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冷戰與新中國對外政策之間互動為基本框架,通過重點分析1949-1955年期間的一係列主要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國對外政策的提齣、中蘇同盟的緣起、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法、一次颱海危機、日內瓦會議、決定研製核武器、萬隆會議等等,揭示新中國外交思想、對外政策的製定過程和動力、東亞地區亞洲政策的形成、對外關係格局等的基本特點,以及這些特點與同一時期冷戰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彆是對東亞地區冷戰格局的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作者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長期研究新中國外交,是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學者。有多部中、英、日文著作齣版 。
目 錄緒論
一章 從內戰走進冷戰
一節 “蔣之下的和平”
第二節 大國角逐中艱難抉擇
第三節 鐵幕落下之時
第二章 結盟與對抗
一節 “一邊倒”
第二節 結盟的緣起
第三節 走嚮對抗之路
第三章 東亞革命與國傢安全
一節 天下解放與國防綫
第二節 援越抗法
第三節 跨過鴨綠江
第四章 走嚮“冷戰共處”
一節 實現朝鮮停戰
第二節 恢復印度支那和平
第三節 颱海“打打談談”
第五章 締造新外交
一節 “搞一點原子彈”
第二節 重建“中間地帶”
結語
參考文獻
對於《近世中國: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 1949-1955(修訂版)》,我必須說,牛軍先生的敘述方式極具感染力。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書中對新中國與蘇聯關係的描繪尤為細緻,遠超我之前閱讀過的任何材料。他不僅探討瞭建交初期的蜜月期,更深入揭示瞭中蘇之間在戰略利益、意識形態解釋,甚至領導人個人風格上的微妙差異,這些差異如何為日後兩國關係的走嚮埋下瞭伏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條約體係”的分析,即新中國在短時間內如何通過一係列條約和協議,在國際法和國際政治中確立自身地位,並爭取戰略空間。這讓我看到,新中國並非被動地捲入國際體係,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構建和塑造自身的外交環境。書中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人在處理與西方國傢關係時的審慎與靈活,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壓力下保持戰略定力,也給予瞭我新的啓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大國在全新曆史起點上,如何從零開始,摸索齣一條屬於自己的外交道路。
評分讀完牛軍先生的《近世中國: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 1949-1955(修訂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新中國的外交並非是曆史的偶然,而是曆史必然與戰略選擇交織的産物。書中對新中國如何處理與亞洲鄰國,特彆是東南亞新興獨立國傢關係的部分,讓我眼前一亮。在當時,冷戰陣營對抗的陰影籠罩全球,但中國卻努力在“第三世界”中尋求共鳴和閤作。這種努力如何與“一邊倒”的總體戰略相協調,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書中都有生動的展現。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新中國外交官在基層談判和具體事務處理中的細節描繪,這些細節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齣當時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例如,在處理邊界問題、貿易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等具體事務時,中國是如何運用其有限的資源和影響力,為國傢爭取最大利益的。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新生政權要在國際舞颱上立足,需要的不僅僅是堅定的政治立場,更是靈活的外交手段和對國際局勢的深刻洞察。
評分讀完牛軍先生的《近世中國: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 1949-1955(修訂版)》,我感到收獲頗豐,尤其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復雜而關鍵的外交曆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地緣政治格局、意識形態的碰撞以及國內政治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瞭新中國外交的走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一邊倒”政策的論述印象深刻。以往的理解可能更側重於意識形態的天然親近,但牛軍先生通過細緻梳理當時的國際背景,如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中國國內經濟的重建需求,以及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潛在威脅的警惕,揭示瞭這一選擇背後更為復雜的戰略考量。他不僅僅是呈現瞭一個政策的形成,更是帶領讀者一起走進瞭決策者們當時所麵臨的艱難權衡和戰略判斷。對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帶來的外交睏境和機遇,書中也有獨到的見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敘事,而是充滿瞭動態的博弈和選擇,而新中國早期外交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縮影。
評分《近世中國: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 1949-1955(修訂版)》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且發人深省的視角,來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復雜的外交格局。牛軍先生在書中對新中國與聯閤國之間關係的演變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們都知道,在冷戰初期,中國未能進入聯閤國,這對新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構成瞭顯著的限製。書中不僅分析瞭這一局麵形成的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中國在被排除在外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其他渠道,如參與不結盟運動的前身、以及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來爭取國際支持和承認。此外,本書對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分析也相當精彩。在這次會議上,新中國作為重要參與者,開始在世界舞颱上展現齣更強的外交能力和獨立性,並成功地為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做齣瞭貢獻。這一事件標誌著新中國外交從被動應對走嚮主動塑造,其意義深遠。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曆史進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充滿瞭無數的挑戰和機遇,而中國正是抓住瞭這些機遇,纔一步步鞏固瞭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評分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曆史頗感興趣的讀者,牛軍先生的《近世中國: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 1949-1955(修訂版)》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本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細節兼顧。對於1950年代初,新中國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如何維係國傢安全、爭取發展空間,本書提供瞭極具說服力的解釋。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關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起源和發展。書中詳細闡述瞭在意識形態壁壘森嚴的年代,中國如何提齣這樣一套具有普適性的外交原則,以及這些原則在實踐中如何起到緩和國際緊張關係、爭取國際理解和支持的作用。這不僅僅是外交辭令的堆砌,更是中國在世界舞颱上尋求自身獨特定位的戰略嘗試。書中對颱灣問題在初期國際關係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大陸與颱灣在國際法和外交承認上的博弈,也有著清晰的梳理。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新中國的外交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站隊”,而是在復雜的戰略棋局中,一步步走齣自己的棋路,充滿智慧與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