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

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张学良
  • 东北军
  • 历史
  • 回忆录
  • 军事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国共关系
  • 东北历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271
商品编码:279572927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

定价:48元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3483271

字数:

页码:3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百年中国记忆·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记述了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和东北军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多为东北军的主要将领、地方要员,张学良的友好,如溥杰、何柱国、王家桢、刘翼飞、阎宝航、魏益三等。这些亲历者的第壹手资料弥足珍贵,对读者了解与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风雨江山:近代中国政治风云录》 一部跨越百年风云的史诗,对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权力更迭进行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或某一军事集团的沉浮,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自晚清变局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各股主要力量——从旧式官僚、立宪派、革命党到后来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相互影响、激烈碰撞,最终塑造出今日中国的基本面貌。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与共和之梦(约 1890s - 1920s) 本篇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开始,揭示了清廷在内忧外患面前的深刻危机。我们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未能成功的内在结构性矛盾。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非仅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力量,而是自下而上的社会经济压力和知识分子群体对现代化路径的绝望选择。 革命后的“共和”并未带来稳定。本书细致描绘了袁世凯的崛起与挫败,他如何试图以强权重塑中央权威,却最终被地方军阀势力所反噬。我们深入探讨了“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的实质,它们本质上是中央权力真空状态下,各地军事强人争夺资源与话语权的斗争。此时的政治图景是破碎的、多中心的,旧式士绅、新兴的北洋系军阀以及南方新兴的政治精英(如粤系、滇系)各自为政,权力游戏充满了权谋与背叛。 第二部分:南北对峙与权力的重塑(约 1920s - 1930s)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巴黎和会带来的民族主义浪潮,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场。本书将重点放在国民党的崛起及其内部的派系斗争上。我们不再简单地描述“北伐”,而是深入剖析了国民党如何吸收新的知识分子、整合新式军队,并最终将矛头指向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 然而,统一的代价是内部的分裂。本书详细梳理了国民党内部围绕“党国体制”的构建、三民主义的诠释以及与共产党的合作与破裂过程中的复杂心态。我们分析了蒋介石如何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腕,逐步巩固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以及这一过程中对地方实力派(如桂系、晋系)的拉拢与压制。 这一时期,政治叙事高度依赖于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对“正统”的争夺。本书侧重于分析中央政府在经济政策(如法币改革)、外交斡旋(与列强的关系)以及对地方治理的渗透程度,展现了一个在现代化与传统结构之间艰难挣扎的政权侧影。 第三部分:国家存亡与路线抉择(约 1930s 末 - 1940s)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国内的权力平衡。本书探讨的重点是“统一战线”背后的政治角力。这不是简单的休战,而是在民族危机下,各政治集团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空间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而进行的精妙布局。 我们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战时经济的崩溃、陪都的迁移以及大后方社会动员的困境。同时,也审视了在敌后根据地兴起的另一股政治力量,它们如何利用抗日情绪进行社会改造和军队建设,逐步积累政治资本。本书不回避战争期间中央与地方、国共两党之间在战略部署、资源分配上的微妙摩擦与冲突。 战后,短暂的和平协商试图为国家前途找到出路。本书对重庆会谈、政协会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在于探究各方在“权力结构”“军队国家化”等核心议题上的不可调和性,以及最终导致全面内战爆发的深层结构原因,而非仅仅归咎于某一方的“背信弃义”。 第四部分:决胜与新局的开启(约 1940s 末 - 1950s 初)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国共内战的最后阶段。本书不采用简单的军事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两种不同政治动员模式和组织路线的较量。我们分析了经济崩溃对民心向背的关键作用,以及另一方在土地改革、干部动员方面的成功之处。 最终,中央政权的转移并非是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政治合法性的彻底转移。本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有官僚体系的接管与改造为结语,预示着一个以单一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结构的建立,也为中国现代政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书特色: 宏观视野: 跳脱出单一军事行动的叙事,将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置于同一历史框架下考察。 权力结构分析: 专注于精英阶层内部的派系斗争、联盟与瓦解,揭示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 多源史料: 综合利用档案、回忆录、外文译介资料,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近代中国政治图景。 这部作品献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骨架是如何搭建、又如何经历数次剧烈震荡而最终定型的读者。它描绘的不是英雄的史诗,而是权力在动荡时代中如何被争取、被使用、最终被颠覆的残酷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情”与“义”的探讨,但这种探讨绝非肤浅的道德说教。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追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个体的情感依恋(无论是对故土、对旧主,还是对特定理念)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不断地撕扯与重塑。书中对几组关键人物之间复杂情感纠葛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展示了人在面对巨大历史变局时,内心的忠诚和现实的选择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那种“身不由己”的悲凉感跃然纸上。这不是简单地描述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而是深入到支撑起这些事件背后的,那些最基本、最人性化的驱动力——爱、恨、不甘、责任感。正是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历史叙事的范畴,具备了更深远的哲学意味和感染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带有一种沉郁而又带着某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底蕴。不同于那种冷峻的学术腔调,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张力。时常会遇到一些金句妙语,它们的出现恰到好处,既提升了文本的文学品味,又精准地概括了复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重大历史决策前夕的心理描绘,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可以想象,即使是不太关注特定历史领域的读者,也会被其精妙的文字功底所吸引。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这种将严谨的历史思考与优雅的文学表达完美融合的能力,绝对是作者炉火纯青的标志,让人由衷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仿佛作者是一位亲历者,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特别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细腻得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他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将笔锋聚焦于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比如对某些场景的氛围营造,或是对人物微妙表情的捕捉,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非干巴巴的史料堆砌。那种被带入历史现场的沉浸感,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那个特定时空下,那些重要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权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挂毯,各个线索交织并行,却又井然有序。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懂得何时该聚焦特写,何时该拉远景展示全貌。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信息量略大,需要集中精神去梳理不同人物群体的命运轨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喜地发现所有的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直击人心。特别是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体会和解读其中的深意。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角度。不同于某些历史读物读完就束之高阁,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在我心里生了根,时不时会跳出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关于忠诚、关于变局、关于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大师级。它不是一气呵成的快节奏,而是有着明显的张弛有度。在处理一些相对平缓的背景介绍或人物日常描摹时,笔触趋于舒缓,为读者提供了喘息和消化前文信息的机会;而一旦进入到关键的冲突点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议场景时,文字的密度和紧张感会骤然提升,让你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跟随着人物的命运一同紧张起来。这种起伏有致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使得漫长的阅读过程丝毫不会让人感到疲倦或拖沓。作者深谙如何通过节奏的控制来引导读者的情绪,让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被阅读,更是被“体验”和“感受”到的。读完最后一部分时,我甚至有些意犹未尽,仿佛刚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久久回味着舞台上定格的最后一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