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出版物着眼于“挖”字,把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被扭曲的历史“挖”出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挖历史》一书囊括了各朝各代的历史。文本的选择遵从以下原则:,言之有物。所述题材不论大小,一得力戒空洞,二得史实确凿,三得内容新颖;第二,论从史出。于史实和人物若加评议,须秉笔直书,遵从事实和逻辑。第三,生动活泼,简洁易懂。
★《挖历史》有强的作者阵容,可以说本出版物是当下一些知名的历史学者的集散地,像袁腾飞、马勇、岳南、孙宝根、张宏杰、杜君立、傅国涌、蒋丰等不一而足。
★《挖历史》新就新在这些文章几乎从未在正式的出版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角度和观点都很新颖,通常不说别人说过的话,观点方面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历史观点。
★《挖历史》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真实的历史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正所谓“历史都是当代史”。
★书中有大量珍稀的历史老照片,如:梁漱溟访问延安与合影,1899清朝的火车,张爱玲小说封面,叶公的书法……
内容简介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
本出版物拥有级强大的作者阵容,如袁腾飞、岳南、马勇、孙宝根、李冬君、傅国涌、杜君立、冯学荣、跃文、张宏杰、蒋丰、周海滨等众多历史学者倾情加盟。书中所选文章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论从史出。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还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作者简介
私家野史,原名孙宝根。男,江苏镇江人,1964年11月生,汉族,历史学教授,博士后,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近代海关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党史,出版专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档案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在《民国档案》、《学术界》、《社会科学战线》、《中州学刊》、《求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党史纵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82012年,主持并完成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研究(19371945)》,2010年8月,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主讲《湘战风云录》。
目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蒋介石为何要一心韩复榘
韩子华 韩宗/口述 周海滨/文
一、父的性格
很多人认为我父韩复榘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父出生在河北省,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他身高一米八○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李宗仁对他的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他或坐或立,是挺胸收腹,军姿挺拔;剃光头,几十年如一日;两眼细长,又总是眯缝着,往往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轻蔑:鼻梁高且直,下边是一道乌黑的短须,简约而醒目;嘴唇总是闭得紧紧的,嘴角微微下垂,显得冷峻、坚忍。
父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咋咋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几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父的这种性格,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左右了他的命运。
二、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及在西安的几十名军政要员,引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日晚,张学良密电我父,说明兵谏原因,请他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国是”。
记得那天晚上,母和我们都睡了。父回家把我们叫起来,笑呵呵地说:“告诉你们一件大事儿,张汉卿(即张学良)把蒋先生给扣了!”我们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电话铃响了,原来是《民国山东日报》社来电话请示:明天新闻见报,是否要称张学良、杨虎城为“张逆”“杨逆”?父回答说:“什么‘张逆’‘杨逆’,就说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
冯玉祥是12日中午接到西安事变的消息的,他意识到问题的性,当日下午即派心腹邓鉴三北上,嘱其“告韩(复榘)、宋(哲元)小心说话为主”。
15日,张学良派一架飞机到济南接父的代表去西安,由于飞机跑道不够坚实,飞机降落时螺旋桨被折断,无法再使用。父派部下刘熙众于19日乘火车去西安。火车只通到洛阳,刘熙众认识一位空军队长,请他转告空军副总司令叔铭,派一架飞机送他去西安。假意答应,却用飞机把刘熙众送到了太原,是时蒋介石已被释放。
“西安事变”爆发后,济南的《新业日报》发表社论,主张和平解决,呼吁团结抗日。南京中宣部致电父,令其查封该报。父在中宣部电报上批了两个字:不理!他的这一习惯终被人利用,要了他的性命。
在南京,何应钦等力主轰炸西安,冯玉祥主张和平解决,双方争执不下。据传何应钦拟密谋刺冯玉祥于中山陵附近的我父的公馆。冯听到消息后搬到城外头条巷办公厅,并准备下一步逃离南京,潜往山东。
南京何应钦等主战派咄咄逼人,我父十分反感。他一改此前之审慎态度,于21日以密码形式致电张学良,称赞张氏之非常行动为“英明壮举”,并通知张、杨,他的部队将“奉命西开,盼两军接触时勿生误会”。父的电报立刻被南京特工破译,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高层为震动,派蒋伯诚飞济南会晤我父,同时电询宋哲元的意见。蒋伯诚对我父说:“蒋夫人及宋部长正准备赴西安谈判,委员长脱险指日可待,你怎么还发这种电报呢!”父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电报已泄露。
宋哲元认为父的密码电报太过莽撞,不仅于事无补,还得罪了蒋介石、何应钦。为协调立场,也为替父转圜,宋哲元偕秦德纯、邓哲熙去济南,在泺口车站与我父会晤,23日,宋哲元和父联名发表“漾电”。
“漾电”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赏,但也受到南京方面的高度质疑。“漾电”有悖于何应钦倡言的“军事与政治兼顾之解决办法”,“由召集在职人员和在野名流妥商办法,合谋万全无遗之策”,被南京高层视为“节外生枝”、“别有用心”。
冯玉祥在高层会上为父和宋哲元开脱说:“韩、宋在北伐,皆勇敢善战,但读书太少,心思太粗。发电前未必一句一字有所研讨,可以不必顾虑。不过去人看看,把旨意详告,确有必要。”
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下午5时50分,被释的蒋介石到达洛阳。据说当时父正在济南省政府打麻将,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着南京方面派到济南的蒋伯诚面,把眼前的牌一推,说:“这叫什么事嘛,没想到张汉卿做事情这么虎头蛇尾!”有人评说,就是这句话埋下了父以后遭身的隐患。
父在“西安事变”中始终站在张学良一边,当是犯了蒋介石的大忌,对此,蒋介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只要看看张、杨的结局,父嗣后被也就不足为奇了。
……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甚至预见未来。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常常会进行对比和类比,将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些影子,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能够看到不同朝代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够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和曲折。他不会简单地断言某个朝代的兴衰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陈述,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启示。它教会我,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规避风险,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当下,我们与过去紧密相连,而我们今天的选择,也将塑造未来的历史。这本书让我对“以史为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相信,通过阅读历史,我们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人生。
评分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有着模糊的认知,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算真正有了深入的理解。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文化内容,从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到宗教、习俗、礼仪,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文化符号,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分析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对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他对古代文学的赏析,比如唐诗宋词的意境,元曲的生动,以及明清小说的世情。他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那些经典的篇章,让我这个对古代文学涉猎不深的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魅力。同时,书中对于古代艺术的介绍,比如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也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仅是描述艺术作品的风格,更是分析了这些艺术创作背后的思想和美学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是历史最生动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看它的政治和经济,更要看它的文化,看它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评分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对人性深处的好奇。我想知道,在那些更为原始、更为残酷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生存的,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们的道德准则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反而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剖析了那些权力斗争的残酷、阶级压迫的沉重,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他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都被赋予了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都让人心生感慨。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转折点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不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个人的决策,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认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置身于那个时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的良知和生存本能会如何博弈?这些追问,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与我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验。这本书教会我,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人类的局限与伟大,理解文明的脆弱与顽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一种“读史使人明智”的实证感。作者并非那种空谈理论的史学家,而是用大量的史料和考证,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官僚体系的运作,到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农业经济的支撑,到商业贸易的发展,从思想文化的流变,到宗教信仰的传播,几乎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对于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比如在描述某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他能详细到税收的种类、税率的计算,以及这些税收如何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在谈论某个时期的法律时,他能列举具体的案例,说明法律的执行情况和当时的司法实践。这些详实的资料,让历史不再是模糊的轮廓,而是变得立体而生动。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呈现这些史实的同时,还能适时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他不会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我尤其欣赏他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能够看到不同朝代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够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和曲折。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的,是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追寻,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为了迎合某种观点,也不是为了制造某种轰动,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作者在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从未忘记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农民的辛劳、手工业者的技艺、商人的智慧,以及普通百姓在饥荒、战乱中的挣扎与坚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剖析,他能够清晰地解释赋税、徭役、土地制度等如何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当读到某些朝代因为苛捐杂税而导致民不聊生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同情和愤慨。而当读到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辛勤耕耘、创造财富的普通人时,我又会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他笔下的普通人,既有他们的困苦,也有他们的希望;既有他们的无奈,也有他们的反抗。这种对“民生”的关注,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生存与奋斗的宏大叙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历史,最终还是要落到对人的理解上,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伟大的文明,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在于它能否让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是对“权力”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剖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和潜规则。他详细描述了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巩固,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权力分配的博弈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朝代政治斗争的描写印象深刻,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派系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权力斗争如何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他让我们看到,权力并非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不断的角逐和制衡中形成。同时,作者也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那些身居高位者如何因为权力而迷失自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思考古今权力运作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必须理解权力,理解权力是如何被获取、被使用、被约束的,以及它如何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它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权力的问题,而对权力的深刻理解,是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甚至认识人性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循序渐进,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碰撞和深刻的变革。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那些血腥的战争、残酷的权力斗争,以及社会秩序的颠覆。他以一种冷静而专业的眼光,分析了这些冲突的根源、过程和后果,让我们得以理解,在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某些王朝更替的描写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罗列了战争的胜败,更是深入分析了导致王朝覆灭的深层原因,比如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分析,让我明白,历史的变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过失。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些剧烈的动荡之后,新的社会秩序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的,以及那些经历过战乱的人们,是如何在废墟中重新寻找生活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发展中“危”与“机”的辩证思考,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往往能在最艰难的时刻闪耀出光芒。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它也充满了斗争与牺牲,而正是这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古朴的字体和泛黄的纸张质感(尽管我知道是印刷的),都在不经意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个遥远时代的遐想。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总觉得那些被尘封的往事,蕴含着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智慧和经验,甚至能解答当下的一些困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一种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他那深邃的目光审视着中华文明从混沌走向清晰的漫长历程。他没有急于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古老的城池,穿梭于王朝的兴衰更迭之间。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社会风貌和民生百态的描绘,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生动地还原出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图景。比如,他对某个朝代市井生活的细致刻画,从叫卖的小贩到街头的孩童,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到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都仿佛历历在目,让我这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种叙事方式,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欲罢不能。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然后想象着古代的长安或洛阳,那些同样熙熙攘攘的街头,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忧虑和快乐,是否与我们今日如此相似,又有哪些截然不同的地方。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这个永恒的主题,以及文明是如何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生生不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双重震撼。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他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和分析。我常常被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描写所吸引,比如南方经济的繁荣与北方政治的中心之间的互动,或者海上贸易与陆地丝绸之路的交织。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又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叙事,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从广袤的黄土地到蜿蜒的长江,从繁华的江南水乡到神秘的边疆草原,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多元共同体。这种对空间维度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他对于时间纵深的挖掘,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这种对宏大时空的体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历史。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展现出人类精神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古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他通过对这些人物及其作品的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和比较,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根发芽,并对政治、文化、伦理产生深远影响的。他能够清晰地阐述它们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应用。此外,书中对于古代文学艺术的赏析也十分精彩,他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让我这个对古代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也能感受到文字和画卷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他笔下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诗词歌赋,他们的忧国忧民,都让我觉得如此鲜活和真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古代文明并非只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精神世界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创造,这种精神力量,是支撑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汲取力量的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