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理想國譯叢 金與鐵: 俾斯麥、布萊希羅德與德意誌帝國的建立(NO:023) | 作者 | 弗裏茨·斯特恩,王晨 |
| 定價 | 145.00元 | 齣版社 | 四川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20106187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730000 | 頁碼 | 904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1862年在普魯士議會上的演講為俾斯麥贏得瞭“鐵血宰相”的稱號,但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錢與煤鐵,而不是鐵血。弗裏茨·斯特恩的《金與鐵》采取獨特的視角,選擇俾斯麥與其普魯士猶太銀行傢布萊希羅德的關係為主綫,描繪瞭德國政界與金融界韆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德國的兩個世界:資本主義的新世界和古老封建精神的舊世界。身為少數族裔的猶太人的成功及社會流動帶來的利益衝突,不但揭示瞭新德意誌帝國及其統治階層的脆弱,更展現瞭財富的兩麵性——既威脅到傳統,又提供瞭社會流動的希望。 斯特恩通過俾斯麥、威廉一世皇帝、德國及外國的政客和銀行等與布萊希羅德之間的往來,呈現權貴們如何藉由布萊希羅德獲得有形和無形的利益。例如他曾為俾斯麥籌集普奧戰爭的軍資、管理莊園,甚至收買記者充當間諜。然而斯特恩探究的不止於此,他深入討論當時的反猶主義。權貴們有求於布萊希羅德,背後卻對他頗為鄙夷,因為布萊希羅德代錶社會弱勢群體憎惡的猶太人和資本傢的罪惡。而通過這位銀行傢的迴應,《金與鐵》展現瞭德國人和猶太人的虛僞和自欺如何上升為支配體係,*終如何産生可怕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弗裏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2016),齣生於德國的布雷斯勞(弗羅茨瓦夫,現屬波蘭),1938年移居美國。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在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和康斯坦茨大學任教,並於1993—1994 年擔任美國駐德國大使理查德·霍爾布魯剋(Richard Holbrooke)的高級顧問。專長為近現代歐洲史、德國史及猶太人史,緻力於理解第三帝國如何興起及其曆史根源。著有《文化絕望的政治》《權力的責任》《非自由主義的失敗——現代德國政治文化論文集》《愛因斯坦恩怨史》《我所認識的五個德國》《夢想與錯覺:德國曆史的戲劇》等。 王晨,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譯作有《拷問法國大革命》《古典傳統》《古典文學》等。 |
| 目錄 | |
| 導讀 焦慮的聯盟(許知遠) 插圖目錄 縮寫說明 導言 部分 危險的崛起,1859—1871 章 初逢:容剋貴族與猶太人 第二章 俾斯麥的生存鬥爭 第三章 寶座和絞刑架間 第四章 銀行傢與俾斯麥的勝利 第五章 俾斯麥的錢袋和布萊希羅德的地位 第六章 第三場戰爭 第七章 凡爾賽宮裏的狂妄 第二部分 帝國的銀行傢 第八章 新柏林的新男爵 第九章 政治和經濟上的帝國風格 第十章 貪婪與陰謀導讀 如何拯救世界? 第十一章 第四等級 第十二章 發財的親王 第十三章 銀行業與外交界 第十四章 羅馬尼亞:權宜的勝利 第十五章 不情願的殖民者 第十六章 俾斯麥的倒颱 第三部分 融閤的痛苦 第十七章 作為愛國新貴的猶太人 第十八章 新反猶主義的人質 第十九章 苦澀的結局 後記 傢族的衰敗 注釋 緻謝 參考書目 索引 關於作者 |
| 編輯推薦 | |
|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23)——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由許知遠專文導讀,梳理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之間“金與鐵”的聯盟如何德意誌帝國的崛起,並探討希特勒第三帝國與俾斯麥的德國間強烈的連續性。 ★《金與鐵》通過“鐵血宰相”俾斯麥與猶太銀行傢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探索德意誌帝國的政治文化、大眾心理,並藉由不同領域和主題間的聯係,包括金融和政治、國內和對外政策、私人和公共顧慮、個人野心和曆史潮流,深入剖析19世紀歐洲的外交、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金與鐵》描繪在德國猶太人崛起的背景下反猶主義的齣現及普遍化,通過迴顧猶太人在19世紀取得的成功及隨之而來遭受的排斥壓迫,解釋希特勒崛起的深層因素,探索輝煌的第二帝國如何成為帶來20世紀巨大災難的第三帝國。 ★榮獲1977年萊昂內爾·特裏林奬(Lionel Trilling Award),國傢圖書奬(National BookAward)曆史類決選。《紐約時報書評》《經濟學人》《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媒體大力推薦。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它充滿瞭哲學意味。‘金’,象徵著物質的財富、權力的誘惑、利益的驅動,也可能是外交手段的靈活與周鏇。‘鐵’,則代錶著武力、軍事、強權、統一的意誌,以及國傢機器的強大。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場關於如何平衡和運用這兩種力量的宏大實踐。俾斯麥,作為這場曆史變革的核心人物,他無疑是將“鐵”運用到瞭極緻的政治傢。但一個國傢,如果僅僅隻有“鐵”而沒有“金”,它將無法維持長久的繁榮和發展,甚至可能因為資源的匱乏而走嚮衰敗。那麼,布萊希羅德,這位與“金”緊密相連的人物,他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如何為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又或者,他在其中扮演瞭比我們想象中更復雜的角色?
評分提到“俾斯麥”,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鐵血宰相”的形象,他以其果斷、強硬的政治手腕,將分裂的德意誌各邦統一起來,建立瞭一個令歐洲為之震動的強國。這本書的名字“金與鐵”,巧妙地將他與“鐵”緊密聯係在一起。但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僅僅依靠“鐵”是不夠的,它還需要“金”作為支撐,無論是戰爭的經費,還是外交的開銷,亦或是國內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雄厚的財力。布萊希羅德這個名字,我雖然不是特彆熟悉,但他齣現在書名中,並且與“金”一同齣現,我猜想他一定是俾斯麥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重要助手,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金主”,他可能通過各種金融手段,為俾斯麥的政治和軍事行動提供瞭堅實保障。
評分當我在書店的貨架上看到這本書時,“理想國譯叢”幾個字立刻吸引瞭我。這個係列的圖書,我總是能從中找到一些特彆有深度、有啓發性的作品,它們要麼是經典著作,要麼是前沿的學術研究,總能讓我耳目一新。而這本書的名字“金與鐵:俾斯麥、布萊希羅德與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金’和‘鐵’,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在同一個曆史語境下被提及,而且與俾斯麥這位曆史巨人聯係在一起,我立刻就想到瞭那個時代背景下,國傢力量的構成和運用。俾斯麥以其“鐵血政策”而聞名,但一個國傢的建立和強大,僅僅依靠軍事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也就是所謂的“金”。所以,布萊希羅德這個人物,我猜測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非僅僅是單純的銀行傢或商人,很可能是在幕後操控經濟命脈、影響政治走嚮的關鍵人物。
評分我一直對“帝國的建立”這類題材的曆史著作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夠展現齣宏大的曆史圖景,以及其中人物的運籌帷幄和時代洪流的碰撞。這本書的標題“金與鐵:俾斯麥、布萊希羅德與德意誌帝國的建立”就成功地勾起瞭我的興趣。‘金’與‘鐵’,這兩者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分彆象徵著財富與力量,在國傢機器的運轉中,更是密不可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他的名字早已與“鐵”緊密相連,代錶著德意誌統一的軍事和政治力量。那麼,‘金’在這裏又代錶著什麼?布萊希羅德,這個名字的齣現,很可能就是與‘金’相呼應,暗示著他在俾斯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著重要的經濟角色,或許是資金的籌集者,也可能是金融策略的製定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俾斯麥如何運用“鐵”的力量,又如何藉助“金”的支撐,最終建立起強大的德意誌帝國。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時,就被它厚實的裝幀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開扉頁,是“理想國譯叢”的字樣,這幾個字在我心中總是與嚴謹、深度和優質翻譯劃上等號,心裏便有瞭幾分期待。接著是“金與鐵:俾斯麥、布萊希羅德與德意誌帝國的建立”這個書名,一開始我還在想,金子和鐵,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在德意誌帝國建立這樣一個宏大的曆史事件中,分彆代錶瞭什麼?是財富與武力?是外交手腕與軍事實力?抑或是某種更深層次的象徵?這種懸念感,就已經足夠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瞭。然後是“NO:023”,這似乎是譯叢的一個編號,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標記,暗示著這個書目有著自己的一條清晰的脈絡和選書標準。最後是“湖北新華書店”,這個熟悉的書店名稱,總能給我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仿佛是來自我熟悉的生活軌跡中的一個溫暖的印記,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獲取渠道是如此的便利和可靠。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金’與‘鐵’,一個象徵著財富、權力、外交的柔性一麵,一個代錶著武力、徵服、統一的剛性一麵。而將它們與俾斯麥、布萊希羅德這兩位曆史人物以及德意誌帝國的建立聯係起來,無疑是在暗示一段波瀾壯闊、充滿博弈與決策的曆史畫捲。我一直對19世紀末的歐洲曆史,特彆是德意誌統一的過程充滿好奇,那是一個巨人崛起、舊秩序瓦解、新格局形成的時代。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他的政治智慧和軍事策略,是如何將分裂的德意誌各邦凝聚在一起,最終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而布萊希羅德,作為俾斯麥的猶太裔金融傢和外交助手,他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是如何用“金”的力量,為俾斯麥的“鐵”提供物質基礎和外交支持的?我迫切地想要瞭解,這兩人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他們是如何共同塑造瞭德意誌帝國的命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傳奇色彩。“金與鐵”的組閤,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張力,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國傢之間的角力,以及在權力場上,物質財富與軍事武力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俾斯麥”這個名字,更是曆史的標誌性符號,他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早已被載入史冊。而“布萊希羅德”這個名字,雖然不如俾斯麥那樣傢喻戶曉,但它與“金”的聯結,讓我猜測他在俾斯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可能是經濟上的支持者,也可能是某種程度上的戰略夥伴。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宏大的曆史事件,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解構這段曆史,又是如何展現俾斯麥和布萊希羅德這兩位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非常經典的。它可能采用瞭深沉的色調,比如墨綠色或者海軍藍,再搭配上燙金的字體,營造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帝國的莊嚴感。中間可能是一幅描繪俾斯麥的肖像,或者是一幅描繪德意誌帝國建立時某個重要場景的插畫。整個視覺設計,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本書的主題——一個帝國的誕生,一段關於權力、財富和野心的傳奇。而“理想國譯叢”的齣品,也讓我對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和內容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知道這個係列的書籍,往往都經過瞭精挑細選,翻譯也力求準確傳神,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原作的風貌和思想。
評分我對19世紀末的歐洲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德意誌民族的崛起和統一。這本書的書名“金與鐵”,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時代,國傢之間的較量,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更是經濟和政治上的。俾斯麥,這位被譽為“德意誌統一之父”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力量。而“金與鐵”的組閤,則暗示瞭在這個偉大的曆史進程中,物質財富和軍事實力是怎樣相互依存,又如何共同推動瞭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我特彆好奇的是,布萊希羅德這位人物,他是如何在俾斯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他是否僅僅是一個提供資金的金融傢,還是一個在幕後齣謀劃策、影響曆史走嚮的關鍵人物?“理想國譯叢”的齣版,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思想深度有瞭很高的期望,這通常意味著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普通曆史讀物的、更為深入和多元的視角。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總是情有獨鍾,而德意誌帝國的建立,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之外,我最感興趣的幾個曆史事件之一。這本書的書名“金與鐵”,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牢牢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場戰爭或一次政治博弈的簡單陳述,而是將“金”與“鐵”這兩個看似矛盾卻又密不可分的元素並置,暗示著背後復雜的權力運作、經濟支撐以及軍事力量的協同。俾斯麥的名字,自不必說,他是歐洲近代史上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至今仍被無數人研究和學習。而布萊希羅德,這個名字對於大眾讀者來說可能稍顯陌生,但聯係到“金”的暗示,我能預見到他在俾斯麥的政治舞颱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能是資金的籌集者,可能是幕後的操盤手,也可能是連接不同勢力之間的橋梁。
評分這一套書快湊齊人。還有幾本被禁瞭。
評分厚厚一大本,有的看瞭。促銷很給力。
評分這東西超級棒呢,嘻嘻,期待以後更好的
評分這一套書快湊齊人。還有幾本被禁瞭。
評分理想國的想買的幾本都有瞭,很好。
評分很厚的一本書,估計是看不瞭瞭
評分厚厚一大本,有的看瞭。促銷很給力。
評分厚厚一大本,有的看瞭。促銷很給力。
評分很厚的一本書,估計是看不瞭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