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自營 正版現貨 世界經濟入門 西川潤 世界國際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經濟史入門書籍 經濟學原

後浪自營 正版現貨 世界經濟入門 西川潤 世界國際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經濟史入門書籍 經濟學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廣濤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經濟史
  • 經濟學入門
  • 西川潤
  • 後浪
  • 正版書籍
  • 經濟學
  • 國際經濟
  • 美國經濟
  • 歐洲經濟
  • 日本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美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95743
商品編碼:26837904327
叢書名: 世界經濟入門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著   者:[日]西川潤

譯   者:王廣濤                                   字  數:205韆

書   號:978-7-210-09574-3                       頁  數:272

齣   版:江西人民齣版社                            印  張:17

尺   寸:690毫米×96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價:42.00元

正文用紙:膠版紙

 

 

日本著名經濟學傢寫給普通人的世界經濟普及讀本

世界經濟並不遙遠,它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明天

從根本上掌握脈絡和根基,纔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清深層的本質和趨勢

大量的數據、圖錶、關鍵詞專欄,涵蓋世界經濟的各個領域,幫助我們瞭解到更多!

 

 

西川潤,日本著名經濟學傢,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經濟學博士,專攻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在引領發展經濟學領域研究前沿的同時,還積極從事NGO活動。著有《世界經濟入門》(作者的權威性與嚴謹治學態度使本書一版再版,成為日本眾多高中、大學以及普通讀者厘清世界經濟格局的必讀書)、《超越全球化——脫離高速增長期的日本的選擇》《為瞭人的經濟學——考慮發展與貧睏》等。

 

譯者簡介

王廣濤,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博士,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員。譯有《深度案例思考法》(閤譯)、《經濟高速增長期的日本政治學》(閤譯)等。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歐洲各國相繼陷入主權債務危機……如今,世界經濟遲遲未能擺脫這兩大危機之後的低迷狀態,甚至還有可能陷入更嚴重的蕭條。

全球化帶動世界貿易取得瞭飛速發展,這一過程導緻世界經濟發生瞭哪些根本變化?各國和各地區又將以何種方式來應對和解決新局勢下的各種問題?

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美聯儲宣布加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隨時獲知世界形勢的風吹草動。然而,麵對錯綜復雜、眾說紛紜的格局變化,我們更需要深入瞭解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冷靜思索世界經濟的未來趨勢。

本書結閤大量詳盡數據、圖錶以及關鍵詞專欄,全方位、多角度地將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過程、基本構成要素、熱點問題以及發展趨勢展現在讀者麵前,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去思索何為真正的富足生活,以及我們如何為此目標傾力以赴。

 

 

 

  世界經濟的雙重危機——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 001

全球化發展與金融危機 002

IT泡沫破滅之後 005

政府乾預與主權債務危機 007

1%99%”的差距 012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014

I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經濟

1 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是是非非 019

全球化帶來瞭什麼? 020

人權及環境意識的全球化 025

信息化的利與弊 027

人權意識與市民運動 030

G8G20,再到G2戰略 031

市民社會對全球化的反思 033

恐怖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034

全球化與區域主義的發展壯大 036

世界經濟鳥瞰 039

2 世界貿易與各項協定 042

貿易拉動經濟騰飛 043

貿易的發展變化 046

GATT降低瞭關稅,卻對新課題束手無策 048

WTO的閃亮登場和目前的睏境 050

區域性協定——為什麼爭相締結FTAEPA? 052

RCEPTPP,東亞今後將何去何從? 054

3 跨國公司,世界經濟的拓荒者 057

跨國公司為什麼要在國外開展業務 058

對外投資和對內投資的來源與去嚮 064

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CSR 070

勞動力與環境問題決定瞭跨國公司能走多遠 074

4 美元的霸權與新型貨幣的崛起 077

日元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079

從國際收支結構瞭解國傢的“盈”與“虧” 083

日元能成為關鍵貨幣嗎? 086

美元與世界經濟 090

區域貨幣:拒絕迷失在法定貨幣的世界裏 093

II部分  世界經濟的基礎

5 100億人的地球 099

少子老齡化與“人口爆炸”並存 100

全球人口的五分之四 106

人口分布的變化——從農村到城市 108

老齡化社會離我們還有多遠? 112

與外國人共同生活 115

6 人口與糧食的動態平衡 120

榖物足夠多,卻仍有人在挨餓 121

營養不良人口 127

糧食自給率 130

日本農業政策的未來 132

7 能源與資源——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後的思考 139

資源是什麼? 140

石油和礦産資源會枯竭嗎? 141

為什麼會發生資源危機? 146

水産資源危機:烤鰻魚為什麼越來越貴? 149

消失的不隻是熱帶雨林 153

水資源緊迫和水資源缺乏問題 156

能源都被用到瞭哪裏? 159

8 兼顧發展與環境,建設循環型社會 166

工業化發展今後仍將繼續 167

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171

沙漠化 175

環境汙染導緻災害增多和新型傳染病流行 178

建設循環型經濟社會 181

第Ⅲ部分  世界經濟的十字路口

9 南北問題、ODA與區域秩序 189

南北問題的本質 190

嚴峻的債務問題 194

發展中國傢財政狀況與美國債務危機 196

南方國傢的貧睏與死亡率 201

貧睏擴大與城市貧民窟人口 203

分配的不平等是貧睏的根源 207

對外援助究竟是為瞭誰? 210

民間資金的流動 214

歐盟的擴張曆程 217

歐盟今後的課題 222

東盟、日本和中國,東亞經濟圈誰主沉浮? 224

經濟轉型國傢的區域閤作 227

10 軍事化發展與市民社會的深入 229

冷戰結束,全球軍費支齣卻不減反增 230

恐怖主義為何打擊不盡? 237

市民社會能做些什麼? 239

市民社會與民間企業的協作 243

關於第二聯閤國的設想 245

  新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做齣選擇 249

齣版後記 257

 

 

序 章  世界經濟的雙重危機——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

 

全球化發展與金融危機

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經濟呈現齣動蕩狀態。

這一時期發生瞭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另一個是其後發生的主權債務危機。前者與資本主義經濟的“ 市場失靈”有關,後者則與推動近代發展的民族國傢體係的“政府失靈”相關。二者都宣告著近現代世界在西歐霸權形成之後進入瞭轉型期。當然,這兩大危機並不是21世紀突然發生的,而是在從20世紀下半葉持續至今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中,資本積蓄及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齣現瞭危機。

 

關鍵詞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s

根據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發展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個體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其結果將會實現最佳的價格均衡和資源配置。但作為前提條件的完全競爭市場(多個賣方和買方按照同等條件參與市場,由其相互之間的供需關係決定價格)隻是一種假設,實際上會發生一些市場原理所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利用壟斷或者信息不對稱(信息的提供方和接收方由於立場不同,可能通過操縱信息影響對方行為)單方麵製定或者抬高價格、環境汙染、缺乏無法依據利潤原理提供的公共資本等,這就是“市場失靈”。某些企業或基金為瞭投機而操縱或非法運用巨額資本,其結果就是引發金融危機,使一些國傢的貨幣價值或實體經濟濛受損失。

 

關鍵詞 政府失靈(governmental failures)

應對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乾預。政府通過稅收將企業和公民上繳的稅金用於社會福利、國防、教育、科研、無法按照市場(利潤)原理供給的公共資本、環境保護及消費者保護等領域。這樣可以防止國民內部産生貧富差距和分裂,增強國民與國傢的一體感。然而,政府也有可能與特定勢力相互勾結,或者成為既得利益階層的代言人,損害大多數國民的利益。此外,大權在握的統治者也有可能會采取獨斷專行的政策,或者為瞭維持其權力而極力迎閤大眾,使國傢麵臨更嚴峻的睏境。當前,很多發達“民主”國傢陷入債務危機,也是由於政府忘記瞭自我監管和社會責任而大肆增加財政支齣造成的。這是“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一個體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戰後生育高峰、旺盛的消費需求、重化工業和電子工業領域的技術革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紀5060年代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徵包括經濟高速增長、中産階級的大量誕生以及傢庭耐用消費品的普及。

但在20世紀70年代,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革新開始不久,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在政治上實現瞭民族獨立的南方國傢又邁齣瞭新的一步,開始爭取在經濟上確立自己的資源主權。這樣,長期以來發達國傢所依賴的國際分工體係(北方發達國傢負責發展工業,南方的發展中國傢負責提供原油、煤炭及天然氣等)開始崩潰。在南方國傢利用本國資源積極發展工業的同時,發達國傢的經濟則逐漸開始嚮服務業等第三産業轉型。

發達國傢的大型企業引領本國實現瞭高速增長之後,首先於20世紀6070年代從美國走嚮歐洲,隨後歐美及日本的企業又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將工廠遷到亞洲。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跨國活動越來越多,被稱為“全球化”的現象由此開始。

全球化不僅指企業嚮海外轉移,同時也是美國的大型企業(大多數於20世紀7080年代與歐洲大型企業進行瞭資本融閤)在歐洲、日本,乃至亞洲、南方國傢的追趕下,利用美國政府提供的大量美元,將業務擴展到海外的過程。也就是說,除瞭歐美大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業務擴張之外,全球化還伴隨著經濟金融化和貨幣經濟化的過程,即在海外使用美國通過企業融資、戰爭及對外援助等形式嚮全世界分發的美元。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以後,發達國傢經濟發展趨於成熟,在日本及亞洲國傢的追趕之下,發達國傢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已成定局。在這一時期,除瞭通過金融和財政政策手段人為推動以外,發達國傢已經很難實現5%6%的中速增長。然而,這種人為促進增長的政策不可避免地會導緻經濟産生泡沫(在沒有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增加流動性資金的供給,導緻購買土地或股票等投機行為泛濫,最後瘋狂上漲的地價或股價在某一天突然暴跌)。

日本泡沫經濟在1991年崩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呈現齣持續繁榮的景象,被稱為“高原景氣”a。受其鼓舞,甚至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叫作“曆史的終結”,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呈周期性增長和衰退的曆史將會就此終結。然而,“高原景氣”並沒有持續太久。

不久,進入21世紀之後,發達國傢的經濟開始瞭一段充滿睏難和艱辛的曆史。

 

IT泡沫破滅之後

2001年,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泡沫基礎上齣現的“高原景氣”宣告終結。這一時期,伴隨著被稱為“IT革命”的互聯網高速發展,對信息通信企業的投資達到瞭狂熱的高潮,眾多被稱為“.com公司”的IT創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齣現在美國西海岸地區。這些公司的股價在1999年之後以驚人速度不斷上漲,泡沫最終在2001年破滅,導緻大量互聯網公司破産。

IT泡沫的破滅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美國央行)為應對經濟過熱采取瞭金融緊縮、提高利率的政策,導緻IT創業公司在融資方麵遇到睏難。

第二,由於擔心IT領域投資過剩,投資者轉而拋售股票,泡沫必定會産生迴跌。

第三,同一時期,20012002年,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營業額高居全美國第七位的能源及IT企業)、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電信業務巨頭)相繼破産。這些大型公司被爆齣醜聞,他們通過虛假記賬僞造公司業績優良的假象,以此推動股價上升,公司高層在贏得巨額收益之後又將股票拋齣。日本在2006年也發生瞭活力門公司(Livedoor)因財務欺詐被媒體曝光的事件,該公司被取消上市資格。

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等大型相關企業因IT泡沫破滅而破産,揭示瞭美國資本主義所陷入的睏境。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接受資本主義經濟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它能夠積纍資本、增加生産,使人們的消費生活更加豐富。然而現在貨幣資本主義卻得以橫行,它不為經濟體係的主流貢獻力量,而是為瞭盡可能多地吸收閑散資金,通過會計欺詐和財務造假惡意提高股價,一小部分股東和經營者從中獲得巨大收益,而眾多股民卻因為之後的股價暴跌而濛受慘重損失。雖然也可以說是一些大股東鑽瞭法律空子,利用“利潤吸引投資、投資産生利潤”的資本主義經濟循環為自己謀取私利,但實際上IT泡沫的破滅也預告瞭其後將要到來的大範圍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

21世紀的前10年裏,發生瞭兩次從美國影響到世界經濟的金融和債務危機。

第一次是20062007年發生的次貸危機。次級貸款與優級貸款相對,指發放給那些還貸能力和信用指數較低的貸款者的貸款。20042006年期間,美國金融機構發放的住房貸款中的不良債權越積越多,多傢金融機構因此倒閉。這是因為,在IT泡沫破滅後的經濟低迷時期,美國政府和FRB采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導緻大量資金閑置(流動性過剩),商業銀行競相開發與房屋相關的融資産品,嚮可能並不具備還貸能力的購房者大量提供貸款。

資金閑置? 競相放貸? 房地産泡沫? 多重債務? 泡沫破滅? 資産價格暴跌

這個過程能夠看齣金融機構將會遭受打擊,美國五大投資證券公司在此之後相繼受到重挫,2008年著名證券公司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産,其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美林(Merrill Lynch)兩大證券公司被收購,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為瞭更便於接受FRB監管而獲得救助)。

證券投資銀行的破産給持有其金融産品(次級貸款等)的銀行體係帶來瞭巨大影響, 20092011年期間,美國平均每年有多達130傢銀行倒閉。金融機構的破産和隨之而來的市場貸款供給收縮也給實體經濟帶來影響。20094月到6月期間,汽車行業巨頭剋萊斯勒公司(Chrysler)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依據《聯邦破産法》申請破産保護,標誌著金融領域的恐慌給經濟帶來瞭危機。美國的金融恐慌立即擴散到瞭歐盟(EU)、亞洲等地區與其經濟聯係密切的國傢。全世界同時迎來瞭股價暴跌、美元貶值(日元升值)、齣口受挫等蕭條景象。20082009年期間,美國、歐盟、日本等多個國傢和地區齣現瞭負增長。

 

政府乾預與主權債務危機

第二次危機是由於各國政府為瞭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金融和財政政策導緻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引發的。

200810月, 美國國會通過瞭《經濟穩定緊急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該法案規定可以使用公共資金收購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11月當選,翌年1月開始執政的奧巴馬政權為瞭緩解經濟危機,依據該法案實施瞭總額纍計近1萬億美元的史無前例的金融緩和政策。美國2009年度(指200810月至20099月,下同)財政赤字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1.4萬億美元(與20052008年期間的年度平均3 540億美元相比,驟升至原有水平的4倍),20092012年的年度平均財政赤字更是高達1.6萬億美元。在歐洲和日本,各國政府也同樣投入公共資金救助民間金融機構。日本在這次蕭條時期的財政赤字從2007年的10.7萬億日元增至2008年的20.6萬億日元、2009年的49萬億日元,三年期間膨脹到瞭原來的5倍(20102013年的年度平均財政赤字為45萬億~48萬億日元左右)。

美聯儲在20082011年期間為刺激經濟恢復采取瞭兩次大規模貨幣供給措施,即第首輪量化寬鬆(QE1)和第二輪量化寬鬆(QE2)。美聯儲通過增加購買美國國債,第一次嚮市場增加瞭1.6萬億美元、第二次增加瞭6 000億美元的貨幣供給。接下來又在20128月以後實施瞭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大量收購金融機構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每月400億美元),嚮市場注入資金,期望實現經濟復蘇。

但是,這些量化寬鬆政策卻動搖瞭市場對美國國債的信任,導緻美元相比於歐元和日元不斷貶值。特彆是20117月,美元對日元匯率跌破1美元兌換80日元大關,降至1美元兌換77日元的“超級日元升值”水平,阻礙瞭“3·11大地震”後日本經濟復興的進程。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推齣瞭一係列財政及金融政策來挽迴日元升值的局麵。

在此期間,奧巴馬政府在議會通過瞭相關法案,提高聯邦債務上限,力爭重振經濟,並確保現金流量。但是赤字財政的擴大引發瞭擔憂國債違約的恐慌,2014年以後隨著耶倫(Janet L. Yellen)接替伯南剋(Ben S. Bernanke)齣任美聯儲主席,美國開始探索寬鬆政策的退齣策略(exit strategy)。

2009年以後,歐元經濟圈的經濟危機開始受到關注。

此次危機源於在希臘政府2009年政權交替之際,發現其之前公布為3.7%的財政赤字占GDP(國內生産總值)比例實為13.6%,導緻人們對希臘國債信用的擔憂升級。20104月,希臘政府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歐盟申請資金援助。同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製定瞭嚮希臘提供約1 100億歐元(相當於希臘GDP的一半以上)的援助計劃。但是,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的財務狀況都日益堪憂。

 

關鍵詞 國傢會破産嗎?

通常人們認為國傢不會破産,大肆舉債等道德風險也因此而大行其道。但實際上,國傢其實會破産,會導緻政權交替,有時國傢也會消亡。根據吉田一郎的《消失的國傢》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消亡的國傢多達183個。導緻國傢消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像蘇聯解體一樣,由於人們意識到瞭國內經濟麵臨的睏難和封閉體製的無路可走,從而導緻聯邦國傢崩潰的情況。

國傢破産會引發怎樣的事態,20102011年的希臘債務危機為人們顯示瞭明確的迴答。為瞭緩解財政危機,希臘政府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申請瞭155萬億日元的巨額資金援助,為此不得不接受緊縮財政(降低公務員工資和養老金等政府支齣、大批裁減政府雇員以及提高消費稅率等)的附加條件。這直接導緻瞭希臘在20102013年期間經濟增長率為負13%的急劇收縮,齣現瞭工資水平下降、拖欠工資、失業率增加(2012年底為27%,年輕人失業率為50%)、物價上漲、中小企業破産、抑鬱癥患者及自殺率增加等問題。人們不得不忍受日趨睏窘的生活,由於燃料價格上漲,越來越多的市民使用木炭火爐取暖,各地公園的樹木遭到非法砍伐,導緻首都雅典的空氣汙染更加嚴重。此外,這一時期遊行示威也接連不斷。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報道,希臘國內無傢可歸者的數量增多,犯罪和腐敗(詐騙、強占、行賄)事件頻發,投資環境也日趨惡化。a 20125月至6月,希臘選舉齣瞭新的聯閤政權,但政治局勢並未恢復穩定。赤字財政就是支齣超過瞭自己的收入水平,希臘的事例(西班牙也屬於類似情況)嚮世人展示瞭生活水平持續超齣自己承受能力時將會産生的後果。《新聞周刊》雜誌駐希臘特派員擔心,如果希臘的聯閤政權不得不接受這個國民不願承受的緊縮財政政策,恐怕選民最終可能隻有選擇極左或者極右的道路。對日本來說,希臘的情況並非與自己全無關係。

 

南歐各國的政府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彆為意大利4%,葡萄牙、希臘、西班牙6%8%IMF2011年預測值),均超齣瞭歐盟規定的3%。此外,南歐各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分彆為西班牙67%,意大利121%,葡萄牙106%,希臘166%。政府債務的增加導緻國債信用下滑、實際利率增高(6%左右)、政府財政危機的進一步惡化、財政支齣收縮、失業率增加及社會恐慌的惡性循環。

南歐各國發生財政危機,並不隻是因為這些國傢財政管理不善,還因為存在著導緻管理不善的以下因素:

第一,歐元區內經濟差距愈發明顯,德國獲得數額龐大的盈餘,而這些國傢的赤字卻不斷增加。

第二,全世界閑置齣來的龐大國際流動資金或者被用於歐洲各國的政府債券投資,或者被藉貸給該區域內的銀行,助長瞭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

第三,隨著這一時期一些中東歐國傢加入歐盟,資本齣現瞭轉移傾嚮,從原本勞動力低廉、具有成本優勢的南歐國傢流嚮瞭中東歐國傢。

第四,南歐國傢在歐洲統一市場的競爭框架之內,原本就麵臨著結構改革的課題,卻遲遲沒有采取相應的對策。

以上四點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源於美國的貨幣經濟和金融危機會在歐洲泛濫,並對經濟結構脆弱(過度依賴跨國資本)的南歐國傢帶來沉痛打擊。

正因為這些原因,20112012年歐盟各國簽署瞭財政協定,確保成員國之間的財政秩序,並設立瞭最多可提供1萬億歐元援助的歐洲金融穩定機製。也有一些國傢導入金融交易稅,加強對金融藉貸業務的監督,試圖從共享銀行及財政製度、統一財政的方嚮探索擺脫經濟危機的齣路。這一時期,歐元匯率大幅下跌,從200861歐元兌換168日元降至201261歐元兌換100日元左右,跌幅達四成(受日本寬鬆金融政策的影響,歐元匯率在20138月迴升至1歐元兌換128日元,20143月上旬為1歐元兌換141日元)。

在歐洲經濟危機和歐元貶值的背後,除瞭歐盟各成員國麵對統一的步調不夠一緻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當今全球超過200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産(股票、公司債券、國傢債券以及銀行存款的總和。2010年的全球GDP總量僅為70萬億美元左右)當中,有很多是為瞭投機而流動,即“過剩流動性”(excess liquidity)。美元和歐元的貶值帶來瞭日元升值的局麵,但日元也麵臨著龐大的財政赤字(20112013年度平均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9%,政府債務餘額占GDP比例為220%,在OECD成員中最為嚴重),安倍內閣所采取的金融緩和和財政乾預政策隨時可能讓日本也陷入主權債務危機。日元與歐元匯率的劇烈波動已經與世界的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體現瞭金融經濟難以駕馭的一麵。

綜上所述,21世紀齣現的美國經濟睏境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必然會導緻的資本主義的危機現象,已經波及瞭歐洲和全世界。亞洲的各新興經濟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轉變成瞭“世界工廠”。然而這些國傢也在19971999年期間受到對衝基金(第3章)的貨幣經濟衝擊,被迫麵臨金融危機,由於齣口産業下滑和經濟秩序混亂,甚至齣現瞭大城市的務工人員被迫返迴農村的現象。之後,雖然亞洲經濟通過區域閤作呈現齣一些恢復的徵兆,但在20132014年期間,個彆國傢齣現瞭泡沫現象,並麵臨著跨國公司撤資的威脅。這是因為美國的金融政策由寬鬆轉為收縮,導緻利率上漲,流到其他國傢的資金齣現瞭迴流的傾嚮。

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1%99%”的差距

除瞭經濟問題之外,全球化大潮之下,還有一些重要問題是南北國傢共同麵臨的,即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

社會問題主要錶現為“1%99%”的社會差距和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20119月以及以後的幾個月裏,以年輕人為主的數韆群眾聚集在紐約市的金融中心華爾街,舉行靜坐、抗議以及示威遊行,即“占領華爾街”運動。這場聲稱“我們就是那99%”的抗議活動迅速擴展到瞭美國各地。此次抗議反映瞭嚴峻的現實狀況,比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緻曾經處於社會核心的中産階級逐漸沒落(抗議遊行的絕大部分參加者是白人),金融危機以後失業率持續上升(從5%升至10%),特彆是有四成高中或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年輕人的就業難問題也是歐洲和日本的共同現象。

另一方麵,根據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2012年經濟報告,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加瞭兩倍,從1973年的8%上升為2010年的24%,可見貧富差距顯著擴大。貧富差距增大是全球普遍現象,也是中南美洲急劇變動、阿拉伯之春及日本政權更替(2009)等政治變動的重要背景。2013年,埃及、土耳其、巴西等中等收入國傢都發生瞭年輕人及失業者階層的大規模抗議,埃及在軍方的介入下發生瞭政權更迭。

麵對貧富差距的擴大,美國奧巴馬政權實施瞭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嚮富裕階層徵稅,用來創造就業崗位。然而存在同樣問題的日本卻是安倍經濟學大行其道,試圖通過讓富裕階層和大型公司獲得更多財富來帶動整個經濟增長(涓滴效應,trickle down effect)。“我們就是那99%”現象已經超越瞭南北的界限,在世界各國成為問題。這給市場萬能的風潮敲響瞭警鍾,提醒人們反思建立在新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全球化,促進政府轉變政策,重視社會公平和就業問題,實施關注傢庭和區域社會的政策,實行歐盟計劃徵收的金融交易稅(第3章)等限製投機的製度。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