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1.区块链数字货币投资指南
2.金融区块链 下一场金融
3.区块链与新经济:数字货币2.0时代
4.数字货币:比特币数据报告与操作指南
5.没有银行的
6.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
7.区块链金融
8.数字货币时代: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未来
在过去300年里,我们通过历史和现在多次见证了技术给人类社会和商业文明带来的变化。过去我们以为,人类是主体,技术是我们的奴隶。而如今,技术越来越像是自己的主人,区块链技术就是通过数学算法实现了一种自我证明的共识机制。
区块链并非一项独立的新技术,而是密码学、分布式网络结构、博弈论这些科学成果的有机结合。本书从区块链的起源比特币开始,向人们揭示它如何从一种实验性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发展到被全关注并且备受争议。而比特币底层的区块链价值又是如何被发掘,从而推动比特币社区的发展超脱于比特币本身,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未来为导向发掘出互联网时代新一轮的可能性。在针对区块链这一应用架构的研究进化中,衍生出了以太坊——一个通用区块链应用开发平台。它以更为强健的性、经济性、通用性指向了被称为智能合约的新方向。
本书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阐述区块链技术的入门级教程,从数字货币1.0到数字货币2.0,从基础原理到应用探讨,全景式呈现区块链的发展脉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科技的未来感。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全面介绍了以太坊的内容,深入解剖了以太坊生态,是一本关于以太坊的学习指南,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专门作序。
航
技术极客,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及浙江分中心负责人,互联网金融、财税信息化专家,鸣金网、浙金网、保创始合伙人。著(译)作:《数字货币:比特币数据报告与操作指南》《敏捷创新》
俞学劢
英国利物浦大学电子金融理学学士(1st Class with honour),雷丁大学ICMA Centre金融管理理学硕士(Distinction);拥有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及私募投行等工作经历;算力宝联合创始人,并担任“鸣金专栏”海外新金融板块及链金社专栏作者。
王毛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曾任职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信信托。曾获得证券期货行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深厚的经验,曾起草多项金融行业标准、一项国家标准。
本书中描绘的一系列应用场景只是混沌初开的刹那观察,伴随着无数开拓者自由畅快的发掘过程,我们的社会生活与文明进程将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改变,这才是区块链带给我们的意义。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我们认为,数字货币是未来的然趋势!我的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了以色列的BitMint 数字货币公司。基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此书。
——陈九霖博士(500 强企业中国航油集团原副总经理 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虚拟货币是互联网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前瞻性问题之一,《区块链与新经济:数字货币2.0 时代》不是一本仅仅讲比特币和挖矿的书,而是全景式地展现了数字货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数字货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前景。作者在金融、技术、互联网等领域具有跨行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值得技术极客、互联网从业者及金融创新者参考学习。
——施水才(拓尔思【股票代码300229】总裁)
数字货币是数字化时代货币发展的然方向。作为数字化时代一项伟大的创新,区块链技术近年来发展和应用势头迅猛。在区块链技术推动下,数字货币从民间尝试演进到官方议题,引起了度关注。本书出版恰逢其时,从理论到应用、从萌芽到前景,全方位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厚重的历史,值得一读。
——白硕(中科院计算所博导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渗透挤压颠覆,不管你愿不愿意,数字时代、智能时代、泛金融时代、区块链时代,以比大多数人预想的还要快的速度来临!由数字智能技术和规则机制决定的区块链,可以解构传统定价和信用估价,是分布式去信用化的本质信用特征,wei一链全记录,他证即自证。在互联网经济、物联网金融、虚拟金融、自金融,在新经济领域将有更多场景应用,潜力巨大。且将是治理,转型升级,监管变革,金融创新,供给侧改革的抓手,我们须联合更多力量在前沿、技术、标准、协议、接口、人才、法律、政策、评估等方面不断突破。
——祝慧烨(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投咨委副会长 产业与金融创新平台秘书长)
公众对数字货币认识是从不相信、不信任开始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互联网思维观察时,分布式、去中心化渐成习惯,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等优势,改变了人们对价值存储、交互、交易的传统看法。目前,数字货币越来越引人注目,特别是在科技金融领域。 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内的投资也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热点,仅相关技术领域投资已超过10 亿美元。许多划时代的技术都经历过这样的周期:膨胀的期望,幻想泡沫的破灭,但是*终这个技术终究会找到属于它的正确位置。我们要聆听正在生成的未来、正在变化的未来,在下一步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现在谈论区块链,研究区块链,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具有重塑金融服务环境和资本市场体系架构的巨大潜力。
航、俞学劢、王毛路三位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的原理,更加可贵的是给出了这个领域的主要创业项目和团队,相信不论是对技术本身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投资者,这本书都将大有裨益。
——安青松(青岛证监局局长)
长久以来,人类利用自然逻辑创造机器、产生灵感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如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发明了超声波雷达、根据鱼类仿明了潜水艇、根据生物的神经元创造的人工神经网络等。区块链的集体式计算从技术上实现了群体智慧的逻辑,由个体汇聚而成的“计算”的计算能力*越了个体的限制。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时代将从以信息为基础的“数字时代”进入以算力为基础的“计算时代”。
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现代社会大概每隔二十年会出现一个新的模式创新。首先是大型主机和个人电脑出现带来的数字化,后来是近二十年来发生的互联网创新,再往后就是近几年来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后伴随的社交模式和共享经济创新。以上每一种创新背后的核心推动力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非常有可能成为下一站创新的引爆者。新技术几乎可以从各个方面改变市场的运行方式,这迫使我们做出思考,如何跟踪评估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影响,如何为投资者提供*好的保护。
感谢航和王毛路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为我们做出的知识整理和总结,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该领域内蓬勃发展的应用尝试,这些尝试使得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的流通,而是进一步促进信息、金钱、价值的有效配置和流通。这是值得我们作为监管机构认真学习和跟踪的。
——周惠东(中国证监会 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互联网正因为抓住了市场的“长尾”,定位服务大众才打开了新蓝海。区块链虽然脱胎于比特币,但未来的应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比特币。随着区块链的进一步成熟,区块链将是金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和本书的作者之一航相识于电子证据保全的业务探讨,很欣喜地发现他将区块链做出了落地应用。本书的另外一个作者王毛路博士在金融和信息技术领域都有长期的行业经验,对应用做出细致的分析。这是一本真正完成过区块链的项目开发的作者写的书,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体验和论述,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石现升(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信用认证的历史。牛顿曾任英国铸币厂厂长,使用蒸汽机铸币,硬币上的花纹是防伪措施。铸币机在当时是技术创新。2009年风雨飘摇,金融经济界人士还沉浸在一年前的金融危机中,但是乱世往往出英雄。一位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物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货币——比特币。自此以后,比特币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基础性技术,具有度透明、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匿名等性质。这些性质体现了分布式自治的理念,逐渐受到拥有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大有从“草根力量”进行逆袭的势态。分析我们熟悉的所有平台公司,支付的银联、,网购领域的*宝、京东,旅游服务的携程、去哪儿,*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陌生人交易中间充当了一个第三方信用提供者。而区块链的交易逻辑关系保证了交易的真实、,所以就是不需要第三方再额外提供所谓的“信用背书”。区块链具备去中心化的信用特质,这将会重构我们的交易过程中的各个参与者的业态。
本书的作者之一航是国内*早从事比特币应用开发的技术极客之一,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技术原理和实现细节,另外一个作者王毛路在资本市场中工作多年,对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归纳。本书对该领域的初学者、创业团队、研究者都将提供可贵的参考。
——贺强(财经大学教授 政协委员)
《区块链与新经济:数字货币2.0 时代》这本书的书名涵盖了数字货币及其底层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真实意义,那就是一种新技术架构所引领的新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创新所带来的冲击早已突破了技术领域,而且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其经济、社会意义的思考。作为一项新概念、新技术,中国须牢牢把握住这股创新的发展方向。书的*后所展现的区块链创业地图,不仅展现了中国本土创业者们在这一新领域的努力成果,也证明了区块链领域创业人才们正在积极地为新经济带来新动力。
——邵向荣(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副院长)
纵观金融发展史的脚步,不外乎信用资源要么主要依赖人(如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么依赖自然资源(如金银)。比特币的区块链出现,是在20 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和天然资源黄金脱钩,信用资源向“人”过度倾斜后,的产物。其通过挖矿建立公证的,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消耗自然资源(电力)产生信用的基础设施。航和王毛路他们对于区块链,特别是比特币的区块链有了非常详尽的技术阐述,值得。
——韩锋教授(清华大学iCenter 导师)
我们处在创新的风口上,互联网技术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希望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性、自助性等特性,能在税务互联网+中得到深入应用。
——陈天兴(财税信息化专家)
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成果无法*越的,由此看来现实与虚拟、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秩序重构已成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延展应用不仅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我相信这一技术在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将会载入史册。此书意在尊重时代规律发展,愿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实现公开、公正、透明,并对价值重新审视和分析。
——王钢(红樟资本董事长)
看到这本书的初稿,对从事信息技术研究近三十年的我来说,从未如此激动。
首先感到很解渴。全书不仅讲解了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和设计的原理,还介绍了相关的应用实例,甚至为跃跃欲试的创客指点了入手的路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难以释手。其次感到很震撼。通读以后,觉得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未来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将是无限可能的,正如作者所说,该书探索的正是重构人类社会运行秩序的力量!同时,我也充满了期待。期待在读者、在社会掀起对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DAC 模式的探究热潮。也期待与航并肩战斗过的朋友们,受此鼓舞,在探究新技术、追求新成果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感谢作者的潜心研究!并希望能尽早付梓。
——陈正奎(财税信息化专家)
数字货币,对大家来说,概念并不陌生。但是,更多的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国内区块链问题研究专家,作者通过比特币、以太坊,为我们展现了数字货币背后的、强大的、充满魅力的、无与伦比的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社会充满想象的改变。变革正在发生,区块链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又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你来得还不晚。
——郭彪(山西股权交易中心 副总经理)
互联网金融律师对互联网、金融和法律皆需有深刻理解,对于2016 年大热之区块链技术,我之较深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浙金网CEO 航及他和别人合著之《数字货币》。从互联网金融角度看,本书读者自可以对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数据不可更改性等特征有宏观了解,而此等特征完全符合业内对互联网金融之本质认识。金融活动之本质乃为跨时空之价值转移,区块链技术能以更低之成本和更之效率有效解决金融活动中控制之痛点,其于金融创新之巨大应用前景及价值自然不言可喻,及至其未来于经济、社会、政治及法律可能产生之颠覆性影响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之好友中有航这样集经营管理与金融科技两项特长于一身之互联网金融专才,实乃我之幸也,故特向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本书。
——代政(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互联网金融律师)
目前全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我们处在“数字货币大发现”时代,数字货币颠覆了货币的定义,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对金融、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得知航先生与王毛路博士编写此书甚感欣喜,两位既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又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书对两位多年实战经验进行复盘和研究性梳理,深入解析数字货币从技术发展到观念演变直至社会影响的过程,对其未来又做出极具洞察力的评论和预测,定是揭开数字货币面纱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陈建可(杭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浙江雄猫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也许是本世纪*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不亚于第二次工业时期贝尔发明的电话、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和爱迪明的碳丝灯泡,这些科学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应用,但其本身的魅力还远远不止这些。在科技金融、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司法公证等领域当中,区块链技术天然地解决了信任、真实性、公开等现实当中的难题。在区块链的里,真相只有一个,而掌握这个真相的是却是每一个人。
本书从数字货币的原理介绍开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还有许多具体的案例介绍,应该是目前国内在区块链技术领域*为全面、*威的阐述。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国内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更是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
如果说,你没有赶上上一波的互联网大潮,那么,这次你不应该再错过。
——练晓波(鸣金网创始人兼CEO 《金融72 变》杂志总编辑)
区块链对大众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悄悄地改变了许多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像空气一样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越早关注这块,后面越精彩。
——翁远(升控股【股票代码000971】副总裁)
数字货币的兴起,是伴随着人们对互联网逐渐养成的信赖和使用习惯,而与之配套的区块链技术,也被应用于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行业中。数字货币的发展,是一个人们对互联网价值挖掘的过程,是对支付信赖度和性的期望体现。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将对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架构产生深刻的发展影响,并一步一步迈向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浪尖之上。本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历史与前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技术发展的精美画卷,细品之下各有收获。
——刘世平(中国科学院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吉贝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千人计划首批专家)
数字货币的*大贡献不仅仅是创造出了去中心化的货币,而是让世人体会到了数字货币背后区块链分布金融方式的威力和未来。区块链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将改变社会整体的运作,它的价值在于,数据一旦产生便不可更改,它将一件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显示了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产生了强大的信任,让你知道都是真的。
区块链建立了一种低成本的信用机制,它的信任来自于底层技术,即用历史信息换得现行的信任。区块链技术对信息、数字货币意义重大,有望成为2016 年*大风口之一。
——卢艳峰(乐创会秘书长)
从上一本《数字货币》,到这一本《区块链与新经济:数字货币2.0 时代》,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领域近年来所发生的几乎所有重要进展,都被记录在本书中。随作者,一起走进数字货币的!
——张一锋(中钞北京智能卡技术研究院 院长(代))
从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兴起,到底层区块链技术架构讨论的火爆,大众的关注度和行业的结合度越来越,行业内外都需要一本性著作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数字货币,本书所描述的类编年体叙事结构性地阐述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从数字货币2.0 的历史与发展入手,帮助你发现新经济时代的清晰脉络,抓住当下时代的机遇,也可以畅想数字货币将全面应用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
——孔剑平(数贝资本合伙人 区块链应用研究(浙江)中心发起人 社群峰会发起人 书《互联网+》《社群经济》主编)
区块链利用了一套共享的公共信息,把金融行业基础设施从各自孤立的局面转变为更为现代化与合理化的设计,同时能解决当前交易后台流程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期待看到有更多成熟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应用在金融领域。
——黄宇翔(平安科技副总经理兼平安集团投资系列CIO)
思想和技术是推动进步的主力因素。事物的形式和表征可以变化,但思想和技术的内核是稳定的。比特币就是这样的表征,区块链则是其中的一类思想和技术。本书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核,为我们提供了比形式更深入的思考。
——李钧(书《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作者)
卷 比特币
章 数字货币概况 // 002
节 数字货币起源 // 002
第二节 数字货币原理 // 005
第三节 数字货币技术特点 // 011
第四节 比特币协议与发展 // 015
第五节 数字货币家族成员 // 024
第二章 比特币上手指南 // 030
节 比特币钱包 // 030
第二节 比特币的获取 // 039
第三节 比特币的使用 // 086
第三章 比特币创业 // 098
节 比特币挖矿BitFury // 098
第二节 比特币金融Circle // 099
第三节 分布式结算Ripple // 100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Chain // 101
第四章 比特币面临的问题 // 102
节 币值的波动 // 102
第二节 技术性 // 109
第三节 政策 // 113
第四节 发展进化 // 118
第二卷 区块链
章 和比特币的关系 // 136
节 比特币的区块链 // 136
第二节 区块结构 // 139
第三节 区块头 // 139
第四节 区块标识符:区块头哈希值和区块度 // 140
第五节 创世区块 // 141
第六节 区块的连接 // 143
第七节 Merkle树 // 145
第八节 Merkle树和简单支付验证(SPV) // 151
第二章 共识算法 // 152
节 拜占庭将军问题与PoW // 153
第二节 PoS // 157
第三节 DPoS // 164
第三章 区块链与可信任计算 // 174
第四章 分布式账本 // 178
节 三重记账法 // 178
第二节 分布式记账法 // 179
第五章 区块链应用场景 // 185
节 存在性证明 // 185
第二节 区块链与物联网 // 217
第三节 区块链金融 // 237
第四节 私有链 // 273
第五节 智能合约 // 283
第六节 分布式互联网协议 // 302
第七节 原子数据 // 321
第六章 区块链的技术挑战 // 330
节 区块链的扩展性 // 332
第二节 时间戳 // 333
第三节 任意的计算证明(Arbitrary Proof of Computation) // 334
第四节 代码混淆 // 336
第五节 基于散列算法的加密 // 337
第六节 共识机制 // 338
第三卷 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章 以太坊介绍 // 342
节 简介 // 342
第二节 智能合约 // 343
第三节 开发过程 // 344
第四节 以太坊VS比特币 // 347
第五节 以太坊与其他项目的比较 // 349
第六节 以太坊核心和生态 // 351
第二章 教程 // 353
节 命令行界面客户端使用教程 // 353
第二节 图形界面客户端使用教程 // 365
第三节 挖矿、交易 // 371
第四节 初级开发教程 // 373
第五节 开发教程 // 387
第三章 应用 // 416
节 应用领域 // 416
第二节 项目介绍 // 429
第四章 未来展望 // 433
节 Web3.0 // 433
第二节 DAO // 436
附录:区块链创业地图
章 区块链应用 // 443
节 保 // 443
第二节 小蚁 // 446
第三节 精灵天下 // 447
第四节 布比 // 449
第五节 CertChain // 451
第六节 维优?海枫藤数字资产管理平台 // 452
第七节 彼此安康 // 454
第八节 哇宝载玉史(ZYS) // 455
第九节 BitSmile // 456
第十节 区块信 // 457
第十一节 万朵物联 // 458
第十二节 锐波科技 // 460
第十三节 TransWiser // 461
第十四节 RippleFox // 462
第十五节 元宝网、太一 // 464
第二章 区块链研究及投资 // 465
节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 // 465
第二节 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 // 467
第三节 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 // 468
第四节 数贝投资 // 470
第五节 洪晟互联网金融基金 // 471
第六节 红樟资本 // 472
第三章 交易所 // 474
节 OKCoin // 474
第二节 火币网 // 476
第三节 BTCC // 477
第四节 云币 // 478
第五节 比特币交易网 // 479
第六节 中国比特币CHBTC.COM // 480
第四章 矿业 // 481
节 嘉楠耘智 // 481
第二节 比特大陆 // 482
第三节 算力宝 // 484
第四节 矿池科技 // 486
第五节 币网 // 487
第五章 媒体 // 488
节 鸣金网 // 488
第二节 币看 // 490
第三节 巴比特 // 491
第四节 链金社 // 492
第五节 EthFans // 493
第六节 BTC123 // 495
第七节 币富网 // 495
第六章 支付及钱包 // 497
节 Gempay // 497
第二节 比太钱包 // 498
第三节 比特海洋 // 499
第四节 币行网 // 501
后记 诗一样的创业 // 503
参考资料 // 512
Web3.0
从项目成立至今,以太坊的愿景一直在进化和扩展。虽然区块链仍然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太坊 CTO Gavin Wood 所描述的更为远大的“Web3.0”—— 一个更加、可信和开放的为共识、金融、审计、追踪、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取 代原有低效方案的应用而生的互联网——之中,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伴随着以 太坊区块链,我们看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套既有以太坊团队自己开发又有第三方开 发的底层和层协议,包括 Solidity、Whisper、IPFS、零知识证明、账户管 理、的浏览器等,这些协议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互联网带回它原本 该有的状态。
即使在斯诺登揭秘以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将我们的信息托付给互联网上 的公司是与虎谋皮。然而,在后斯诺登时代,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大型组织、利益 集团甚至于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正在尝试扩展自己的权力。从而我们认识到将自 己的信息托付给某一个组织这种模式本质上是有害的。这些组织的收入模型要求 他们尽可能多地知道用户信息,现实主义者将认识到这些被信任的组织滥用权力 的可能性再怎么被估也不为过。
网络的协议和技术,甚至整个互联网只是伟大技术的开端。它们帮助创建出 了丰富的、基于云的应用,例如 Google Drive,Facebook 和 Twitter,还有其他数 不尽的游戏、网购、银行等应用。然而,在未来,这些核心技术的大部分将根据我们对社会与技术之间交互的新理解进行重构。
Web3.0,或者可以被称为“后斯诺登时代”网络,是我们对已有网络服务的 重新想象,但是采用了本质上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多方之间的交互模型。我们认定 可以公开的信息,我们就发布;我们认定应该达成共识的信息,我们就将它放到 共识账本上;我们认定属于私人的信息,我们就对它进行保密、泄露。通信 总是在加密通道进行,终端只有匿名的身份,不存在任何可以追踪的信息(例如 IP 地址)。总之,我们需要设计这样的,因为在早已了人类传统社交范 围的互联网上,基于信任的行为是脆弱的。
后斯诺登时代的网络有四个组成部分:静态内容发布、动态消息、无须信任 的交易和一个完整的用户界面。
首先,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去中心化的加密信息发布。现在有两个 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的需功能:Freenet 和 BitTorrent。这一的一部分允许个 人发布自己的网站(或者 DApp,使用新技术)的一部分,非常大和不能更改的 部分。图片、页面模板、大部分文字和代码就属于这部分。这些内容将拥有一个 地址,其他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它们。
就像 BitTorrent 一样,我们能够激励其他人维护和分享信息,与 Web3.0 其他 的技术相结合,我们可以使得激励机制更加效和。因为激励机制的基础结 构是内置在协议中的,所以 Web3.0 是不会遭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
Web3.0 的第二部分就是一个基于身份的、匿名的底层消息。它被用于通 信,无论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通信,还是一个人对多个人的“广播”。
作为一个通信,在原理上,它非常类似于互联网(Internet)本身。然而, 它与互联网有两项关键的区别。首先,如果消息是私人的,将总是被加密的,从 而没有窃听者能够确定私人之间正在交流什么。其次,消息终端的物理位置被巧 妙地隐藏起来,从而窃听者甚至不能收集“元数据”:这些信息曾被信息业 认为是无用的,从而不算是私人信息也不被保护,但是事实上花费数十亿美元在 通信基础设施上收集这些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在 Web3.0 中,这一消息允许个人地进行通信,并保护隐私,允许 给予每个人实时地更新和允许发布信息,你不需要信任这些消息:你不能相信任何消息是“真实”的,只有它们来自于它们所声称的那个身份时,你才能相 信它们。
Web3.0 的第三个部分是共识引擎。共识引擎是就某些交互规则达成一致意见 的手段,未来的交互将自动和准确无误地按照事先的约定执行。它是一个效的 无所不包的社会合约,从共识的网络效应中获得力量。
违约能够被所有其他人看到所产生的效应,是创建一个具有较强约束力社会 合约和减少违约的关键。一个具有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功能的信誉比没有 此功能的更加有效,因为用户非常注重他们的朋友、伙伴或者同事对自己的 评价。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是,是否和什么时候在 Facebook 上加自己的老板或 者约会对象为好友。
共识引擎将被用于所有信息的可信发布和变更。这将通过一个完全通用 的交易处理实现,个实例就是以太坊项目。
传统的网络(Web)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共识问题,而是求助于中心化的信任 机构,例如 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Verisign 和 Facebook, 只剩下私人和政府的网站,以及他们在其上建立的软件。
Web3.0 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是将以上三个部分组成一体的技术——“浏览器” 和用户界面。非常有趣的是,它看起来非常类似于我们已经熟悉和喜爱的浏览器 界面。它将会有一个地址栏(URIbar)、后退按键,当然大部分的界面空间将被 用于展示 DApp(分布式应用)。
Web3.0 的“浏览器”与现在的浏览器将有一些表面上的不同。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的网址是这 样的“ https://address/path ”, Web3.0 的 地址是这样 的 “goldcoin”、“uk.gov”。域名解析将通过一个基于共识引擎的合约执行,可以非常 容易地被用户重新定向或者扩张。新的域名解析方式将允许多层域名解析。后台 DApps(Background DApps)将在 Web3.0 的用户体验上发挥重要作用。
初次的同步过程结束以后,页面加载的时间将降到零,因为静态数据已经被 提前下载了,并更新到新版本,动态数据(通过共识引擎或者点对点消息引擎 传输)也保持新。当处于同步时,用户体验将非常可靠,虽然实际显示出的信 息可能已经过期。
序1
观念的洗礼,现实的重构
王 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区块链(Blockchain)正在成为席卷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界的一股浪潮。两年前的比特币和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们开始改头换面,在区块链应用领域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一本新书集成了这两年活跃的思考和实战经验,了布道者的信仰和激情,开拓了关注者的未来视野和创业格局。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直接登堂入室站在领域的前沿。更重要的是,这应该是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们写的本区块链领域的应用工具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对我而言,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转移和分享,区块链则保证了价值的转移和。区块链不仅仅是互联网底层技术层面的结构再造,也导致金融和经济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革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与思维模式的重要突破。本书中描绘的一系列应用场景只是混沌初开的刹那观察,伴随着无数开拓者自由畅快的发掘过程,我们的社会生活与文明进程将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改变,这才是区块链带给我们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初引进的技术极客将Blockchain顺手译成了“区块链”,正确但只局限在表面意义上,让更多缺乏技术兴趣的群体望而却步。2016年年初,我们在相关的业界群体中开展了一个译名征集活动,即便在这个习惯了区块链叫法的群体中,仍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公信链”。如同当年关于“互联网”这一叫法了初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一样,更多人群的加入,会让一个更合适的译名流行起来。
2015年秋天,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专门在北京举行了区块链展览,引起几千人的关注和好评。2016年又在沈阳和西安进行了巡展。同时,我们还协助该领域的企业于2016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规模200人的区块链论坛,2月在杭州举行了规模1000人的区块链论坛,并成立了“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保监会前副主席魏迎宁和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临论坛为创业者站台,给予年轻人鼓舞。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金融界德望重的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女士、苏宁先生分别莅临博物馆与区块链创业者座谈,并参观比特币挖矿机前六代设备。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等一行还专门与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的理事们座谈。目前,上海、沈阳和贵阳等地政府也正式邀请中心落地当地。
向年轻创业者学习,观察和参与区块链产业的变化,会使这个变得更加有趣。我不断向同辈的领导和外行们念叨,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接受这个观念的洗礼,成为重构现实的力量。
2016年5月12日
序2
回溯过去,看见现在,参与未来
Vitalik Buterin(以太坊创始人)
当我在2011年次通过比特币发现了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时,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它的潜力。就像那时候的许多其他人一样,起初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作为货币的比特币,一种被我认定为然失败的货币,因为它没有任何内在价值。但是,几周以后,我意识到它具有的真实潜力,也因此我开始积极地探索、阅读、编写、获取和花销比特币和它所相关的。然而,直到我2013年在以色列访问了区块链社区,我才看到了终指引我走向创造以太坊的根本性真相: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有着更为广阔的未来,并且有着远远超出点对点货币的大量应用场景。众筹、保险、金融合约、身份管理、供应链、土地登记,以及除此之外更大更多的用武之地,而地球上每周都有人在某些地方创造出了新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
去中心化及密码学,作为类似于比特币与以太坊这样的的两大基础性模块,并不是新鲜技术。类似于BitTorrent(BT下载)的去中心化网络早在2000年初就已经存在了,而密码学家、数学家及软件工程师也已经努力了近三十年,致力于不断提升协议的先进性,从而实现从电子现金到投票再到文件传输存储等各类更强的隐私性、可信度保障。然而,区块链的创新,或者通俗地来讲就是中本聪在2009年所证明的公共经济共识的创新,才是那一片原本缺失的线索,它将去中心化与密码学这两股研究方向拧在了一起,然后“抽一鞭子”让整个行业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似乎也恰到好处:2008年的金融危机刺痛了人们对于主流金融不信任的神经,也导致人们对于金融公司以及理应监管它们的政府机构失去了信心,而这也擦出了人们去寻找替代品的初火花。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的启示则更是为原本的不信任雪上加霜。尽管到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本身并没有出现主流的应用,但它所蕴含的去中心化精神以及将用户作为应用程序主体的程序开发思路已经深入人心:从苹果手机到WhatsApp,都开始通过用户加密的方式设计程序,从而实现即使是负责程序开发和管理的公司自己也无法破解用户设置的密码。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诞生不久的所谓“共享经济1.0”正在逐渐透露出失败的迹象,因为它们难以兑现初的承诺:与其简单地去除根深蒂固的寡头中介,像Uber这样的巨头反而选择了仅仅将原本的中介换成了它们自己,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并没有做得比它们的前任更好。
区块链及与其相关的技术被我总称为“数字货币2.0”,它们提供了一个吸引人的解决方案:相比于仅仅寄希望于与我们产生互动的对手方行为良好,我们建立的技术将我们所需的属性先天性地嵌入当中,从而实现即便是中的许多参与方是行为不良的,也仍然能够保证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正常运转。所有的交易都会以密码学证明的方式经历一次审计流程,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将会被用于减少对于单一服务器的依赖,公钥加密能够创造一个便携的由用户控制的身份概念,整个金融将会被建立在一个新的体系上,在这种体系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心化组织需要对所有其他人的资金进行监管,也没有一个单独的组织需要被相信是不会破产的,用户也不用担心被欺诈,或是遭遇卷款跑路。更为先进的数学方法,包括环状签名、同态加密及零知识证明体系,将会被用于保障私密性,保证了用户将他们所有的数据都公开并在针对数据的一些属性被验证、计算的前提下不用揭露自身隐私的那一部分细节。
于我而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过去这五年来这项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这个行业所进化的速度。从2010到2013年,关于区块链技术有许多令人激动和充满潜力的进步,许多初创公司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尝试着在此技术之上建立一些新的东西。然而,这项技术仍然停留在它的早期阶段,关于实践应用的讨论仍然比较稀少。许多初创公司仅仅将“区块链”放入他们对风投公司的融资演讲稿中,并且假设着比特币的币价每年都会上涨四倍,而在某些情况下币价与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2014年,这些模式突然间(也不可避免)开始走得颤颤巍巍,因为比特币的价格完全向三年前相反的方向发展。于是那些致力于使用区块链技术改变的企业家们,开始寻找一种激进的新策略来赚取他们的收益:寻找真实的应用场景,并且与真实的客户以及传统企业合作,从而将他们的应用从脑袋里的概念转化为证明概念的代码,终成为能够被成千上万人使用的产品。事实上,参与其中的也并不仅仅是初创公司,连初区块链技术倡导者们认为反对该技术的银行,反而成为了区块链应用开发的中坚力量。区块链技术正在成长,也终于成长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我所致力的通过以太坊向社会所做的贡献却恰恰与此相反:以太坊致力于创造一个度通用化的平台,它包含了度灵活的编程语言,从而不仅实现了产业的适用性,也大程度简化了应用过程。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处理好来自于区块链层上关于延展性、效率、通用性以及性的挑战,从而给应用开发者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以专注于完成他们自身商业逻辑的构建。在我初想到以太坊这个点子的时候,我是觉得它会失败的,因为它看起来太了,从而变得不那么真实,于是我认为在一周以内就会有5位聪明的密码学家回复我以太坊白皮书的邮件,并通过一些很好的数学原理向我解释为什么它不会成功。然而终这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是,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开发,这个计划上线了,并且它的区块链从那以后一直被很顺畅地运行着。链上聚集了上千名用户,每日上万笔的交易,以及超过一百个正在开发或已经上线的应用。
Clearmatics的CEO Robert Sams将这个概念很正确地总结为“去中心自动化”——不仅仅是一个用于存储过程结果的去中心化的账本,而是一个经过过程重构了的多用途去中心化平台。它通过去中心化所重构的过程包含了金融交易的全流程、土地所有权登记的全流程以及身份记录的全过程。经过它的过程重构将实现Ronald Coase所谓的“交易费”的大大削减,而这“交易费”指的是为了明晰法律合同的细节、确保对手方的可信、记录结果所进行的官僚化的管理互动而产生的经济开支。也因此,人们比起与聚集化、中心化的大公司互动,更愿意选择一个去中心化的互动模式。结果就是,我们或许能够看到21世纪的经济形态更像18世纪的组织形态:一种以互相担保而取代单一公司出售保险产品;以点对点的交易形式取代第三方中心化清算金融交易和支付;甚至于以一种更为去中心化的方式来评价信任度和名誉、完成质量控制、实现产权跟踪。而同时,21世纪信息技术的极度效也意味着我们能够以很低的消耗来实现这样的社会形态。
诚然,然不是所有行业都会变得更为去中心化,而那些会变得更为去中心化的行业也会需要通过更为个性化的区块链结构来实现去中心化。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是自身的一个特例,也因此,举例来说,就是很难去预测如何通过在以太坊上运行的去中心自动化或者智能合约,来使得建造一个几十亿美元的火箭并把它发射到火星这件事变得经济实惠。然而可能性依旧很多,同时,2016年,也正是现实应用场景的概念性证明开发和测试开始的一年;2017年,在某些行业,将会有2/3的应用场景不可避免地失败,但剩下的1/3将会进一步扩张成为现实的实用性应用,并达到几百万的用户数量,而那也会是下一阶段的开始。
我希望你会享受阅读这本关于区块链所带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书,并且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启发你,使你自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2016年4月24日
序3
“链”引金融,颠覆传统
陈心颖(平安集团首席运营执行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
近些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业亦是如此。许多商业模式、形态都发生了转变,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革。而比特币网络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出现,则可能会彻底颠覆掉我们看到的金融格局。虽然分布式电子货币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存在,但实际上,人们真正使用、承认并普及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是从比特币及其白皮书的出现才开始的。比特币的支付体系曾在很多场景中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反复研究,但人们大多认为其底层技术平台(通常被称为“区块链技术”或“分布式账本技术”)应当用于交易后台流程中,或是其他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相关的场景中。本书的作者对其运行原理及潜在的应用场景实例都做出了非常详尽的阐述。
比特币的底层机制是一套去中心化、信任、多点复制的交易账本,这与现代金融体系的中心化、需要交易双方有信任关系的特点大相径庭,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为之振奋的原因。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各类交易活动往往依赖于机构所建立的信任模型,这些机构将常见的后台流程集中处理,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监管措施来保证在并发量和发生性市场冲击的时候,交易活动仍能稳定、地进行。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透明、便捷、效地生活,去中心化、去第三方化早已成为了趋势。当然,互联网本身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但是,互联网无法解决其承载的信息的所属权问题,而区块链恰好能弥补这一空白。
平安在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加强交易后台流程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秉承着这样的传统,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各类场景中潜在的应用可能,以进一步降低金融和成本。这一目的应当说同作者写就此书的期望不谋而合,我们都希望能够为大家拨开迷雾,对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改善现有业务模式和提供一些浅知拙见。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平安都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稳定、真实、可靠的金融服务而努力,我们也相信,平安多年来在市场中建立起来的信任,会推动这些想法的实现。
目前金融市场的运转依赖于一套复杂的内部架构,以及那些每天处理着数千万笔金融交易的服务提供商。这样的内部和外部的融合可能看上去是无序的,但它却浸淫着金融从业者多年的心血。它能做到让资产流、数据流和信息流在不同的市场和区域间无缝衔接、效流动。尽管我们当前的体系大多不是被刻意设计或搭建起来的,但它提供了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确定性,保障了市场的有效、透明和低成本。
而区块链技术则是利用一套共享的公共信息,把金融行业基础设施从各自孤立的局面转变为更为现代化与合理化的设计,同时解决当前交易后台流程中的某些问题。这一技术有几个关键特性,使它比较具有吸引力,其中包括对交易事务验证和复制的标准规则,以及交易历史的不可篡改和易审计特性,每一条作者在书中都有体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须承认,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追捧仍存在炒作成分,在各类媒体中,它的提及度甚至已超过了比特币。但对于它的价值如何变现,业内还没有一套统一和协调的解决方案。可能造成的结果是,整个行业会重复历史:我们基于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无数孤立的解决方案,然后再一次面临困难的调整问题,和我们的体系一模一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我们需要协同设计出一套标准,重新定义核心流程和实践,以实现标准化。作为金融业的一分子,平安愿意同像作者这样的创新者一起努力,支持、协调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标准化,以解决当前业界面临的挑战,并探究它是否真的比现有技术更加优化,是否真的能够颠覆传统。
后,我还想强调,金融服务行业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重新定义基础设施,将其现代化,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业务挑战,降低金融成本,提升金融效率,保障金融。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历了多次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我们都希望看到这一次的创新能让金融业变得更有活力、更具有包容性,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