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售价:8.0元,便宜4.0元,折扣66
作者:(战国)曾参,(战国)子思,严亚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 国学经典,典藏精品。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以全面的、细致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陶冶。
★ 全方位解读,导读。原典、注释、译文一目了然,解读,研究专业。
★ 浮躁社会的醒世录,茫然人生的指南针,烦扰困惑的救世药,用古代圣贤的道理治愈现代社会的疾病。
★ 精品印刷,设计考究,是典藏和赠送的绝妙佳品。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大学
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是表达“博学”的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完善的境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详,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要想学会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己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抓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信条。时至今日,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素雅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很符合传统经典的沉稳气质。字体排版也极为考究,主标题“大学”二字采用了苍劲有力的篆书,气势非凡,而副标题“中庸”则以秀丽的楷书呈现,刚柔并济,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衡之道。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用心,厚实而不失韧性,墨色清晰,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的原文旁边,留出了大量的空白区域,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在书页上批注、圈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随时记录下阅读时的顿悟和思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深深感受到出版方对“国学经典”的敬畏与珍视,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可比。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典籍的汇编,更是一件可以珍藏把玩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书房增添一份宁静致远的文化气息。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身心的净化。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布局,它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由内而外的实践流程。它首先呈现了“大学”的宏大目标——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但紧接着就将目光收回到个体的内在修炼上,强调“修身”是所有变革的基石。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读者不会在初读时就被外在的“治国”等概念压倒,而是先沉下心来审视自我。而在阅读“中庸”时,那种关于“时中”和“诚”的论述,更是对“大学”中理论的实践指导。它告诉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如何通过内心的真诚来与世界达成和谐共振。这种设计让我感觉,这两篇经典并非孤立的文本,而是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的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学和行为指南。它不是让人去背诵教条,而是启发人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这份中和之美与至善之境,读完后,感觉思维的格局都被拓宽了许多。
评分我本来对这些古代典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内容一定晦涩难懂,充满了佶屈聱牙的文言文,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了孔子、孟子乃至儒家思想的整体脉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却懂得如何将那些看似宏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拆解成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细节。比如,书中对“慎独”的阐释,不是空泛地谈论道德约束,而是结合了现代社会中个人隐私与自我审视的困境进行探讨,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古为今用”的讲解方式,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操作。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你迷茫时为你点亮一盏明灯,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训诫。读完导读,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深入到原文中去探寻这份智慧的源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现代读者的儒家经典读本,它在辅助阅读体验上做得相当出色,几乎没有现代阅读习惯上的痛点。排版清晰,字号适中,最关键的是,它没有采用那种厚重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精装本形式,反而保持了一种适中的开本,非常方便携带。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午后小憩,都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几页。这种便携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频率,让我能够更频繁地与经典进行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切换时,用不同花纹的装饰性分隔页进行过渡,这种视觉上的小惊喜,让原本严肃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它成功地做到了既保持了古典的庄重感,又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阅读需求,真正实现了“经典触手可及”。可以说,它是一本真正懂得如何与当代读者相处的国学入门佳作,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非束之高阁,蒙尘生埃。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处理得非常精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人文关怀。很多版本的“大学”和“中庸”,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让人一头雾水;要么译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而这本精选本,似乎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注释精准到位,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都引用了历代大儒的权威解读,让人对词义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避免了因单一理解而产生的偏差。译文方面,它保留了古文的典雅和节奏感,即便是不精通文言文的读者,也能在流畅的白话中感受到原文的气势和哲理的深度。更棒的是,它对一些古代典故和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穿插得恰到好处,不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却能有效地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这套注释体系,足以支撑起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初学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学习阶梯,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