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
定價:45元
作者:張永江
齣版社: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1671107
字數:280000
頁碼:333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傢“十二五”重大齣版項目。由《文庫初編——近代稀見邊疆名著點校及解題》與《文庫二編——當代學人邊疆研究名著》兩部分構成。
n《中國邊疆研究文庫》收錄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較大突破,而且有所創新,填補瞭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
n《中國邊疆研究文庫》的齣版體現瞭國傢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傢意誌,起到傳承曆史,服務當代,惠及後人的目的,更能為我國邊疆研究、發展與穩定作齣貢獻!
內容提要
藩部是清代概念,具有政治、地理、邊疆和民族等多重內涵。從政治意義上說,它涉及到清代的政治製度、邊疆民族政策、行政區劃;作為地理概念,它包括漫長的北方和西南邊疆地帶;從民族意義上說,它包含眾多的少數民族,並涉及到民族關係。在清代,藩部主要的是被作為政治概念使用的,即主要指民族部落,但也作為地理單位指民族地區。因為二者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n《【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綜閤捲】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科學地探討清代藩部的形成和政治變遷,對今天製訂正確的邊疆民族政策疑具有啓發、參考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張永江(1963-),漢族,內濛古赤峰人。曆史學博士、博士後。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外國人特彆研究員、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客座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楚天學者、長江大學特聘教授。學術專長為北方民族史及濛古史,清史,清代邊疆民族史。
n主要著作: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滿族史研究》(日本)等外學術刊物上以中、日、英文發錶過明清史、民族學、考古學諸領域的學術論文、譯文近百篇;獨立撰寫、閤著《清代藩部研究》《濛古民族通史》等學術著作多部。
文摘
濛牛未來星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綜閤捲】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 n
當然,和碩特汗國在西藏的力量畢竟有限,不能不給予係統以較大程度的自治權。畢竟是名義上的高政教,各級官員均由藏人擔任,一般政務也由藏官處理。公正地說,這是一個濛藏聯閤政權。聯閤的基礎是二者均是黃教的敵人,但是一旦這個前提不存在瞭,聯閤就將演為爭鬥——暗地的或公開的權力爭奪,不僅是西藏內部的爭奪,還有青海與西藏的爭奪。顧實汗死後的曆史,就是沿此綫索展開的。 n
和碩特汗國汗位世係排列如下: n
顧實汗-達延汗-丹津汗-丹津旺劄勒汗-拉藏汗 n
八、葉爾羌汗國 n
葉爾羌汗國也稱“賽義迪亞汗國”,是1514年(一說1513年)由賽亦德建立的一個汗國。疆域包括今新疆維吾爾地區大部及其鄰接的一些地區。統治民族是察閤颱汗國的後裔——早已完成突厥化和伊斯蘭化的濛古黃金傢族的後裔。首都在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其基本居民是維吾爾族人。 n
葉爾羌汗國的齣現,追根溯源,始自濛元時代的察閤颱汗國。元初,西域地區有四股政治勢力:窩闊颱汗國、察閤颱汗國、畏兀兒亦都護政權和元朝直轄行省。相互間隻有大緻的勢力範圍,並隨著相互間力量的消長而時有變化。1280年亦都護政權被元室遷往甘肅永昌,高昌地區為元朝直轄。1304年,窩闊颱汗國察八兒汗在察閤颱和元朝的夾擊下失敗,汗國滅亡。其封地大部分並入察閤颱汗國,其疆域囊括西域和中亞兩大區域。元朝的直轄地和影響力日漸縮小,問題是汗部兩大區域差異凸顯,助長瞭內部的分裂和割據傾嚮。怯彆汗統治後期,汗國的政治中心西移中亞。數年之後,答兒麻失裏汗放棄瞭定期到東部遊牧地區巡視的慣例,留居中亞的呼羅珊城不歸。而且宣布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這一變化標誌著察閤颱汗室正式放棄濛古傳統而伊斯蘭化瞭。但是,這一劇烈轉嚮,引起瞭內部保守勢力的反抗。其子不贊起兵發難,殺答兒麻失裏汗。此後政局動蕩,內訌不已。汗部又麵臨著黃金傢族勢力衰落和異姓的異密貴族強大帶來的衝突。1347年,閤贊汗被齣身巴魯刺思傢族的大臣閤紮罕弑殺,汗國遂分裂為東西兩部。閤紮罕集團控製著西部中亞城邦,濛古都格拉特部貴族擁立察閤颱汗後裔禿魯黑帖木兒為汗,在阿剋蘇建立瞭東察閤颱汗國,領有天山南麓的廣大地區。元朝直接管理的哈密力、哈喇火州、北庭所在的天山東麓地區,也落人東察閤颱汗國之手。禿魯黑帖木兒統治時期,東察閤颱汗國達到鼎盛,他先是率領16萬部屬皈依瞭伊斯蘭教,接著兩次西徵西察閤颱汗國所在的河中地區,占領瞭撒馬爾罕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等廣大地區,實現瞭汗國的統一。隨後不久,禿魯黑帖木兒卒於阿力麻裏。異密權臣怯馬魯丁反叛,控製瞭汗權。此際,西察閤颱汗國也為異密帖木兒篡權,建立瞭帖木兒王朝。帖木兒乘亂不僅奪迴瞭河中地區,還六次興兵東徵怯馬魯丁。1389年終結束瞭怯馬魯丁的統治。同年,禿魯黑帖木兒幼子黑的兒火者登上汗位。他與帖木兒聯姻,關係得以緩和。接著,他以“聖戰”名義侵並瞭吐魯番地區。1405年,他本人也死在這場戰爭中。與此同時,帖木兒故去,強大的帖木兒王朝也走嚮瞭衰落。此後的東察閤颱諸汗改善瞭與明朝的關係,馬哈麻曾與明有使者往還,1416年,其侄納黑失隻罕還接受過明朝的冊封。其後,馬哈麻之子歪思汗於在位期間東進北徵,並長期與帖木兒王朝爭雄,1428年,終死於戰場。隨後,東察閤颱汗國也在其二子爭位鬥爭中走嚮分裂。歪思汗長子羽努思在與幼弟也先不花爭奪汗位中落敗,被迫投奔瞭中亞的帖木兒王朝。也先不花即位後多次發兵西徵帖木兒王朝,奪迴瞭喀什噶爾。 n
…… n
序言
捧讀《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我的思緒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隔閡,置身於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清代邊疆。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藩部視為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清朝政治變遷的宏大敘事之中。作者通過對藩部政策的演變,深刻揭示瞭清朝中央政府在鞏固統治、維護統一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外壓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懷柔”與“強製”並存的治理策略的分析感到印象深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對不同的邊疆民族,清朝政府如何靈活調整其統治手段,既展現瞭其政治智慧,也反映瞭其麵臨的睏境。書中對於一些具體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比如邊界衝突、內部叛亂以及對外戰爭等,都與藩部政策的變遷緊密相連,讓我對這些事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雖然本書的理論框架較為嚴謹,對於我這樣對曆史研究不太專業的讀者來說,需要花些時間去消化,但其所揭示的藩部與中央政權的互動關係,無疑是對我理解清代曆史的寶貴貢獻。
評分讀罷《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曆史迴溯,感觸頗多。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藩部”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將“政治變遷”這一主綫貫穿其中。我常常在想,在那個龐大的帝國體係中,遙遠的藩部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著中央的政治走嚮?作者在書中對此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通過梳理從康熙到嘉慶年間,清朝中央政府在對待藩部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導嚮,我看到瞭統治者在維護統一與應對挑戰之間的權衡與掙紮。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邊疆事件發生時,書中對各方勢力博弈的呈現,讓我不禁屏息凝視。那種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層麵的震蕩,作者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雖然全書的學術性較強,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理解某些理論推導還需要反復琢磨,但其所提供的豐富史料和深入分析,足以讓我對清代藩部的曆史地位和政治意義産生新的認知。
評分這本《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讀來,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初翻開,書名便吸引瞭我的目光,它預示著一場關於邊疆與中央、自治與控製的深刻探討。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層層剝開清朝統治下廣袤藩部的復雜麵貌,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史實,更是試圖挖掘其背後驅動政治變遷的深層原因。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藩部政策的對比分析,例如,從早期籠絡羈縻到後期強力收束,這一過程中的微妙之處,作者都通過詳實的史料加以佐證,讓我對清朝中央政府在處理邊疆事務時的策略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生平與決策的解讀,也頗具深度,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遊刃有餘,或是如何因時局變化而作齣重大調整,都為我們理解當時的政治格局提供瞭鮮活的樣本。盡管我對一些具體史料的考證細節尚有疑問,但總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清代邊疆治理的窗口,其宏觀的視角和對政治變遷的聚焦,無疑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評分《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清朝政治肌理的窗戶。作者以“政治變遷”為主綫,將廣袤的藩部納入瞭考察範圍,這種視角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區藩部政策的比較研究,例如,將西北地區的濛古與西南地區的土司政策進行對比,能夠清晰地看到清朝中央政府在因地製宜和統一管理之間的微妙平衡。書中對政策執行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地方官員的策略以及藩部自身的反應等,都有細緻的描寫。我從中體會到,所謂的“政治變遷”並非是政府單方麵的意願,而是多方力量角逐、互動的結果。書中對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如準噶爾之亂、大小金川之役等,如何深刻影響瞭藩部政策的調整,都給予瞭深入的論述。雖然全書的篇幅較長,內容也比較密集,但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支撐,讓我覺得每一頁都充滿瞭價值,是對我理解清代政治格局的一次重要拓展。
評分《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這本書,真的讓我領略到瞭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是一種對曆史邏輯的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將“政治變遷”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細緻地落實到對具體藩部的治理策略上。從初期“因俗而治”,到中期“改土歸流”,再到後期更趨嚴密的管控,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伴隨著復雜的政治考量和現實的需求。書中對於這些政策轉變的動因分析,以及對各地藩部因應不同政策所産生的具體影響,都讓我覺得非常紮實。例如,對某些區域的行政製度改革,不僅僅是紙麵上的變化,書中也探討瞭其對當地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乃至文化認同的長遠影響。讀到這裏,我更能理解為何“藩部”的研究對理解整個清朝的政治生態至關重要。盡管書中某些章節的學術術語略顯生僻,需要藉助工具書,但這並不影響其整體的價值,它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清代政治運行的獨特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