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时代3 0刺金时代》(修订本)
定价:35.80元
作者:郭敬明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35472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时代》系列在中国出版界堪称经典中的之作,它屡创历史新高,它为郭敬明带来了无数荣誉与奖项,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2014年盛夏《小时代3.0刺金时代》(修订本)将伴随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同步问世,圆你收齐《小时代》系列修订本的梦。六年前的铅字电影被搬上大银幕之际,郭敬明对文字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增更多电影剧情以及精彩台词,或许故事的结局将被改写,但属于我们的“小时代”从未远离,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内容提要
《小时代3.0刺金时代》(修订本)继续讲述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四位主角,以及顾源、简溪、顾准、宫洺、周崇光、Neil、卫海……这一群人,他们挥手作别青葱校园,日益融入生活的滚滚洪流之中的迷失、怅惘、怀念却又不能不勇往直前的故事。作为《小时代》三部曲的完结篇,《小时代3.0刺金时代》将要为他们所有人的故事,画上出乎意料同时又无可辩驳的句号。在*季第二季里交错铺设下的伏笔,将在*后一季的故事里密集引爆。作为《小时代》系列的*后一本,“刺金时代”将带给大家一个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可能是有别于电影《小时代》系列的绚烂尾声。2014修订本是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上映前发售的特别版,更有郭敬明执笔新增电影剧情以及精彩台词。同期上市的《小时代2.0虚铜时代》(修订本),亦是典藏升级。
目录
序章
Chapter01
Chapter02
Chapter03
Chapter04
Chapter05
Chapter06
Chapter07
Chapter08
Chapter09
Chapter10
Chapter11
Chapter12
Chapter13
Chapter14
Chapter15
Chapter16
尾声
作者介绍
郭敬明
作家,编剧,导演,国际版权出品人,上海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小说》《漫画》杂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
“8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连续六年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连续八年出版销售纪录的创造者,多次荣登年度总冠军宝座,出版数部长篇小说均突破百万册,高三百万册。
2008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成功的作家”。
2008年至2012年出版《小时代》三部曲。
2013年,首度“触电”做导演。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感让我非常困惑,它像一首打乱了拍子的交响乐,高潮和低谷的衔接显得突兀而生硬。前一秒,角色们还在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晚宴而尔虞我诈,情绪积蓄到了一个几乎爆炸的点;可下一秒,笔锋一转,瞬间就跳跃到了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场景,处理得极其草率,仿佛作者突然想起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梗概需要植入,于是便粗暴地截断了前一个情绪的延续。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情感上很难与任何一个角色建立起真正的共鸣。我期待看到的是循序渐进的心理变化,是水到渠成的矛盾爆发,但得到的却是碎片化的、被强行拼凑起来的戏剧冲突。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阅读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翻回去重读了几遍那些转折处,试图找出隐藏的伏笔或微妙的暗示,但徒劳无功。那种感觉就像看了一场剪辑混乱的电影,你看到了精彩的片段,却完全不明白它们是如何串联起来的,最终只留下满脑子的问号和一种未被满足的阅读饥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切换得如同万花筒一般,让人眼花缭乱,几乎没有一个稳定的观察点可以依托。一会儿是第一人称的私密独白,下一刻就跳到了一个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甚至有时候,不同的章节之间,叙事者本人似乎都在不断更迭。这种多变性初看或许能带来一种全景式的视野,仿佛能窥见所有角色的所有秘密,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是极度分散注意力的。我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去体验某个特定人物的悲欢离合,因为视角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拉远,或者被强行塞进另一个不相干的角色的脑子里。这让我想起站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中央,周围的喧哗声此起彼伏,你试图听清每一个人在说什么,最终却只捕捉到一团模糊的噪音。如果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可信的世界,那么这本书的叙事策略则更像是用无数面镜子反射光线,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晕的、过度饱和的“在场感”,却牺牲了深度和代入感。
评分从阅读的纯粹愉悦感上来衡量,这本书的体验更偏向于一种“感官的过度刺激”,而非精神上的滋养。它像一杯浓度过高的甜酒,入口惊艳,但后劲不足,很快就会让人感到腻烦。我本以为在如此庞大的篇幅中,会邂逅一些关于成长、关于代价、关于友谊终将如何沉淀的深刻思考,但最终,这些宏大的主题似乎总是被那些琐碎的、关于“谁穿了谁的设计”或者“谁的派对更盛大”的细节给稀释了。那些本该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性事件,在经过作者的艺术化处理后,往往失去了应有的重量感,显得轻飘飘的。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角色的命运转折,而是一连串色彩斑斓的、缺乏情感温度的画面片段。总而言之,它构建了一个无比华丽的舞台,灯光璀璨,布景奢靡,但台上的演员们,似乎都忘记了如何真正地呼吸和感受,只剩下机械地重复着预设的动作和台词。
评分这部厚重的纸质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油墨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瞬间将人拉入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前三分之一,那种感觉就像是硬生生地在泥泞中跋涉,每一步都得耗费巨大的心力去辨识方向。作者的笔触极其繁复,仿佛故意要用层层叠叠的华丽辞藻来构建一个迷宫,初读时,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清晰的逻辑线索。那些关于室内装潢、时尚品牌、乃至细微到咖啡拉花的描述,都铺陈得如同工笔画般精细,让人在赞叹其细节之丰富的同时,又忍不住感到一丝窒息。它似乎在刻意回避那种直白的叙事,转而沉溺于氛围的营造,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包裹在无尽的物质光影之中。我不得不承认,某些场景的画面感极强,仿佛可以直接搬到银幕上,但这种视觉的盛宴,有时却成了理解人物动机的阻碍,总觉得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核心的情感内核却像被一层厚厚的玻璃罩住,遥远而难以触及。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耐力的考验,考验着读者能否穿透那层层装饰的迷雾,去探寻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
评分对于人物塑造,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是一种“群像的扁平化”印象。每个人物似乎都肩负着某种固定的符号意义——这个是天生的悲情主角,那个是必须存在的恶毒配角,而另一个则是不可或缺的财富象征。他们的对白,尤其是那些充满哲理或讥讽意味的台词,虽然听起来掷地有声,但仔细推敲后,却发现它们缺乏个体化的生命力。这些“金句”更像是作者为特定情节硬塞进去的宣言,而不是角色在特定情境下自然流露的感悟。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人物外貌和穿着的描写,其篇幅远远超过了对他们内心世界探索的篇幅。这使得这些角色更像是精致的衣架,被用来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标签,而不是活生生、会犯错、会成长的复杂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被驱动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和利益纠葛,而鲜少看到基于深厚理解或真挚情感的联结,使得整个故事在喧嚣落尽后,显得格外空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