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冈田武彦著 王阳明心学进阶读本 阳明心学在明末的实践及展开 人生哲学 心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冈田武彦著 王阳明心学进阶读本 阳明心学在明末的实践及展开 人生哲学 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明末儒学
  • 哲学
  • 思想史
  • 冈田武彦
  • 人生哲学
  • 明代
  • 儒学
  • 心性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暗香盈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源洲
ISBN:9787229116149
商品编码:26681728675
丛书名: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开本: 4
作者: 作者:(日)冈田武彦|译者:吴光//钱明//屠承先 页数: 404
定价: 49.8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号: 9787229116149 印刷时间: 2016-12-01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代的文化与思想
        明代精神文化的嬗变
        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分化
        明末流行的三教合一论
    第二节    明学的源流
        全体大用的思想
        朱子的全体大用思想之展开
        元朝的儒者
        明初的大儒
        朱陆同异论的源流
        草庐到篁墩的朱陆同异论
第二章    王阳明与湛甘泉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王阳明
        阳明心学的先驱
        以科举为目的的书院教学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
        “学三变”与“教三变”
        “知行合一”论
        “事上磨炼”说
        为学之头脑
        “致良知”论
        “格物”论
        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的“致良知”
        本体工夫论
        “万物一体”论
    第三节    湛甘泉
        以天理为学之头脑
        浑一之学
        心性合于一
        工夫即本体
        中正即道
        “知行并进”
        “体认天理”
        “求放心”
        以自然为宗与“两勿”论
        “格物”论
第三章    王门三派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现成派(左派)
        直下悟入
        “四无说”与“四有说”
        “无中生有”说
        “生几”说
        浑然即一
        “范围三教”
        王心斋的思想
    第三节    归寂派(右派)
        “归寂”说
        “研几”说
        “虚寂”之体
        “致中”与“致和”
        “夜气”之存养
        “戒惧”与“恐惧”
        “万物一体”
    第四节    修证派(正统派)
        “知觉即性”
        “真诚恻怛”
        “慎独”与“戒惧”
        主工夫而言本体
        “循其良知”
        “实地用功”
第四章    现成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平实派
        容禅派
        气节派
        旷达任诞派
        现成派之展开
    第二节    罗近溪
        “从无入有”
        “悟”与“信”
        “赤子之心”
        “孝、悌、慈”三德说
        “仁”之生机
    第三节    周海门
        当下之信
        浑一之体
        贵自得
        “悟得真己”
        《九谛》与《九解》
        《圣学宗传》
    第四节    耿天台
        初心之生机
        庸德庸行
        “四句教”解
        实修实事
        异端之辨
    第五节    何心隐
        心隐之气节
        贵“意气
        实事实用
        设“聚和堂”
    第六节    李卓吾
        以实用为宗
        道为虚空
        童心说
        晚年好《易》
        附录    论《李氏说书》
        关于“李氏说书”
        关于“说书”之思想
第五章    归寂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王塘南
        “虚寂”说
        “研几”说
        性命论
        “透悟”说
第六章    修证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李见罗
        心性之辨
        摄知归止
        直达性命
        修身为本
        止修并举
        性体工夫
第七章    湛门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许敬庵
        “克己”之学为宗
        评王门现成派
        先工夫后本体
    第三节    冯少墟
        异端之辨
        驳“无善无恶”
        “一体”之旨
第八章    批判派与复古派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冯贞白
        圣学致用
        定理实存
        循礼穷理
        朱王之辨
        王学批判论
        陆王之别
    第三节    陈清澜
        陈清澜的影响力
        “心性相随”论
        陆学归禅
        主敬穷理
        异端之辨
    第四节    吴苏原
        理气浑一
        “中”为性体
        心性之辨
        物实理虚
        工夫次第
    第五节    郝楚望
        事外无理
        先行后知
        性习不离
        实用之道
        自然之动
        习而成圣
        养气为要
第九章    东林学和刘蕺山
    第一节    总论
        东林学之发端
        蕺山之学第二节    东林学
        东林学的本旨
        性善说的复兴
        心理一体论
        反身而诚
        中庸之道
        主静未发
        太虚思想
        工夫之修
    第三节    刘蕺山
        主宰即流行
        性非定体
        意念之别
        喜怒哀乐之“中和”
        好恶之意
        “慎独”说
        以意为根
        诚即思、思即诚
译后记
校译者后记
精 彩 页:     第三章  王门三派
    第一节  总论
    王阳明心学可从陆子追溯到孟子,但他的“致良知”说,则是到了晚年,在近于超越主客体的境界后,基于心物合一乃至客观的立场才提出的。如前所述,在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中,虽然包含了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的万物一体思想和横渠的太虚思想,但阳明是用“良知”来表述这些概念的。他用良知之学教导门人,但并不固执于一种教法,而是根据门人的机根和习气等情况,扬长补短,不拘一格。所以在讲良知时,他时而强调良知之体,时而强调良知之用;或者有时强调“无”,有时强调“有”;有时强调“本体”,有时强调“工夫”。换言之,他有时主张以体为用,以无为有,以本体为工夫;有时又主张以用为体,以有为无,以工夫为本体。所以在他的门下,必然形成各种派别。
    据阳明高足王龙溪说,当时就已有归寂、修证、已发、现成、体用、终始六种良知说(参见《王龙溪全集》卷1,《抚州拟岘台会语》)。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将上述六种良知说归纳为现成、归寂、修证三大类。因为提倡良知现成说的是以王龙溪、王心斋为中心的左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现成派;提倡良知归寂说的是以聂双江、罗念庵为中心的右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归寂派;提倡良知修证说的是以邹东廓、欧阳南野为中心的正统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修证派。
    原先,陆学在象山死后,曾形成很有势力的与老庄相似的以静澄之本心为宗的杨慈湖心学,这也许与推崇知思的、静深的宋代精神风潮有关。其后,陆学虽一度不振,但到了明中叶,由于王阳明的鼓吹而起死回生,使之再度活跃起来。
    王门与陆门的情形有所不同。在王学三派中,以最富活力的良知现成派最为隆盛,这大概是从陆象山向王阳明心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现成派的主张是把阳明所说的“良知”看作现成良知。他们强调“当下现成”,视工夫为本体之障碍而加以抛弃,并直接把吾心的自然流行当作本体与性命。因此,在这派儒者中流行着阳明所谓“人人心中有个圣人”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良知是现成的,所以,若不悟得“有即无”,便不能悟得良知真体。因此,他们提倡所谓“直下承当”、“直下之信”、“一了百当”的顿悟,而排斥渐修。相对于以工夫求本体而言,这是直接在本体上做工夫,遂成为“本体即工夫”派。所以,他们轻视工夫,动辄随任纯朴的自然性情,或者随任知解情识,从而陷入任情悬空之弊,以至于产生蔑视人伦道德和世之纲纪的风潮。明末社会的道义颓废,在相当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现成派末流。在明末,现成思想不仅流行于儒学,而且流行于禅学,两者合而为一而走向猖狂一路。
    良知归寂派认为,在阳明所说的“良知”中,有“虚寂之体”和“感发之用”的区别,这正如阳明自称其“致良知”在于培养根本而使生意达于枝叶那样。因而该派认为,以归寂立体并达体于用,即立体达用,是阳明“致良知”说的本旨,据此方能契合于程子所谓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主旨。所以,该派以阳明中年时代的“主静”说为“致良知”说的宗旨。归寂派的思想虽然在开始时不免偏于静,但后来便改为以真切之工夫去体认动静一体的虚寂之真体。然而,此派因为以“归寂”为宗旨,所以必然远离富有生命力的、流动的阳明心学,而倾向于以静肃为宗的宋代性学。
    良知修证派强调,既要善于体认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本来意义上的道德原则,亦即“天理”,又要善于体认阳明所说的“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的精神实质,而绝不能误解阳明“致良知”说的本旨。此派学者致力于矫正现成派的流荡和归寂派的偏静这两种弊端。为此,他们指出了天理和性的重要性,提倡用工夫求本体,实即“工夫即本体”说,从而不期而然地具有了接近宋学的倾向。这就与归寂派之说一样,难以适合王学的发展方向及时代思潮。因此,在明末的思想界,唯独现成派的思想显得最为兴盛,这或许是顺理成章的。
    98-99
内容提要: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作者、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师冈田武彦中年时期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作。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不仅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历史作用,而且系统和细致地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分化、演变和明代中后期王门各派各家的离合同异、学术宗旨,并以阳明学、阳明后学与朱、陆之学,特别是明末其他儒学流派做了具体而微的对比。
    本书不仅能使读者宏观而系统地了解明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而且能给读者以很大的思想启迪,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