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孩子用中華智慧來建設日常生活
■上一堂有情懷的語文課,培養真正具備理解、錶達、思考能力的完整行為能力人
■用文化的、自由的、傳承的颱灣語文教育,重塑孩子的獨立人格
■給現行語文教育的一劑“補藥”
■讓孩子學到的東西,在考試結束之後仍然對人生有著重要價值
■更適閤中國孩子的語文課 多位教育界人士強力推薦
蘇軾的文章為何既能打動朝廷考官又能流傳韆古?要把文章寫得精彩,必須先具備什麼條件?跟著颱灣一綫新銳語文名師淩性傑來嚮古代文豪學習,觸發孩子自己對當下生活情境的看法!淩性傑老師教語文,不僅關心美學與品位,關心思考與見地,更關心人纔與未來。他幫孩子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字個性與生活態度,靠近古代文豪的精神意境,甚至讓孩子們的文字與人生都透齣思想與情感之美。
淩性傑,颱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作傢。曾獲颱灣文學奬、林榮三文學奬、中國時報文學奬、中央日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教育部門文藝奬。著有《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淩性傑》《找一個解釋》《有信仰的人》《愛抵達》。
捲一
簡潔的抒情——《寒花葬誌》 明·歸有光 003
一個有故事的人——《方山子傳(節選)》 宋·蘇軾 013
自己的看法——《讀孟嘗君傳》 宋·王安石 023
更好的生活——《五柳先生傳》 東晉·陶淵明 032
捲二
那一晚的月光——《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軾 045
自然山水與生命情懷——《與宋元思書》 南朝·梁·吳均 053
人格的彰顯,精神的流動——《嚴先生祠堂記》
宋·範仲淹 062
無與倫比的美麗——《三峽》 北魏·酈道元 071
書寫迴憶的藝術——《西湖七月半(節選)》
明·張岱 081
捲三
人格的象徵——《愛蓮說》 宋·周敦頤 093
名字的意義——《名二子說》 宋·蘇洵 102
遇與不遇的關鍵——《馬說》 唐·韓愈 112
對人纔的看法——《騾說》 清·劉大櫆 122
捲四
從下棋看人生——《弈喻》 清·錢大昕 133
明辨與判斷——《朋黨論(節選)》 宋·歐陽修 143
善用曆史知識,提齣批判——《辨奸論(節選)》
宋·蘇洵 154
評價人物,立意新奇——《賈誼論(節選)》
宋·蘇軾 163
附錄 / 古文原文 172
自序
經典的力量
這時刻我突然感到語塞,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不知道如何說明自己所寫的一切、一切的意義。
我始終覺得,這時代噪音太多,熱情與理智太少。何其幸運,我在教學與創作之中,找到所有美好的可能。身份是一種標示,同時也是一種框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在當瞭老師之後,纔學著如何當老師的。而我心裏對好老師的定義,也不斷地在修正。近幾年深深覺得,一個好老師必須能夠讓學生真誠麵對自己,從而懷抱著對世界的善意。重復講授課本裏的範文,我從來沒有厭倦過,因為每一次講授都有新的體悟。而所有閱讀、寫作活動的目的,理當都是為瞭追求美好的理解,而不是為瞭産生誤解。文字藝術正是如此,在生活中提煉齣思想與情感,發現美。
經過某些事情後,我稍稍明白,當一個老師,或許必須先清楚地認知,教育並非無所不能,隻是提供種種可能。看見瞭自己的局限,麵對瞭自己的無能為力,纔能更盡力、更無怨悔地走下去。時局越是紛亂,經典的力量越顯得彌足珍貴。
迴顧過去這幾年,先後完成瞭《找一個解釋》《有故事的人》《更好的生活》這三本書(其中兩本與吳岱穎老師閤作),分彆針對古文、詩詞、新詩提齣詮釋,希望讓經典文字照亮我們的生活,將感動分享給每一個讀者。閱讀與書寫,改變瞭我的命運。在詮釋古文、詩詞、新詩的同時,自己的生命也被那些經典重新安置瞭。
一年前的春天,答應《好讀周報》的邀約,為中學生撰寫一係列經典古文的現代詮釋。透過這個專欄,我上友古人,理解什麼是人之常情,同時嚮古代名傢學習寫作,讓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在文字中各安其位。書寫過程中,我擷取古文名篇,對照自己的生活感受、閱讀體驗,一再地追問意義是什麼。我所能做的,隻是跟年輕的生命分享疑惑,把過去未曾知覺的問題提齣來,如此而已。
近年來,我不再以文體學概念教學生寫作。解讀作品也不再強加區分哪些是記敘文,哪些是抒情文、議論文。我認為,寫作是綜閤能力的呈現,必須告訴學生的是,如何統整運用敘事、描寫、說明、議論這幾項基本能力,讓自己的文字錶達可以適切地與他人溝通,甚至傳遞思想與情感之美。
在這個古文閱讀專欄中,我用四個單元談論結構章法,意義的完成,並且在解讀文意時扣閤現代生活體驗。單元偏重敘事能力的介紹,從傳記類作品談起,透過《寒花葬誌》《方山子傳》《讀孟嘗君傳》《五柳先生傳》看看古人敘說的魅力。第二單元引述《記承天寺夜遊》《與宋元思書》《嚴先生祠堂記》《三峽》《西湖七月半》,試圖分析名傢描寫景物的功力,更希望串連起外在物象與思想情感的關連。第三單元介紹說喻散文:《愛蓮說》《名二子說》《馬說》《騾說》,探究說明的技巧。第四單元則藉由《弈喻》《朋黨論》《辨奸論》《賈誼論》,發現理性思辨的可能。
麵對這巨大的傳統,我們必須保持謙卑。每一篇古文背後,都有作者的靈魂寄托,也都有屬於某個時代的特殊氛圍。近與理解的同時,我的眼界不再狹隘,從而對自己生存的世界懷有更多美好想象。在這一係列書寫中,對於經典文本的解釋,或多或少也暗藏著自我的理解。在我的閱讀過程中,傳統與現代從來就不是對立的兩端,不需要貴古薄今,也不需要棄古揚今。古人的經典篇章帶來許多觸發,也改變著我對當下生活情境的看法。
如今專欄集結,成為您手上的這本書。
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學生,是他們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持續迴顧已知,探索廣袤的未知。更要感謝一路支持我寫作的教師同行、讀者朋友,是您們幫助我穿越迷霧,看見生活中所有靈光。我隻能藉著這本書分享我的局限,渴盼無限的可能。並且,用這本書來說明心中深深的感謝與祝福。
謝謝大傢!
誌於淡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 |||||||||||||||||||||||||||||||||||||||||||||||||||||||||||||||||||||||||||||||||||||||||||||||||||||||||||||||||||||||||||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