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88518
條碼:9787511888518
圖書名稱:中國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研究
定價:36
作者: 韓麗欣 著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 2015-12-1
內容
中國慈善組織的發展曆程麯摺,以1981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正式成立為起點,中國慈善事業經曆瞭探索期、復興期、飛躍期,30年的發展使慈善組織取得瞭巨大的成績,然而慈善組織在第4個十年,並沒有理所當然地進入成熟期,2011年發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前後幾年發生的慈善醜聞暴露瞭諸多問題,我國慈善組織的發展進入瞭“整頓期”。慈善醜聞頻繁觸動大眾神經的根本原因在於慈善組織發展的規範化睏境。現有的主要慈善法律隻有《公益事業捐贈法》、《紅十字會法》和法律位階較低的社會組織三大條例,專門的慈善法至今還未齣颱,慈善組織發展製度供給不足的問題需要法治化的治理方式予以解決。慈善組織的治理是指通過組織章程、法律法規、第三方監督和評估與社會監督等手段,落實慈善組織機構的職權與職責,分配和慈善組織相關的權力、權利、義務和責任,實現對慈善組織的規製。慈善組織治理的法治化是指以法律手段規製慈善組織,把慈善組織的治理納入法律的框架中,實現規則之治。
目錄
導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慈善事業和慈善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和重要作用
(二)我國社會轉型時期需要慈善
(三)我國慈善事業的繁榮發展和遭遇的“瓶頸”現狀
(四)就學科角度而言,法學研究的欠缺
二、研究現狀
(一)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研究
(二)慈善組織的相關研究
三、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慈善、慈善組織的概念界定、曆史傳統和文化背景
一、慈善、慈善組織的概念界定
(一)慈善、慈善組織
(二)與慈善、慈善組織相關聯的概念
(三)慈善組織與相關概念辨析
二、慈善的曆史傳統和文化背景
(一)中國慈善文化的傳統資源
(二)西方慈善文化的源流與特徵
(三)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較及對近現代慈善事業的影響
第二章慈善組織的特徵、類型劃分和資金運作狀況
一、慈善組織的特徵總結
(一)慈善組織與公益組織等相關組織的關係
(二)慈善組織的特徵
二、慈善組織的類型劃分
(一)慈善組織的一般類型劃分
(二)慈善組織的理論類型劃分——以馬剋斯·韋伯類型化研究為視角
三、慈善組織的資金運作狀況
(一)中國慈善組織的資金來源
(二)中國慈善組織的資金使用
第三章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問題
一、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理論
(一)治理理論
(二)法治理論
二、慈善組織治理中自治與法治的關係
(一)慈善組織的自治
(二)慈善組織治理的法治化
三、慈善組織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二)慈善組織外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四、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的原則
(一)人道主義
(二)保障人權
(三)人性尊嚴和人格尊嚴
(四)公開透明
(五)參與原則
第四章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主體自身存在的問題
(二)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財務製度存在的問題
二、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主體製度的法治化
(二)中國慈善組織內部治理財務製度的法治化
第五章中國慈善組織外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中國慈善組織外部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監管的錯位與缺位
(二)獨立的第三方監督、評估機構的無效與缺失
(三)社會大眾和媒體網絡監督缺乏理性和長效性
二、中國慈善組織外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政府和慈善組織行政法律關係的法治化
(二)捐贈者和慈善組織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法治化
(三)受益人和慈善組織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法治化
第六章中國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的製度構建
一、建立和完善慈善組織治理法律體係
(一)中國現有的慈善法律法規
(二)中國現有的關於慈善組織的立法存在的問題
(三)中國慈善組織治理法律體係的完善
二、建立和完善權利保障製度
(一)監督權的保護
(二)知情權的保護
(三)隱私權的保護
(四)名譽權和榮譽權的保護
三、建立和完善外部監督製度
(一)政府常規的年度檢查監督製度
(二)政府外部審計監督製度
(三)政府稅收監督製度
(四)獨立的第三方監督評估製度
(五)社會大眾和媒體網絡的監督製度
四、建立和完善法律責任製度
(一)行政法律責任
(二)刑事法律責任
(三)民事法律責任
結論
參考文獻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翻閱瞭目錄,盡管書名點明瞭“中國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研究”,但它所探討的視角遠比我想象的要寬廣和深入。首先,它並未止步於對現行法律法規的簡單羅列和分析,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追溯中國慈善組織治理的法律淵源,從曆史的維度審視瞭不同曆史時期法律製度對慈善組織運作的影響。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新穎,因為很多研究往往直接切入當下,而忽視瞭曆史的積澱。書中對古代宗族互助、寺廟慈善等民間慈善形態的法律屬性的探討,以及近代以來慈善組織法律地位的演變,都為理解當下法治化進程提供瞭深刻的背景。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受益人權利”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結閤瞭大量案例,分析瞭受益人在慈善活動中可能麵臨的法律風險以及如何通過法律途徑保障其閤法權益。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慈善組織運作並有可能參與其中的讀者來說,提供瞭非常實用的視角。同時,書中對國際慈善組織治理的比較研究,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慈善組織法治化可以藉鑒的經驗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更加國際化,也更具前瞻性。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的普通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語言的運用上,雖然是學術研究著作,但並非晦澀難懂。它努力在嚴謹的法律分析和清晰的通俗錶達之間找到平衡點,使得即使是對法律條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核心觀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復雜法律概念的解釋,例如“信托責任”、“公共利益”等,作者都用相對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進行闡述,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它們在慈善組織治理中的意義。書中對“利益相關者”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不僅僅關注齣資人、受益人,還深入探討瞭捐贈者、誌願者、政府、媒體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在慈善組織治理中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如何平衡這些利益。這讓我意識到,慈善組織的治理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係統工程,需要周全的考慮。書中還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案例分析,讓抽象的法律原則變得生動形象,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更容易讓讀者記住和吸收書中的知識。
評分讓我頗感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慈善組織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政策解讀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稅收政策對慈善組織行為的引導作用,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內最大化地利用好這些政策,以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書中對“非營利組織法人登記”和“公開募捐資格審批”等程序性問題的分析,也為有意成立或參與慈善組織的讀者提供瞭清晰的指引,瞭解其中的法律要點和注意事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社會責任投資”等新興慈善模式的法律視角解讀,這錶明作者並非墨守成規,而是緊跟時代發展,關注慈善領域的前沿問題。書中對“慈善信托”的深入研究,更是讓我對這種靈活的慈善工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瞭解瞭其設立、管理和終止的法律流程,以及其中蘊含的法律風險和機遇。總的來說,這本書在法律框架下,為理解和參與中國慈善事業提供瞭一份厚重的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做”的問題。在“法律賦權與法律約束”的辯證關係上,作者進行瞭深刻的論述,強調瞭法律在保障慈善組織獨立運作、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必須對其行為進行必要的規範和約束,以確保慈善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共利益的實現。書中對“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評估”的法律依據和方法進行瞭探討,這對於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促進其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特彆認同書中關於“內部控製和閤規性審查”的章節,它詳細列舉瞭慈善組織在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內部控製措施,這對於任何一個慈善組織的管理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最後,書中對未來中國慈善組織治理法治化發展的展望,也讓我看到瞭希望,並對未來的政策走嚮和實踐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啓發思考、指導實踐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更多體現在它對於“法治化”這一概念的精細拆解和具體應用上。它並沒有將“法治化”簡單理解為“法律條文的完善”,而是深入剖析瞭包括透明度、責任追究、決策民主化、專業化管理等一係列構成法治化治理的要素,並嘗試將這些要素與中國慈善組織在實際運作中的具體情境相結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內部治理結構”的論述,它詳細分析瞭理事會、監事會、執行機構等不同層級的法律責任和運作規範,以及如何在組織章程中體現這些要求。書中還探討瞭信息披露製度的完善,如何讓慈善組織的運作更加透明,從而贏得公眾的信任,這一點在中國當前社會背景下尤為重要。此外,書中對慈善組織募捐、資産管理、項目執行等關鍵環節的法律風險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並提齣瞭相應的風險防範建議。這些建議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基於對中國慈善領域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用法律的眼光審視慈善”,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全新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