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自营 正版 套装医宗金鉴上中下3本册全套文言文非白话解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籍全套 人民卫生出版

京东自营 正版 套装医宗金鉴上中下3本册全套文言文非白话解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籍全套 人民卫生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宗金鉴
  • 中医经典
  • 文言文
  • 中医临床
  • 套装
  • 人民卫生出版
  • 中医书籍
  • 古籍
  • 中医必读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济南树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333
商品编码:26152127970
丛书名: 医宗金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  

本链接包含以下 3 本书籍:

 

 

9787117076333
医宗金鉴(上) 34
9787117078214 医宗金鉴(中) 39
9787117078221 医宗金鉴(下) 42
 

合计:115元

>

 

基本信息

书名:医宗金鉴(上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34.00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711707633X

字数:507000

页码:5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内容提要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 上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 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 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凡例
卷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七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八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九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十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一
辨证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二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三
辨痉湿蝎病脉症并治篇
卷十四
辨霍乱病脉并治篇
卷十五
辨可汗病脉证篇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辨可吐病脉证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辨可下病脉证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卷十六
平脉法
辨脉法
卷十七
正误存疑篇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五


 

>

 

基本信息


书名:医宗金鉴(中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39.00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7117078219

 

字数:565000

页码:1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内容提要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 上册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被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 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 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 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二十六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一
卷二十七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二
卷二十八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三
卷二十九
删补名医方论 卷四
卷三十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五
卷三十一
删补名医方论 卷六
卷三十二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七
卷三十三
删补名医方论 卷八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
卷三十四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上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下
编辑运气要诀
卷三十五
编辑运气要诀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
卷三十六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编辑杂病心法要诀
卷三十九
编辑杂病心法要诀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编辑妇科心法要诀
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编辑辣疹心法要诀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书名:医宗金鉴(下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42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7117078227

字数:620000

页码:7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内容提要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 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 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 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一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卷六十二
肿疡主治类方
肿疡敷贴类方
溃疡主治类方
洗涤类方
膏药类方
麻药类方
去腐类方
生肌类方
卷六十三
头部
面部
卷六十四
项部
背部
腰部
卷六十五
眼部
鼻部
口部
唇部
齿部
卷六十六
舌部
喉部
胸乳部
卷六十七
腹部
腋部
肋部
内痈部
卷六十八
肩部
臑部
臂部
手部
卷六十九
下部
臀部
卷七十
股部
膝部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编辑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编辑刺灸心法要诀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编辑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方剂索引

 


《脉学集成》 编著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若原书无特定编著者,可填写“佚名”或“历代医家”)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此处为示例,非原书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函套 开本: (例如:大32开 / 16开) 页数: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内容简介: 《脉学集成》是一部集大成、贯古今的脉学专著,深入探讨了脉象的诊察、辨识、变化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历代中医在脉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学习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权威的脉象诊疗参考。 一、 脉象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本书在开篇即对脉学的发展史进行了详尽的追溯。从《黄帝内经》中“诊于外者,循脉动,而知脏腑,知阴阳,知其所病”的精辟论述,到《难经》对脉象的进一步细化和归类,再到历代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王冰、李时珍等人在脉学理论上的贡献,本书一一梳理,展现了脉学理论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完整过程。书中特别强调了宋代《伤寒论》“切脉辨证”体系的建立,以及明清时期在脉学研究上的新突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学发展脉络图,理解脉学理论的演变和深化。 二、 脉象的生理基础与解剖学认识 在深入探讨脉象的临床应用之前,本书首先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详细阐述了中医关于脉象产生的生理学原理,包括气血的运行、脏腑功能的协调、以及脉气的激发等。同时,本书也结合了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对脉搏的物理学本质——动脉血管的搏动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解读。通过将中医的“脉气”与现代医学的“血流动力学”、“血管弹性”等概念进行融会贯通,使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脉象的形成,打破中医与西医之间的隔阂,提升脉学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三、 脉象的种类、形态与辨识要领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脉象的详细分类与辨识。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学中记载的二十八种脉象,并对每一种脉象的形态特征(如快慢、大小、形质、起伏等)、触诊时的感受(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浮脉: 强调其“轻按即得,重按渐隐”的特点,并与风寒表证、热病初期等关联; 沉脉: 阐述其“重按乃见,轻按全无”的特性,以及与里证、阳虚、湿滞等病机的联系; 迟脉: 详细描述其“脉来缓而迟,一息(约六息)止四至”的节奏,及其与寒证、气滞、血瘀等情况的辨别; 数脉: 解释其“脉来急促,一息(约六息)五至或七至”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热证、火热、心烦等病理变化的关系; 虚脉: 突出其“形小、跳动无力”的感受,以及与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的关联; 实脉: 强调其“形大、跳动有力”的特点,及其与邪气侵袭、气血壅滞的辨别; 滑脉: 描述其“往来流利,如盘走珠”的形态,并分析其与痰湿、食积、妊娠等情况的联系; 涩脉: 解释其“往来滞涩,如刮竹刀刮木”的感受,及其与血瘀、津伤、精少等病理变化的鉴别; 弦脉: 阐述其“形如按板,挺然而起”的特点,并与肝胆实证、肝郁、痛证等关联; 紧脉: 强调其“如紧索,端直而有力”的感受,以及与寒痛、气滞、水肿等病机的辨别; 洪脉: 描述其“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的形态,并分析其与热盛、阳亢等情况的联系; 细脉: 解释其“形细如线,按之模糊”的特点,及其与阴血亏损、湿邪内盛等病理变化的鉴别; 缓脉: 突出其“从容和缓,一息四至”的节奏,并与湿证、脾虚等关联; 濡脉: 强调其“浮而无力,细而易散”的感受,以及与湿证、痰证、气血不足等情况的辨别; 弱脉: 解释其“沉而无力,应指柔细”的特点,并分析其与阳虚、血虚、气虚等病理变化的关系; 芤脉: 描述其“浮而有力,如葱管状”的形态,并与失血、亡血等病症的联系; 弦紧脉: 强调其“弦而紧,如切绳索”的感受,及其与疼痛、寒邪等病机的辨别; 濡缓脉: 解释其“濡而缓,浮而无力”的特点,并与湿邪、痰饮等情况的联系; 沉迟脉: 突出其“沉而迟,按之有力”的感受,以及与里寒、血瘀等病机的辨别; 浮滑脉: 强调其“浮而滑,如按涌泉”的特点,并与痰热、湿热等情况的联系; 沉紧脉: 解释其“沉而紧,如切橡皮筋”的感受,以及与里寒、疼痛等病理变化的鉴别; 浮紧脉: 描述其“浮而紧,如切豆筋”的形态,并与表寒、疼痛等病症的联系; 沉缓脉: 强调其“沉而缓,按之软”的感受,以及与阳气不足、湿邪内蕴等情况的辨别; 伏脉: 突出其“沉极,须牢牢按住筋骨间乃得”的特点,及其与沉寒、宿食等病机的辨别; 结脉: 解释其“一息数至三,时一止,止不如前”的特点,并与心动悸、血瘀等情况的联系; 代脉: 描述其“一息数至五,时一止,止后复数”的形态,并与心气虚、心血虚等病症的联系; 促脉: 强调其“一息数至七,时一止,止不如前”的感受,以及与心火亢盛、心气耗伤等病机的辨别。 本书不仅仅罗列脉象,更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脉象的触诊要点和辨识技巧,使读者能够“望而知之,闻而知之,问而知之,切而知之”,实现“四诊合参”的最高境界。 四、 脉象与疾病的关联性分析 《脉学集成》将脉象的辨识上升到与疾病诊断的直接联系。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常见疾病的脉象表现,如: 外感热病: 瘟疫、伤寒、暑疫等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如初期浮数、中期洪数、后期细弱等。 内伤杂病: 咳嗽、哮喘、心悸、失眠、头痛、眩晕、水肿、黄疸、泄泻、痢疾、痹证、痿证、消渴、癥瘕等常见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疾病的脉象特点。 危重症的脉象: 如脉象散乱、脉绝、脉微等,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本书强调,脉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病人的其他症状、体征相互印证,构成完整的诊断依据。通过对脉象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未见其形,已晓其情”,准确把握病情。 五、 脉象的病理变化与转归规律 脉象的动态变化是疾病发展过程的直观反映。本书深入探讨了脉象随病情变化而产生的各种转归规律。例如,风寒感冒初期的浮紧脉如何逐渐转变为浮数、洪数,最终随着热邪的清除而恢复正常;阳虚的沉迟脉如何可能因寒邪内盛而转为沉紧;血瘀的涩脉又如何可能因出血而转为细数。掌握这些脉象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准确判断病情进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六、 历代医家脉学精要与临床实践指导 本书并非一家之言,而是集历代中医大家在脉学方面的智慧精华。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医籍的论述,如《脉经》、《脉诀》、《脉神歌》、《濒湖脉学》等,并对历代医家对于同一脉象的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展现了脉学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众多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案,通过具体的病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运用脉学知识进行辨证论治,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 七、 脉学诊疗的现代视角与未来展望 在传承古籍精髓的同时,本书也关注脉学理论的现代发展。书中对脉象的客观测量、脉象与现代生理指标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在脉象识别和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等前沿课题进行了探讨,为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相信,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脉学必将在现代医学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特色: 1.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代,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脉学知识。 2. 内容详实,辨识度高: 对每一种脉象的形态、触诊要领、病理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3.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以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描述,帮助读者直观掌握脉象特点。 4. 名家验案,启迪思维: 经典案例分析,提供临床诊疗的生动范例。 5.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强调理论基础,又注重临床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 语言严谨,古韵犹存: 采用典雅的文言文表述,力求还原古籍原貌,同时配以必要的注释,确保理解无碍。 《脉学集成》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医人深入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书。它不仅是学习脉学理论的宝库,更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利器。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真正领悟中医“切脉辨证”的神髓,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中医师。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一直梦想着能拥有一套完整的《医宗金鉴》。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权威。这次在京东上看到这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正版套装,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收到货后,真的非常满意!纸质优良,印刷精美,装帧大方,一看就是精品。更重要的是,它是文言文非白话解,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我希望通过最原始、最纯粹的文字来学习中医,而不是被白话文稀释了其原有的韵味和深度。这套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钻研中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已经开始规划我的阅读计划,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更多的中医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而《医宗金鉴》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有幸入手这套京东自营的正版套装,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幸运。与其他白话版本不同,这套书采用了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挑战,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医古籍的魅力,领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精炼。这对于提升我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辨证能力,都会有极大的帮助。书籍的整体质量也很棒,包装严密,保护得很好,绝对是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

评分

收到这套《医宗金鉴》套装,真是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医古籍都抱着一种崇敬的态度,总觉得里面的智慧是现代医学难以比拟的。这次终于有机会入手这套京东自营的正版全套,心里那个激动劲儿就别提了。翻开第一本,就被这古朴的排版和严谨的文字吸引了。虽然是文言文,但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反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感觉就像在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当年治病救人的思考过程。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读了,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中医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书的装帧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真正的古籍经典,一直觉得遥不可及。这次偶然看到了这套《医宗金鉴》,被它的“医宗金鉴”之名所吸引,觉得听起来就很权威。而且包装是京东自营的,品质上感觉比较有保障。拿到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虽然是文言文,但它的非白话版本,反而让我觉得更有学习的价值。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就必须回归经典,去体会原汁原味的表述。这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医的多个方面,感觉就像一本中医的百科全书。我计划花时间慢慢消化,希望能通过阅读这套书,对中医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也能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医学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觉得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生命观。这次终于入手了这套《医宗金鉴》,而且是京东自营的正版,感觉特别踏实。打开包装,看到这三本厚实的册子,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文言文版本,这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我深知,真正的中医智慧,往往蕴藏在古人简洁而精炼的文字之中,白话解虽然方便,但总会丢失一些原有的味道。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精髓,感受古人的学术思想,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运用到我的中医学习和实践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