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 “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1. 一部“四书”,讲尽整个人生:
读懂《论语》就能学会做人之道
读懂《大学》就能明了世道格局
读懂《孟子》就能确立人生方向
读懂《中庸》就能掌握做事法门
2. 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 修身齐家的实践宝典
做人处事的重要参照 成长学习的有效指导
3. 中国人生存智慧的高度总结和生动解析
4. 本书尤其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军政精英、公务人员、教育人士、医护人员、商界人士、青年学生
人手一册的必读人生经典
谷园, “中国式励志”理念的开创者,爱奇艺国学励志脱口秀《谷园讲通鉴》的主讲人。 谷园先生一直致力于传统经典现代化的传承工作,把四书五经、黄老庄韩、史记通鉴等中国文化中影响深的经史著作,梳理解读为适合大众阅读的中国式励志书。目前已出版畅销书:《吃透曾国藩》《人生四书》《简易经》《谷园讲通鉴:这才是战国》《谷园讲通鉴:这才是秦汉》。其中《人生四书》韩文版正在韩国热销。
人生 想什么就会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人应当怎样活着 人生的八大基本问题 做你自己 中庸之道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简单人生 人生的框架 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极价值 不要精神胜利法 德才之辩
人生
想什么就会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人应当怎样活着
人生的八大基本问题
做你自己
中庸之道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简单人生
人生的框架
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极价值
不要精神胜利法
德才之辩
游戏的意义
要有长远的考虑
儒家的三大柱石
命运靠自己把握
儒家的出世态度
谁都能成功
人生三乐
我们都拥有宇宙中*宝贵的东西
我行吗?我行!
底层体验加精英意识
积极看待生命中负面的东西
渐修与顿悟
你有信仰,你信儒教
世界
发展是硬道理
道在生活中
马太效应
蝴蝶效应
诚信赢天下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
生命轴线
自然更重要
二进制思维
人性
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要清楚性欲对人的影响力
不患贫,患不均
*佳距离
把握他人的需求
把握大众传播心理
好为人师
人性本善
人格
中国式超人
圣人是一种典范
人淡如菊
孔子的理想
名臣的人格境界士就是有精神追求的人
仁是道德的核心
不做老好人
理想主义情怀
做个大丈夫
领导者的五种修养
待人
对别人的期望与要求
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不抛弃,不放弃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法宝
人生的意义*终在于收获感情
观人之法
服务领导要注意的两点
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做人要厚道
帮助别人成功是自己成功的基石
年轻的力量
忠于老板是基本的道德
四海之内皆兄弟
朋友问题
和为贵
交际的节点
善的四个关键词
要敢于对领导说“不”
博爱
待人统一思想是合作的基础
做个直人
处事
想到就做
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事业要有超然的态度
要培养预见能力
做事之道
凡事要有先付出的意识
靠脑袋吃饭
对节俭的反思
胆大要有度
DY个伟大的学生
人生贵有恒
尝试者赢
乘势者胜
要有天地人的整体观
大事是怎样做成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
你是好人
赢得信任是前提
让为我所用的东西锋利精良
儒家的人才观
追随那些了不起的人
怎样说话
怎样听人说话
领导
领导者的DY大问题
政治的秘密
正名
教育培训
不越位
做人三层次
精神领袖
容忍个性强的下属
领导者的框架
领导者的四种武器
领导者的*极智慧
财富
财富之外
赚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义利之辩
财散人聚
摒弃对富人的偏见
生财有大道
怎样面对贫穷或富有
婚姻
婚姻是一个大学堂
孝是人生之本
做个顾家的男人
儒家的女人之道
*持久的快乐
兄弟情
家庭教育与爱的中庸
修养
中国人修养的*高境界
修身概述
在反省中提升
骄傲与谦虚
要培养厚重的气质
怎样搞定人
颜回的修炼
颜回的高明
道法自然
跳出患得患失的怪圈
四个约定
人为何有错不改
平常心即是道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克己复礼
随遇而安
做官的两大基本品质
三戒
处世为人的框架
五大功夫与天地境界
谈名声
养心
五字心法
难矣哉
学习
DY个伟大的老师
文化传承者
好学是*大的智慧
背后的力量
慎独修炼
学者的生活
古来圣贤皆寂寞
向后穿越
谈异端
虚荣心是个大怪物
自我教育,赢在未来
把迷失的心灵找回来
包打天下的小尺子
功夫不到家不行
学习与思考不可偏废
知己
终生学习
交流的意义
治学之道
人生的长线
迎合别人不如迎合自己
学以致用
读书无用论
音乐的功能
独立思考
立乎其大
学会了
弘道者
附录
可爱的孔子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道墨法思想浅议
四书成语佳句简解
显示全部信息
人为什么活着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一门哲学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人应当怎样活着?否则就称不起哲学。有一次,孔子的大徒弟子路问他怎样去跟鬼神打交道。在那个时代里“巫”是很普遍的,鬼神的概念应当很明确。我们的童年在农村里度过,晚上没有电,关于鬼的话题就很多。儒家在这个问题上,一贯是相对理性的,但还达不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于是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人应当关注当下,关注日常生活,跟人打交道都做不完美,就去想跟鬼神打交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可没想到子路的话是有埋伏的,他说,如果不考虑鬼神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呢?以现代人头脑里的那些鬼神思想,很容易理解子路的困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仍然活着呢?如果没有,一个人活了几十年就死掉了,就清零了,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没有意义,那人为什么还要活呢?但孔子依然用刚才的句式,淡然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似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你先自己好好活着,活明白了再说吧;活都活不好,还想什么死?对于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我是在十七岁时为之困惑并认真思考过的。我曾经请教一个很聪明的女同学,她的回答跟孔子的回答很像,她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就是过好眼下的生活。当时,我并不满意这个答案,恰好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生物学家写的关于蚂蚁的世界的文章,这篇文章启发我从一只蚂蚁的角度去反思生命的意义。一只蚂蚁为什么活着?答案是:不为什么,只因为蚂蚁这个物种存在。如果所有的蚂蚁都死掉,那么这个物种就完了。如果所有的物种都死掉,那宇宙间的生命就完结了。如果所有的生命都没有了,那冷冰冰的宇宙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周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与发展是宇宙的大德、大道,是宇宙间的*高价值,也是宇宙存在的意义所在。每一个渺小的生命,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贯彻和实现这种生命意志、价值、意义。《周易》讲:“天行健!”人唯有好好活着,活出这种“天行健”的精神,才是对“人为什么活着”*好的回答。人应当怎样活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是《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回答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即:人应当怎样活着?“大学之道”不是今天上大学的道,而是指人生之道、人这辈子像样的活法!怎样的活法呢?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点,并称为儒家的“三纲领”。所谓纲领,就是说,儒家千言万语、千百年来、千辛万苦弄的这套思想体系的根子,就是这三点。儒家的主流相信人性本善,人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人的天性中就包含了仁、义、礼、智等价值和能力,天性中就存在着真、善、美。这些品质就是人的“明德”。“明明德”就是把这些“明德”彰显出来,就是要不断完善人的内在修养和德行,追求圣人的境界。外在的要“亲民”,仁者爱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善待亲朋同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仁爱之心不断推而广之,进而造福社会,甚至于把这种爱给予人类之外的自然万物。要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实践,把这些爱落到实处。如此一内一外,用儒家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止于至善”一方面是对前两项的总结。人不论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都应当向一种至善的境界不断努力,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它强调的是一个方向。每个人各有不同的天赋和际遇,在这两个方面*终走多远,同样各有不同,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个方向。“止于至善”另一方面是对前两项的超越。超越物我,超越现实人生中的追求,进入一种形而上的境界。这类似于道家、佛家所谓的得道或成佛,用《中庸》里的话讲,则是要“参天地之化育”,使自我融入天地自然的大道之中。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对于“人应当怎样活着”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现世人生的倾向。唯有儒家*为积极地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教会人们怎样活着,并且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高的意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