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邵飘萍新闻学论集 | 
| 定价 | 39.00 | 
| ISBN | 9787301143421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邵飘萍 | 
| 编号 | 10519219 | 
| 出版日期 | 2010-02-11 | 
| 印刷日期 | 2008-12-01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286000 | 
| 页数 | 无 | 
| D1一篇著作一'实际应用新闻学' 一外交记者之地位 二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 三外交记者之外观的注意 四外交记者之工具与杂艺 五访问之类别与具体方法 六访问时之种种心得 七外交记者之分类 八探索新闻之具体方法 九新闻价值测定之标准 十新闻价值减少之原因 十一裸体新闻应记之项目 十二原稿之外观的注意 十三原稿内容之注意点 十四余白 D1二篇著作二'新闻学总论' D1一章新闻事业之特质 D1二章新闻记者之地位与资格 D1三章新闻社之组织 D1四章新闻纸之表里 D1五章世界的通信事业 D1六章新闻纸之进化史略 D1七章新闻纸之法律问题 D1八章我国新闻事业之现状 D1九章新闻事业之将来 D1十章余论 D1三篇新闻学论文 一邵振青导师在新闻研究会之演说 二'新闻学·邵序' 三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 四'京报'三年来之回顾 五从新闻学上批评院秘厅对新闻界之态度 六记者与读者 七飘萍启事 八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遗稿 附录纪念文章 一邵飘萍被奉联军枪毙之详情 二先夫子言行纪略 三'京报'邵飘萍先生被难纪念特刊 四邵飘萍荣哀录 五邵飘萍先生 六记邵振青先生 七纪念邵飘萍 后记 | 
| 1918年10月14日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这是中国靠前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 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 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有名记者 致书蔡元培校长倡议设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并应邀出任研究会导师;他认真地向会员传授应用新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把他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 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很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 抵过千万军”的盛誉。 | 
| 一、外交记者之地位 报纸之靠前任务 在报告读者以近期新而又很有兴味 很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故构成报纸之很要原料厥惟新闻。 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 乃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判者 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 是故报纸价值之有无大小 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 有很密切之关系。 我国新闻事业所以幼稚腐败之原因 固由于政治上、社会上一切设备均尚未能脱离幼稚腐败之可怜境域。报纸为一切事物之缩影 自不能单专享展而不受环境之束缚。惟报纸自身内容之幼稚腐败 于可能的范围以内 有急须加以改良者 靠前应注意之点即为新闻。 编辑方法之优劣 每足以使新闻增减其趣味。但苟根本上缺乏新闻之材料 则所谓“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 虽怀绝技 安所用之?然则欲求报纸之改良 当先从根本上注意新闻之材料。我国各种报纸之内容 很可认为幼稚腐败之点 一在新闻材料之缺乏 一在所载新闻之不确。非但报纸本身无重大价值可言 其影响于国j1a社会者 尤匪浅鲜。故改良新闻材料 乃改良报纸之根本先决问题。新闻材料何自来?全赖外交记者之活动-日人所编著之'新闻学'中 称外交记者或外勤员 即我国人称为访事或访员 英语之Reporter。然则外交记者之养成 尤为改良报纸之根本的根本。我国旧习 一般人对于报馆之访员 向不重视其地位。即以报馆自身论 亦每视社外之外交记者为系主笔或编辑之从属。例如今日号称规模弘大之报馆 其主笔先生之脑筋皆不免陈腐幼稚 不认社外记者为与彼处于同等重要之地位 此我国报纸内容腐败之重大原因。 …… | 
作为一名对新闻传播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邵飘萍新闻学论集》,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我能想象这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名头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界积淀,而邵飘萍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之一,其思想和实践无疑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一直对邵飘萍先生早期的办报理念、对新闻伦理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探索新闻的社会责任有着强烈的好奇。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是如何平衡新闻的客观性与政治立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用新闻来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本书很可能汇集了邵飘萍先生的代表性论述,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演变,理解早期报刊的运作模式,以及学习新闻从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邵飘萍先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评分我深信,一部好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新闻实践的启示。邵飘萍先生的新闻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我特别关注的是,他在论述中是如何强调新闻的“真实”与“公信力”的,这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我很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如何构建和维护报纸公信力的具体论述,例如他对新闻稿件的审查机制、对新闻来源的辨别能力、以及他对记者职业道德的要求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当前新闻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也好奇邵飘萍先生是如何看待新闻的“监督”功能的,他是否在文中探讨过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的第四权作用,又如何规避其潜在的风险。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些层面的深入探讨,那么对于正在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在一线奋斗的新闻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和阅读这类经典学术著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贤智慧的追寻。邵飘萍先生的名字,在新闻史的学习过程中,如同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新闻人的勇气、智慧和担当。我想象着,在那个纸媒尚未普及、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他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将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收录他对于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新闻选题的把握、甚至是报刊的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具体论述。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讨论,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新闻大家的真知灼见。此外,我也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一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术风貌,了解他们是如何整理、研究和传承邵飘萍先生的新闻思想的。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新闻史的机会。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真正领略新闻大家风范的著作,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邵飘萍新闻学论集》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厚度和历史分量。邵飘萍先生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思想和实践无疑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新闻业刚刚起步的年代,他是如何奠定新闻的专业基础,如何定义新闻的社会角色,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新闻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我很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他对于新闻报道的深度分析,他对新闻事件的判断标准,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到邵飘萍先生身上那种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担当。
评分作为一个对新闻传播理论充满探索欲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新闻本质和规律的经典著作。《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邵飘萍新闻学论集》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邵飘萍先生的文章,而是经过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精心梳理和学术解读。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邵飘萍先生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新闻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如何看待新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同时,我也相信,通过阅读邵飘萍先生的论述,能够为我在当下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