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好好说话 学诚法师著 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你嘴里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会讲故事让世界听你的无货

正版 好好说话 学诚法师著 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你嘴里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会讲故事让世界听你的无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自我提升
  • 演讲技巧
  • 影响力
  • 思维方式
  • 人生哲理
  • 好故事
  • 命运改变
  • 学诚法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苑春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1681
商品编码:27411147464
丛书名: 好好说话

具体描述

编辑*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科研实力*强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中国佛教界“博客*人”开示。其博客点阅量突破千万;微博开通13个语种,读者涵盖*3/4的国家和地区。

**次将佛经中的说话之道化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语言智慧学经典。

与众多同样宣讲说话之道的图书相比,此经典之书中展示的说话技巧更弄人,更高妙,说话技巧背后的智慧更令人叹服受用。不管是孩子、成人、老人、男女,都可从书中享受到说善语,做善行,发善心的当下福报。

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曾受邀至印尼*府雅加达、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和座谈。

专门从“好好说话”的角度讲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佛学励志经典,从“体用——说话之道”到“心用——心领神会,妙不可言”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持到各种层次的读者。

目录

上篇 说好话,积福报

*章 菩萨的说话之道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

斧在口中

“法师,你*近好像长个了?”

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会听比会说重要得多

看破,不说破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修慈悲之心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好处呢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内心不刻薄,就不会嘲笑别人的短处

脱口而出?实际上是“心”在脱口而出

管住自己的“乐说欲”

心直可以,口不能快

说话不知轻重,因为内心糊涂

学会“止语”,意义非凡

我们都有自以为是的一面——“贡高我慢”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

惜言——话千万不要说绝

传是非,揭别人的短有什么报应

座位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要说出位之言

在*微小处也想着别人,就能给别人欢喜

只有好好修意,才能好好说话

阿弥陀佛——来自于佛经中的爱语

中篇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二章 不要“捞取水泡做花环”

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你当然活得累

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为什么苦,肯定是你“爱”上了某样东西

不要“捞取水泡做花环”

欲望的本质就是“苦”

所有不善的念头都会伤己

喜欢对别人“观过”,受苦的却是自己

无常如盐,咸也好,淡也好

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是自作自受

每一种性格的背后都有因果,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是苦难

“有一个佛的心,看别人就是佛;有一颗大便的心,看别人就是大便”

为什么人岁数越大越烦恼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需要提防的是自己的烦恼

碰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向内来用功

*三章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献给自他的幸福咒语——“心想事成”

人越有什么,越要低调

放大别人的好,缩小他人的坏

让快乐增上的窍决

“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

没有一种生气是值得的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树叶每天飘落就是随缘,把树叶摘掉就是攀缘

人之所以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

别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人际关系就会变好

愤怒的时候,有一妙招是去想对方的好处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盲点是什么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

*四章 我家广大

从苦到乐之间,从来就没捷径

若真的“求全”了,便没有委屈可言

要知道,一个人的愿力越大,阻力就越大

常为他人着想,世间就没有逆境

人在顺境时要收心,遇到逆境则要放心

“境随心转”才强大,“心随境转”是弱者

逆境进修品德,顺境随缘洒脱

顺境、逆境,都是雕琢

顺境、逆境都不是牢不可破的

环境无好坏

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身份的叠加

生病是祸更是福

我家广大——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走路、好好吃饭了

不要只相信看得见的

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为什么活得焦虑,因为被妄想之火煎熬

闭门苦练再久,也比不上在团队中操练一次

下篇 人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五章 别想多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他人的态度决定不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他人的毁谤,连自己的影子都算不上

自己的为人,不是靠别人的毁谤或赞叹决定的

若无人挑剔,就没有进步的机会了

即使佛陀,也有人批评、毁谤甚至加害

太注重外在的看法,就成为了他人的奴隶

总是想凸显自己,是内心虚弱的表现

随缘,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随缘,是善于利用现实因缘更好地努力

不是为了结果努力,而是要为了这个过程坚持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拥有什么样的环境

攀缘,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随缘的话,就没有烦恼

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业果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

在意,受的伤害就越深

恶人作恶,可以找更有力量的人帮助

装聋作哑,风平浪静

仇恨,让仇人成为了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

感恩伤害过我们的人

要做一个像大地一样的人

冤家对头终有死亡的一天

“恩欲报,怨欲忘”

抱怨是无能的表现

不要把锁链交给自己仇恨的人

仇恨伤害不了别人,只能伤害自己

嗔恨、嫉妒会让自己无处容身

动怒时,请照照镜子

越是喂饱“我”,自己的痛苦就越多

“生气”是一种思维习惯

“十分钟后再发脾气”

发怒时决不要轻易开口

对心的驾驭程度,就是修行的功夫

对事要讲理,对人要讲情

先调伏好自己的烦恼,才谈得上帮助他人

忍是一个人生存的*能力

对方恶口,只有自己去领纳了,才会真正伤害到自己

*六章 职场金刚经

他人的好恶不足以作为我们生命的准绳

“看人优点、念人好处”

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多看看他人的长处

世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的

愿力决定始终,智慧决定成败

压力大,是对结果太在意了

真正的失败是心的放弃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付出,请不要怀着期待

受得了小委屈,成就了大福报

上司任人唯亲怎么办

怎样与品行不端的上司相处

上司对我不公平怎么办

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伤害不了自己

是向智者看齐,还是与愚者为伍

可以试着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想一想

善业是自己的,多劳多得

积累福报,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

把一切都当作帮助自己成长的机会

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

年轻人应该随遇而安还是积极进取

不要和别人竞争,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别人能给你一碗饭,却永远无法替你吃饱”

*有效的沟通是同做一件事

“沉默是金”这句话有道理吗

与人交流很拘谨,归根到底是想保护自己

沟通,是说对方能听懂的,而非自己想说的

与人相处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对同行要多观功念恩

一个人或许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七章 格局决定命运

离开了“变化”,人是无法生存的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

内心有哀怨,请转化为愿力

生命改变的关键,就在于愿力

生命有愿,才有力量

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

发心,就是激发起内心的力量

愿力和执着有何差异

缺乏信仰,对生活就没有热情

有了过去和未来,当下才有意义

为什么做事要多发心

不管怎么输,都不能输掉信心和志气

人生的意义何在

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拥有不一定就是快乐

“活着本身就是徒劳”吗

付出决定一切

生命的大方向不决定,做事就会处处摇摆、迷茫

做人做事应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生命,不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学习

信念,要靠自己去寻找

人生不是因为顺利而精彩

生命不应浪费在浮躁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你想着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想着你

助人、利人,心便会充满力量

“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把自己的事当别人的事办”

爱,只有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开发

静心很好,再加上悲心就更好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本领吗

什么才是安心

一个人的成功,是看内心的自在坦然

活在当下,绝不等于“只为现在活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正因为染污,清净才更加可贵

世界虽然很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

心也会累,要给心灵充电

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们眼中,总是看到自己所缺少的

“看准了自己的路,便不会被路旁的广告牌吸引”

不要总想着如何对付逆境,而要想着怎样提升自己

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

是否要经历很多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心若乐观、光明,身体的痛苦自会减轻

*八章 一切都只能放下

学佛的目的是把握生命中神秘未知的部分

话多话少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心要好

“智信”,不要“迷信”

许愿不是发愿

礼拜佛像,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面对境界时的如何保持“慈悲心”

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慈悲,是对自己慈悲

行善可以抵消恶业吗

“见人之过,诸恶之根。察己之过,万善之门”

恶人就能躲过因果吗

以恶治恶,只有陷入更黑暗的深渊

不要在枝末上算计,要在根本上着力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一切都只能放下

忘记和放下有什么区别

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不怕他人相欺

放下不等于放弃,不贪执不等于不上进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在线试读

*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

不仅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也是同样。

有时候,我们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学生说学生应该说的话,老师说老师应该说的话,警察说警察应该说的话,医生说医生应该说的话。这样大家就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但有时候却反过来,我们说什么话,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一直都说实话,那大家就会认定他是个实诚人。一个人总说慌,时间久了,他就成了骗子。好话说多了,就成了好人。总是说恶语,本来不是坏人的,也慢慢成了坏人。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良的人。

所以,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每天都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多,运气也显得*糟糕。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

*是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会很明显。

每天叫着“没钱”的人,真的都是跟金钱无缘的人。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每天从自己嘴巴里说出的话拥有很大的威力,每天你所说的话,都给你的每一天指明了方向。

积极的语言才能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

包括你自己的身体,你总是说自己不舒服你就会真的不舒服。不管得了什么病,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营养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语言。

你嘴上说的自己,就是你自己!

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做好的,就能得好的。无论你关注什么,都将会创造出你所关注的一切!

快乐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觉察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你每个当下都在创造你的未来,你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

所以,从此时此刻开始,让我们只看、只听、只说、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对自己和他人说:我多么幸运!我多么美丽!我多么智慧!我多么健康!我多么富有!我多么善良!世界多么美好!

面对困难与挫折,永远只说:“好的!”“没有问题!”“一定会有办法!”

不要复杂地怀疑,只要简单地相信,不要动心机,只管这样去做!

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个人生的惊喜!

*斧在口中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去死吧”“你是猪”之类的不文明用语,可能网民们只是一时情绪使然,并无*恶意,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不容轻视。儒家讲“非礼勿言”才能做到“仁人”;佛门也把说脏话称为“恶口”,不断地宣说它的危害。

佛陀规定,出家人严禁说脏话。刚出家的小沙弥有一堂必修课,叫“沙弥律仪”,里面讲述了一个沙弥因“恶口”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这个小沙弥叫均提,听到一个老比丘读经的声音很难听,就嘲笑他“你读经的声音像狗叫一样”。没想到这句无心之语,让均提落得五百世投生为狗的可悲下场。很多刚出家的小沙弥听到这个公案,总是带着半信半疑的神色——只一句玩笑不会有这么恐怖吧?

有一篇《*勿学吹口哨》的文章,大意是:1786年春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到巴黎戏剧院观看演出,观众里有个年轻公爵奥古斯丁向王后“咻咻”吹了两声口哨。国王知悉此事勃然大怒,未经任何审判程序,便将奥古斯丁关进了监狱。转眼三年过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和王后上了断头台,可此时也无人想起为奥古斯丁申冤。之后拿破仑上台到失势,这事也被耽搁下来。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已72岁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

奥古斯丁只因吹了两声口哨,竟换来50年牢狱之灾。入狱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出来时已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他的一生,就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毁灭了。

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我们稍不注意就会犯下大错。因此,佛教不仅严禁说脏话,而且在很多小事上都有制戒。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何佛教对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在意?看了以上两个故事也许你就会明白,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带来伤害人生的“蝴蝶效应”。所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严格律己,才是安全之举。

* “法师,你*近好像长个了?”

有一次,一位法师参加一个政府召开的会议,会议中间休息时,一位很有身份的领导跟他开玩笑说:“法师,你*近好像长个了?”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尴尬,觉得这样开一位高僧的玩笑有点过了。按一般人的想法,可能马上就要回一句说“你才长个了”,或者不说话,装作没听见,但*后一定会闹得不欢而散。只见法师笑呵呵地回答:“说明你*近认识有所提高了。”那个领导想了一会,一笑:“你这个回答真的很妙。”

还是这位法师,有一次在某大学进行演讲,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法师,你对钓鱼岛问题怎么看?”法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已经表过态了。”

还有人问法师:“师父,如果前面火车道左边有五个人,右边有十个人,你开火车,火车刹不住,您撞哪一边?”师父答道:“我是个和尚,怎么会去开火车呢?”

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无常之事,如果以慈悲为怀,就一定会有善巧的应对之法,因为慈悲心是很大的智慧,能够化解众生之间的诸多冲突和矛盾。

*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常常有人问禅师,现在社会上戾气比较重,人与人相处时往往出言不逊,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去化解?

禅师说,佛经里讲,鸟左边的翅膀是慈悲,右边的翅膀是智慧,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

生活中,人与人说话时争强好胜之心总是很难避免。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总是你一句我一句,针尖对麦芒,必须是我的声音得比你大,我得说*后一句话,事情才能罢休……

人都是有情绪的,当有人对自己恶言相对的时候,如果没有精修佛法的话,可能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心态调整好?那怎么办?

举个例子,寺院在早期的时候,仅有几间小破屋,几个师父们也没钱,据说吃的饭都是周围的老乡们从家里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寺里的功德箱被偷了。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会说:“这小偷太可恨了,一定会遭报应的。”而且,教义上也说偷这种善财的人是要下地狱的。

但是,功德箱被偷走以后,住持师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近一定过得很难,连寺里的香火善财都要偷,他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就看出一个舍心了。对出家人来说,别人偷了我的东西,我心里不能认为是他把我的东西偷走了,应该说正好布施给他,本来我们就三件衣服一个钵,能偷什么呢?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修身*重要的是要随时修自己的意念,念头。

其实,每个人都很尊贵,每个内心都充满了光明。但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争执不断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缠。所以学佛,就是为了把这个烦恼拿掉,就像把尘埃抹掉,内心如镜的光明就出来了。

归根到底,菩萨的说话之道就是爱。

教理上明确地讲,就是要说爱语,说柔软语,说利他的话。

*看破,不说破

在一座寺院,刚入寺修行的弟子们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住持师父都从来不批评他们,反而想方设法夸奖。久而久之,有些弟子就自以为是了,自我膨胀了,犯了错误也不知道。

所谓“笑人易,自省难。”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弟子犯了错,师父就把弟子和当家师——执行总经理一起叫到禅室里,开始批评当家师,使劲地批。看到师父这样做,弟子很得意地看着当家师,“平常老管着我们,你看你也有今天。”

当时,当家师态度*谦和,对师父的批评一直在说“好的,好的”。

后来,弟子发现,师父一边批评当家师,一边用眼神瞥他。弟子就开始想:这是为什么?再一想,“哦,原来师父批评当家师的那些事,都是我干的。”

那一瞬间,弟子觉得*惭愧,因为他当下悟出了一个道理:师父保护了我的面子,虽然这个面子不值得保护,但他在我*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了我,也教育了我。另外,从这件事,我也学会了将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

在佛家看来,这叫做“看破不说破”。

红尘中,诸多人不知世上还有这样的智慧,但是只要潜心学习,精进修行,慢慢就明白了。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菩萨的说话之道?我认为,*,说话*先要有慈悲心;*二,说话要有智慧。

有一次,一位法师接见信众的时候,现场一位女施主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好,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就附和了几句,说:“你孩子这么做确实不好。”当时,这位妈妈的脸色一下变得*难看,法师知道他说错话了。对一位母亲而言,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她可以说,但别人是不可以的。

那么,应该怎么说话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幻听,孩子父亲就到一座寺院里向一位高僧求愿:“我的孩子有幻听,怎么办?”高僧笑着跟他讲:“现在好多人都有幻听。”听到高僧这样说,这位父亲心里轻松多了。

为什么*个故事里的母亲不开心,因为她想在法师这里得到安慰,并不是想多得到一个伤害。

为什么后面故事里那位高僧的回答能减轻幻听孩子父亲的悲伤,因为高僧始终有一种慈悲心。

无始以来,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点。对此,如不注意慈悲为怀,在与人的沟通中往往不能觉察,常常就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别人心里。

凡夫要想学到佛陀的说话之道,就应通过修炼自己的身、语、意,也就是行为、语言、心,其中,*主要的还是要修慈悲之心。

*修慈悲之心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好处呢

慈能予乐

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母亲*痛苦,想请禅师予以开示。

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讲,如果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就是前世所做的因造了这个业,这是感果。但是,跟这个妈妈不能这么讲,不能说你的儿子做了坏事,所以这辈子遭报应,那会追加她的痛苦。

禅师告诉这位母亲,“我宁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萨,是来替众生承担这个苦难的。”这样说后,这位悲伤中的母亲当下释然很多。

其实,说话之道很简单,*先从抱着一颗让别人快乐的慈心说话开始。

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悲,悲为悲愍,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有一个弟子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一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他的那些点点滴滴,心里就会很痛苦。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去找师父求助,说:“我爸爸去世了,我受不了……”

当时,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人都要死嘛。”

弟子的心情一下就转了。

当然,师父这样开解是有一个前提的,因为出家人师徒之间,对生死有另外一种更加超越的认知和理解,师父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把这样的认知诠释了一下,诠释的目的就是拔苦。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宽慰对方,让对方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所谓悲心,就是在与人相处、沟通的时候,不仅要怀着一颗体谅别人的热心肠与人同悲,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把这种苦拔出来。如是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会符合菩萨的说话之道。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对人说话,要懂得随喜别人

前面讲了,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

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还要怀有一颗喜心。

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随喜。

什么是随喜?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

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坏话,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样很丢人,很不好。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庙里面,有的弟子学历高,有的一个人干活能顶好几个;还有的悟性*好,等等,因为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内心产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会随喜的话,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但还是不可能超越别人?那怎么办呢?只会越来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法师回忆说,“我小时候上学,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以获得老师的注意,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小的时候不懂。大了以后,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觉得,有人体力好,我比较高兴。他学历高,他悟性好,我随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对人说话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离一切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原始佛教时,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就会认为“这棵树是我的,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就是抓阄换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

其实,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因为出家以后,有一个从零的清规戒律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除外,戒律还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多了就犯戒。

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是一种概念。*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办呢?死的时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妈妈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这句话很残酷,但是真到走的时候,你不舍又怎么办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抓阄换,不换犯戒。

内容介绍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免不了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沟通。《好好说话》,表面上看是一本教人说话的书,其实是一本祛除人生之苦,改善人际关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经典,因为,里面的说话之道均出自于佛教经典。如是所言,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作者介绍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