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定价:35.00元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23004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目录
大陆简体版自序
序论 什么是中国人
部分 边缘与内涵
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清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九章 边缘人群健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中国人的边疆异族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一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二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
文摘
序言
从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来看,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心”的宏大叙事,更需要深入到那些被传统史学略过的“边缘”地带,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和故事。这本书的“华夏边缘”概念,就预示着它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领域。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如何通过独特的历史记忆,来维系和塑造他们的族群认同。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关于一群人的集体意识、文化传承以及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华夏”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打破我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同时也为理解当下中国的族群关系提供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提出的“历史记忆”这一视角。历史并非仅仅是王朝更迭、大事记的堆砌,它更是无数个体和群体记忆的集合体。而当这些记忆发生断裂、变形,或者被主流叙事所压抑时,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就可能变得片面甚至失真。这本书以“华夏边缘”为切入点,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那些曾经生活在“中心”之外的族群,他们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以及他们自身对“华夏”的认知,很可能与书写主流历史的视角大相径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被忽略的声音,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华夏”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内部的多样性和张力。这种从“边缘”回溯“中心”的做法,本身就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历史叙事,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记忆的主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撑和精辟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式。长久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叙事,往往是从“中心”视角出发,强调统一、整合,而那些在地理上、文化上处于“边缘”的族群,他们的声音和经历,往往被稀释或简化。这本书以“华夏边缘”为主题,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反向”视角。通过关注这些边缘族群,我们可以看到“华夏”这个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外部世界持续的互动和碰撞中不断被定义和再定义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如何通过自身的历史记忆,来构建和维系他们的族群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华夏”的认同发生复杂而微妙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学术研究,同时又不失故事的生动性,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群体,为构建今日中国所做的贡献。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非常着迷的议题: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迁。在如今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理解不同族群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将“华夏边缘”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关注那些被传统史学界视为“主流”的族群,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在历史进程中被边缘化,但却同样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的群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族群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在与“华夏”互动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改造或重塑自身的认同。这种从具体族群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更宏观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是我非常欣赏的研究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洞见,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评分这本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就足够吸引我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构成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边缘”地带,往往蕴藏着更丰富、更真实的文化肌理。王明珂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学术的重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一直是我获取深度研究的可靠渠道。所以,在还没翻开书页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了这本书可能带来的惊喜:它或许会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曾经存在于华夏版图边缘的族群,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与“华夏”这个概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对抗。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的“历史记忆”是如何被塑造、传承,又如何影响着他们当下的“族群认同”。这不仅是对学术边界的拓展,更是一种对文化多元性的深刻体认,是对“中国”这个概念更具包容性理解的尝试。我渴望从中看到鲜活的人物故事,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曾经的“少数”是如何共同构筑了今日中国的复杂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