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7117094801 | 中医讲稿系列-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32 |
| 9787117096126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辑) | 42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 作者: | 郝万山 著作 著 |
| 市场价: | 32元 |
| ISBN号: | 9787117094801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08-01-01 | 版次:1 | 页数:300 |
| 印刷时间:2013-04-01 | 印次:1 | 字数:220.00千字 |
| 目录 | |
|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五、关于六经辨证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xx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xx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第二节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四、热证 五、虚证 六、结胸证 七、脏结证 八、痞证 九、痞证类证 十、欲愈候 十一、火逆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xx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第二节 阳明病证 一、阳明热证 二、阳明实证 三、胃寒气逆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xx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x忌 第二节 少阳病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三、小柴胡汤使用x忌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附】热人血室证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概说 附录 |
| 内容简介 | |
| 郝尤山教授为教育部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本书是在他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 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 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作 者:刘渡舟 定 价:42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页 数:391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7096126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条文索引 ●方剂索引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中医学习路上的及时雨!我一直对中医充满敬畏,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途径,尤其是在学习《伤寒论》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我这样困惑的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殿堂的窗户。刘渡舟老师和郝万山老师都是中医界的泰斗,他们的讲稿能够汇集出版,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我被两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深深折服。他们对《伤寒论》的解读,不仅是对原文的考据,更是对历代医家智慧的传承和创新。书中对一些重要方剂的讲解,比如桂枝汤、麻黄汤等,都做了极其详尽的分析,不仅讲解了药物的配伍原则,还深入剖析了方剂的配伍机理和临床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图示和表格来梳理复杂的病机和证候,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许多曾经让我头疼的辨证要点,通过这些直观的图表,立刻变得清晰明了。此外,两位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得讲解更加丰富,也让我领略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伤寒论》,更是在接受一种中医思维方式的熏陶,这对于我未来的中医学习和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从事中医工作多年的同行,我一直对《伤寒论》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学习和临床的道路上,《伤寒论》始终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当我得知有刘渡舟和郝万山两位大师的《伤寒论》讲稿汇集出版的消息时,我感到无比的振奋。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十分精美,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翻阅其中,两位大师的学识功底和临床经验扑面而来。刘渡舟老师的讲解,一如既往地严谨细致,他对于《伤寒论》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讲解,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细节把握,让我对《伤寒论》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而郝万山老师的讲稿,则更加侧重于临床实践,他通过大量的医案,将《伤寒论》的理论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他对于疾病的辨证施治,既有原则性,又充满灵活性,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曾遇到过一些棘手的病例,通过参考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找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伤寒论》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师益友。它让我更加坚信,《伤寒论》是中医的瑰宝,而能够深入研究和掌握《伤寒论》,是我们每一个中医人毕生的追求。
评分拿到这本《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中医图书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刘渡舟+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70讲医学书籍全集》时,我简直太激动了!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尤其是对《伤寒论》情有独钟,能一次性接触到刘渡舟和郝万山两位大师的讲稿,简直是梦寐以求的。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这对于阅读医学经典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将复杂的病理机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剥开,让初学者也能豁然开朗。书中穿插的许多经典医案,不仅展示了大师们高超的临床辨证施治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伤寒论》的原文,但总觉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很多章节的逻辑关系难以把握。但通过这本书,仿佛有两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身边,一点点地指引我,让我对《伤寒论》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在两位名家的解读下,变得生动而有血有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理、法、方、药”的系统阐述,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例如,在讨论太阳病篇时,刘渡舟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六经辨证的精髓娓娓道来;而郝万山老师则侧重于临床应用的细节,通过大量的医案,让我看到了《伤寒论》的实用价值。这本书不仅是我学习《伤寒论》的宝贵财富,更是一本让我重拾对中医学习信心的启蒙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伤寒论》学习的新大门!我之前一直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遥不可及的经典,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常常被那些文言文和深奥的理论吓退。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中医图书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刘渡舟+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70讲医学书籍全集》,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两位大师的讲稿,真的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他们的语言通俗易懂,循循善诱,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我尤其喜欢郝万山老师的讲解方式,他总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太阳病提纲时,他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意思。而刘渡舟老师的讲解,则更加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他的分析让我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书中对每个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讲解,并且附带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这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运用。我曾经在学习某个方剂时,对它的加减变化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中,两位老师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让我开始真正地体会到中医的魅力,也让我对未来的中医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医历史和发展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伤寒论》这门学问。然而,市面上的相关书籍繁多,良莠不齐,常常让我无从下手。这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中医图书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刘渡舟+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70讲医学书籍全集》,实在是太惊喜了!首先,它汇集了刘渡舟和郝万山这两位在《伤寒论》研究和教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的讲稿,这本身就代表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拿到书后,我被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翻阅其中,两位大师的讲解风格各有千秋,却又殊途同归。刘渡舟老师的讲解,如同行云流水,将《伤寒论》的精髓娓娓道来,既有对原文的深刻剖析,又有对历代医家思想的融汇贯通,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郝万山老师的讲稿,则更具临床指导意义,他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将《伤寒论》的理论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诊疗思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名家课堂,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某些争议性医案的解读,两位大师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既尊重了历史,又有所创新,这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伤寒论》的教材,更是一部展现中医智慧的画卷,它让我对中医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