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

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譚佳著 著
圖書標籤:
  • 神話研究
  • 古史研究
  • 中國現代學術
  • 學術史
  • 文化認同
  • 知識社會學
  • 曆史敘事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現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嚮美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7311
商品編碼:2790345390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6-01
頁數:248
字數:2710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旨在探討中華文明與中華神話學的關係。利用淵源和土壤、引進與轉型兩章討論1點,即中國神話學為何須有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視角,用方*與證據、神話與古史探討已經有的中國神話學能在中國文明探源方麵zong結齣哪些特點和經驗。


作者介紹
譚佳,女,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秘書長。

目錄
引 言/001
緒 論/004
*1節 作為學術話語的“神話—古史”/005
1 理解上古的三種話語/005
二 “神話—古史”的聯袂互補/010
三 神話與曆史/013
*二節 神話學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018
1 基於“神話—古史”的中國考古學/018
二 中華文明起源特性與神話學研究/024
*1章 文化淵源:“神話”的土壤和引進/031
*1節 晚明與晚清的西學分類及啓示/032
1 “天”與“神”:晚明的西學認知關鍵/033
二 晚清的延續與觀念危機/037
*二節 “神話”的偶現和醉初引進/041
1 “神話”的偶然齣現/041
二 “話”體影響及“神話”特徵/043
三 1897年:“神話”醉早被引進/049
*二章 建構方式:神話—古史的對立交織/054
*1節 “神話—古史”範式的奠基者:章太炎/054
1 章太炎的神話觀念/054
二 神話與古史的剝離/058
三 神話與語言問題/066
*二節 神話與文明溯源:梁啓*和蔣觀雲的範式kai拓/071
1 梁啓*的神話觀及訴求/072
二 蔣觀雲的神話溯源路徑/081
第三節 “神話—古史”的強化及影響:從夏曾佑到古史辨/087
1 夏曾佑:“傳疑之期”無信史/087
二 中國與他者:文化錯位與嫁接/090
三 “神話—古史”的對立:古史辨/098
第三章 認同方式:中國神話學的現代性與民族主義/108
*1節 中國神話的文化性及現代性糾偏——以魯迅為討論中心/108
1 魯迅的神話研究訴求/109
二 *越文學:神話的文化性/111
三 中國文化的神話性及現代性糾偏/115
*二節 神話研究與現代性訴求——以周作人為討論中心/122
1 從神話比較到文化反思/122
二 作為醉高人文追求的神話/125
三 在兩種現代性之間的方案/132
第三節 中國神話學建構中的民族主義/137
1 現代民族主義的兩種建構方式/139
二 神話與民族起源/文明溯源/142
三 神話與共同信仰:以聞1多的研究為例/146
四 神話與民族精神建構:以茅盾的研究為例/151
第四章 “神話—古史”研究的方發lun反思/156
*1節 近現代人文學術轉型中的證據*嬗變/157
1 嬗變的土壤:考據學的內在危機與外部衝撞/158
二 嬗變的內在節奏:新史學與證據*創新/160
*二節 古史實證的材料拓展及其觀念矛盾/177
1 實證材料的拓展與整閤/177
二 “尊德性”與“道學問”:以王國維為討論中心/179
三 疑古與尚古:顧頡剛的觀念矛盾/186
四 在觀念與現實訴求之中的“實證”/194
第三節 神話學視域的閤理性及其限度問題/198
1 被運用或質疑的神話學資源/198
二 神話學資源的意義及限度/203
三 神話闡釋的可靠性與可行性/209
尾 聲/223
參考文獻/227
後 記/241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構思一份關於《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該書探討的核心議題,深入剖析其內容結構與研究價值,旨在全麵呈現該書的學術貢獻,同時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來源的痕跡。 --- 圖書簡介: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 導論:現代學術的奠基之戰 本書以中國現代學術史為宏大背景,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中期,在知識轉型與民族危機交織下,中國學者如何重構對“神話”與“古史”的認知範式,並在此過程中確立現代史學與人類學研究的獨特路徑與身份認同。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思想史梳理,而是一場關於知識權威的爭奪戰、方法論的創新實踐,以及文化身份重建的深刻書寫。全書以“神話”與“古史”這兩個關鍵概念為切入點,揭示瞭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理性主義衝擊與傳統文化遺産之際,所經曆的理論掙紮與學術突破。 第一部分:傳統的崩塌與現代性的挑戰 本書開篇詳盡考察瞭清末民初,以西方進化論、曆史地理學、文獻考證學等新知為代錶的衝擊波如何作用於傳統的“述而不作”的史學範式。傳統史學將神話與古史視為信史的序章,或忠實的道德教化載體。然而,在科學與實證精神的催化下,這些“舊故事”的可靠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焦點議題一:疑古思潮的勃興與早期反應。 重點分析瞭疑古派(如鬍適、顧頡剛等)如何通過文獻批判和對“層纍地造成的中國古代史”的解構,試圖剝離神話外衣,直抵“曆史的真實”。然而,這種批判並非全然的否定,而是尋求一種新的“信”的方式。我們細緻梳理瞭早期學者們在對待《尚書》《春鞦》等核心經典時的搖擺與矛盾,探討瞭他們如何一邊批判傳統,一邊又不得不依賴傳統資源的悖論。 焦點議題二:神話的“科學化”處理。 在“去魅”的浪潮中,神話並未徹底消亡,而是被重新定義。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早期學者(如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的潛在影響、早年傅斯年對民族學方法的引入)如何嘗試以人類學、社會學、甚至比較神話學的框架來“科學地”處理神話材料。他們試圖將神話從“宗教迷信”提升至“民族集體心理”或“古代社會形態”的層麵,這標誌著研究對象性質的根本轉變。 第二部分:古史重構與“中國主體性”的探尋 如果說對神話的批判是“祛魅”,那麼對古史的重構則是“再魅”的過程,它直接關乎現代中國的文化主體性與民族認同的建立。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學者們如何利用新的曆史觀來書寫“中國”的起源。 焦點議題三:禹貢圖與地理的實證化。 《禹貢》作為古代地理與政治的結閤文本,成為構建“中華疆域”和“早期國傢形態”的關鍵場域。我們分析瞭學者們如何運用現代地圖學和考古學的新發現來重新解釋《禹貢》,將其從一部政治文獻轉化為一部反映早期社會組織與地域分化的原始資料。這一過程體現瞭學術界將抽象的文化認同轉化為可量化的、地理上可確定的“古史”努力。 焦點議題四:神話、傳說與民族的起源敘事。 重點分析瞭學者們對“三皇五帝”敘事體係的處理。他們不再將這些人物視為純粹的虛構,而是將其視為反映特定曆史階段的“文化英雄”或“氏族領袖”。這種處理方式,既避免瞭全盤接受傳統的神聖性,又為其在現代民族國傢敘事中留下瞭位置。本書剖析瞭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下,這些古史重構如何不自覺地服務於構建一個連續、統一的中華民族曆史。 第三部分:方法的交鋒與學術範式的確立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轉嚮方法論層麵的深刻分歧與融閤,這是中國現代學術建構最富張力的部分。 焦點議題五:考據學與詮釋學的張力。 盡管“疑古”思潮推崇實證,但傳統考據學的根基依然深厚。本書對比瞭以文獻校勘、版本研究為核心的考據路徑,與受西方詮釋學、文化人類學影響的詮釋路徑在處理神話古史時的優劣。探討瞭在缺乏充分考古支持的早期階段,學術判斷往往在何種程度上依賴於解釋者的理論預設和文化立場。 焦點議題六:人類學視角下的文化圈研究。 隨著田野調查的逐步開展,中國學者開始藉鑒西方人類學的成果,特彆是文化區域論和泛靈論等理論,來理解中國西南、西北等邊緣區域的族群神話與習俗。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過程中,本土學者如何將人類學工具應用於本土語境,試圖打破漢族中心主義的敘事,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中國文化”的古老圖景。然而,這種藉用也帶來瞭對“文化本質”的重新界定,以及對“文明”與“野蠻”邊界的模糊。 結語:認同的構建與永恒的追問 本書最終論證,中國現代學術對神話與古史的研究,本質上是一場圍繞“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嚴肅對話。通過對這些古老文本和傳說的現代化、科學化重釋,學者們不僅建立瞭新的曆史學、人類學方法論,更重要的是,他們塑造瞭一種適應現代世界圖景的文化認同。這種認同是建立在批判性反思之上的,它既擁抱瞭科學的理性,又試圖保留一份深厚的曆史感與文化連續性。 本書通過對早期學人思想軌跡的細緻考察,為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全球化與本土性張力時的思維模式,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它揭示瞭學術建構過程中的復雜動機、方法選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及文化身份認同構建的艱辛與持續的未完成性。

用戶評價

評分

《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並非來自戲劇性的情節,而是源於其深邃的學術探討和對曆史進程的宏大描繪。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知識分子構建的思想實驗室,見證著他們如何運用科學的工具和嚴謹的態度,去解構、重塑和建構關於中國古代神話與曆史的全新認知體係。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碰撞與融閤的呈現,尤為精彩。我看到瞭學術的魅力在於其開放性和批判性,在於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如何激發新的洞見。例如,書中對不同學者如何解讀《山海經》等古代文本的分析,就展現瞭同一部經典在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的手中,可以煥發齣怎樣不同的光彩。更令我觸動的是,這種學術的建構過程,並非孤立的純粹知識探索,而是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對古老文明的重讀與重塑,成為瞭尋找民族自信、凝聚國傢認同的重要力量。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學術研究的價值,有時遠超學術本身,它能夠抵達文化的深層,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指嚮。

評分

閱讀《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的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宏大的敘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學術史的梳理,更是一次關於民族文化基因如何被重新發掘與定義的精彩演繹。我深切體會到,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學者們如何以審慎的態度,一邊藉鑒西方學術的嚴謹方法,一邊又不失對中國本土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創新。書中所提及的關於上古神話如何被賦予新的解釋,不再僅僅是原始先民的樸素想象,而是被視為理解早期社會結構、倫理觀念乃至政治製度的重要綫索,這一點尤其令我著迷。作者在論述中,並未迴避學術爭論的復雜性,反而將其視為學術進步的動力。比如,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如何通過考古與文獻相結閤的方式去探尋其蹤跡,書中展現的觀點交鋒和證據鏈的構建,都極具啓發性。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以及對現代學術如何幫助我們“看見”一個更真實、更豐富、更具生命力的中華文明的信念。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對神話和古史的重新建構,實則是對我們自身文化身份的一次深刻確認與重塑,它為理解中國現代性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

評分

這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術巨著,它帶領我深入探尋中國現代學術在神話與古史領域的探索曆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宏觀的視野,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學術畫捲。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學者們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挑戰傳統史觀的論述所吸引。那些曾經被視為純粹神話傳說的事物,在學者們的筆下,逐漸變得清晰而可信,成為解讀早期社會結構、文化演進的重要綫索。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和重要學術事件的描寫,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活躍與爭鳴。我看到瞭學者們在求真務實的道路上,是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史料,又是如何以批判性的思維構建理論。而本書最打動我的一點,在於它清晰地揭示瞭學術建構與民族認同之間的深刻聯係。在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對神話與古史的重新認知,成為瞭凝聚民族精神、塑造現代中國身份認同的重要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學術,探尋並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思想史。它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寶庫的大門,尤其是其在神話與古史領域的獨特視角,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儀器,精準地剖析瞭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如何在曆史學的領域內,篳路藍縷,開創齣屬於自己的學術道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神話”的再解釋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單純的民間傳說,而是被學者們視為承載早期社會信息、反映人類早期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書中所描述的,學者們如何運用現代考古發現、人類學理論,甚至是比較神話學的方法,去解讀那些看似荒誕的神話故事,從中挖掘齣寶貴的曆史信息,這本身就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思想革命。同時,本書也清晰地勾勒齣瞭學術建構與民族認同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在國傢民族麵臨轉型和挑戰的時代,對古代曆史和神話的重新審視,成為瞭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國傢認同的重要途徑。我看到瞭學者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守護者與重塑者。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曆史”的內涵,它不僅僅是過去的事件記錄,更是當下我們理解自身、塑造未來的重要基石。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幅宏大的畫捲,徐徐展開中國現代學術在神話與古史領域波瀾壯闊的建構曆程。作者以精湛的史學功力,抽絲剝繭般地梳理瞭自晚清以來,一批批傑齣的學者如何以全新的視角、科學的方法,重新審視並重塑瞭我們對古代神話和曆史的認知。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於學術思潮演變的細緻刻畫,從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如何深刻影響瞭史料的解讀,到顧頡剛“層纍地造成的中國古代史”理論如何顛覆瞭傳統的曆史敘事,再到一批批民國學者在民族危機背景下,如何將學術研究與民族認同緊密結閤,試圖在古老文明的根脈中尋找民族精神的支撐。書中對一些具體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也栩栩如生,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學術爭鳴與思想碰撞的時代。我看到瞭學者們在考據中一絲不苟的嚴謹,在理論構建中敢於創新的勇氣,以及在麵對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思想衝擊時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不僅是對學術史的迴顧,更是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一次深刻描摹,讓我對“中國性”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和更廣闊的視野,深刻感受到瞭學術研究的力量如何能夠超越純粹的知識,觸及民族文化認同的深層命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