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豆瓣红人王大根首部作品结集,粉丝热捧,阅读量100,000
◆ 一部“反青春”青春小说,句句戳心!
◆ 同名短篇小说,影视版权已售出
◆ “我们这样的人,根本没办法成为女主角!”我们是青春小说从不曾描绘的那群人,被校草爱上之类的故事从没在我们的身上发生,逃掉自习课也无处可去,写下情书也不知道寄给谁,这是我们的、什么也没发生的少女时代。
青春片总是演到毕业那天,就宣告青春就此结束。但我们知道,只要还会为男明星的一张照片而尖叫就永远是少女,只要还会为了一记扣篮而热血沸腾就永远是少年,所谓的青春不是十八岁或二十岁,不是某一段皮肤*为紧绷、声音*为尖厉的时光,不需要通过轰轰烈烈的恋爱——事实上也没有——或者砸掉教室的门窗来自我标榜,只要双眼仍然明亮,心中仍然澎湃,这,就是青春了。
内容
豆瓣红人王大根首部作品集《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以戏谑的方式,演绎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青春。书里那些尖锐的语句,就像尖刀刺向读者的心脏。
本书是由七个短篇和一个长篇组成的校园故事,讲述了真正的平凡少女的青春:精心修饰后也漂亮不起来的脸、万般努力也减不下去的体重、每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业、制造了无数场邂逅也没有爱上自己的美少年。他们是青春片里未曾成为主角的那群人,他们是青春小说里未曾遭遇任何浪漫桥段的那群人,他们是……我和你。
作者简介
王大根
就是刚刚吃着冰淇淋、挺高兴地从你身边路过的那个人。比较年轻,不很好看,如果有必要知道的话,女的。
目录
我必须恋爱的理由/001
我的朋友瘦掉了/015
我们大人的新年/023
明月虽好/031
青春如死/045
错别字姬/055
垂死的百合的苦楚/063
小儿女/073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辅导员把我找去谈话。他问:“王玫丽,你为什么不谈恋爱?
”我说老师我太难看了。
辅导员说:“没有啊,你不难看啊。”
我说老师我就是太难看了。
辅导员说:“你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系有些外貌并不算特别出众的女孩子都谈上恋爱了,你怎么就不向她们取取经呢?”
我说老师那她们的男朋友也太难看了。
辅导员接了一个电话。我无聊地等着,鼻子有点痒。我想挖一挖鼻孔,但手刚抬起来,辅导员就看向我,说:“你等一分钟。”我只好扭扭鼻子,继续等下去。三十分钟以后,辅导员打完了电话,他说:“我接下来还有事,不能跟你多讲了。反正现在你是大二一个没有谈恋爱的了,我不能容许你把这种情况拖到大三。我希望你能尽快把这件事情解决掉。”我说老师我尽力吧。但老师我真的太难看了。
辅导员没再理我了。
从系办出来的路上,我有点焦虑。
众所周知,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没有谈过恋爱,是拿不到毕业证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艰深的学问,而我的同学们都奸诈得很,很多人从初中高中就开始预习这门课了。
我是小地方来的,我们那里根本就没有开这个课。当然,虽然之前没上过这门课,但我中学的时候也是自学过一点的。我看了一些言情小说,还看了一些偶像剧,但是它们跟我的现实人生老是对不上。
初中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裤子上沾染了一点血迹,那时候坐我后面的男生,并没有像青春小说里写的一样,脱下校服外套围在我的腰际,相反,他指着我的裤子说:“大家快来看!王玫丽的屁股上有血!”
高中的时候,我跟隔壁班的男生走同一条路回家,下了晚自习已经是九点多,但也没有像偶像剧里拍的那样,出来坏人把我团团围住,然后他上来搭救云云。我的家乡是个无精打采的城市,并没有那种热心帮助男女主角谈恋爱的地痞流氓。上了大学以后,我跟别的同学的差距就出来了。她们上手太快了,这一个在军训的时候就泡上了隔壁连的肌肉男,那一个“十一”已经和异地恋男友在一个海滨城市团了圆。室友甲在新生群里热烈附和着学长的每一条伟论,开学两个月后学长就在楼下喊她的名字了;室友乙去学校对面吃顿麦当劳,就把嚼着巨无霸的一喀麦隆留学生拐进了隔壁的小旅馆。如此热火朝天的一年多下来,我们整个年,内部消化的内部消化,外部进口的外部进口,一个个相继拿到了恋爱学分,呛啷啷就剩下了我这么一条女光棍。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认识的比我年长的人里,没有人大学里没有谈到恋爱的,那我想,恋爱是大学里必然会降临的一件事,想必不用心急,我只要坐在树桩子上挖着鼻孔等就是了。
可是后来上高数课的时候,我觉出不对劲了。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二。拿我们年来说吧,我们年有四十五个人,三十个女生,十五个男生,那么属于我的可恋爱对象数量只有半个。当然,其中有五个着实难看的,是无效数据,得去掉,那剩下也有七个看得过眼的和三个挺像样的,那我谈到恋爱的可能性还是有三分之一。可是现实却不是那样,十五个男生没有一个有想走到我的树桩子跟前的意思,每当下课的时候,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了班里漂亮的几个女生身边。
所以,腰跟我胸一边高的女同学张某某的可恋爱对象数量是十五个,我的是零个,我在高数课上勘出了这一真相。
我于意识到自己是难看的了。
此前我得到过诸多暗示,譬如和室友合照的时候,我的脸要比她阔那么一点点,我的眼睛要比她小那么一点点,我的皮肤要比她黑那么一点点,但是用美图秀秀美化过以后,我的脸也是尖尖的,我的眼睛也是大大的,我的皮肤也是雪白雪白的,我也就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
再譬如我和女同学一起逛街,有电视台的撞上来,要采访我的女同学,我的女同学普通话很不好,话说得很费劲,但他们也没有掉过头来采访我的意思。我觉得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采访我呢?
又譬如长腿妹张某某告诉我,班里姓方的男同学很热情,并且很擅长修电脑,随时找他他都在。于是,我的电脑快死掉的时候,我在QQ上找方同学,找了几次都是“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都二〇一几年了还有人用这么老土的自动回复,我觉得蛮好笑的。
在这节高数课上,这些暗示忽然坐着火箭开着飞船向我奔来,原本微弱的声音聚在一起,于向我投下了我生命中的一声巨响:“你是难看的。或者至少,你不是好看的。”
我哭了很久,哭昏了过去,醒来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一看,还是那么难看,甚至因为眼睛肿了,变得更难看了,我“嗷”一声又哭了起来。
长得漂亮的室友来安慰我:“别哭别哭,你为什么哭呀?”我说因为我难看,没有人会想要跟我这么难看的人谈恋爱的。
室友说:“你不难看呀!再说了,恋爱也不是光看外表的呀,内在也很重要啊!”
我哭得更凶了。我天天说别人坏话,我的内在也很难看的呀!
............
.............
这本书像是一股清流,但又带着点野劲儿,完全不是我之前看过的那些“青春疼痛”或者“校园纯爱”的套路。它更像是把我们这些在现实泥沼里挣扎、偶尔迷茫、但又倔强地想要活出自己色彩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剖开来给读者看。没有那种跌跌撞撞就能遇到的命中注定,也没有那些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的轰轰烈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观察,是关于成长的阵痛,是关于在不完美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艰难探索。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像是那个躲在角落里,看着身边人们的喜怒哀乐,然后默默反思自己的那个“我们这样的人”。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那种不加掩饰的自我怀疑,反而让我觉得无比真实,甚至有点心疼。它没有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让你看到“我们就是这样”,然后给你一种莫名的勇气,让你觉得,即使不光芒万丈,即使不是故事里的那个女主角,也依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芒,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它“反青春”的标签。它更像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成长的深刻反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用最朴实、最真挚的文字,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的,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渴望。它让我明白,即使我们不是故事里那个最闪耀的主角,即使我们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也依然有资格去爱,去追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但它让我开始思考,也让我相信,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生活,同样可以充满意义,同样可以拥有动人的色彩。它鼓励我们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去接纳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过往,然后勇敢地往前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对“反青春”这个概念的完美诠释。它没有歌颂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反而将青春期那些不确定、不成熟、甚至有些狼狈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些因为一点点小事就纠结不已,那些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怀疑自我,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样子,简直就是我自己的写照。它让我明白,青春并不是只有阳光和欢笑,更多的是伴随着迷茫、困惑,以及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选择。但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才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它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拥抱这些不完美,去从中汲取力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恋爱的理由”,或者更广泛地说,活下去的理由。这种坦诚和真实,让我觉得特别治愈,也特别有共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笔简直绝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精心打磨,又带着一种不经意间的洒脱。它不像那种卖弄技巧的文字,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将那些复杂的情绪,那些生活中的琐碎,那些难以言说的失落,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那种深入骨髓的挖掘,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故事里的某个角色,亲身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读到某些句子,会突然停下来,反复品味,仿佛能从里面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曾经的挣扎,曾经的坚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不是那个被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但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自己的力量。它不是让你变得更“强大”,而是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带着这份清晰,继续前行。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和一位非常知心、非常坦诚的朋友聊天。他/她没有居高临下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用一种温和但又直接的方式,把你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脆弱和矛盾都轻轻地揭示出来。那些关于自我认知、关于社会期待、关于情感选择的种种困惑,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细腻且真实的呈现。它没有试图“拯救”任何人,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我们这样的人”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坐标,寻找让自己心动的理由。我喜欢它没有将任何角色塑造成完美的“女主角”,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都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这种“反英雄”式的叙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切,更能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