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日]西川润
译 者:王广涛 字 数:205千
书 号:978-7-210-09574-3 页 数:272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印 张:17
尺 寸:690毫米×96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2.00元
正文用纸:胶版纸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写给普通人的世界经济普及读本
世界经济并不遥远,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明天
从根本上掌握脉络和根基,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深层的本质和趋势
大量的数据、图表、关键词专栏,涵盖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
西川润,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
经济学博士,专攻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在引领发展经济学领域研究前沿的同时,还积极从事NGO活动。著有《世界经济入门》(作者的权威性与严谨治学态度使本书一版再版,成为日本众多高中、大学以及普通读者厘清世界经济格局的必读书)、《超越全球化——脱离高速增长期的日本的选择》《为了人的经济学——考虑发展与贫困》等。
译者简介
王广涛,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译有《深度案例思考法》(合译)、《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政治学》(合译)等。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欧洲各国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如今,世界经济迟迟未能摆脱这两大危机之后的低迷状态,甚至还有可能陷入更严重的萧条。
全球化带动世界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一过程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各国和各地区又将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和解决新局势下的各种问题?
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联储宣布加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随时获知世界形势的风吹草动。然而,面对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格局变化,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冷静思索世界经济的未来趋势。
本书结合大量详尽数据、图表以及关键词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基本构成要素、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去思索何为真正的富足生活,以及我们如何为此目标倾力以赴。
前 言
序 章 世界经济的双重危机——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001
全球化发展与金融危机 002
IT泡沫破灭之后 005
政府干预与主权债务危机 007
“1%与99%”的差距 012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014
第I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
第1章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是是非非 019
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020
人权及环境意识的全球化 025
信息化的利与弊 027
人权意识与市民运动 030
从G8到G20,再到G2战略 031
市民社会对全球化的反思 033
恐怖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34
全球化与区域主义的发展壮大 036
世界经济鸟瞰 039
第2章 世界贸易与各项协定 042
贸易拉动经济腾飞 043
贸易的发展变化 046
GATT降低了关税,却对新课题束手无策 048
WTO的闪亮登场和目前的困境 050
区域性协定——为什么争相缔结FTA和EPA? 052
RCEP和TPP,东亚今后将何去何从? 054
第3章 跨国公司,世界经济的拓荒者 057
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在国外开展业务 058
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的来源与去向 064
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070
劳动力与环境问题决定了跨国公司能走多远 074
第4章 美元的霸权与新型货币的崛起 077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 079
从国际收支结构了解国家的“盈”与“亏” 083
日元能成为关键货币吗? 086
美元与世界经济 090
区域货币:拒绝迷失在法定货币的世界里 093
第II部分 世界经济的基础
第5章 100亿人的地球 099
少子老龄化与“人口爆炸”并存 100
全球人口的五分之四 106
人口分布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 108
老龄化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112
与外国人共同生活 115
第6章 人口与粮食的动态平衡 120
谷物足够多,却仍有人在挨饿 121
营养不良人口 127
粮食自给率 130
日本农业政策的未来 132
第7章 能源与资源——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的思考 139
资源是什么? 140
石油和矿产资源会枯竭吗? 141
为什么会发生资源危机? 146
水产资源危机:烤鳗鱼为什么越来越贵? 149
消失的不只是热带雨林 153
水资源紧迫和水资源缺乏问题 156
能源都被用到了哪里? 159
第8章 兼顾发展与环境,建设循环型社会 166
工业化发展今后仍将继续 167
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171
沙漠化 175
环境污染导致灾害增多和新型传染病流行 178
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181
第Ⅲ部分 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
第9章 南北问题、ODA与区域秩序 189
南北问题的本质 190
严峻的债务问题 194
发展中国家财政状况与美国债务危机 196
南方国家的贫困与死亡率 201
贫困扩大与城市贫民窟人口 203
分配的不平等是贫困的根源 207
对外援助究竟是为了谁? 210
民间资金的流动 214
欧盟的扩张历程 217
欧盟今后的课题 222
东盟、日本和中国,东亚经济圈谁主沉浮? 224
经济转型国家的区域合作 227
第10章 军事化发展与市民社会的深入 229
冷战结束,全球军费支出却不减反增 230
恐怖主义为何打击不尽? 237
市民社会能做些什么? 239
市民社会与民间企业的协作 243
关于第二联合国的设想 245
结 语 新的富足生活需要我们做出选择 249
出版后记 257
序 章 世界经济的双重危机——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全球化发展与金融危机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动荡状态。
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另一个是其后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前者与资本主义经济的“ 市场失灵”有关,后者则与推动近代发展的民族国家体系的“政府失灵”相关。二者都宣告着近现代世界在西欧霸权形成之后进入了转型期。当然,这两大危机并不是21世纪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从20世纪下半叶持续至今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积蓄及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出现了危机。
关键词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
根据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个体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其结果将会实现最佳的价格均衡和资源配置。但作为前提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多个卖方和买方按照同等条件参与市场,由其相互之间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会发生一些市场原理所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利用垄断或者信息不对称(信息的提供方和接收方由于立场不同,可能通过操纵信息影响对方行为)单方面制定或者抬高价格、环境污染、缺乏无法依据利润原理提供的公共资本等,这就是“市场失灵”。某些企业或基金为了投机而操纵或非法运用巨额资本,其结果就是引发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的货币价值或实体经济蒙受损失。
关键词 政府失灵(governmental failures)
应对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通过税收将企业和公民上缴的税金用于社会福利、国防、教育、科研、无法按照市场(利润)原理供给的公共资本、环境保护及消费者保护等领域。这样可以防止国民内部产生贫富差距和分裂,增强国民与国家的一体感。然而,政府也有可能与特定势力相互勾结,或者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损害大多数国民的利益。此外,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也有可能会采取独断专行的政策,或者为了维持其权力而极力迎合大众,使国家面临更严峻的困境。当前,很多发达“民主”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也是由于政府忘记了自我监管和社会责任而大肆增加财政支出造成的。这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的一个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战后生育高峰、旺盛的消费需求、重化工业和电子工业领域的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50至6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包括经济高速增长、中产阶级的大量诞生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
但在20世纪70年代,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革新开始不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独立的南方国家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开始争取在经济上确立自己的资源主权。这样,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所依赖的国际分工体系(北方发达国家负责发展工业,南方的发展中国家负责提供原油、煤炭及天然气等)开始崩溃。在南方国家利用本国资源积极发展工业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则逐渐开始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型。
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引领本国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首先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从美国走向欧洲,随后欧美及日本的企业又从20世纪70至80年代开始将工厂迁到亚洲。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跨国活动越来越多,被称为“全球化”的现象由此开始。
全球化不仅指企业向海外转移,同时也是美国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于20世纪70至80年代与欧洲大型企业进行了资本融合)在欧洲、日本,乃至亚洲、南方国家的追赶下,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大量美元,将业务扩展到海外的过程。也就是说,除了欧美大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业务扩张之外,全球化还伴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货币经济化的过程,即在海外使用美国通过企业融资、战争及对外援助等形式向全世界分发的美元。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在日本及亚洲国家的追赶之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已成定局。在这一时期,除了通过金融和财政政策手段人为推动以外,发达国家已经很难实现5%~6%的中速增长。然而,这种人为促进增长的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产生泡沫(在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增加流动性资金的供给,导致购买土地或股票等投机行为泛滥,最后疯狂上涨的地价或股价在某一天突然暴跌)。
日本泡沫经济在1991年崩溃。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持续繁荣的景象,被称为“高原景气”a。受其鼓舞,甚至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叫作“历史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呈周期性增长和衰退的历史将会就此终结。然而,“高原景气”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进入21世纪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了一段充满困难和艰辛的历史。
IT泡沫破灭之后
2001年,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泡沫基础上出现的“高原景气”宣告终结。这一时期,伴随着被称为“IT革命”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对信息通信企业的投资达到了狂热的高潮,众多被称为“.com公司”的IT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西海岸地区。这些公司的股价在1999年之后以惊人速度不断上涨,泡沫最终在2001年破灭,导致大量互联网公司破产。
IT泡沫的破灭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美国央行)为应对经济过热采取了金融紧缩、提高利率的政策,导致IT创业公司在融资方面遇到困难。
第二,由于担心IT领域投资过剩,投资者转而抛售股票,泡沫必定会产生回跌。
第三,同一时期,2001—2002年,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营业额高居全美国第七位的能源及IT企业)、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电信业务巨头)相继破产。这些大型公司被爆出丑闻,他们通过虚假记账伪造公司业绩优良的假象,以此推动股价上升,公司高层在赢得巨额收益之后又将股票抛出。日本在2006年也发生了活力门公司(Livedoor)因财务欺诈被媒体曝光的事件,该公司被取消上市资格。
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等大型相关企业因IT泡沫破灭而破产,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所陷入的困境。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它能够积累资本、增加生产,使人们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然而现在货币资本主义却得以横行,它不为经济体系的主流贡献力量,而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闲散资金,通过会计欺诈和财务造假恶意提高股价,一小部分股东和经营者从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众多股民却因为之后的股价暴跌而蒙受惨重损失。虽然也可以说是一些大股东钻了法律空子,利用“利润吸引投资、投资产生利润”的资本主义经济循环为自己谋取私利,但实际上IT泡沫的破灭也预告了其后将要到来的大范围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21世纪的前10年里,发生了两次从美国影响到世界经济的金融和债务危机。
第一次是2006—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次级贷款与优级贷款相对,指发放给那些还贷能力和信用指数较低的贷款者的贷款。2004—2006年期间,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中的不良债权越积越多,多家金融机构因此倒闭。这是因为,在IT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低迷时期,美国政府和FRB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金闲置(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竞相开发与房屋相关的融资产品,向可能并不具备还贷能力的购房者大量提供贷款。
资金闲置? 竞相放贷? 房地产泡沫? 多重债务? 泡沫破灭? 资产价格暴跌
这个过程能够看出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打击,美国五大投资证券公司在此之后相继受到重挫,2008年著名证券公司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其后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美林(Merrill Lynch)两大证券公司被收购,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为了更便于接受FRB监管而获得救助)。
证券投资银行的破产给持有其金融产品(次级贷款等)的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 2009—2011年期间,美国平均每年有多达130家银行倒闭。金融机构的破产和随之而来的市场贷款供给收缩也给实体经济带来影响。2009年4月到6月期间,汽车行业巨头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依据《联邦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金融领域的恐慌给经济带来了危机。美国的金融恐慌立即扩散到了欧盟(EU)、亚洲等地区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全世界同时迎来了股价暴跌、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出口受挫等萧条景象。2008—2009年期间,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负增长。
政府干预与主权债务危机
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引发的。
2008年10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稳定紧急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该法案规定可以使用公共资金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11月当选,翌年1月开始执政的奥巴马政权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依据该法案实施了总额累计近1万亿美元的史无前例的金融缓和政策。美国2009年度(指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下同)财政赤字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1.4万亿美元(与2005—2008年期间的年度平均3 540亿美元相比,骤升至原有水平的4倍),2009—2012年的年度平均财政赤字更是高达1.6万亿美元。在欧洲和日本,各国政府也同样投入公共资金救助民间金融机构。日本在这次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从2007年的10.7万亿日元增至2008年的20.6万亿日元、2009年的49万亿日元,三年期间膨胀到了原来的5倍(2010—2013年的年度平均财政赤字为45万亿~48万亿日元左右)。
美联储在2008—2011年期间为刺激经济恢复采取了两次大规模货币供给措施,即第首轮量化宽松(QE1)和第二轮量化宽松(QE2)。美联储通过增加购买美国国债,第一次向市场增加了1.6万亿美元、第二次增加了6 000亿美元的货币供给。接下来又在2012年8月以后实施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大量收购金融机构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每月400亿美元),向市场注入资金,期望实现经济复苏。
但是,这些量化宽松政策却动摇了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任,导致美元相比于欧元和日元不断贬值。特别是2011年7月,美元对日元汇率跌破1美元兑换80日元大关,降至1美元兑换77日元的“超级日元升值”水平,阻碍了“3·11大地震”后日本经济复兴的进程。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推出了一系列财政及金融政策来挽回日元升值的局面。
在此期间,奥巴马政府在议会通过了相关法案,提高联邦债务上限,力争重振经济,并确保现金流量。但是赤字财政的扩大引发了担忧国债违约的恐慌,2014年以后随着耶伦(Janet L. Yellen)接替伯南克(Ben S. Bernanke)出任美联储主席,美国开始探索宽松政策的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
2009年以后,欧元经济圈的经济危机开始受到关注。
此次危机源于在希腊政府2009年政权交替之际,发现其之前公布为3.7%的财政赤字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实为13.6%,导致人们对希腊国债信用的担忧升级。2010年4月,希腊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申请资金援助。同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制定了向希腊提供约1 100亿欧元(相当于希腊GDP的一半以上)的援助计划。但是,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财务状况都日益堪忧。
关键词 国家会破产吗?
通常人们认为国家不会破产,大肆举债等道德风险也因此而大行其道。但实际上,国家其实会破产,会导致政权交替,有时国家也会消亡。根据吉田一郎的《消失的国家》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消亡的国家多达183个。导致国家消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像苏联解体一样,由于人们意识到了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封闭体制的无路可走,从而导致联邦国家崩溃的情况。
国家破产会引发怎样的事态,2010—2011年的希腊债务危机为人们显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希腊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申请了155万亿日元的巨额资金援助,为此不得不接受紧缩财政(降低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等政府支出、大批裁减政府雇员以及提高消费税率等)的附加条件。这直接导致了希腊在2010—2013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为负13%的急剧收缩,出现了工资水平下降、拖欠工资、失业率增加(2012年底为27%,年轻人失业率为50%)、物价上涨、中小企业破产、抑郁症患者及自杀率增加等问题。人们不得不忍受日趋困窘的生活,由于燃料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市民使用木炭火炉取暖,各地公园的树木遭到非法砍伐,导致首都雅典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此外,这一时期游行示威也接连不断。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希腊国内无家可归者的数量增多,犯罪和腐败(诈骗、强占、行贿)事件频发,投资环境也日趋恶化。a 2012年5月至6月,希腊选举出了新的联合政权,但政治局势并未恢复稳定。赤字财政就是支出超过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希腊的事例(西班牙也属于类似情况)向世人展示了生活水平持续超出自己承受能力时将会产生的后果。《新闻周刊》杂志驻希腊特派员担心,如果希腊的联合政权不得不接受这个国民不愿承受的紧缩财政政策,恐怕选民最终可能只有选择极左或者极右的道路。对日本来说,希腊的情况并非与自己全无关系。
南欧各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意大利4%,葡萄牙、希腊、西班牙6%~8%(IMF2011年预测值),均超出了欧盟规定的3%。此外,南欧各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西班牙67%,意大利121%,葡萄牙106%,希腊166%。政府债务的增加导致国债信用下滑、实际利率增高(6%左右)、政府财政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财政支出收缩、失业率增加及社会恐慌的恶性循环。
南欧各国发生财政危机,并不只是因为这些国家财政管理不善,还因为存在着导致管理不善的以下因素:
第一,欧元区内经济差距愈发明显,德国获得数额庞大的盈余,而这些国家的赤字却不断增加。
第二,全世界闲置出来的庞大国际流动资金或者被用于欧洲各国的政府债券投资,或者被借贷给该区域内的银行,助长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第三,随着这一时期一些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资本出现了转移倾向,从原本劳动力低廉、具有成本优势的南欧国家流向了中东欧国家。
第四,南欧国家在欧洲统一市场的竞争框架之内,原本就面临着结构改革的课题,却迟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上四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源于美国的货币经济和金融危机会在欧洲泛滥,并对经济结构脆弱(过度依赖跨国资本)的南欧国家带来沉痛打击。
正因为这些原因,2011—2012年欧盟各国签署了财政协定,确保成员国之间的财政秩序,并设立了最多可提供1万亿欧元援助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也有一些国家导入金融交易税,加强对金融借贷业务的监督,试图从共享银行及财政制度、统一财政的方向探索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这一时期,欧元汇率大幅下跌,从2008年6月1欧元兑换168日元降至2012年6月1欧元兑换100日元左右,跌幅达四成(受日本宽松金融政策的影响,欧元汇率在2013年8月回升至1欧元兑换128日元,2014年3月上旬为1欧元兑换141日元)。
在欧洲经济危机和欧元贬值的背后,除了欧盟各成员国面对统一的步调不够一致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当今全球超过20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股票、公司债券、国家债券以及银行存款的总和。2010年的全球GDP总量仅为70万亿美元左右)当中,有很多是为了投机而流动,即“过剩流动性”(excess liquidity)。美元和欧元的贬值带来了日元升值的局面,但日元也面临着庞大的财政赤字(2011—2013年度平均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9%,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例为220%,在OECD成员中最为严重),安倍内阁所采取的金融缓和和财政干预政策随时可能让日本也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日元与欧元汇率的剧烈波动已经与世界的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体现了金融经济难以驾驭的一面。
综上所述,21世纪出现的美国经济困境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必然会导致的资本主义的危机现象,已经波及了欧洲和全世界。亚洲的各新兴经济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转变成了“世界工厂”。然而这些国家也在1997—1999年期间受到对冲基金(第3章)的货币经济冲击,被迫面临金融危机,由于出口产业下滑和经济秩序混乱,甚至出现了大城市的务工人员被迫返回农村的现象。之后,虽然亚洲经济通过区域合作呈现出一些恢复的征兆,但在2013—2014年期间,个别国家出现了泡沫现象,并面临着跨国公司撤资的威胁。这是因为美国的金融政策由宽松转为收缩,导致利率上涨,流到其他国家的资金出现了回流的倾向。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1%与99%”的差距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全球化大潮之下,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是南北国家共同面临的,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1%与99%”的社会差距和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1年9月以及以后的几个月里,以年轻人为主的数千群众聚集在纽约市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举行静坐、抗议以及示威游行,即“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场声称“我们就是那99%”的抗议活动迅速扩展到了美国各地。此次抗议反映了严峻的现实状况,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曾经处于社会核心的中产阶级逐渐没落(抗议游行的绝大部分参加者是白人),金融危机以后失业率持续上升(从5%升至10%),特别是有四成高中或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年轻人的就业难问题也是欧洲和日本的共同现象。
另一方面,根据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2012年经济报告,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加了两倍,从1973年的8%上升为2010年的24%,可见贫富差距显著扩大。贫富差距增大是全球普遍现象,也是中南美洲急剧变动、阿拉伯之春及日本政权更替(2009)等政治变动的重要背景。2013年,埃及、土耳其、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都发生了年轻人及失业者阶层的大规模抗议,埃及在军方的介入下发生了政权更迭。
面对贫富差距的扩大,美国奥巴马政权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向富裕阶层征税,用来创造就业岗位。然而存在同样问题的日本却是安倍经济学大行其道,试图通过让富裕阶层和大型公司获得更多财富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涓滴效应,trickle down effect)。“我们就是那99%”现象已经超越了南北的界限,在世界各国成为问题。这给市场万能的风潮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反思建立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全球化,促进政府转变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就业问题,实施关注家庭和区域社会的政策,实行欧盟计划征收的金融交易税(第3章)等限制投机的制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