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1月1日)
平装: 23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8228138
条形码: 9787568228138
商品尺寸: 22.4 x 17.2 x 1.8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叛逆,经常跟家长对着干,这让很多父母苦恼不已。到底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作为父母,真的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本书针对10~16岁叛逆期男孩的特征和问题,对叛逆期男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详细解读,让叛逆期男孩的家长了解叛逆期男孩的特征和心理,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是一本对家长有指导意义的书。
编辑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像噩梦,原来孩子本来很乖很贴心,一过了10岁,开始慢慢变得敏感爱发脾气,甚至事事都要跟父母对着干!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很多家长为此苦恼不已。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从事青少年问题心理研究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不会太叛逆;如果你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叛逆也并不可怕。这本书替叛逆期男孩道出心中的苦恼,帮父母读懂男孩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家有叛逆期男孩,让父母不再困惑,孩子不再苦恼。
作者简介
子晨,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兼职撰稿人,曾出版多部图书,书有《女孩青春期手册》《男孩青春期手册》《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等。
目录
章叛逆期男孩,我为什么读不懂你
一身体的变化让男孩紧张
二叛逆期的男孩面临重重压力和焦虑
三管得越多,矛盾越大
四为什么叛逆期男孩热衷追求个性
五父母不放心的男孩社交圈
第二章是弦子叛逆,还是你固执
一父母的这些行为男孩难接受
二父母这样做会伤了男孩的自尊心
三不小心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四父母无意识地伤害孩子的行为
第三章用爱和弦子共度每
一写给起床“困难户”
二晚饭前后,怎样度过难得的共处时间
三怎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四用心陪伴青春期男孩
第四章改善子关系,从我做起
面对情绪激动的孩子
二面对制造麻烦的孩子
三和孩子有了矛盾怎么办
四给孩子正向的评价
五不做强势家长
六把孩子当成朋友相处
七用尊重换回尊重
八创造条件带孩子旅游
第五童维护顺畅的沟通平台
一怎样让沟通变得顺畅
二叛逆期男孩对什么话抵触
三好好听听孩子想说什么
四赞扬的话怎么说不会起副作用
五沟通时不要把男孩当成对手
六怎样批评叛逆期男孩,他们更容易接受
七建立正向的交流平台,避免无效沟通
第六章成长雷区,不得不提
一有关网络
二有关早恋
三有关性
四 有关社交障碍
五不能碰的成长雷区
第七章和孩子一起搞好学习
一怎样让孩子每天的学习都充实
二让孩子主动学习,利用好课堂时间
三教孩子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功夫在课外,和孩子一起学习
五和孩子一起面对考试
文摘
二 叛逆期的男孩面临重重压力和焦虑
十几岁的年纪,他们看似无忧无虑,但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忧虑。在生活上,他们大都有父母庇护,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和长大的现实,他们也会忧虑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 对好成绩的渴望让男孩很焦虑
豆豆近很烦恼,原来他只需要学好数学、英语、语文就足够了,可是现在又多了物理、地理、化学……看着那么多知识要学,那么多作业要写,那么多考试要面对,豆豆突然就没了底气。
以前的豆豆好像一点儿自信都没了,他悄悄告诉我:“我压力好大,学习上总像压着一座大山,让我喘不过气来。特别是考试,一想到考试以后的分数,就觉得天都要塌了。”
听到豆豆这样说,我渐渐担心起来。
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分数。这和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来自学习的压力,常常会让他们感觉很累。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或遭遇失败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无所不能;但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永远都不会正确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家长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每当孩子没考好时,孩子还未表现出异样,家长们的情绪先低落了,或者干脆批评孩子一通;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又恨不得为孩子大摆宴席庆祝……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引导,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要想让孩子摆脱因成绩而造成的大喜大悲,家长首先要能正确地看待孩子成绩的起伏。此外,家长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成某事的主观判断。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去做事情。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还有的同学纠结于如何才能快些取得好成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一口不能吃个胖子。
“我是从心底想把成绩搞上去,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成绩总是没有多大的起色,谁能帮我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呢?”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
其实,我们很多同学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现状:慢,这成了常见的一种焦虑——学习进度太慢了,成绩提高太慢了……于是,就变得很着急,而为了一定要找到“金山”,就完全忽视了自身与客观的实际情况,为快而快,为求快而失去理性,结果欲速则不达,终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少。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我们小学时学过的成语“揠苗助长”来说,禾苗从插入田里到收获,需要从春天到秋天这一漫长的时间,而庄稼人不懂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到田里拔高麦苗,结果麦苗全都死了,庄稼人颗粒无收。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开始学习到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从插苗到收获的过程,这是要靠积累的,一步一步地慢慢来,急不得。如果我们开始学习,明天就想看到好的成绩,那我们岂不是和那庄稼人一样,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勤奋,发现他的成绩没有多大的起色,请不要灰心,你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克服这种学习焦虑。
书中提供的具体操作指南和工具箱部分,可以说是实战性极强的“急救包”。作者深知理论说得再好,如果家长不知道在具体的争吵、冷战或重大选择面前该如何应对,一切都是空谈。我发现书中许多小技巧简单到令人惊讶,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深藏不漏,一旦掌握,立竿见影。比如,书中提到一个“五分钟冷静期协议”,就是在孩子进入情绪爆发临界点时,家长可以礼貌地提出暂停对话,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再谈,而不是在当下火药味最浓的时候硬碰硬。这个看似微小的技巧,实际操作起来却极大地避免了冲突升级为不可挽回的伤害。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设计“家庭契约”的模板和建议,它教会我们如何从“家长对孩子的命令”过渡到“共同协商的伙伴关系”,让孩子在规则制定中有发言权,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规则的内在遵守意愿。这些实操层面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它们不是那种空泛的“多沟通、多倾听”的口号,而是带有明确步骤和预设情景的“剧本”,让人拿起来就能用,用后能看到即时反馈。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或心理学范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青少年生理发展阶段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连一些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也被引入,使得对青春期现象的解释立体而全面。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时的严谨性,许多关键论点后都有明确的注释或来源指向,这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人不会觉得它只是一堆主观臆测的经验之谈。例如,在讨论“兴趣爱好与学业压力的平衡点”时,书中引用了几项针对特定年龄段多巴胺分泌模式的神经科学研究,精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突然对某些“无用”的事情产生强烈的执着。这种基于科学事实的论证,让我对“死磕”某个看似与升学无关的领域对男孩成长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知。它帮助我跳出了传统“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转而关注“心智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这种扎实的理论支撑,让这本书从一本实用的指导手册,提升到了一本具有深度思考价值的参考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用心,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也很舒服,不是那种一翻就容易破损的廉价纸张。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活力,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目标读者群的审美——既要显得专业可靠,又不能太死板,让人一看到就愿意翻开去探索里面的内容。尤其是书脊的处理,字体排版清晰有力,即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锁定它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每一部分的主题都像是一块块拼图,有逻辑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他们没有试图用大而空的理论去搪塞我们,而是用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这让身为家长的我,在阅读初期就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我记得其中关于“信息爆炸时代下,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数字沟通边界”那一个章节的引言,作者采用了非常口语化但又充满洞察力的叙事方式,一下子就把我们这些被手机和网络搞得焦头烂额的父母的心抓住了。从排版来看,书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和信息框也做得非常精美且易于理解,即便是那些平时不爱看大段文字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视觉辅助快速吸收核心观点。整体而言,从视觉和触觉体验上,这本书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洗礼做好了完美的铺垫,绝对是那种让人愿意珍藏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事风格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耳边低语,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对青春期特有混乱与光芒的深刻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使用的那种“观察者视角”,仿佛他不仅仅是在传授方法,更像是在陪伴我们一起见证男孩心智成长的每一个微妙瞬间。比如,书中探讨“独立意识萌芽与控制欲冲突”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这样做”的命令式建议,而是细腻地描绘了男孩的大脑在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时,如何被原始冲动和对自由的渴望拉扯的痛苦状态。这种对生命底层逻辑的剖析,让我对自己过去某些急躁的反应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原来,很多时候我以为的“叛逆”,其实是他生命力蓬勃的一种外化表现。书中引用的那些案例,虽然细节有所模糊处理以保护隐私,但那种情感张力却栩栩如生,让我感觉自己身边的某个邻居、某个朋友的孩子,甚至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着这一切。这种共情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治愈了我们作为父母在面对未知时的焦虑,让我们从“如何管教”转向了“如何理解和引导”。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回想自己与孩子最近的一次对话,往往能从中捕捉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微信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男孩特质”的细腻描摹,这种洞察力超越了一般的两性教育读物。作者似乎深谙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种渴望被认可的隐秘需求,以及他们处理负面情绪时,往往倾向于“内化”或“外化表现”的差异。它没有将男孩简单地归类为“调皮捣蛋”或“不善言辞”,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对“力量感”、“掌控感”以及“英雄情结”的追求是如何影响其行为模式的。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正确赞美青春期男孩的章节,强调了赞美要侧重于过程、努力和策略,而非仅仅是结果,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习惯于说“你真聪明”的表扬方式。这种针对特定性别心智发展特点的精准定位,使得书中的建议更具靶向性,感觉就像是为我家那个正处于灰色地带的少年量身定制的指南。它让我明白,面对一个正在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男孩,我们需要的不是去“驯服”他的野性,而是要引导他将那股向上的能量,导向建设性的目标。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理解和尊重其内在“雄性能量”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