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 | 作者 | 李家春,贺德馨 |
| 定价 | 1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45787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阐明了发展风能在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治理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根据当前外风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统筹规划,特别是对风能发展的规模和时空布局提出了具体方案。为了保障实现我国未来风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路线、产业体系、市场机制和政策措施。尽管风能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诸多优势,但由于风力发电的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我们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克服规模入网的困难。《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安排了专门章节详细阐述互联网和设计制造中先进技术在风能产生、输送、利用、调度、分配和运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能将是未来社会能源利用的重要形式和发展趋势,我国在过去50年风能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目录 前言 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问题 1 1.1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1 1.1.1 全球气候变化 1 1.1.2 全球能源安全 3 1.1.3 全球环境污染 9 1.2 全球采取的行动 11 1.2.1 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 11 1.2.2 应对能源安全的主要行动 12 1.2.3 应对环境危机的主要行动 15 1.3 风能的地位和作用 19 1.3.1 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能源转型 19 1.3.2 创造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 20 1.3.3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风能发展基本情况 24 2.1 全球风能发展基本情况 24 2.1.1 全球风能资源 24 2.1.2 全球风能发展现状 25 2.1.3 全球风能发展展望 33 2.2 中国风能发展基本情况 36 2.2.1 中国风能资源 36 2.2.2 中国风能发展现状 37 2.2.3 中国风能发展展望 46 参考文献 50 第3章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布局 51 3.1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规划 51 3.1.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51 3.1.2 能源需求与结构分析 53 3.1.3 电力需求与结构分析 66 3.1.4 风电可持续发展目标 73 3.2 中国风电可持续发展布局 77 3.2.1 陆上风能集中式开发布局 78 3.2.2 陆上风能分散式开发布局 86 3.2.3 海上风能开发布局 89 3.2.4 多能互补风电开发布局 95 参考文献 100 第4章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路径 102 4.1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 102 4.1.1 风能技术研究现状 102 4.1.2 风能技术发展趋势 107 4.1.3 风能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109 4.2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116 4.2.1 风能产业的发展历程 116 4.2.2 风能产业体系的基本组成 118 4.2.3 风能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123 4.3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市场机制 126 4.3.1 风能市场形成和发展历程 126 4.3.2 现有风能市场机制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128 4.3.3 促进风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探讨 136 参考文献 139 第5章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41 5.1 做好风能发展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 141 5.1.1 现状分析 141 5.1.2 存在问题 142 5.1.3 对策建议 143 5.2 完善风能政策体系 144 5.2.1 现状分析 144 5.2.2 存在问题 148 5.2.3 对策建议 150 5.3 加快完善风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52 5.3.1 现状分析 152 5.3.2 存在问题 154 5.3.3 政策建议 154 5.4 推进风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155 5.4.1 现状分析 156 5.4.2 存在问题 158 5.4.3 对策建议 159 5.5 健全风能发展监管与服务体系 160 5.5.1 现状分析 160 5.5.2 存在问题 163 5.5.3 对策建议 164 5.6 促进风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166 5.6.1 现状分析 166 5.6.2 存在问题 167 5.6.3 对策建议 170 参考文献 170 第6章 开拓风能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172 6.1 规模化风电并网运行技术 172 6.1.1 概述 172 6.1.2 风电功率预测 173 6.1.3 风电并网运行控制 177 6.1.4 风电优化调度及风险防御 180 6.1.5 结语 183 参考文献 183 6.2 分布式风电与微电网 184 6.2.1 概述 184 6.2.2 外现状 187 6.2.3 需求分析 192 6.2.4 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194 6.2.5 结语 196 参考文献 198 6.3 互联网与智能风电场 198 6.3.1 概述 198 6.3.2 互联网在风功率预测系统中的应用 199 6.3.3 互联网与风电场维护系统 200 6.3.4 互联网在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10 6.3.5 结语 217 参考文献 217 6.4 风电机组可靠性设计 217 6.4.1 概述 217 6.4.2 风电机组可靠性设计现状 222 6.4.3 风电机组可靠性设计基本情况 224 6.4.4 风电机组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 231 6.4.5 结语 232 参考文献 233 6.5 大型风电叶片的设计、制造与运维 234 6.5.1 大型风电叶片产业现状 235 6.5.2 大型风电叶片设计 236 6.5.3 大型风电叶片制造 243 6.5.4 大型风电叶片运维 245 6.5.5 结语 246 参考文献 247 6.6 大型风电机组传动系技术 248 6.6.1 概述 248 6.6.2 风电机组传动系技术现状 250 6.6.3 风电机组中速传动系技术 254 6.6.4 中速传动系的关键技术 262 6.6.5 结语 263 参考文献 263 6.7 海上风电机组的环境、载荷与响应 265 6.7.1 概述 265 6.7.2 海上风电场环境特性 266 6.7.3 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 271 6.7.4 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的水动力载荷 274 6.7.5 海上风电系统的流固耦合 277 6.7.6 结语 283 参考文献 284 6.8 风电装备制造绿色化与智能化 285 6.8.1 风电设备制造绿色化 286 6.8.2 风电设备制造智能化 290 6.8.3 结语 295 参考文献 295 6.9 风能多元化应用 296 6.9.1 多能互补 296 6.9.2 风电供热 302 6.9.3 风电制氢 305 6.9.4 风电储能 308 6.9.5 风电海水淡化 313 6.9.6 结语 316 参考文献 316 彩图 |
| 编辑推荐 | |
| 风能企业研究和设计制造部门的科技人员、部门的管理人员、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和广大公众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幅画卷描绘了中国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拥抱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书中对中国风能产业发展历程的回顾,让我看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如今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艰辛历程。它让我明白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书中对风能技术创新,特别是大功率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技术、以及智能化风电场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风能的发电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中国实现能源独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被书中对于风电制氢、风光储一体化等前沿技术应用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风能作为一种基础能源,在构建更加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发展风能上的战略高度和前瞻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在宏观层面,它勾勒出了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的整体脉络,从政策的制定到产业的布局,从资源评估到技术引进,再到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无不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眼光。书中对于“双碳”目标与风能发展的关系,以及风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而在微观细节上,它又深入到具体的风机设计、叶片材料、控制系统、以及电网调度等技术层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例如,书中对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发进展的介绍,让我惊叹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工程师们的创新能力。它也让我明白,风能的开发和利用,绝非简单的“建风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系统工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看到了中国力量在驱动着风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全面呈现,让读者对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了立体而深刻的认知。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风能发电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绿色能源的重要性。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能源。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我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书中对未来风能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智能风电、低风速风电等,让我对未来的能源世界充满了想象。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风能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不仅具有雄心壮志,更具备实现目标的强大能力。它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是中国正在努力书写的壮丽篇章。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它让我更加积极地拥抱绿色生活,更加坚定地支持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有对国家发展前景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叙述中国风能发展成就时,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书中对风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如电网负荷、技术瓶颈、以及环保因素的考量,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然而,更重要的是,书中展现了中国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逐步克服这些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风电+”的理念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将风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发电方式,而是将其与其他产业,如储能、氢能、以及智慧能源等进行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这种跨界整合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能源领域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明白,风能的发展,不仅仅是发电技术的进步,更是能源产业体系的重塑,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评分当我仔细研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科技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书中详尽地阐述了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风力发电技术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风能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中国为克服这些挑战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书中对于风电场选址、风机制造、电网接入、以及运维管理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让我对风能产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上风电发展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海上风电技术研发、工程建设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的巨大进步,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风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集科技、工程、经济、政策和社会参与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视觉语言,传递出一种稳定、可靠、且充满希望的意象。封面上“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几个字,如同灯塔的光芒,指引着方向。进入书本内部,更是感受到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本书并非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建立在海量数据、详实研究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在探讨风能发展的同时,并非回避其面临的挑战,而是将这些挑战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中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以及市场机制的优化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风电并网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深入探讨。我知道,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波动性的能源,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于解决并网和储能的问题。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解答,让我对未来风能如何与电网实现高效协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感受到,中国在风能发展上,并非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注重解决技术难题,注重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评分初识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正徜徉于一家大型书店的书架之间,寻找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读物。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同一个温柔的召唤,吸引了我。当我轻轻翻开它的封面,一股厚重而充满力量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简洁而有力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与未来的宏大叙事。我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其中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能技术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描绘中国在能源转型征程中,如何凭借智慧与毅力,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决心,看到了科技创新如何驱动能源结构的优化,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为子孙后代播种绿色未来的希望。书中对于风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微观的技术细节的探讨,让我对风能这一清洁能源的潜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风能不仅仅是风车的旋转,更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是政策支持的产物,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成果。我仿佛能看到,在辽阔的草原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无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而立,它们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让我对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努力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风能技术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其对中国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作者在书中,将中国风能的发展之路,置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风能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风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以及储能技术在提升风电消纳能力方面的作用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方面,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书中对中国风能产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能的书,它更是关于中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走向可持续未来的生动写照。它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让我更加坚信,绿色能源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评分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理论分析深深折服。书中对于风能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类型风力发电机的优劣势、以及风电场选址、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探讨,都显得尤为专业和细致。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风能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以及中国在突破这些瓶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例如,在海上风电技术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深远海风电场的开发难度,以及中国在抗台风、抗腐蚀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这让我对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此外,书中对风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以及储能技术在风电并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为我理解未来能源系统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在风能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一项伟大的能源转型,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书中引用的大量数据和图表,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加直观和具有说服力,也让我对中国风能发展的实际规模和未来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它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了对中国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之中,让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它描绘的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书中也坦诚地剖析了风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例如弃风限电问题、电网接入的瓶颈、以及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提升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书中也详细阐述了中国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平价上网”的讨论所吸引,这标志着风能不再仅仅依靠政策补贴,而是凭借其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在能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背后是技术的进步,是产业链的成熟,更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飞跃。书中对各地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从西北的荒漠到东南沿海,风能如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带动就业,如何改善民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能源需求,更是为了在全球能源革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种担当和远见,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