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名人名言用法解读(1) 一、作为命题素材的名人名言(1) (一)名言俗语类问题(1) (二)演讲题(2) 二、作为答题素材的名人名言(2) (一)作答哲理思辨类问题时的应用(2) (二)作答演讲题时的应用(3) (三)作答人岗匹配类问题时的应用(3) (四)作答情景模拟对话类问题时的应用(4) 第二节名人名言积累及应用(5) 一、公仆精神(5) 二、民主法治(7) 三、理想信念(9) 四、和谐社会(10) 五、自信自强(12) 六、职业选择(14) 七、公平正义(15) 八、好学创新(17) 九、爱国爱民(19) 十、敬业奉献(20) 十一、诚实守信(22) 十二、友善包容(24) 十三、坚毅勇敢(26) 十四、遵规守纪(27) 十五、团结合作(29) 第一节领导人语录用法解读(32) 一、作为命题素材的领导人语录(32) 二、作为答题素材的领导人语录(33) (一)直接引用(33) (二)间接引用(34) 第二节领导人语录积累及应用(35) 一、领导人总书记讲话(35) (一)青年人寄语(35) (二)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38) (三)建设强政党(41) (四)反腐倡廉(44) (五)密切党群关系(48) (六)精神文明建设(51) (七)建设法治中国(54) (八)推动国家创新发展(58) 二、李克强总理讲话(60) (一)简政放权(60)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3) (三)全面深化改革(65) (四)政府廉政建设(68) (五)互联网+(71) (六)保障民生(73) (七)社会诚信(75) (八)生态文明(77) 第一节故事事迹用法解读(80) 一、故事事迹分类(80) (一)哲理故事(80) | (二)人物事迹(80) 二、故事事迹在面试中的应用(80) (一)作为命题素材的故事事迹(80) (二)作为答题素材的故事事迹(83) 第二节故事事迹积累及应用(85) 一、公仆精神(85) 二、理想信念(90) 三、好学创新(93) 四、助人为乐(96) 五、敬业奉献(102) 六、诚实守信(109) 七、孝老爱亲(114) 八、见义勇为(119) 九、团结协作(126) 十、坚强乐观(130) 第一节原理效应用法解读(135) 一、作为命题素材的原理效应(135) 二、作为答题素材的原理效应(136) 第二节原理效应素材积累(137) 一、木桶原理(137) 二、南风法则(137) 三、蝴蝶效应(138) 四、鲶鱼效应(138) 五、首因效应(139) 六、近因效应(140) 七、马太效应(141) 八、手表定律(141) 九、墨菲定律(142) 十、跳蚤效应(143) 十一、刺猬法则(143) 十二、磨合效应(144) 十三、破窗原理(145) 十四、热炉效应(145) 十五、稻草理论(146) 十六、共生效应(146) 十七、多米诺效应(147) 十八、避雷针效应(148) 十九、酒与污水定律(149) 二十、责任分散效应(150) 第三节原理效应应用实例(151) 第一节时政热词用法解读(153) 一、作为命题素材的时政热词(153) 二、作为答题素材的时政热词(153) 第二节时政热词素材积累(154) 一、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政热词(154) 二、十八届六中全会时政热词(166) 三、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政热词(172) 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政热词(180) 第三节时政热词应用实例(189)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面授课程体系(19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194) |
《中公版·2018公务员面试快速通关系列:面试有话可说》旨在为考生提供面试备考素材,让考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储备较为丰富的素材,充实自己的谈资,做到在面试中“有话可说”,打好掌控公务员面试的基础。
在公务员面试备考中,考生往往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没话可说,二是有话不会说。围绕这两大难题,本书一方面为考生提供大量丰富的面试语言素材,包括名人名言、领导人语录、故事事迹、原理效应、时政热词,通过本书的学习,考生能够积累各个层面的面试素材,为实现面试有话可说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这些素材的使用方法,真正实现学用结合,我们针对名人名言、原理效应、领导人语录、故事事迹、时政热词的用法进行解读,说明这些素材在面试中如何考查,并结合真题,详细讲解这些素材在面试答题中如何使用,从而解决考生“有话不会说”的问题。
这本书的“通用性”描述确实没有夸大,它涵盖的议题范围非常广,无论是涉及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微观的社会治理热点,都能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撑点。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万金油”式的分析底层逻辑,让你无论面对哪一类考题,都能找到一个稳固的分析支点,不至于在考场上出现思维空白。然而,这种广度也带来了一定的“泛而不精”的风险。虽然理论储备非常厚实,但在一些特定、新兴的、只在当年小范围热议的突发事件上,书中的案例和时政热词的更新速度似乎略显滞后——毕竟这是一本2018年的资料。因此,如果完全依赖它来准备当年的最新热点,肯定是不够的,它更像是提供一个稳定的、永不过时的分析“骨架”,你需要自己往上添置最新的“血肉”。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需要与时政新闻同步阅读,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理论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说实话,有点像是在给你一本官方的“面试术语词典”,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指南”。它大量的篇幅都放在了对“时政热词”的深度挖掘上,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追溯了每一个热词的政策背景、核心要义,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官方文件中的原话。这对于那些追求答题深度和广度的考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一些高频考点进行的多维度解读,比如对某项改革政策,它会从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你在考场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有话可说。但问题是,对于时间紧张的考生,这种信息密度简直是灾难性的。我试着用它来准备某次模拟面试,结果发现自己光是查找和消化那些背景知识就花费了不成比例的时间,真正练习组织语言的时间反而被挤压了。这本书更像是供奉在书架上,当你需要权威、专业的理论支撑时,才会去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比如,它花了好大篇幅解释了某种面试技巧背后的心理学依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逻辑链条完整得令人赞叹。然而,当实际进入到“如何开口”或者“如何应对追问”这种实操层面时,提供的模板化指导却相对较少。我对比了好几本市面上的面试书,那些书可能会直接告诉你“开头用这个句式,结尾用那个排比”,而这本书更多的是让你自己去领悟“句式背后的逻辑”,这对于习惯于“拿来主义”的考生来说,上手难度极高。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辩证思维”的阐述极其深刻,但如果让我马上套用到一个关于“发展与环保冲突”的题目上,我需要自己去推导,而不是直接套用书中的现成表达。它培养的是你的“内功”,而不是“招式”,这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和内化能力。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对于那些目标是顶级“拔尖”的考生或许是神助攻,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急需建立信心和框架的考生,可能不太友好。我发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导,这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专业度,但同时也拉高了阅读门槛。我感觉作者的出发点可能是想打造一本“面经中的教科书”,所以内容的详实程度达到了极致。例如,在处理某类社会矛盾题时,它会引述至少三位不同学派专家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论述角度,这在考场上或许能让考官眼前一亮,但在平时的练习中,这种超负荷的信息量很容易导致“信息焦虑”。我甚至怀疑,在紧张的考场环境下,我是否真的能流畅地调用起这些深奥的原理和背景知识。它更像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在远离考场喧嚣的环境下,进行深度研读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它挺有分量的,翻开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密集的排版和大量的术语,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公务员面试准备的考生来说,确实有点让人望而生畏。我本来是抱着能快速掌握面试核心技巧的心态来的,结果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啃那些理论和框架。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面试官提问的深层意图很有帮助,但坦白讲,初读起来非常枯燥,需要反复对照书中的例子才能勉强跟上思路。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前三章的核心概念捋顺,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上专业课,每句话都得斟酌再三。特别是关于“效应”的解析部分,虽然理论深度足够,但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略显抽象,我得自己再找很多时政案例来套用,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答题亮点”。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扎实的理论基石,但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速成”的速读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