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5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 作者 | 青柳正規;滕新華,王鼕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世界知識齣版社 |
ISBN | 9787501255979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字數 | 頁碼 | 131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在全球化時代,重新激發日本活力的鑰匙就在於“文化”。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旨在講授如何將日本所的文化傳統與活力很好的相融閤。作者把文化抬高到“文化立國”的高度是因為近年來在國傢或社會層麵上,文化的存在價值越來越高,而且不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齣現瞭這種傾嚮。全球化正在提升各國文化的存在感,近年來,在先於日本完成工業化的歐洲,在那些一度衰退的工業城市中,又以“文化城市”的姿容東山再起者,不乏其例。魅力四濺的文化受人青睞,也給城市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效益。一度黯然失色、失業者充斥街頭的工業城市,藉助文化政策的東風而再創輝煌,足以證明“文化興國”絕不是一句用來空喊的口號。越來越多的地方設法給本地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産品注入新的活力。民間廟會、傳統節日、民俗藝術、曆史建築和景觀等,各地保留的這些傳統文化都有可能成為發展旅遊事業的*有力的潛在資源。期待地方建立起一套新的機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交融。日本的做法對於我們中國復興傳統文化提供瞭很好的藉鑒。 |
作者簡介 | |
青柳正規,1944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係。曆任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國立美術館理事長。2013年,任日本文科省文化廳廳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國際學士院聯閤會副會長。著有《羅馬帝國》《逸樂與飽食的古代羅馬》《零起點美術館入門》等。 滕新華,男,1954年11月生於北京,大學學曆。 1971年12月—1974年1月,北京市外國語學校日語專業學習;1975年1月-1979年8月 北京市翠微中學日語教員;1979年9月-1983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1983年8月-1984年5月,北京62中語文教員;1984年5月-1992年10月,北京市總工會國際部翻譯;1992年10月-2003年7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副處長、處長;2003年7月-2010年12月,北京市西城區外事辦公室主任;2010年12月31日,因西城區和宣武區閤並,精簡人員,自願提前退休(副局級待遇)。 王鼕,女,1977年9月生,研究生學曆。1994年9月—1998年8月,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學生;1998年9月—2001年8月,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2001年10月—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乾部;2015年10月至今,中國外文局乾部。 |
目錄 | |
序章 章 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 全球化凸顯多種文化的存在 《世界遺産名錄》的誕生及其成果 指定“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認多種價值的存在 反全球化主義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動嚮 將電影排除在自由貿易之外 “文明間對話”的必要性 將文化作為軟實力加以傳播 法國的文化立國戰略 振興文化,肩負起歐洲發展的重任 日本對世界遺産的誤判 什麼是國傢財富 第二章 日本文化 日本:一片得天獨厚的土地 國傢的長期穩定讓文物保留至今 靈活吸收外來文化 日本文化:沉默寡言,性格內斂 山鄉文化,源遠流長 文化是一池溫水? 我們的生活和文化緊密相關 歐洲人贊不絕口的日本工藝品 日本文化:其優點在現代藝術中 日本人:源於生活感覺的審美眼光 “熱文化”“平穩文化”與“積蓄文化”“循環文化” “平穩文化”讓地方得以休養生息 城鄉之間的文化隔閡 如何促進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融閤 第三章 日本的文化政策 日本是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 文化廳是如何保護曆史文物的 文物調查官的職責範圍 搶救“越中福岡的菅笠” 在傳統工藝的産地之間建立協作關係網 與區域文化聯手,共同抵製全球主義的擴張 告彆妨礙人纔培養的補貼 嚮“南部鐵器”學習 吸引年輕人的“和太鼓” 日本:對藝術傢相當苛刻的國傢 在扶持藝術傢方麵,歐洲與日本的差異 養育藝術人纔的一方水土 日本人:對自己心儀的藝術情有獨鍾 日本人:用真誠的目光欣賞畫作 在“動漫”吸引下學習日語的外國青年 諳熟傳統文化的“翻譯” …… 第四章 外國的文化政策 第五章 實現“文化立國”的必由之路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共享的穩定環境,源自島國特色的地理條件,這一點也不應忽視。 日本四麵臨海,自古以來沒有受到外敵的侵犯和掃蕩,雖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北,但是在戰後美軍占領時期也未能改變天皇製的國體。從神話時代延續至今的天皇製,是日本文化賴以生長的一棵大樹。連戰勝國的美國也沒有讓戰爭傷害到日本文化。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瞭阿富汗,戰亂即將結束的2002年,位於喀布爾的阿富汗國傢博物館門前懸掛著一條橫幅,上麵自豪地寫道:隻要這個國傢的曆史和文化還在,這個國傢就沒有滅亡。 日本文化沒有遭受到外敵侵蝕的有力證據大概要數正倉院瞭。聖武天皇、光明皇後的寶貝就長年保存在這座幾乎沒有安保措施的木結構建築裏。我可以斷言,這種做法在國外是絕對不可能有的。如果是外國,一旦發生戰爭,如此簡陋的設施頃刻瓦解,藏品也將不翼而飛。盡管日本從古至今也多次捲入過戰爭,但是這裏的文物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是一個多麼祥和、多麼穩定的國傢!這是用盡世界上的所有常識也難以想象的。況且,經社會名流和寺院神社之手輾轉保存的這些傳世珍寶,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比如中國的文物從唐代起就開始流人日本。日本從室町年間(1336-1573年)開始嚮中國訂貨,委托中國製作瞭許多陶瓷之類的工藝品,目前仍有許多精美的中國工藝品保存在日本。而在身為産地的中國,除瞭故宮博物院裏收藏的文物,民間的祖傳文物所剩不多,反倒是日本存有許多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逸品。 在歐洲,深藏密室被人忘記的遺寶被後人發現的故事常見於報端。因為戰爭一來,這些寶物將被悉數掠走,所以,避人耳目的隱藏是好的防衛手段,結果被後代偶然發現。在日本,戰亂和掠奪鮮有發生,所以,類似藏匿的遺寶又重見光明的新聞很少,這也正好見證瞭日本是一個和平的國傢。 許多文物珍寶在曆朝曆代的神社佛堂,或者達官貴人的手中相傳,輾轉收藏,幾易其主,流傳至今,這就是日本寶物的傳承之道。而這些文物的新舊主人在政治或宗教上並非冤傢對頭,所以一旦提起舊主人的尊姓大名,興許還能抬高文物的身價 令人扼腕的是明治初年,日本全國發生的那場愚昧無知而且近乎瘋狂的“廢佛毀釋①”運動。如果沒有那次浩劫,肯定會有更多的寶貴文物保存下來。巴黎專門研究東方美術的吉美美術館收藏瞭許多日本佛像,明治期間的廢佛毀釋運動發生期間,大約有一萬多尊佛像送到那裏暫避一時,然後便一直留在那裏,後不瞭瞭之。如此說來,當年在“廢佛毀釋”中逸散的佛像可以說不計其數,加之明治以後有人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大量文物,緻使各類文物外流嚴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許多文物得以保存。日本文物收藏的曆史之久,底氣之足,不得不令人感到驚訝。 這種結局的齣現得益於日本社會的長期穩定,同時也因為外來文化對日本的侵蝕並不嚴重。因外來文化傳人,讓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法為之一變的現象,日本有史以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國傢在世界也非常罕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