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锦灰堆(合编本)(王世襄集)
作者:王世襄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08043733
字数:
页码:全4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一卷
二卷
三卷
四卷
内容提要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锦灰堆”起于明代,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书胜于书、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作者介绍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31日),男,号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锦灰堆》合编本,通过对明代各类器物的细致描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明代生活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代建筑和园林的部分。王世襄先生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讲解,更是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他会分析园林的布局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亭台楼阁的设计如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赞叹不已。他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园林修复和保护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执着和热情。此外,书中对明代家具的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介绍家具的样式,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探讨家具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原来,古人对生活的要求,是如此的精致和考究。
评分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明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全新认知。最初是被“王世襄集”这个名字吸引,以为会是一堆关于古董字画的鉴赏,没想到这套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得多,简直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特别是《锦灰堆》这部分,王世襄先生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曾经的旧物、旧事、旧情,用一种近乎“玩味”的态度呈现出来,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文玩至上、风雅盛行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他写家具的部分,那种对木材纹理、雕刻细节、榫卯结构的讲究,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尊重和对美学的理解。他描述一件古家具,不仅仅是交代它的年代、材质,更重要的是讲它背后的故事,是哪个大户人家用过的,经历过怎样的变迁,又承载了多少主人的情感。读着读着,我都能想象出那位曾经的主人在书房里,一边品着香茗,一边抚摸着这张几案,心中或许正涌动着怎样的思绪。这种“情”与“物”的结合,让我对收藏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器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前人生活哲学的具象化。
评分我对明代历史一直有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这套《锦灰堆》合编本,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王世襄先生的学识渊博,但他的表达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一点也不像一本学术著作。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明代宫廷用具的研究。他不仅仅是罗列这些用具的名称和功能,更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中去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器物所承载的权力、财富以及生活方式。比如,他对明代皇帝的饮食起居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皇家盛况。他还对明代官场的服饰规制有着详尽的介绍,通过服饰的颜色、纹样、材质,就能大致判断出官员的品级和身份,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对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物”,更是关于“人”和“时代”。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有新发现的经典。我尤其喜欢《锦灰堆》合编本中关于明代文房用品的研究。我一直对笔墨纸砚、书画印章这些小物件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背后承载着很多故事。王世襄先生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介绍了各种文房用品的材质、工艺、形制,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它们在明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比如,他会详细介绍不同质地的砚台,哪种最适合研墨,哪种最具有收藏价值;他会分析不同风格的印章,如何体现主人的品味和性格;他甚至会聊到当时的书画收藏,哪些作品受到追捧,收藏家们又是如何鉴赏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让我觉得,原来对这些“小物件”的讲究,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属于文人的精神空间。
评分这套书,尤其是《锦灰堆》的合编本,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艺术品研究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会是艰涩难懂的学术论著,没想到王世襄先生的笔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聊天”,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知识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明代家具的描述深深吸引。他不仅列举了各种家具的名称、材质、年代,更重要的是,他会讲述这些家具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当时的匠人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技艺来完成这些精美的作品。他还会分享他自己收藏和修复家具的经历,那些故事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每一件物品的深厚感情。读到关于明代园林的部分,我更是如痴如醉。他仿佛带着我漫步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之中,感受着每一处景致的匠心独运,聆听着每一块石头的低语。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传统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富有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能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而王世襄先生的这套《锦灰堆》合编本,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明代文物的研究,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代书籍和印刷术的部分。王先生对古籍的考证,严谨而细致,他不仅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印刷技术,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古籍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他还分享了许多关于藏书的故事,那些故事充满了书卷气,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读书人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这本书,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一本好书,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寄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古代的读书人建立了一种精神上的联系,他们的智慧和情怀,都穿越时空,给予我启发。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是能够将高深的内容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王世襄先生的这套《锦灰堆》合编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明代文物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明代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他对于各类文物的研究,都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在描述家具时,他会详细解析其造型的演变,雕饰的寓意,材质的选择,甚至还会提及当时的制作工艺和匠人的姓名,仿佛在讲述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而其中穿插的关于明代文人的轶事,关于园林的设计理念,关于古籍的收藏故事,更是让整部书的阅读体验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玩物”的阐释,他将“玩物”提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这种观点,与当下许多人对“玩物丧志”的片面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王世襄先生的这套《锦灰堆》合编本,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珍贵的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器物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明代文人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代文玩的研究,那些小巧玲珑的器物,在王先生的笔下,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他会详细介绍各种古董的材质、工艺、鉴定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他会分享他对这些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寄托文人的情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例如,他会聊到当时人们对书画的鉴赏,对古籍的收藏,对鼻烟壶的喜爱,这些内容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雅趣和情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个时代的文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情趣、他们的生活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对王世襄先生的景仰。这位老人,用一生在做一件事情——守护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而《锦灰堆》合编本,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的知识太丰富了,而且,最难得的是,王先生的文字,一点都不枯燥。他就像一位饱学多才的长辈,循循善诱地向你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我翻阅到关于明代服饰的部分,他不仅介绍了不同等级官员的服饰规制,还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百姓的穿着,甚至还有女子的妆容打扮。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阶层、生活习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还对其中关于明代建筑的部分很感兴趣,他对园林的布局,亭台楼阁的设计,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进了明代的园林,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雅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如此的富有魅力。
评分这套书,特别是《锦灰堆》的合编本,简直是给古籍爱好者送来的一份厚礼。我一直对明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资料零散,难以窥见全貌。王世襄先生的这套作品,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他不仅仅是学者,更像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文化导游,带着我们深入明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文玩鉴赏到园林营造,从服饰礼仪到饮食起居,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明代文人雅集的描绘,那种“曲水流觞”、“焚香品茗”的场景,通过他的文字,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他没有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杯茶的冲泡方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一件衣服的穿着讲究,将那个时代的风雅和精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觉得,原来明代的文人并非只是埋头书斋的酸儒,他们也热爱生活,追求美学,懂得如何将生活过得有滋味,有情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概念,而是变得更加具象,更加有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