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秦汉卷 |
| 作 者: | 周振鹤 |
| 定价: | 165.00 |
| ISBN号: | 9787309111613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秦汉卷》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秦汉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秦汉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
| 作者介绍 |
|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李晓杰,男,1965年生。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地理研究室主任。1984.9-1988.7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7-1991.7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宫廷文物组工作,任助理馆员。其间主要从事明清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对中国古代乐器、宫廷戏装、宫廷日常生活用品及中国古代建筑均有一定程度的研究。1991.9-1994.1年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后因成绩优良提前半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94.2-1996.7年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8-现在年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室主任并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2001.8-2002.7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张莉,1983年生,安徽无为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政区地理、唐代历史地理。 |
| 目录 |
| 第一编 秦代政区 绪言 一、秦代疆域 二、秦代地方行政制度 三、秦代政区研究的学术史 四、研究方法 上篇 秦郡研究 第一章 关中地区诸郡 第一节 京师地区 第二节 陇右地区 第三节 巴蜀地区 第二章 山东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北地区 第二节 故赵地区 第三节 故燕地区 第三章 山东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南地区 第二节 故楚淮汉以北地区 第三节 故齐地区 第四章 淮汉以南地区 第一节 故楚淮汉以南地区 第二节 故百越地区 附章 楚汉之际诸侯疆域 第一节 十八诸侯封域 第二节 项羽西楚国封域 第三节 楚汉之际诸侯疆域变迁 下篇 秦代置县考析 第一章 秦县数目估测及分布 第一节 秦县数目估测 第二节 秦县分布 第二章 秦县考证 第二编 西汉政区 绪言 一、研究西汉政区的基本文献 二、西汉政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篇 西汉疆域与政区概述 第一章 西汉疆域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西汉疆域变迁 第二节 西汉之地方行政制度 下篇 西汉郡国沿革考证 第三编 东汉政区 序言 上篇 东汉疆域与政区沿革概述 下篇 东汉郡国沿革考证 附篇 新莽东汉易代之际割据政权势力范围考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已经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精装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周振鹤先生在史学界的地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不言而喻的权威性。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而行政区划的科学设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秦朝郡县制如何形成并运作的详尽解释,包括郡县的划分依据、行政官员的设置以及地方的税收和兵役制度。同时,我也对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如何通过郡国并行制来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制度安排对后世产生的长期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秦汉时期不同行政区划单位的地理分布图,以及其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演变过程?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塑造了中国基本政治版图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触感非常温润,书页也相当厚实,一看就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学术著作,放在书架上非常有分量。周振鹤先生的名头,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期待。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奠基到发展的关键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是理解这一时期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的钥匙。我一直对秦朝如何快速建立起一套覆盖全国的郡县管理体系充满好奇,它的具体层级设置,官员的任免制度,以及如何有效地传递中央政令,都让我非常想知道答案。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又如何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制度的创新和调整,比如设立州,以及王国制的出现,这些制度背后的考量和影响,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秦汉时期不同行政区划单位的详细地图,以及它们在行政管理、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寻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封面上的设计元素,虽然我暂时还不确定具体指向哪个历史时期,但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非常符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就像是在看一幅活生生的地图,它不仅仅是地理的划分,更是权力、人口、经济资源的分布图。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一统思想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都与行政区划的变革息息相关。秦朝开创的郡县制,以其高效的层级管理,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又实行了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的设计,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埋下了日后政治斗争的隐患。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行政区划的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考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影响。我想知道,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是如何影响地方官员的权力运作的?又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迁徙的?我对汉朝时期的“州”的设立及其演变尤其感兴趣,它在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之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解答,无疑将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面貌。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精装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一个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感十足,书页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展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周振鹤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累,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极大的信心。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得以确立,而行政区划的合理设置,是这一伟大成就的基石。我一直对秦朝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郡县制,从而将分散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感到好奇。我想了解,那些郡县的设置,是否与地理条件、战略要地或人口分布有密切关系?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又如何根据现实的政治需求,进行了调整和演变,例如设立王国,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智慧和权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秦汉时期各级行政区划的地理范围,以及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塑造了中国基本疆域的时代。
评分收到这本书,感觉沉甸甸的,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精装版的设计,无论是封面材质还是内页纸张,都显得非常考究,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周振鹤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他的研究成果在史学界享有盛誉,我一直非常期待他能够在这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特别是秦汉卷,为我们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是巩固国家统一、推行国家政策的关键。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细致地描绘秦朝是如何将一个由众多邦国组成的疆域,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郡县管理之下?那些郡县的名称,它们的设置依据,以及行政官员的层级和权力范围,都充满了历史的智慧和挑战。而到了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如何根据现实的政治需求,进行调整?例如,王国制的设立,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秦汉时期行政区划地理范围的详细考证,以及不同行政区划单位的行政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对比分析。了解这些,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精装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我感到非常惊喜。它的装帧设计十分精美,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光是看着就觉得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学术力作。周振鹤先生作为史学界的大家,他的研究功底自然毋庸置疑,我对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大一统的思想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行政区划的精巧设计和有效推行。我一直对秦朝建立的郡县制非常感兴趣,想了解它究竟是如何打破了之前的封建藩篱,实现了高效的中央统治?那些郡县的边界划分,又是如何考虑地理、人口和社会因素的?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哪些新的制度,例如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的设计背后又有哪些政治考量?我尤其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当时行政层级、官员设置以及地方管理方式的详细梳理和分析,这将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感受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精装版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周振鹤先生的大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期待。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都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权力结构、社会管理以及民族融合的缩影。秦汉时期,作为中华文明早期走向统一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其行政区划的演变,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我迫切想知道,秦朝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高效、统一的郡县制度,如何将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那些郡县的名字,它们是怎样命名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又如何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进行制度的创新和调整?特别是“州”的设立和演变,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清晰地勾勒出秦汉时期行政区划的地理格局,以及各个层级行政单位的权责划分?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国家基本框架的早期历史。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精美的精装设计,纸张的触感和书页的印刷质量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好书。周振鹤先生的学识和声望,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了信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演变非常着迷,尤其是秦汉这个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关键时期。秦朝的郡县制,无疑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如何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有效地管理起来,这其中的智慧和挑战,都让我充满好奇。我想知道,秦朝在设立郡县时,地理因素和战略考虑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是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的?比如,王国制的出现,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勾勒出秦汉时期行政区划的清晰图景,包括各个层级单位的名称、管辖范围以及其对应的职能?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详细解答,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拿到这本精装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一眼就被它典雅的封面设计和厚实的纸张所吸引,这无疑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周振鹤先生的大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并发展的关键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是理解这一时期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窗口。我尤其想知道,秦朝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郡县制,将如此广袤的疆域纳入统一管理?那些郡县的命名,是否也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是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的,例如郡国并行制,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清晰地勾勒出秦汉时期各级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以及它们在实际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塑造了中国基本政治版图的时代,感受历史的脉络和智慧。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书了,拿到手沉甸甸的,精装版的质感果然不一样,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书页纸张也很厚实,印刷清晰,摸着就很有收藏价值。我一直对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非常感兴趣,从秦朝大一统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再到后来的州县制,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秦朝,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帝国,其设立的郡县制,无疑是中国行政管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彻底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为后世王朝的中央集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比如设立王国,既是为了安抚功臣,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这其中的权衡和博弈,总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充满历史的智慧和教训。这本书的作者周振鹤先生,是名家大家,他的学术功底深厚,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必然是鞭辟入里的。我尤其期待他对秦汉时期行政区划的地理分布、名称沿革、行政层级设置以及官员任命制度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比如,秦朝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庞大的帝国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的?汉朝在继承秦制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