更要感谢一路支持我写作的教师同行、读者朋友,是您们帮助我穿越迷雾,看见生活中所有灵光。我只能借着这本书分享我的局限,渴盼无限的可能。并且,用这本书来说明心中深深的感谢与祝福。
谢谢大家!
志于淡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