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
定价:230.00元
作者:编者:张江峰
出版社:中国标准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6685634
字数:1345千字
页码:6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江峰主编的《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收录
了截至2016年11月底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的现行有
效标准106项,其中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39项。
本书分五个部分:矿产品、锂盐产品、金属锂及其合
金产品、锂电池材料及其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方法
。每部分的编写顺序为先国家标准后行业标准,然后
按标准顺序号排列。
目录
一、矿产品
YS/T236-2009 锂云母精矿
YS/T261-2011 锂辉石精矿
YS/T722-2009 锂长石
二、锂盐产品
GB/T8766-2013 单水氢氧化锂
GB/T10575-2007 无水氯化锂
GB/T11075-2013 碳酸锂
GB/T22666-2008 氟化锂
GB/T26008-2010 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
YS/T546-2O08 高纯碳酸锂
YS/T582-2013 电池级碳酸锂
YS/T6372007 彩色荧光粉用磷酸锂
YS/T638-2007 彩色荧光粉用碳酸锂
YS/T661-2016 电池级氟化锂
YS/T744-2010 电池级无水氯化锂
YS/T788-2012 氢化锂
YS/T830-2012 正丁基锂
YS/T967-2014 电池级磷酸二氢锂
YS/T968-2014 电池级氧化锂
三、金属锂及其合金产品
GB/T4369-2015 锂
GB/T20930-2015 锂带
GB/T26064-2010 锂圆片
YS/T829-2012 电池级锂硅合金
YS/T905-2013 锂硼合金
YS/T1145-2016 锂铝合金锭
四、锂电池材料及其电化学测试方法
GB/T20252-2014 钴酸锂
GB/T23365-2009 钴酸锂电化学性能测试 **放电比容量及**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
GB/T23366-2009 钴酸锂电化学性能测试 放电平台容量比率及循环寿命测试方法
GB/T26031-2010 镍酸锂
GB/T26047-2010 一次柱式锂电池*缘子
GB/T30835-2014 锂离子电池用炭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GB/T30836-2014 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及其炭复合负极材料
YS/T677-2016 锰酸锂
YS/T798-2012 镍钴锰酸锂
YS/T8252012 钛酸锂
YS/T1027-2015 磷酸铁锂
YS/T1125-2016 镍钴铝酸锂
五、分析方法
GB/T11064.1-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碳酸锂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GB/T110642-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氢氧化锂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GB/T110643-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氯化锂量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GB/T110644-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钾量和钠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11064,5-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钙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11064.6-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11064.7-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铁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110648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硅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110649-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根量的测定钡浊度法
GB/T1106410-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氯量的测定氯化银浊度法
GB/T11064.11-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酸不溶物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11064.12-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2部分:碳酸根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GB/T11064.13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3部分: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GB/T11064.14-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4部分: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11064.15-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5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11064.16-2013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6部分:钙、镁、铜、铅、锌、镍、锰、镉、铝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17413.1-2010 锂矿石、铷矿石、铯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部分:锂量测定
GB/T19282-2014 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
GB/T20931.1-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钾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0931.2-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0931.3-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钙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0931.4-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铁量的测定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20931.5-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硅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20931.6-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GB/T20931.7-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镍量的测定 a-联呋喃甲酰二肟萃取光度法
GB/T20931.8-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氯量的测定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20931.9-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氮量的测定 碘化汞钾分光光度法
GB/T20931.10-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0931.11-2007 锂化学分析方法 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2660.1-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试样的制备和贮存
GB/T22660.2-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湿存水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22660.3-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氟含量的测定蒸馏一硝酸钍容量法
GB/T22660.4-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2660.5-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钙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2660.6-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22660.7-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三氧化二铁含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22660.8-2008 氟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根含量的测定钡重量法
GB/T23367.1-2009 钴酸锂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钴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GB/T23367.2-2009 钴酸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锂、镍、锰、镁、铝、铁、钠、钙和铜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23835.1-2009 无水高氯酸锂 **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GB/T23835.2-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GB/T23835.3-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GB/T23835.4-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GB/T23835.5-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GB/T23835.6-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23835.7-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7部分:盐含量的测定
GB/T23835.8-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GB/T23835.9-2009 无水高氯酸锂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23835.10-2009 无水高氯酸锂 **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GB/T23835.11-2009 无水高氯酸锂 **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GB/T23835.12-2009 无水高氯酸锂 **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GB/T23835.13-2009 无水高氯酸锂 **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YS/T509.1-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509.2-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铷、氧化铯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509.3-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重量一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509.4-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
YS/T509.5-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三氧化二铁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EDTA络合滴定法
YS/T509.6-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五氧化二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509.7-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铍量的测定铬天青S-CTMAB分光光度法
YS/T509.8-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钙、氧化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509.9-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YS/T509.10-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一氧化锰量的测定过盐氧化分光光度法
YS/T509.11-2008 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烧失量的测定重量法
YS/T1006.1-2014 镍钴锰酸锂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镍钴锰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YS/T1006.2-2014 镍钴锰酸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锂、镍、钴、锰、钠、镁、铝、钾、铜、钙、铁、锌和硅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1028.1-2015 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总铁量的测定三氯化钛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
YS/T1028.2-2015 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光度法
YS/T1028.3-2015 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磷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称量法
YS/T1028.4-2015 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碳量的测定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YS/T1028.5-2015 磷酸铁锂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钙、镁、锌、铜、铅、铬、钠、铝、镍、钴、锰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化学科学有浓厚兴趣的科普爱好者,我一直对锂电池这类高科技产品背后的原理和标准很感兴趣。《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我是在网上偶然看到的,感觉书名就很有分量,抱着学习的心态就买了下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厚度和密集的专业术语吓了一跳。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锂元素发现史、锂电池发展简史之类的普及性内容,或者一些通俗易懂的关于电池化学反应的图解。但这本书的内容,完完全全是面向专业人士的。我尝试着去阅读关于“电化学阻抗谱”、“循环伏安法”等章节,但这些都涉及非常专业的仪器和分析方法,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书中提到的一些材料,比如LFP、NCM、LCO等等,我只能大致知道它们是正极材料,但具体它们的化学结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标准下被评判的,我完全不明白。我试图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安全使用锂电池的建议,但书中所描述的安全标准,比如“热失控温度”、“短路电流限制”等,都涉及到非常具体的技术参数,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即使是书中的一些示意图,也通常是化学结构式或者电化学反应机理图,对于没有化学基础的人来说,也显得非常晦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程师的字典”,它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评价体系。虽然我无法完全读懂其中的内容,但我能够感受到编写者在整理这些标准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些标准对于确保锂电池行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锂电池背后,是多么严谨和复杂的科学技术支撑。
评分我是一名电池行业的销售经理,虽然我的工作不直接涉及技术研发,但我需要对我们公司销售的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要清楚我们的产品在行业内的标准和竞争力。《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产品说明书”的“背后支撑”。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能够更专业地向客户介绍我们产品的技术优势,以及解答客户关于产品性能和安全性的疑问。拿到书后,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几乎涵盖了锂电池行业所有的关键标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电池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功率性能等方面的标准。当客户询问我们某款电池的实际性能时,我可以通过查阅本书,给出一个基于行业标准的、有说服力的答案。例如,当我们宣传某款电池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时,我就可以引用书中关于不同C-rate下的放电性能测试标准,来支持我们的说法。此外,书中关于电池安全性的标准,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当我向客户保证我们产品的安全性时,我可以提到我们严格遵循哪些国家和国际安全标准,比如关于过充、过放、短路等方面的要求。这不仅能提升客户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度,也能让我们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我还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他们的关注点。比如,有些客户可能更看重电池的长期使用寿命,而有些客户则更关注电池的瞬间爆发力,了解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我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推荐。这本书虽然内容很技术化,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与客户进行专业沟通的销售人员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知识体系,帮助我更自信、更专业地开展工作。
评分我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新能源材料,特别是锂电池相关的领域。在我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经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是我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最常翻阅的工具书之一。我购买它,是为了能够系统地了解当前锂电池领域最权威、最前沿的行业标准,从而指导我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向。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几乎涵盖了锂电池材料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材料性能到复杂的电池组装和安全测试,都有详细的标准规定。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新型锂电池材料(如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等)的性能评估标准。这些标准为我探索和验证新型材料的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当我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新型固态电解质后,我就可以对照书中关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窗口、界面阻抗等方面的测试标准,来评估其性能是否达到了行业的要求。此外,书中关于电池安全性测试的标准,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指导。在研究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时,安全性的问题尤为突出。通过查阅书中关于热失控、短路、挤压等方面的安全测试标准,我能够设计出更科学、更严谨的实验方案,来评估我所研究材料的安全性。我记得有一次,在进行一项关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时,书中关于材料热稳定性的标准,让我对材料的制备工艺提出了新的改进方向,最终成功提升了材料的安全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标准的汇编,它更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基石”,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帮助我在锂电池领域取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是一位从事了十几年电池行业质量控制工作的工程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关于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标准文件。当我得知《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出版后,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它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当前锂电池行业内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拿到书后,我第一时间翻看了目录,里面的内容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电池的各个环节,而且分类非常清晰。我重点关注了关于电芯性能测试的部分,比如容量测试、内阻测试、循环寿命测试、倍率性能测试等等。书里对每项测试都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条件、设备要求、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判定准则。这对于我们一线质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指南。我记得之前,我们团队在进行某款新电池的放电容量测试时,就因为对某个标准细节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测试结果与供应商提供的报告存在较大差异, пришлос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和核实。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统一测试口径,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书中关于电池安全性的标准也让我印象深刻。里面详细规定了过充、过放、短路、挤压、针刺等情况下的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这对于我们保障产品安全,预防潜在风险至关重要。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一些关于电池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成分分析的行业标准,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材料特性,追溯产品质量问题根源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非常专业,但其严谨的逻辑和条理清晰的结构,使得它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的汇编,更是我们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支撑。
评分我是一位电池行业的初创企业创始人,主要致力于研发新型锂离子电池。在公司发展的初期,我们面临着如何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这一关键问题。《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在我的事业初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购买它,是希望能从中获取最权威、最前沿的行业标准,从而指导我们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拿到书后,我发现它几乎涵盖了锂电池领域所有重要的标准。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性能要求。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材料体系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详细规定。这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估不同材料的优劣,从而选择最适合我们产品定位的材料。例如,在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时,书中的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关键参数,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测试。此外,关于电解液和隔膜的标准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些组件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工作温度范围。书中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纯度、粘度、介电常数、孔隙率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让我们在选择供应商和定制材料时,有了明确的依据。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一款新型电解液的配方与供应商争论不休,最终通过查阅本书中的相关标准,我们才就关键性能指标达成了一致,并且成功优化了电解液的配方。这本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标准汇编,它更像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规避潜在的风险。它为我们初创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帮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对锂电池的发展非常关注。我了解到锂电池是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许多现代科技产品的核心。于是,我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购买了《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专业和深入得多。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锂电池发展历程、未来趋势的普及性内容,或者一些关于如何挑选优质锂电池产品的实用建议。然而,当我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专业术语、复杂的公式和大量的表格。我尝试去理解关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概念,但书中的解释都建立在一定的化学和物理学基础之上,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颇为困难。例如,书中关于“首次库仑效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都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我只能大概浏览一下,了解大致的含义,但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电池安全性的内容,因为我听说过锂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书里确实有关于电池热失控、过充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但这些描述都非常技术化,涉及到大量的安全参数和测试规范,普通人很难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我曾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日常保养建议,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材料性能的极限测试和标准,而非生活中的实用技巧。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给行业内部人士的“操作手册”,它提供了最前沿、最权威的技术标准,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它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相对较低。我从中了解到了锂电池行业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但并没有获得多少直接的应用知识。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家里老旧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而烦恼。我家的电动车用了好几年了,电池续航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候甚至充不满电。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做一些研究,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一下。搜来搜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感觉有点专业,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买了。拿到书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定位和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它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化学符号、物理参数,还有大量的标准编号和测试方法。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普通消费者,读起来确实是有点吃力。我试图去理解一些关于锂电池化学原理的部分,比如锂离子的迁移、电化学反应机理等等,但很多内容都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书里提到的一些材料,像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我都只是听说过,具体它们的性能差异、优缺点,我在这本书里找不到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我尝试着去查找关于电池安全性的章节,因为我最担心的就是电池爆炸的问题。书里确实有提到安全标准,比如过充、过放、短路等情况下的防护措施,但这些内容都非常技术化,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知识才能去实现。我本来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保养电池、延长电池寿命的简单技巧,或者一些关于如何选择高质量电池的建议,但这本书显然不是为这个目的而设计的。它更像是一本给电池工程师、材料科学家或者质检人员的“圣经”。虽然我可能用不上书里的大部分内容,但当我翻到一些关于电池材料性能测试的图表时,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和科学的态度。也许,正是这些严谨的标准,才保证了我们日常使用的锂电池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只是,对我这样一个想给电动车“治病”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过高深了。
评分我是一名电池材料的供应商,我们公司的产品是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与下游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提供符合各项性能指标和安全要求的材料。《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就是我们与客户沟通的“标准语”。我购买这本书,是为了确保我们生产的材料能够全面符合最新的行业标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拿到书后,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我重点关注了关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标准。书中对每种材料的化学成分、纯度、粒径分布、形貌、电化学性能(如容量、循环寿命、倍率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这指导了我们进行材料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例如,当我们需要开发一种新的正极材料时,我们可以对照书中关于同类材料的标准,来设定我们的目标性能参数,并据此优化合成工艺。书中的安全性能标准,也让我们在材料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例如,如何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反应活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一个新产品在送样给客户进行测试时,出现了循环寿命不如预期的现象。通过对照本书中关于循环寿命测试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及时发现了样品制备过程中存在的细微问题,并进行了改进,最终产品顺利通过了客户的测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标准的汇编,它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指南针”,帮助我们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它为我们供应商提供了最权威的技术参考,是我们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评分说实话,拿到《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我是一名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专业书籍也不少,但很多教材都比较偏重理论,或者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关于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课题需要做,导师建议我们参考一下最新的行业标准,看看当前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以及有哪些潜在的研究方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厚的一叠,感觉内容量很大。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目录,发现里面涵盖了从基础材料到电池组件,再到整体性能评估的方方面面。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重点阅读了关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部分的标准。关于正极材料,书里详细列举了不同材料体系(比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等)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形貌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电化学性能指标,比如首次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材料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选择合适的课题研究方向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兴的材料体系,书里也给出了初步的标准规范,这让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参照系。另外,关于电解液的部分,书里对溶剂、锂盐、添加剂的纯度、配比、电化学窗口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这对于我们设计实验,配制高性能电解液,以及分析电解液失效机理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电池安全性的部分,里面详细描述了热失控、内短路等情况下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这提醒我们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电池的安全性。这本书虽然不像一本畅销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它所包含的严谨、系统、前沿的行业标准,对于我们这些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我拿到的版本,虽然书名听起来挺唬人,但实际翻阅下来,感觉上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能让人捧着爱不释手、沉浸于故事情节的书籍。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出于工作需要,我们公司最近在研发一些新型锂电池材料,我需要了解行业内的最新标准和规范,以便我们的产品能符合市场要求,也避免走弯路。拿到书后,我第一时间就去翻了目录,里面列举了很多我之前接触过的,也有一部分是全新的术语和编号,感觉内容相当专业和细致。比如,里面关于电解液的成分、纯度、粘度等方面的标准,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数值范围和测试方法。这对于我们研发部门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正负极材料的性能指标,比如首次库仑效率、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等,书里都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条件和判定标准。有时候,我们在实验室里测试出来的结果,可能和标准有细微的差别,这时候就可以对照书里的内容,分析原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工艺。而且,我发现这本书不仅包含了国内的标准,还引用了不少国际上的权威标准,这对于我们拓展海外市场来说,非常有帮助。我记得之前,我们就因为一个国际标准的问题,差点耽误了项目进度。有了这本书,以后我们就有了更可靠的参考依据。书中的插图和表格也比较多,虽然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对于理解复杂的参数和规范,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虽然它不讲故事,但它提供了最硬核的“干货”,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