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明珂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族群认同
  • 历史记忆
  • 华夏文明
  • 边缘文化
  • 社会文化
  • 民族认同
  • 中国边疆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802300439
商品编码:280790132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定价:35.00元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23004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目录


大陆简体版自序
序论 什么是中国人
部分 边缘与内涵
 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清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九章 边缘人群健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中国人的边疆异族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一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二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

文摘


序言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作者: 王明珂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一部深具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民族列表,而是深入探究了“华夏”概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扩张与张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边缘区域的族群如何建构自身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本书旨在打破单一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呈现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充满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 核心论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核心论题在于挑战“华夏”作为一种静态、固化的民族或文化概念的认知。王明珂教授认为,“华夏”并非一个一开始就明确界定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被定义、被协商、被扩张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性尤其体现在与“边缘”地带的互动中。书中,作者将“边缘”理解为地理上的边疆,更重要的是文化、政治与社会意义上的边界。这些边界并非坚不可摧的隔离带,而是充满渗透、融合、冲突与重塑的动态地带。 作者的研究视角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交织。他不仅依据史料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更借鉴了人类学对于族群认同、文化变迁、口述历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本书能够深入到族群个体和群体的微观经验,理解他们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寻找自身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对过去的回溯来构建未来的认同。 “华夏”概念的动态形成 《华夏边缘》首先探讨了“华夏”概念是如何在与非华夏人群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作者指出,早期的“华夏”更多的是一种地理和文化上的指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标签。随着周代以来国家形态的演进,尤其是秦汉帝国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不断向外扩张,将越来越多的区域纳入其统治范围。“华夏”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但这种扩展并非单向度的同化,而是伴随着与被纳入区域原有文化和族群的复杂互动。 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原王朝如何通过政治统治、文化输送、经济往来以及军事征服等手段,试图确立其“华夏”的权威。然而,这种权威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完全成功。在与周边的匈奴、鲜卑、羌、蛮等族群的长期博弈中,“华夏”的边界模糊不清,文化也相互影响。作者强调,历史上的“华夏”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存在地域、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与“边缘”族群的互动中,有时会被放大,有时则被消解。 边缘族群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将视角转向了“边缘”地带的族群。作者认为,这些族群并非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叙事和身份认同。这些认同往往是在与“华夏”的互动中,在抵抗、适应、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作者选取了多个历史上的“边缘”族群作为案例,如河套地区的匈奴、鲜卑,西南地区的西南夷,以及东北地区的满洲等。他深入研究这些族群如何记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起源、他们的迁徙、他们的辉煌与失落。这些记忆并非总是与官方的史书相符,它们可能更加侧重于口头传说、神话故事、英雄史诗,以及与特定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化符号。 例如,在讨论匈奴时,作者可能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自身历史与漠北草原的广阔空间、军事上的强大力量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抵抗汉朝侵扰、维护自身独立性的精神支柱。而在讨论西南夷时,则可能揭示了他们如何将其在复杂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经验,以及与中原王朝时断时续的联系,编织成独特的身份认同。 记忆的政治与认同的协商 《华夏边缘》进一步指出,历史记忆并非客观存在的记录,而是具有政治性的建构过程。族群的记忆往往受到当下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在与他者(如强大的帝国、邻近的族群)的互动中,不断被重塑和协商。 作者强调,在中原王朝的视角下,“华夏”的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将边缘族群描绘为“化外之民”或“蛮夷”,其历史被纳入“归附”、“臣服”、“教化”的框架。然而,在边缘族群自身的记忆中,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自身的独立性、祖先的荣耀、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这种不同视角的历史记忆,构成了“华夏”与“边缘”之间复杂的关系。 书中对“认同的协商”的探讨尤其深刻。作者认为,族群认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对话、冲突与妥协中形成的。边缘族群可能在某些时刻选择融入“华夏”的文化体系,以获得政治上的稳定或经济上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刻,则可能强化自身的独特性,以抵御被同化的压力。这种身份的流动性与模糊性,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关键。 方法论上的创新与价值 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体现在其对“边缘”叙事的重视。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往往过度依赖于中原王朝的官方史料,而忽略了边缘族群自身的发声。通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如口述历史的收集与分析,对地方史志、碑刻、民俗调查等非主流史料的挖掘,作者试图还原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 这种方法论的转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带来了深刻的价值。它挑战了“大一统”叙事中可能存在的民族压迫和文化同化的隐喻,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通过理解边缘族群的记忆与认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洞察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多元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共同体。 学术意义与延伸思考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出版,为中国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例。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也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族群关系和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都可能隐藏着被遮蔽的角落和被边缘化的声音。理解“华夏”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从中心出发,更要深入到边缘,去倾听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记忆,去体察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塑造自身身份的族群。 通过对“华夏边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直线,而是一张充满交错、融合、张力的网。这张网的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独特的族群记忆与身份认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内涵。本书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视角,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审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来看,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心”的宏大叙事,更需要深入到那些被传统史学略过的“边缘”地带,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和故事。这本书的“华夏边缘”概念,就预示着它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领域。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如何通过独特的历史记忆,来维系和塑造他们的族群认同。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关于一群人的集体意识、文化传承以及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华夏”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打破我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同时也为理解当下中国的族群关系提供深刻的启示。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提出的“历史记忆”这一视角。历史并非仅仅是王朝更迭、大事记的堆砌,它更是无数个体和群体记忆的集合体。而当这些记忆发生断裂、变形,或者被主流叙事所压抑时,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就可能变得片面甚至失真。这本书以“华夏边缘”为切入点,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那些曾经生活在“中心”之外的族群,他们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以及他们自身对“华夏”的认知,很可能与书写主流历史的视角大相径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被忽略的声音,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华夏”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内部的多样性和张力。这种从“边缘”回溯“中心”的做法,本身就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历史叙事,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记忆的主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撑和精辟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式。长久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叙事,往往是从“中心”视角出发,强调统一、整合,而那些在地理上、文化上处于“边缘”的族群,他们的声音和经历,往往被稀释或简化。这本书以“华夏边缘”为主题,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反向”视角。通过关注这些边缘族群,我们可以看到“华夏”这个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外部世界持续的互动和碰撞中不断被定义和再定义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如何通过自身的历史记忆,来构建和维系他们的族群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华夏”的认同发生复杂而微妙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学术研究,同时又不失故事的生动性,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群体,为构建今日中国所做的贡献。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非常着迷的议题: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迁。在如今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理解不同族群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将“华夏边缘”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关注那些被传统史学界视为“主流”的族群,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在历史进程中被边缘化,但却同样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的群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族群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在与“华夏”互动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改造或重塑自身的认同。这种从具体族群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更宏观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是我非常欣赏的研究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洞见,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评分

这本书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就足够吸引我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构成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边缘”地带,往往蕴藏着更丰富、更真实的文化肌理。王明珂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学术的重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一直是我获取深度研究的可靠渠道。所以,在还没翻开书页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了这本书可能带来的惊喜:它或许会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曾经存在于华夏版图边缘的族群,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与“华夏”这个概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对抗。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边缘族群的“历史记忆”是如何被塑造、传承,又如何影响着他们当下的“族群认同”。这不仅是对学术边界的拓展,更是一种对文化多元性的深刻体认,是对“中国”这个概念更具包容性理解的尝试。我渴望从中看到鲜活的人物故事,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曾经的“少数”是如何共同构筑了今日中国的复杂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