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民安編著的《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 與演變》是一本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原書 曾以《漢字例話》、《漢字例話續編》刊行於世,深 受讀者喜愛。現將兩冊閤於一本,改為現書名齣版, 並選配瞭與內容相關的460餘幅插圖。
全書以1000個有代錶性的常用漢字為例,分 彆說明瞭它們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嚮小篆、楷書、 簡化字演變的;同時通過形體分析,具體地解釋瞭 每個字的字形與字義的內在關係;還以古代詩文中 的例句為證,述及瞭每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藉 義;並對某些容易認錯、讀錯、用錯的字,分彆從 形、音、義等方麵作齣比較,指齣産生錯誤的原因 和糾正錯誤的方法。
該書有助於提高讀者閱讀古代詩文和正確使用 文字的能力;對從事語文教學的人來說,也是一本 很有實用價值的參考書。
左民安(1935~1987年),山東萊陽市人,1959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同年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擔任古代漢語的教學工作,1962年以後一直在寜夏大學中文係任教。在從事古代漢語教學的同時,緻力於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研究,主要著有《細說漢字》(原名《漢字例話》和《漢字例話續篇》)、《漢字部首講解》、《寫作縱橫談》等專著,以及《淺談段玉裁對<說文>的研究》、《王念孫校讎學初探》、《訓詁學漫談》、《辭書編篆與古籍整理芻議》等論文數十篇。
序一 陸宗達
序二 李學勤
前言
漢字概說
正文
一部
一丁
七十
上下
不五
屯廿
無世
丘丙亞
吏畢
百至
西亟
乙部
乙
氣
人部
人
匕
韆仁
僕介
從
化厃
比
仔付
北尼
企伏
伐
休眾
傳佃
位
何餘
依
臽儕
卓臾
侯侵
保
爽僚
疑
兒部
兒
兀允
元兄
先光
堯剋
競
竟
幾部
幾
八部
八
小分
公少
兮半
入部
內
又部
又
及友
雙
反支
父
芻史
右皮
爭
事叔
受
力部
力協
助
勁男
勇
刀部
刀
刃
勿卯
刑刖
列則
創色
刪利
到剮
劍契
劓
蔔部
蔔
占兆
貞
冫部
鼕
冰
冶冽
廠部
廠曆
原
厚
……
筆畫檢字錶
音序檢字錶
這本書,說實話,當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的,畢竟市麵上講漢字的書汗牛充棟,大多都是老生常談,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但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從拿到實體書的那一刻起,那種紙張的觸感和裝幀的用心程度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段邀請函,邀請你踏入一個充滿曆史煙塵和智慧光芒的迷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取字例時的那種匠心獨運,並非僅僅羅列那些最常用的字,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看似尋常,實則蘊含著深刻文化密碼的符號。比如,對於“傢”的剖析,它不僅僅停留在“宀”下有“豕”的象形結構,而是深入挖掘瞭先民定居、農耕文明興起對“傢”這一概念的塑造過程,那種對早期社會形態的還原,讀來令人心馳神往。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原本枯燥的字源追溯變得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解開瞭一個古代的謎題。整體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充滿發現樂趣的旅程,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但又捨不得太快地消耗掉這份美好的求知欲。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體現齣一種高明的布局。它不是簡單地按照筆畫多少或者部首歸類來組織內容,而是似乎遵循著一條內在的邏輯主綫——也許是文化發展的脈絡,也許是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演變。這種非綫性的編排,反而帶來瞭一種柳暗花明的驚喜感。比如,前麵對一個基礎動詞的追溯,其後續的引申義分析,會自然而然地銜接到後麵章節中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抽象名詞上,這種精妙的串聯,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品味作者是如何構建起漢字係統內部的關聯網絡的。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漢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精密的思維體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認知上的突破,比單純積纍知識更令人滿足。這種結構上的深思熟慮,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字典的補充讀物,更是一部解構中國古代思維模式的導覽圖。
評分從排版和視覺呈現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數字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尤其重要。它沒有為瞭追求“極簡”而犧牲信息的有效傳達,也沒有為瞭“復古”而讓字跡模糊不清。相反,它在清晰度和美觀度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每一個關鍵的字形演變圖譜,都被精心放大並標注瞭清晰的對照說明,讓你能夠清晰地分辨齣從甲骨文到楷書過程中,每一個筆畫的增減和形態的取捨。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獻和齣土文物拓片時,都做瞭細緻的考證和標注,這保證瞭內容本身的學術嚴謹性,但又巧妙地將其融入流暢的文本之中,不至於讓讀者感到閱讀的壓力。這種對細節的精益求精,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使得每一次翻閱,都仿佛是在與古代的工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坦白講,讀完之後,我對漢字的敬畏感又深瞭一層。這本書的作用,不僅僅是“教”你某個字的來曆,更重要的是“重塑”你對文字的理解。它剝去瞭漢字在現代生活中被過度簡化和工具化的外衣,讓我重新看到瞭這套符號係統背後承載的數韆年的人類經驗、環境適應和哲學思考。過去,我可能隻是機械地使用這些方塊字來錶達意思,但現在,當我寫下“月”字時,我仿佛能看到那輪古老的圓盤;當我寫下“鹿”字時,我能聯想到草原上奔跑的身影。這種“有生命力”的閱讀體驗,是任何電子詞典都無法提供的。這本書成功地讓“識字”升華為一種“知源”的文化自覺,它培養的不是記憶力,而是洞察力,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華文明內核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饋贈。
評分初讀此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作者敘事語言的生動與親切。它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反而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坐在爐火旁,娓娓道來那些古老文字背後的故事。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即便是對文字學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輕易跟上作者的思路。舉個例子,對於一些形聲字的演變過程,作者沒有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想象,將那些抽象的聲旁、形旁的組閤邏輯清晰地展現齣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某個與“水”相關的動詞,作者不僅展示瞭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軌跡,還模擬瞭古人使用該動作的場景,甚至連帶齣手勢的描述都包含在內,讀完後,那個字仿佛活瞭過來,深深地烙在瞭腦海裏,再也不會混淆。這種立體化的教學方法,遠比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它激活瞭讀者的曆史想象力,讓學習漢字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充滿樂趣的文化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