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棋进阶读本1 梅之篇
定价:25.00元
作者:黄焰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365344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内容简介
对围棋爱好者而言,一套切实好用的训练教材不可多得;而《围棋进阶读本》之“梅之篇”“兰之篇”“竹之篇”“菊之篇”便是这样一套特色鲜明、注重提高计算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范本。孩子们在学习到《基础篇》(上、中)之时,便可以有选择地穿插学习《梅之篇》了。而后根据个人的进度和水平,可以相应选择其他篇目进行实战能力提升。实践证明,系统地学习这套“进阶读本”包含的技能,掌握《菊之篇》之后,足以达到业余四五段的水平。由此我们相信,《梅》《兰》《竹》《菊》既可以增加爱好围棋的雅趣,又能帮助您决胜棋枰、实战凯旋。
作者简介
黄焰,1965年生,9岁学棋,11岁进入山西省体工队,1986年升为五段;1989年获首届“中国女子名人战冠军”;1994年定居韩国;1998年获“宝海杯”世界女流围棋赛亚军:1998年获韩国女流国手战亚军;1999年1月获得韩国棋院文化奖“敢斗奖”;为1994年、1995年、1998年第一、二、五届“宝海杯”世界比赛本选。2005年起回国从事围棋普及教育工作。
目录
1.黑先做活
2.黑先白死
3.劫活
4.劫杀
5.手筋和对杀
6.连接和切断
7.官子
8.定式练习
9.附录 常用定式59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感。内页纸张质地细腻,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排版布局,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阅读的舒适度,又为那些精妙的棋谱图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布局的疏密变化一目了然。这本教材的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即便是最复杂的对杀图示,其中的线条也清晰锐利,没有丝毫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围棋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和把玩之中,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围棋文化的敬意与珍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阅读体验,让人在进入围棋的深奥世界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典雅气质所吸引和镇住了,感觉自己手捧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的典籍。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棋谱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形”的解析方式。很多其他的进阶书籍往往会陷入枯燥的招法罗列,而这本书却非常注重阐述棋子在盘面上所形成的“势”与“味”。作者似乎拥有洞察全局的透视眼,能够将那些看似散乱的局部变化,最终归纳到宏观的战略布局之中。特别是关于“厚薄转换”那一章,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先手”或“后手”的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块棋在对局中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影响力”,这种深层次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围棋理解的维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棋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几颗子,而是能够预判三到五手之后棋盘整体的动态平衡,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围棋哲学的门。这种由点及面的教学方法,对于正处于瓶颈期的棋手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一般的存在。
评分对于实战应用的指导,这本书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停留于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大量穿插了“自检练习”和“陷阱预警”。在每一章的末尾,都会设置一些精心设计的、专门用来考验读者是否理解了本章核心概念的小题组。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直接的计算题,而是要求读者判断一个棋形的“优劣倾向”或“未来走向”,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棋感”。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失招后的调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它会模拟出一些常见的失误情景,并给出合理的补救方案,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这本教材真正体现了其“进阶”的价值——它不仅教你如何下出好棋,更教你如何在下出坏棋之后,如何有尊严、有策略地将劣势扳回来。这对于提升实战中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语气变化非常微妙,让人在学习的枯燥中感受到了一种陪伴感。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战斗局面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果断而犀利,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正坐在你身边,用精炼的语言指出关键点,那种节奏感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激烈的对局之中。然而,在解释一些基础性的“手筋”或者收官技巧时,语气又变得极其耐心和温和,措辞严谨,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初学者准确理解。这种在“严谨”与“亲切”之间自如切换的叙事方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张弛有度,避免了过度说教带来的阅读疲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将那些高难度的技巧内化吸收了。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号称是“进阶”的围棋书籍,但往往读下来感觉自己只是记住了几套固定的定式,实战中遇到变化就立刻捉襟见肘。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辩证性”。它不会武断地宣告某个下法是“最佳”,而是会列举出两种看似矛盾的走法,然后详细分析它们在不同局势下的利弊权衡,这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讨论如何处理“刀五”的侵消时,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积极缠斗”与“坚实避让”,并且用历史上的名局作为例证,展示了两种策略在不同棋风下的成功案例。这种不把话说死,鼓励读者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判断的引导方式,远比死记硬背公式来得有效得多,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下”,而是“为什么这么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