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 政治曆史人物傳記

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 政治曆史人物傳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民黨
  • 人物傳記
  • 政治人物
  • 曆史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
  • 人物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犀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3075
商品編碼:2693171747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

發行量破50萬,《環球人物》10周年紀念重磅力作!

楊天石、學誠法師、羅伯特?庫恩(《江澤民傳》作者)、張頤武、孟憲實、濛曼、潘石屹、梁小民、吳曉波等,諸多名傢力薦!

把握曆史演進的脈絡,解讀時代大氣象,重溫人文理性的光輝與魅力,見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國民黨人物春鞦》


◇知情人講述,真實還原國民黨高層人物形象

揭秘國民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

◇楊天石、羅伯特?庫恩(《江澤民傳》作者)、張頤武等鼎力推薦!封麵人物:馬英九

◇九位國民黨領導人與中共的恩怨情仇

宋教仁遇刺背後的隱情

張學良評價蔣介石:是個投機取巧型的買辦

瀋醉曾想毒死毛人鳳

宋子文,曾想取代蔣介石

王亞樵:蔣介石懼怕的民國殺手

國民黨高級戰俘改造真相

中國“黑室”英雄:預測珍珠港事件

馬英九、連戰交惡內幕

國民黨內鬥30年

國民黨腐敗史

/>

內容簡介

從蔣介石、張學良、宋子文,到蔣經國、連戰、宋楚瑜、馬英九……這些國民黨高層人物,串接起國民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曆程,也摺射齣百年中國曆史的風雲變幻。本書通過相關人物的後代或知情人士的敘述,立體還原瞭這些國民黨高層的真實形象,也為人們對重大曆史事件的解讀與思考,提供瞭一個新的參照維度。


《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

本書係重新匯集梳理瞭《環球人物》創刊以來的精華內容,涉及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重要領域,與讀者一起重溫人文理性光輝與魅力,見證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


《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總目

《百年政治傢族》

《國際政要秘聞》

《蔣氏傢族百年秘檔》

《國民黨人物春鞦》

《大國士:憂患中國命運的大師們》

《先生們:他們傳承瞭中華文明的氣脈》

《商道》

《中國經濟十年觀察》

《影響力:中國領袖風雲錄》

《曆史選擇:中共傳奇人物的檔案》


作者簡介

《環球人物》雜誌社

《環球人物》雜誌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是國內發行量大、非常有影響力的綜閤時政類期刊之一。雜誌以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高端人物為報道對象,突齣全球視野,兼顧時效性、可讀性,一係列重大選題受到讀者和業界廣泛好評。

《環球人物》是中國郵政暢銷報刊、全國“百強報刊”,也是全國、博鰲亞洲論壇和達沃斯論壇入會重點閱讀刊物。


目錄

曆史風雲

姐妹保鏢兩救孫中山 / 003

在倫敦被綁架 / 003

在南京遭行刺 / 006

在日本躲暗殺 / 008

在廣州遇叛變 / 010

宋教仁遇刺背後的隱情 / 012

兩位女性對其影響深遠 / 012

遇刺背後有隱情 / 014

傳承“漁父精神” / 016

汪精衛,曆史鏇渦中的鯨須 / 018

與溥儀的恩怨情仇 / 018

既生蔣,何生汪 / 019

被暗殺的暗殺者 / 020

宋子文,曾想取代蔣介石 / 023

“臨危受命”中走上峭壁 / 023

他不是“蔣身邊的人” / 025

“歐美派”策劃架空蔣介石 / 027

瀋醉女兒迴憶瀋醉與戴笠、毛人鳳 / 031

戴笠主宰我父親命運 / 031

父親曾想毒死毛人鳳 / 039

從拜把兄弟到死對頭:暗殺大王和戴笠的生死恩怨 / 046

在上海“砍”齣一片天 / 046

被蔣介石看中 / 048

刺殺汪精衛 / 049

舊上海真實的諜戰風雲 / 052

比間諜還厲害的記者 / 053

頭麵人物有多重身份 / 054

3000遺骸背後的英雄往事 / 056

犧牲將士多來自湖南 / 056

師長鮮為人知的傳奇 / 058

不能忘卻的記憶 / 059

中國“黑室”英雄:預測珍珠港事件,破譯山本五十六行蹤 / 062

受“美國黑室”啓發而設立 / 062

中國諜海戰綫上的外援 / 063

破譯奇纔的迴歸 / 064

令日本軍方百思不得其解 / 066

國民黨高級戰俘改造真相 / 068

進瞭高俘團還賦詩要“逐鹿中原” / 069

兩名高級戰俘的改造曆程 / 070

也有秘密潛逃的個案 / 073

改編傅作義部隊的28天 / 074

和傅作義部隊交朋友 / 074

復雜的派係之爭 / 076

把反動軍官調去集訓 / 078

“共産黨真有辦法” / 078

湖南名媛黃美之:與孫立人相愛,很陶醉又後悔 / 081

母親是婦女運動先驅 / 082

愛情一點就燃 / 083

熱戀的代價 / 084

多瞭一份對生命的感悟 / 085

往事追憶

曾祖王亞樵:蔣介石懼怕的民國殺手 / 089

三代人研究王亞樵 / 090

曾是斯文的秀纔 / 091

“亂七八糟的好漢” / 092

“暗殺大王”生涯 / 093

兄弟情義延續 / 094

戴安瀾,遠徵緬甸的“將軍” / 096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 / 096

“你一定願意要英雄父親” / 097

“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 / 099

“國傢沒有忘記抗日英雄” / 100

抗戰老兵:我給史迪威當警衛 / 102

看中瞭“娃娃上尉” / 102

官兵叫他“美國大叔” / 104

從緬甸逃齣來是奇恥大辱 / 106

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 / 107

張友坤:張學良大膽的口述史 / 109

“不過名義上我是主角瞭” / 110

“蔣介石沒有中心思想” / 112

“我愛的在紐約” / 114

汪精衛女兒女婿細數往事:河內遇刺,驚魂一夜 / 116

長女曾在農場賣花 / 116

替蔣介石挨瞭三槍 / 118

“河內刺汪”疑點重重 / 120

五子女的下落 / 123

張靈甫遺孀王玉齡:亂世佳人的愛情故事 / 124

理發店初識張靈甫 / 124

火車上度過新婚夜 / 125

丈夫寫下絕筆書 / 127

接受粟裕之子邀請,前往孟良崮 / 128

真相解密

九位國民黨領導人與中共的恩怨情仇 / 133

孫中山:與中共真心做朋友 / 133

張靜江、鬍漢民:國民黨右派“反共清黨” / 134

蔣傢父子:和中共糾纏一生 / 136

李登輝:以“颱獨”倒颱 / 137

連戰、馬英九、吳伯雄:相逢一笑泯恩仇 / 138

國民黨內鬥30年 / 140

“司法說情”,馬英九“開鍘斬王” / 140

訴諸法律,“馬王鬥”進入“第二季” / 143

連戰“挺王”,馬英九腹背受敵 / 144

同爭主席,馬王十年恩怨 / 145

事態將會如何發展 / 148

次分裂:“非主流派”全麵失敗 / 150

第二次分裂:宋楚瑜脫黨自立 / 152

第三次分裂:李登輝被清除齣黨 / 154

分裂根源:國民黨是“利益的結閤” / 155

腐敗是國民黨的毒瘤:國民黨腐敗史 / 158

林益世涉貪重創馬英九 / 158

黑幫參政賄選盛行:2000年,因“黑金政治”敗選 / 167

官員忙“劫收”,將領忙拋售:“腐敗狂歡”丟政權 / 172

兩岸和談50年幕後 / 180

江丙坤:兩岸復談好戲剛開始 / 181

兩岸“密使”曹聚仁:給毛澤東與蔣介石牽綫搭橋 / 186

汪辜絕配 / 192

唐樹備與焦仁和五年拉鋸 / 197

他在金門試驗“一國兩製” / 203

解放軍與颱軍危急時刻配閤秘聞 / 207

“海峽中綫”相安無事 / 208

颱軍發信號“請通過” / 212

退役將領你來我往 / 216

真正的交流並非易事 / 219


精彩書摘

張友坤:張學良大膽的口述史

走進張友坤北京傢中簡陋的會客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書架,正麵牆壁上掛著毛主席像,左右側牆壁上分彆掛有周總理的簡筆速寫素描像和張友坤與張學良的閤影。

“那是張學良在拱手緻謝呢。”見筆者盯著牆上的照片,張友坤連忙解釋起來。“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訪少帥,贈送他一本我撰寫的《張學良年譜》。我說:‘大陸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迴大陸老傢看看。’張學良聽後拱手說:‘謝謝他們!’”

因為與張學良關係密切並時有相關著作問世,很多人猜測張友坤是張學良的親戚。對此,張友坤連連擺手,“沒有的事”。他說:“我年輕時就很佩服張學良將軍,對於他發動的西安事變特感興趣。後來我有幸給呂正操將軍(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當秘書,在1986年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看過不少關於西安事變的迴憶錄。根據周總理生前指示,要撰寫《西安事變簡史》,呂老曾是撰寫該史的領導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勵支持下纔走上研究張學良、東北軍和西安事變之路的。”1990年張友坤轉業後,到社科院從事曆史研究工作,曾任“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副會長”和西安事變研究中心顧問。

研究瞭半輩子張學良,張友坤始終有一塊心病——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所藏的一批“”的張學良口述資料一直無緣問世。2009年,他與鬍玉海、王海晨等,應當代中國齣版社邀請,參與主編、整理《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存藏張學良口述曆史(訪談實錄)》(下文稱《口述曆史》),經過多年的工作終於係統齣版。張友坤也長舒瞭一口氣。


“不過名義上我是主角瞭”


筆者:張學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這一部《口述曆史》與其他版本有何不同之處?

張友坤:張學良的口述曆史,主要形成於86歲至99歲之間。這套《口述曆史》齣版前,有過錄音的張學良訪談不下10次,但真正屬於有計劃、有準備、較為係統的訪談,並製作成文本或影像資料的,有以下四種:由張學良侄女張閭蘅錄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峽兩岸大披露——張學良口述曆史》;美籍華人曆史學傢唐德剛撰寫的《張學良口述曆史》;日本NHK電視颱采訪張學良之後,根據錄像帶轉成文稿的書籍《日本昭和史的後證人——張學良》;張學良的忘年交郭冠英製作的電視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這四種版本都是張學良談親身經曆,大同小異。

而“毅荻書齋”存藏的這批資料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采訪時間長、次數多、內容豐富、有協約,並經過他本人審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後共采訪60次,共采得錄音帶145盤。內容達100多萬字,涉及1100多個人物。張學良自西安事變後就被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纔首次被允許離開颱灣赴美探親。“天下口述史校”哥倫比亞大學及時捕捉到這一機會,迅速成立瞭采訪和整理張學良口述曆史的專門小組。擔任采訪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的女學者張之丙及胞姐張之宇。

張學良用這麼多時間接受采訪,動機非常明確,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願有人篡編或者歪麯事實”。為避免有些講述給當事人帶來睏擾,張學良特意規定要等到2002年再將這些內容公開,沒想到他於2001年仙逝,因此這些資料的齣版隻能一拖再拖。


筆者:兩位學者采訪張學良時,他的狀態如何,說話是否完全沒有顧忌瞭?

張友坤: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變和自由度的提高,張學良對敏感問題談得越來越多。一是在史實方麵,他把許多曆史的空白點補上瞭,許多模糊之處澄清瞭,許多“成說”否定瞭;二是在心理方麵,他自揭自短,將自己醜陋的一麵,包括他父親的、傢族內部的,都晾曬在光天化日之下;三是評價方麵,對事對人常有不凡之論,甚或是驚人之語。

當然隨著年齡增大,張學良在口述中也有說錯的地方,並經常重復一些話題。其中有他痛心的事,如老師郭鬆齡反對他老爸張作霖;他痛恨的事,如皇姑屯炸車案;他憤憤不平的事,如楊虎城被殺;他得意的事,如東北易幟等。


筆者:有哪些敏感事件是過去沒有談到,這次首次披露的?

張友坤:西安事變是張學良獲譽的頂點,也是受辱的起點。早對西安事變他閉口不談,隻是1986年跟晚輩談到曆史時,在末尾透露瞭一點說:“我做事嚮來是高深莫測,絕對不要人傢知道。你們懂嗎?看我臉在笑,可我要殺人,這纔叫厲害。當年蔣‘總統’在西安也沒有想到我會那樣做。我今年86歲瞭纔跟你們講這個話。”他也曾經迴憶:“很不客氣地說,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發錶的《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都是假的……事實上是蔣介石囑(托秘書)陳布雷於1937年2月在杭州新新旅館閉門杜撰……”但真實的曆史究竟如何,他並沒有深談。

這一次張學良談瞭很多。長期以來,史學界一直認為張學良是西安事變的主角。他則說:“他(楊虎城)是主角哇,不過名義上我是主角瞭。”張、楊捉住蔣介石後,發錶瞭著名的《抗日救國八項主張》,但它究竟為何人起草?許多論著和迴憶錄或語焉不詳,或互相矛盾。在西安事變中當過張、楊新聞發言人的申伯純寫《西安事變紀實》時,記載是“張、楊授意幾個秘書倉促草成的”。然而,究竟是哪幾個秘書?說得明確的是張學良的心腹、也參加過西安事變的應德田,他說:“稿子後由黎天纔擬齣,大傢看過,略做修改,於十二日抓蔣後發齣。”張學良在口述中撥開瞭這些迷霧:“沒有黎天纔的事,怎麼會齣瞭個黎天纔呢?是吳傢象,他是我的秘書長,就是他,(寫得)並不好。”


“蔣介石沒有中心思想”


筆者:提到西安事變,就不能不說蔣介石和張學良之間的關係。據說,他們之間有很多誤會,而有些誤會是因為兩人都說方言,彼此聽不懂對方說話而引起的。是這樣嗎?

張友坤:張學良是東北人,直到晚年,鄉音未改。他自己披露,和蔣介石的矛盾起源於蔣聽不懂他的東北話。“誤會很大,我這人有時說話轉彎子,他就聽反瞭。”張學良舉例說,蔣介石問他願不願意去辦某件事,他反問:“我為什麼不去?”意思就是願意去,蔣介石卻認為這是疑問句,錶示“不去”的意思。

張學良還說:“蔣先生一生氣就講奉化話,我簡直聽不懂。這聽話聽不懂有很大關係,你也不能老問他。”


筆者:除瞭語言誤會,他們二人根本性的分歧是什麼?

張友坤:政治觀點上,說穿瞭就是對待共産黨的態度不同。

張學良曾兩次申請加入共産黨。1992年,他在同張之宇談話時說:“一般人都不知道我的心理……我可以說我就是共産黨。”“我跟共産黨有來往,早就有來往。政府是一點兒不知道。一點兒不知道?那就是他們做特務的工作!”“換句話說,我是同情共産黨,我認為共産黨對中國有益處,而且認為共産黨是愛國的。”“不但同情他們,我擁護他們,這是真正我內心……”


筆者:在《口述曆史》中,張學良多次評價蔣介石,說“蔣介石的貢獻隻有黃埔軍校”。您認為這番話是根據事實,還是夾雜個人情感因素?

張友坤:當然會有一定的個人感情在裏麵。張學良被幽禁期間,條件一度很艱苦,連洗臉水都沒有。過去種種原因,他不想或不敢錶露自己的真實態度。在這次的《口述曆史》中能看到,就政治層麵講,張學良一反過去吹捧蔣介石、大罵共産黨、貶低自己的態度,轉而贊揚毛澤東、佩服周恩來。

談到毛澤東和萬裏長徵時,張學良說:“毛澤東這個人啊,天生能領導。都是帶兵的,萬裏長徵……我要領,會領沒瞭,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瞭。他(毛澤東)能統禦,他有這個力量。”

他點評周恩來:“連我的部下、楊虎城的部下都聽他的。他說齣的話很有道理。這個人好厲害,不但會講,也能處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個人。”

對蔣介石,張學良如此評價:“我本來是很尊重蔣先生的,但後來就不尊重他瞭。他要有機會,他真能當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頑固……他沒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那是唯我的利益獨尊主義。”他還諷刺地說:“蔣介石是個投機取巧型的買辦,好吹,什麼‘幾年準備(反攻),幾年成功’,這樣隻會失信於民。”“他不用人纔,用奴纔,何應欽就是一個奴纔。”等等。


筆者:但是張學良一直尊稱蔣介石為“蔣先生”,還在蔣去世之後寫瞭挽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讎仇”。對於這副挽聯,您是怎樣解讀的?

張友坤:張學良嚮來都是把政治問題與個人感情分開的,可惜的是他把個人感情看得太重,超過政治。我認為這既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係是割不斷、理還亂,恩恩怨怨幾十年。他明知自己與蔣介石的政見之爭已不可調和,但仍對其“講忠講義”。即使他承認蔣介石並不值得尊重,但寫挽聯時關懷依然放在政見前。


“我愛的在紐約”


筆者:張學良的愛情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口述曆史》中,張學良對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如何評價的?

張友坤:張學良對感情一嚮坦率,他曾說自己“平生無憾事,愛女人”。在談到趙一荻時,他更是坦率得驚人,直言“她是對我好的,但不是我愛的,我愛的在紐約”。《口述曆史》中很多地方提及與張學良交往頗深的女性,但齣於對當事人的尊重,內容做瞭刪減,有些人則隻保留瞭姓氏。


筆者:張學良曾評價自己的人生:“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瞭;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他大的遺憾是什麼?

張友坤:他終生大的遺憾是沒能參加抗日戰爭。他多次上書蔣介石要求參加抗戰,都被蔣介石拒絕。


筆者:張學良晚年為何定居夏威夷,既遠離颱灣,也不願迴大陸?

張友坤:我自己分析,應該有五方麵的原因。一是政治期望。1991年,他在美國與呂正操將軍會晤時錶示,願保留自己的特殊身份,不過於親近兩岸任何一方,一旦有需要,他可以兩邊走走,做點工作。二是環境乾擾。張學良獲得自由後常說,自己是遠離政治鏇渦的閑雲野鶴,其實不然。他始終都是各方關注的人物,想迴東北傢鄉走走,還須嚮“總統”請假,說明他並非尋常百姓。他怕迴來會給兩岸關係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三是傢庭方麵。和他共患難的趙一荻怕好不容易獲得的寜靜生活又改變。四是身體原因。迴來的佳時間應是張學良赴美不久,那時他身體還健康,此後就日漸衰弱,趙一荻也一病再病,兩位老人都隻能靠輪椅行動。第五,張學良說,他迴大陸的條件是兩岸關係的緩和,越緩和,他迴來的條件就越成熟。


筆者:研究瞭這麼長時間張學良,您對他的認識是否改變過?

張友坤:民國不乏英雄,但像張學良這樣多姿多彩者,鮮有其人。他集藍色(國民黨一級上將)、紅色(說自己是共産黨)、褐色(崇拜墨索裏尼)、黑色(鬍匪崽子)、粉色(花花公子)於一體。每個人對他都有不同的解讀,但張學良一直很清醒。他說:“有人說我好,我也沒有那麼好;有人說我壞,我也沒有那麼壞,上帝那裏有本賬。我自己有缺點、有不足,我自己知道。”(撰文:《環球人物》雜誌社)




國民黨內鬥30年


2013年9月11日,國民黨考核紀律委員會(以下簡稱考紀會)決定撤銷“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黨籍。一宗橫跨藍綠陣營的“司法說情案”,引爆瞭國民黨內的“九月政爭”,震驚各界。島內輿論將這場政治風暴稱為“颱灣政壇9?11”。


“司法說情”,馬英九“開鍘斬王”


“司法說情案”源起於“全民電通案”。1998年,民進黨“立法委員”(簡稱“立委”)、全民電通投資公司總經理柯建銘通過股票違規買賣獲得1200萬元新颱幣(按現行匯率,1元新颱幣約閤0.2元人民幣),充抵他欠公司的債務。新竹市檢方認為柯建銘涉嫌背信罪(即違背任務罪)及違反商會法案。2009年,新竹地方法院判處柯建銘有罪。柯建銘上訴到颱灣“高等法院”,2013年6月18日,“高等法院”一審改判柯建銘無罪。

為瞭避免被檢方上訴,柯建銘利用自己擔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的職務之便,嚮“立法院長”王金平求情。王金平接連打電話給“法務部長”曾勇夫、“高法院檢察署(簡稱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要他們跟辦案的“高檢署檢察官”林秀濤打招呼,不要上訴。林秀濤同意瞭,於7月8日以無罪定案。柯建銘逃過瞭上訴。

9月6日,“高法院檢察署特彆偵查組”(簡稱特偵組)召開記者會,稱在監聽柯建銘案的過程中,監聽到瞭王金平與柯建銘、曾勇夫、陳守煌的相關對話,領導特偵組的“檢察總長”黃世銘已嚮馬英九報告此事。當晚,曾勇夫宣布辭去“法務部長”一職,事件的焦點迅速集中到王金平身上。

9月7日,馬英九錶示,對王金平涉嫌司法說情“感到十分沉痛”,認為此事傷及司法公信力,重創國民黨形象。馬英九對正在馬來西亞參加二女兒婚禮的王金平下“後通牒”,要求其立刻返颱,說明情況。

馬英九一嚮溫和,此次卻一反常態地迅速齣手,直接拉高整個事件的基調。有人猜測,他的目的是突齣此事的嚴重性,韆方百計把王金平扯進這個案子,讓王金平無法脫身。

在這種情況下,王金平若提早返颱,就是心虛的錶現。於是,王金平恰好有“女兒結婚無法即刻迴颱”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繼續氣定神閑地待在馬來西亞,反倒顯得馬英九“不通情理”。與此同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齣麵錶態:“這幾年颱灣的司法公信力一再降低……現在我們看到,一個政黨內部的惡鬥,弄到連社會的後一道堤防——司法都要陪葬,我們非常憂心。”一番話直接把“司法說情案”引嚮國民黨內部的“馬王鬥”。

9月8日下午,馬英九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如果這不是關說(意為說情),那什麼纔是關說”,怒斥王金平侵犯司法獨立,認為“這是颱灣民主法治發展恥辱的一天”。“總統府”隨即發新聞稿痛批王金平“公信破産”,國民黨也放齣打算把“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扶正的消息,“行政院長”江宜樺則錶示“已經做好(麵對一個)沒有王金平的‘立法院’的準備”。

直到9月10日晚上,王金平纔姍姍來遲,飛抵颱灣。在數百名支持者及媒體的包圍下,王金平在桃園機場舉行瞭記者會。他嗓音沙啞,情緒激昂:“本人打電話給‘法務部長’曾勇夫及‘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目的是提醒‘法務部’及‘高檢署’要依法不要有濫權上訴的情形,並非關說……特偵組在未有本人說明的情況下,片麵認定事實,趁本人‘齣國’期間召開記者會,指控本人涉及司法關說的行政不法事件,等同未審先判,根本違反程序正義,特偵組實屬濫權。”王金平還強調,從政多年來,自己與國民黨始終同舟共濟、不離不棄,“如果因為片麵認定金平違法,錯失瞭全黨團結的契機……甚至造成黨的分崩離析,而導緻執政優勢完全失去,支持本黨之民眾將無法接受這一後果”。

但馬英九似乎鐵瞭心要將王金平逐齣國民黨。9月11日上午8點30分,馬英九趕在國民黨考紀會開會前召開記者會,搶先定調,稱王金平“已不適閤擔任‘立法院長’”,勸其知進退,“為國民黨保留後一絲尊嚴”。一個多小時後,王金平抵達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停留15分鍾,遞交瞭一封署名“中國國民黨黨員”的陳情書,便離開瞭。

王金平前腳剛走,馬英九後腳就趕到,強調此事讓自己心情沉重,“難過到睡不著覺”,但基於大是大非,“仍須有所選擇”。一位與會人士嚮筆者轉述稱,馬英九一度激動得哽咽,紅瞭眼眶。隨後,馬英九一直坐鎮國民黨中央黨部。兩小時後,國民黨考紀會以損害黨譽為由,撤銷王金平黨籍。颱灣《中國時報》將這一幕形容為“開鍘斬王”。




《烽火年代的群英側影:民國風雲人物的抉擇與命運》 導言:曆史的褶皺與人性的光芒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劇烈變動時期,那些站在曆史舞颱中央或邊緣的關鍵人物的復雜命運與深層抉擇。我們不關注宏大敘事的單一主綫,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時代麵貌,卻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鮮活個體。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理想與幻滅交織的年代,他們的故事,是理解那段波譎雲詭曆史的最佳切入口。 第一部分:亂世中的政治傢:理想與權力的角力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以“救國”為己任,卻在不同政治理念和派係鬥爭中沉浮的精英群體。 章節一:北洋遺風與共和之殤 深入剖析北洋政府時期,從袁世凱的帝製夢破滅後,各路軍閥與文人政客如何試圖在權力真空的夾縫中建立新的秩序。重點描繪瞭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如何在“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旗幟下,與舊勢力進行艱難的博弈。我們將細緻考察如曹錕、黎元洪等人在權力交替中的策略與局限,以及他們對早期共和體製産生的深遠影響。分析他們對憲政的理解,是基於理念的堅守,還是權宜之計的工具。 章節二:國民革命的激流與分化 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與思想光譜的演變,是理解近代中國政治走嚮的關鍵。本章將避開對“中心人物”的簡單頌揚或批判,轉而關注那些在不同曆史節點上做齣關鍵轉嚮的幕後操盤手和理論傢。例如,考察不同地域派係(如粵係、川係、黃埔係)的崛起邏輯、權力基礎及其在統一與分裂間的搖擺。重點剖析不同派係成員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不同詮釋,以及這種詮釋差異如何最終導緻瞭政治路綫的重大分歧。我們試圖還原,在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會議和密室談判中,不同聲音是如何被壓製或采納的。 章節三:知識分子的多重身份 知識分子在政治浪潮中的角色轉換極具研究價值。部分章節將聚焦於那些從激進的改革者,逐漸轉嚮保守或務實主義的學者和官員。探討他們如何調和自身所受的西方思想啓濛與本土政治現實的巨大落差。分析他們在麵對民族危亡時,是選擇“齣世”著書立說,還是“入世”參與治理。他們的個人信條與政治妥協,構成瞭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肖像。 第二部分: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與思想巨人 政治的喧囂之下,是社會結構的深刻重塑和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躍。本部分描繪瞭文化界與學界的中堅力量。 章節四:新文化運動的餘暉與轉嚮 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們,他們的理想在軍閥混戰和外敵入侵麵前遭受瞭怎樣的衝擊?本章重點考察瞭那些緻力於白話文推廣、民主思想啓濛的先驅者。深入分析他們如何應對“科學”與“國民性改造”的緊迫性,以及他們在不同政治勢力拉攏下的立場選擇。探討他們對文學、教育的改革實踐,以及這些實踐如何滲透到社會基層,成為持久的影響力。 章節五:地方精英的韌性與局限 中國近代化並非自上而下的統一進程,地方士紳、鄉紳、實業傢扮演瞭至關重要的緩衝與推動角色。本部分選取瞭數個具有代錶性的地方權力結構案例,分析地方精英如何在中央政府權力衰弱時,維係地方的穩定與發展。關注他們的經濟基礎(如鹽業、礦業、早期工業),以及他們與中央政府、地方軍閥之間微妙的供養與製衡關係。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瞭近代中國“中間力量”的生存哲學。 第三部分:軍事力量的重塑與個人傳奇 軍事力量是近代中國政治的核心驅動力。本部分著重於軍隊體係內部的演變及其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章節六:軍事教育體係的建立與衝突 從保定軍校到黃埔軍校,軍事人纔的培養體係如何影響瞭軍隊的忠誠度和戰鬥力?本章細緻比較瞭不同軍事學府培養齣的軍官在戰略思想、治軍理念上的差異。重點剖析瞭早期軍官群體內部的抱負與失落,以及他們如何將軍事理念投射到國傢治理層麵。 章節七:邊陲地帶的軍事領袖 目光投嚮非核心區域的軍事強人。他們往往擁有更強的地域性和個人色彩。分析他們在復雜的民族關係和地緣政治壓力下,如何平衡與中央的關係,發展齣具有地方特色的軍事和行政手段。他們的軍事行動,往往是國傢政治博弈的縮影。 結語:曆史的鏡鑒 通過對這些不同領域、不同立場人物的立體刻畫,本書試圖展現一個多麵、立體、充滿張力的近代中國群像。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植根於那個特定時代的結構性睏境,他們的選擇,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遺産提供瞭深刻的參照。曆史並非由單一的英雄或反派構成,而是由無數在特定時空下做齣艱難抉擇的普通人共同書寫的復雜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第四段評價: 當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這絕對是一套可以擺在傢中書架上,並且值得反復品讀的藏書。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塑造那個時代的人物。這套《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正是抓住瞭這一點,它通過對國民黨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政治抱負以及曆史貢獻的深入挖掘,為讀者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做齣關鍵性選擇的人物,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部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人物發揮瞭重要的作用。書中對這些人物的分析,既有對其政治生涯的梳理,也有對其內心世界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他們作為“人”的一麵,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睏惑、他們的犧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人物動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性。它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曆史,也讓我對那些曾經影響中國命運的人物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思考。

評分

第三段評價: 這是一套非常有分量的典藏之作,從裝幀到內容,都透著一股厚重感。我一直對近代的中國曆史,特彆是國民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通俗化,很難找到既有深度又易於閱讀的。這套《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人物的爭議性,而是以一種客觀、全麵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的生活和政治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派係人物的對比和分析,例如圍繞著孫中山的繼承者們,以及在國共對峙時期不同派係的運作和博弈,都寫得相當到位。它讓我看到瞭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政治角力,以及他們在不同曆史節點上的決策和思考。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國民黨,不再是單一的印象,而是有瞭一個更加立體、 nuanced 的理解。這套書不僅是曆史愛好者的讀物,更適閤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感興趣,希望瞭解塑造瞭今日中國麵貌的那些關鍵人物和事件的讀者。

評分

第五段評價: 這套書簡直就是一本“國民黨人物百科全書”,信息量巨大,內容豐富,而且敘述方式引人入勝,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曆史情有獨鍾,尤其是國民黨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瞭重要角色的政黨。然而,關於他們的很多曆史細節,往往散落在各種資料中,很難係統地瞭解。《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這本書,恰恰將這些零散的信息進行瞭整閤和梳理,以人物傳記的形式,將國民黨從興起到衰落的整個過程,以及其中湧現的各種重要人物,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背景介紹,以及這些事件是如何與特定人物的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例如,關於土地改革、國共閤作與破裂等重大事件,書中都通過對相關人物的視角進行瞭多角度的解讀,使得曆史更加生動和立體。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非常滿意,它不僅適閤對曆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也適閤想要瞭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格局和權力鬥爭的讀者。它讓我對國民黨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第二段評價: 這套書的體量和深度都超乎我的預期,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政治史,但翻開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部精彩絕倫的人物傳記故事集。書中對國民黨核心人物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對宋美齡的描寫,她不僅僅是蔣介石的夫人,更是一位在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她的智慧、魅力以及在外交上的影響力,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還有陳誠、李宗仁等人物,他們的政治生涯和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畫捲。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史學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流暢和感染力。閱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這些人物在曆史的洪流中起起伏伏,經曆輝煌,也遭遇挫摺。它讓我思考,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個人的選擇和命運是如何被大時代的洪流所裹挾,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曆史的走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信息,更能引發思考,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審視和反思。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簡直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近現代史的縮影。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充滿好奇,想瞭解那些在曆史舞颱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決策如何影響瞭中國的命運。當我翻開這套《環球人物十年典藏書係:國民黨人物春鞦》時,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到蔣介石的強硬手腕,再到張學良的“韆古奇冤”,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承載著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一段值得深思的曆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那種入木三分的描寫真實地展現瞭他們的復雜性,沒有簡單的臉譜化,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你可以看到他們的雄心壯誌,也能窺見他們的掙紮與無奈。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他們當時的處境,思考如果換做是我,又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書中的史料翔實,引用瞭不少當時的文獻和迴憶錄,使得內容更加可信。它不僅僅是冰冷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部生動的人物傳記,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物的溫度和時代的脈搏。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國民黨曆史和那些關鍵人物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的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