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播:造纸艺术 9787807428404

文化的传播:造纸艺术 97878074284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宇 著
图书标签:
  • 造纸术
  • 文化传播
  • 艺术
  • 历史
  • 中国文化
  • 手工艺
  • 纸张
  • 传统工艺
  • 文化遗产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创熠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8404
商品编码:261111715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的传播:造纸艺术

定价:19.8元

售价:13.3元,便宜6.5元,折扣67

作者:谢宇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7428404

字数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画,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参考资料。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造纸术对文明的影响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传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墨韵流芳: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探微》 图书简介 引言:穿越时空的审美之旅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书画艺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世界艺术史的天空。不同于许多侧重于技术传承的著作,《墨韵流芳: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探微》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书画艺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社会文化脉络。本书摒弃了单纯的技法罗列,而是将书画视为中华文明精神的载体,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邃而宁静的审美之旅。我们探寻的不仅是笔墨的干湿浓淡,更是古人“胸中有丘壑”的境界与“写胸中逸气”的追求。 第一章 笔墨精神:从“书为画之祖”到“书画同源”的文化基石 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书画的哲学根源。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书为画之祖”并非仅指技法上的相互借鉴,更是指二者共享着“中和之美”的儒家理想与“万物齐一”的道家精神。 文字的生命力: 探讨甲骨文、金文直至楷书的演变,分析文字结构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范式——结构、气韵、意境。从王羲之的“尽善尽美”到颜真卿的“雄强浑厚”,笔法的变化实则是时代精神的投射。 “气”与“韵”的理论体系: 详细阐述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核心地位。气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指艺术家个体生命力与客观物象精神的高度契合。探讨历代文论家如苏轼、米芾对“意在笔先”的阐释,揭示中国画的“可知而不可言”的特质。 水墨的哲学内涵: 研究水墨作为媒介的独特优势。黑与白、浓与淡的无限变化,象征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水墨的晕染,体现了对有限物质形态中蕴含无限可能性的追求。 第二章 山水之境:以“卧游”构建的精神家园 山水画在中国艺术谱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文人画家寄托情怀、实现精神超越的载体。 南宗与北宗的理论辨析: 深入剖析唐代对山水画的初步分流,重点解析元代文人画理论家对“南北宗”的区分。着重阐述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宗”(文人画)如何强调“以书入画”,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以及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关系。 “可游、可居、可观”的意境: 探讨古代画家如何通过“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论,将二维平面转化为可供心灵栖居的三维空间。分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磅礴与郭熙《早春图》的温润,如何分别代表了对自然力的敬畏与对生命勃发的赞美。 皴法的符号学意义: 详细解析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主要皴法的结构特征,并追溯其与书法用笔的对应关系。例如,披麻皴如何体现了士大夫的温润儒雅,而斧劈皴则往往带有宋元交替时期的刚健之气。 第三章 花鸟写意:从写实到“写真”的生命赞歌 花鸟画,被视为最贴近生活的画科,但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它同样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双勾”、“写意”与“没骨”技法的演变: 考察唐代薛稷的典雅双勾到宋代院体的工谨描绘,再到文同、赵孟頫对写意水墨的开创。探讨“写意”并非不求形似,而是“不似之似”,即捕捉事物内在的生命节奏。 象征体系的解码: 详细解读松、竹、梅“岁寒三友”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牡丹的富贵吉祥;以及兰花的幽雅高洁。这些形象的选取,是文人自我期许和政治立场的隐晦表达。 明清以来的“民间化”趋势: 分析明代徐渭的狂放不羁与清代“扬州八怪”的世俗化表达,探讨市场经济发展对花鸟画题材和风格带来的冲击与创新。 第四章 历代名家与流派的深度剖析 本书选取了对中国书画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五位艺术大师进行深入个案分析,力求展现其艺术思想的独特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的早期探索: 考察魏晋时期绘画的宗教与玄学背景,分析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捕捉能力。 李思训、王维与唐代院体的分流: 辨析青绿山水的工丽之美与水墨山水的初步实验,探讨“画中诗,诗中画”的早期形态。 宋代“院体”的科学与写实精神: 分析徽宗朝绘画对博物学的兴趣,以及它如何促使花鸟画达到写实的巅峰,同时反思其在文人画兴起后面临的局限。 元四家与“以书入画”的集大成: 重点分析黄公望、倪瓒等如何彻底将书法的线条质量、结构观念融入绘画,确立了文人画的主流地位。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影响的再评价: 探讨董其昌理论体系在整合前代艺术资源方面的贡献,以及后世对该理论的过度简化和僵化解读。 结语:当代语境下的水墨回响 中国书画艺术并非陈旧的博物馆藏品,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本章反思了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水墨的冲击与融合,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坚守“气韵”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视角和材料,让中国书画艺术在当代世界文化对话中发出新的、有力的声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东方美学体系的深度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古人技艺的模仿。通过对书画精神的探寻,我们最终触及的是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与和谐的终极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窗户。我对“造纸艺术”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浪漫的联想,仿佛能看到古人手中揉捻着洁白的纤维,然后变成一张张承载着文字的轻盈纸片。我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讲述造纸术的发明,更会深入探讨它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是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纸张的质感、颜色、纹理,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如何展现造纸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力量”。从书籍、诗歌、绘画,到后来的印刷品,纸张是如何将思想、情感、艺术和科学知识,跨越时空,传递给后世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精彩的纪录片,用文字为我勾勒出造纸艺术在不同文明中的流传轨迹,让我感受到它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古朴典雅的纸张纹理,点缀着精致的卷轴和毛笔,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时代。书名“文化的传播:造纸艺术”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一直以来,我对于文字的载体有着莫名的情怀,纸张的诞生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关于造纸术如何从一个古老的技艺,逐渐演变成连接世界、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类的知识、情感与记忆。我想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纸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又有哪些杰出的工匠大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将这一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本书,我想它会带领我一同探寻那段不为人知的,关于纸张如何改变世界的故事,感受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古老的画面:工匠们忙碌的身影,新鲜的纸张晾晒在阳光下,古籍在书桌上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对于“文化的传播”这一部分尤其感兴趣。在我看来,造纸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字的记录,它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造纸术是如何从中国传播出去的?它又如何在阿拉伯、欧洲等地区生根发芽,并发展出各自的特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探讨造纸术对不同文明的认知方式、信息传播效率、学术发展乃至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或许,它会描绘出历史上一些关键的时刻,比如造纸术的传入如何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进程,或者它在宗教传播和科学知识普及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闲逛时,无意间瞥见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驻足。虽然我并非是历史学或者艺术史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小”事物感到着迷,而造纸术无疑就是其中之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一种视角来解读“造纸艺术”?是侧重于技术的工艺细节,还是更倾向于文化传播的宏观叙事?我猜想,它应该会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发展,以及它如何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它是否会提及造纸术西传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或者,它会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使用的纸张在书写、绘画、印刷等方面产生的独特美学和功能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吸收信息,同时也能引发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文化的传播:造纸艺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它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变迁。我一直对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感到好奇,而造纸术绝对是其中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关于纸张的奇妙世界。它是否会详细介绍造纸术的起源,那些关于蔡伦的传说,以及纸张最初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它如何阐述造纸术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猜想,这本书会描绘出纸张如何一步步跨越地理的限制,将知识、思想、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造纸术的传播如何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学术繁荣,或者它如何为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造纸艺术的深厚底蕴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