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频谱管理 实现频谱资源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频谱管理与监测 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指南

【正版包邮】频谱管理 实现频谱资源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频谱管理与监测 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频谱管理
  • 无线电频谱
  • 频谱资源
  • 无线通信
  • 电磁频谱
  • 频谱监测
  • 无线电技术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5G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468789
商品编码:27003440673

具体描述

频谱管理 实现频谱资源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频谱管理与监测


书 名    频谱管理 实现频谱资源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丛书名称    

作 者    [英]马丁·凯夫(Martin Cave)威廉·韦布(William Webb)

ISBN书号    9787115468789    价 格    139

库 存    820    出版日期    2018-02

装 帧    精装    页 数    214

目标读者    

上架建议    

特色介绍    

内容介绍    在这本无线电频谱管理的指南中,读者可以向从业者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频谱,使其从现在到将来始终可用。 本书深度覆盖了频谱管理的所有领域,从无线电频谱管理基础、技术和经济基本原理到拍卖、交易、定价方法的细节,以及频谱共享、动态频谱接入和频谱新方法等新兴手段。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作者介绍了频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给出了关于未来主要发展趋势的宝贵见解。 本书规范、与时俱进,将技术、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关键问题聚焦到频谱这一决定性资源上,是所有从事无线电频谱管理相关工作或研究的人员的指南。 马丁·凯夫(Martin Cave)是一名长期从事电信和频谱问题研究的规制经济学家。他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的调查委员会,曾担任华威商学院教授、伦敦经济学院的BP荣誉教授、英国监管机构Ofcom的频谱咨询委员会成员。 威廉·韦布(William Webb)教授是Weightless SIG的执行官,在设计“Weightless”这一新型无线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全球标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17项与该技术相关的申请中或已专利。他曾是剑桥初创企业Neul的联合创始人和技术官,该企业旨在实现“Weightless”技术的商业化。他曾于2015年担任IET总裁,是Ofcom的频谱咨询委员会成员,也是TPRC董事会成员。2005年,他成为英国工程学院年轻的研究员之一。他也是IEEE的会士。

版 次:2页 数:360字 数:576000印刷时间:2017年01月01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1304415丛书名:通信与导航系列规划教材

所属分类:

图书>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工学

图书>工业技术>电子 通信>通信

快速直达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 言

媒体评论

试读章节

书摘插画

免费下载读书APP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频谱管理和频谱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详细阐述频谱管理的机构、法规,管理的内容、过程和方法,频谱监测测向定位的基本原理、系统设备组成分类,以及频谱监测和频谱检测的主要参数的测试原理、方法步骤和要求。

作者简介

翁木云:博士,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参加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防预研项目3项,国家863和973项目各1项。出版著作5部;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 收录1篇,EI、ISTP检索3篇。

目 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电磁频谱及其特性    1

1.1.1 电磁频谱    1

1.1.2 电磁频谱划分    2

1.1.3 电磁频谱特性    3

1.2 电磁空间与电磁环境    5

1.2.1 电磁空间    5

1.2.2 电磁环境    6

1.3 电磁频谱管理基本概念    9

1.3.1 电磁频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9

1.3.2 电磁频谱管理的主要内容    10

1.3.3 电磁频谱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

1.4 电磁频谱管理发展历史    12

1.4.1 国外电磁频谱管理及其发展    12

1.4.2 我国电磁频谱管理发展历史    15

第2章 电波传播    18

2.1 地球大气层和电离层    18

2.1.1 大气层    18

2.1.2 电离层    19

2.2 电波传播方式    24

2.2.1 地波(地表面波)传播    24

2.2.2 天波传播    25

2.2.3 视距传播    26

2.2.4 散射传播    26

2.2.5 波导电波传播    26

2.2.6 各波段电波传播特性及代表性业务表    27

2.3 自由空间传播    29

2.3.1 自由空间传播时的场强及接收功率    29

2.3.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30

2.4 地波传播及场强计算    30

2.4.1 地球表面的特性    31

2.4.2 地波沿平面地面传播时场强的计算    32

2.4.3 地波沿球形地面传播时场强的计算    33

2.4.4 地下和水下传播    36

2.5 天波传播及场强计算    39

2.5.1 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39

2.5.2 短波天波传播    42

2.5.3 中、长波天波场强计算    47

2.5.4 短波天波场强计算    48

2.6 视距传播及计算    49

2.6.1 视线距离    49

2.6.2 地形地貌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51

2.6.3 低空大气层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54

2.7 对流层散射的传播损耗计算    58

2.8 常用传播模型    59

2.8.1 传播模型的选择    60

2.8.2 奥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60

第3章 电磁频谱管理机构及法规标准    62

3.1 国际电信联盟    62

3.1.1 国际电信联盟成立发展    62

3.1.2 国际电信联盟组织结构    63

3.1.3 国际电联的宗旨与职能    64

3.1.4 国际频率登记    65

3.2 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    66

3.2.1 组织结构    66

3.2.2 主要职责    67

3.3 国际法规及建议    69

3.3.1 《无线电规则》    69

3.3.2 ITU-R建议    70

3.4 国家法规制度    71

3.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72

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72

3.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    73

3.4.4 《业余无线电台管理办法》    74

3.5 技术标准    79

第4章 频率管理    82

4.1 频率划分    82

4.1.1 无线电业务    83

4.1.2 国际频率划分    86

4.1.3 我国频率划分    88

4.2 频率规划    91

4.2.1 频率规划的原则    91

4.2.2 频率规划的程序    92

4.2.3 频率规划的分类    93

4.2.4 频率规划的内容    94

4.3 频率分配    97

4.4 频率指配    100

4.4.1 频率指配方法    100

4.4.2 频率指配工作程序    104

4.4.3 频率指配的权限和要求    104

4.5 卫星轨道/频率资源管理    105

4.5.1 卫星轨道/频率资源管理的内容    105

4.5.2 国际电联的卫星网路运行规定    107

4.5.3 我国设置卫星网络空间电台管理规定    108

4.5.4 卫星网络空间电台执照    111

第5章 无线电台站设备管理    113

5.1 台站设置管理    113

5.1.1 台站设置审批权限    113

5.1.2 台站设置管理程序    114

5.1.3 电台执照    115

5.1.4 电磁兼容分析    116

5.2 台站使用管理    118

5.2.1 使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118

5.2.2 使用管理方法    119

5.2.3 使用管理要求    120

5.3 台站资料管理    121

5.3.1 数据库的作用    121

5.3.2 数据库的内容    121

5.3.3 资料管理的方法和要求    122

5.4 无线电设备管理    123

5.4.1 管理方法    123

5.4.2 型号核准    124

5.4.3 辐射电磁波的非无线电设备管理    127

第6章 常用参数的概念和计算    128

6.1 电磁波属性    128

6.2 分贝(dB)单位    129

6.3 增益G(或衰减L)    132

6.4 天线增益    132

6.5 天线因子    134

6.6 功率与功率密度    135

6.7 噪声系数与灵敏度    136

第7章 噪声与干扰    139

7.1 无线电干扰的概念    139

7.2 噪声    139

7.2.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139

7.2.2 人为噪声    140

7.3 同频干扰    142

7.4 邻道干扰    142

7.5 互调干扰    144

7.5.1 互调干扰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44

7.5.2 发射机的互调干扰    145

7.5.3 接收机的互调干扰    149

7.5.4 无三阶互调的频道组    150

7.6 阻塞干扰    153

7.7 带外干扰    155

第8章 无线电监测与干扰查处    157

8.1 监测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157

8.2 监测的基本内容    158

8.3 监测系统设备    160

8.4 干扰查处    168

8.5 干扰分析判别    170

第9章 无线电测向定位    174

9.1 概述    174

9.1.1 相关概念    174

9.1.2 无线电测向的主要用途    176

9.1.3 无线电测向技术起源与发展    178

9.2 测向设备的组成与分类    181

9.2.1 测向设备的组成    181

9.2.2 测向设备的分类    182

9.2.3 测向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84

9.3 无线电测向技术体制    187

9.3.1 比幅测向法    187

9.3.2 沃特森-瓦特(含角度计和交叉环)测向法    192

9.3.3 乌兰韦伯测向法    195

9.3.4 干涉仪测向法    197

9.3.5 相关干涉仪测向法    201

9.3.6 多普勒测向法    203

9.3.7 时差测向法    206

9.3.8 空间谱估计测向法    208

9.4 无线电定位    214

9.4.1 一点定位原理    215

9.4.2 交叉定位原理    216

9.4.3 动态定位原理    221

9.4.4 到达时间差(TDOA)定位    222

9.4.5 其他无源定位方法简介    227

第10章 频谱参数监测    229

10.1 测量原理    229

10.1.1 时域和频域测量    229

10.1.2 幅度和相位域(矢量)测量    231

10.1.3 FFT分析    231

10.2 频率测量    234

10.2.1 传统频率测量方法    235

10.2.2 基于DSP的频率测量方法    241

10.2.3 频率测量的精度    244

10.2.4 用于频率测量的信号发生器    246

10.3 场强和功率密度测量    247

10.3.1 电磁场场强    247

10.3.2 场强或功率密度的测量设备    248

10.3.3 测量的频率范围和天线    249

10.3.4 测量场地的选择    250

10.3.5 测量室和设备    252

10.3.6 测量方法    254

10.3.7 测量精度    258

10.3.8 测量设备和天线的校准    259

10.3.9 测量结果的评估、处理及文件编制    261

10.4 带宽测量    262

10.4.1 带宽定义    263

10.4.2 带宽测量方法    264

10.4.3 带宽测量的条件    268

10.4.4 对带宽测量设备的要求    270

10.5 调制测量    271

10.5.1 幅度调制的远距离测量    271

10.5.2 角度调制的远距离测量    273

10.5.3 数字调制的监测    275

10.5.4 扩频信号的测量    275

10.6 频谱占有度测量    278

10.6.1 频谱占用度测量目的    278

10.6.2 频谱占用度测量技术    278

10.6.3 频谱占用度监测接收机    279

10.6.4 30 MHz以下频段的测量    279

10.6.5 30 MHz以上频段的测量    280

10.6.6 频段占用度的测量    282

10.6.7 占用度数据的显示和分析    283

第11章 频谱参数检测    285

11.1 概述    285

11.1.1 检测的分类    285

11.1.2 检测的主要内容    285

11.1.3 检测的一般步骤    286

11.2 检测要求    287

11.3 检测的主要频谱参数    288

11.4 主要频谱参数的检测方法    290

11.4.1 测量方式    290

11.4.2 发射频率范围    291

11.4.3 发射频率容限    291

11.4.4 功率测量    292

11.4.5 发射带宽测量    294

11.4.6 邻道功率测量    294

11.4.7 带外域发射功率测量    299

11.4.8 杂散发射功率测量    299

11.4.9 接收机邻道抑制测量    301

11.4.10 接收机互调响应抑制    301

11.4.11 接收机杂散响应抑制    302

11.4.12 接收机传导杂散发射功率    303

11.5 测量中的不确定度分析    303

11.5.1 名词术语    303

11.5.2 涉及到的基本理论    304

11.5.3 功率测量中的不确定度分析实例    306

11.5.4 传导杂散发射测量的不确定度    308

11.5.5 频率测量的不确定度    309

第12章 典型调制信号及其频谱    310

12.1 模拟调制    310

12.1.1 幅度调制(AM)    310

12.1.2 角度调制FM和PM    312

12.1.3 其他模拟调制    314

12.2 数字调制    315

12.2.1 幅移键控(ASK)    317

12.2.2 频移键控(FSK)    317

12.2.3 相移键控(PSK)    318

12.2.4 正交幅度调制(QAM)    319

12.2.5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    320

12.2.6 数字电视    320

12.2.7 数字音频广播(DAB)    321

12.3 扩频调制    322<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通信与导航系列规划教材》总序

互联网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被称为是二十世纪人类的两个最伟大发明,这两大发明的交互作用与应用构成了这套丛书出版的时代背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不断丰富着这个时代背景,呈现出缤纷多彩的人类数字化生活。例如,基于位置的服务集成卫星定位、通信、地理信息、惯性导航、信息服务等技术,把恰当的信息在恰当的时刻、以恰当的粒度(信息详细程度)和恰当的媒体形态(文字、图形、语音、视频等)、送到恰当的地点、送给恰当的人。这样一来通信和导航就成为通用技术基础,更加凸显了这套丛书出版的意义。

由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组织编写的14部专业教材,涉及导航、密码学、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频谱管理、通信工程设计、数据链、增强现实原理与应用等,有些教材在教学中已经广泛采用,历经数次修订完善,更趋成熟;还有一些教材汇集了学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新颖。这套丛书既适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学习,也可作为高校教材或参考用书。希望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国内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智享无线:频谱科学与应用前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线电频谱作为一种稀缺且宝贵的战略资源,其高效利用与精细管理,直接关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本书《智享无线:频谱科学与应用前沿》并非专注于传统的频谱管理技术指南或单一的效益最大化方法论,而是致力于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更广阔、更动态的无线电频谱生态图景。 本书将深入探讨频谱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从电磁波传播理论的微观机理到大规模无线通信系统宏观调控的各个层面。我们将剖析当前全球频谱分配与使用的挑战,审视不同频段的特性及其在5G/6G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智能交通、应急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独特价值。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先进技术,打破频谱利用的固有模式,实现其潜能的最大释放。 核心内容掠影: 前沿频谱理论与模型: 探索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智能反射面(RIS)等新型技术对频谱效率的影响,并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频谱预测与评估模型,为频谱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智能调度提供理论支撑。 开放频谱与共享模式的演进: 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动频谱开放与共享方面的政策实践,如认知无线电(CR)在动态频谱接入(DSA)中的应用,以及工业、科学和医疗(ISM)频段的创新利用。探讨如何构建公平、高效的频谱共享机制,以满足爆炸式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 频谱监测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介绍先进的频谱监测设备与平台,重点阐述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频谱活动的实时感知、异常检测、干扰定位与溯源,从而提升频谱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新兴技术与频谱的融合创新: 详细探讨低轨卫星互联网、高空气球通信、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对频谱资源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以及它们如何与现有频谱体系协同发展,开辟新的应用场景。 频谱管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的量化: 本书将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频谱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不同频谱利用模式对产业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产生的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介绍一些前沿的效益评估方法,但并非局限于单一的“最大化”模型,而是关注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全球频谱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审视国际电联(ITU)等国际组织在协调全球频谱资源、应对跨境干扰、制定国际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地缘政治、技术壁垒等因素对全球频谱治理带来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合作的新方向。 频谱安全与风险管理: 探讨频谱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面临的威胁,如电磁干扰、信号欺骗、恶意探测等,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策略,以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国家安全的频谱安全。 《智享无线:频谱科学与应用前沿》将为广大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产业界人士以及对未来无线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把握频谱科学最新脉搏的窗口。本书旨在启发思考,拓宽视野,鼓励在频谱资源利用上进行更大胆、更具前瞻性的探索,从而真正驱动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通信”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描述频谱管理的时候,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技术细节,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频谱效率”和“频谱利用率”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榨干”每一份频谱的潜力。书中探讨了多种提升频谱效率的技术,比如MIMO、波束赋形等等,并且将其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像一本“通信创新史”,记录着人类在频谱利用方面的不懈探索和突破。它不仅让我看到了现有技术的优点,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频谱管理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无限可能的哲学。它让我对无线电通信这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我原本只是对无线电技术有点兴趣,偶然翻到这本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它让我看到了频谱管理如何能够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书中分析了不同频谱分配模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频谱政策来鼓励创新、促进竞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频谱拍卖”和“频谱许可”的内容,它让我理解了政府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最大化频谱资源的价值。书中的一些经济学理论与技术分析的结合,非常精妙。例如,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经济激励机制来引导企业合理使用频谱,如何减少“频谱囤积”现象。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尤其是在通信产业这个高度依赖频谱资源的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资源经济学”和“通信政策”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视角。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频谱管理的概念仅限于“频率管制”,以为它只是一个枯燥的技术性部门在做的“填鸭式”分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极其宏观的视角,将频谱这一宝贵资源上升到了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高度,让我看到了频谱管理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书中关于频谱共享、动态频谱接入等前沿理论的阐述,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打破传统的固定分配模式,让频谱这位“土地”能够被更有效、更灵活地利用,从而催生出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例如,在书里提到的案例分析中,我看到了物联网、5G、甚至未来的6G技术是如何受益于更精细化的频谱规划和更智能化的管理策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未来通信的盛会,听着专家们如何巧妙地调度这场无形的“资源交响乐”,让每一个频率的跳动都奏响经济发展的强音。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开启未来通信产业大门的钥匙,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和憧憬,也深刻理解了为何“频谱管理”能够成为驱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

评分

老实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学术必看”的心态,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数据、图表和专业术语的理论大部头,读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然而,意外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模型,而是从频谱的稀缺性、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出发,娓娓道来。书中的一些历史回顾,让我对频谱管理的演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解了过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平衡不同用户需求、如何解决频谱冲突的论述,都非常接地气,并且有很多实际可操作的建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市场化配置”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说明了如何在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激发频谱资源的活力。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在特定行业(如航空、广播)中如何优化频谱利用,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看似简单的频率分配,背后有着如此多的考量和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频谱管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作者在内容组织上做的非常出色,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监测”这一环节的深入探讨。以往我总觉得频谱管理就是“分配”完就完事了,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持续有效的监测是频谱管理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来发现非法占用、干扰等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这对于保障频谱资源的有序使用、维护通信秩序至关重要。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实践性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监测到的情况制定调整策略,如何进行频谱嗅探和定位等。对于在通信行业工作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随身携带的宝典”。读完这本书,我对频谱监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佩服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频谱秩序的专业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