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繪本閱讀重量級推手 林真美本個人全新創作
繪本之眼 重拾童心,看見無限豐富的綺麗世界
經過十餘年的醞釀與耕耘,
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當初所撒下的繪本種子,
如今已在台灣各處落地開花。
林真美,個所有繪本愛好者都應該熟悉的名字。
她,二十年前負笈日本留學期間,親身體驗日本民間對推動親子共讀繪本的不遺餘力,從此許下「我也要回到台灣,做同樣的事」的心願。
九八八年回到台灣,在大多數人不識繪本的狀態下,林真美帶著蒐集多年的繪本及滿腔的熱情,積極向親朋好友推廣親子共讀的觀念,輕輕灑下兒童繪本閱讀的種子。
九九四年,她創「小大讀書會」,將小孩與大人起閱讀的觀念深耕於社區;六年後與讀書會成員共同成立「小大繪本館」,帶動各地親子共讀風氣。
九九六年,由林真美策劃、翻譯的【大手牽小手】世界經典繪本系列問世。此系列繪本對台灣親子共讀活動有推波助瀾之效,同時也先掀起了國內出版、閱讀繪本的風潮。自此之後,台灣繪本出版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成長、茁壯。許多人受到她的影響,也開始對繪本投入更大、更多的關注。時至今日,身為「兒童繪本的撒種者」,林真美當初所灑下的繪本種子,如今也在台灣各處落地開花。
《繪本之眼》為林真美本全新個人創作。深耕繪本共讀十餘年,她閱讀無數經典故事,看見繪本歷史發展的軌跡;又透過與孩子共讀的過程,體認到唯有用孩子的眼睛去「讀」圖,用耳朵去聽聲音,才能真正領會本好繪本的神髓。
在這本書中,透過她的觀察與分享,讀者將覽繪本發展歷史,認識影響繪本發展的重要人物,並了解他們是如何透過繪本這個媒介,表達他們心中的「兒童觀」。期待閱讀此書的讀者,能體會「繪本」的力量,並重新審視成人看待兒童的方式。
本書特色
★台灣推動繪本閱讀人、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本全新個人創作。
★本書為作者累積多年對繪本的見解精華,理性的觀點配上感性的筆調,讀來引人入勝;搭配繪本內頁圖示,精采呈現名家經典作品,詳實說明繪本中圖文搭配的重要性。
★本書脈絡清楚,縱軸為繪本發展歷史,並依序介紹重量級作品與作家;橫軸為繪本相關議題:繪本的圖文關係,以及繪本中的兒童觀。
作者簡介
林真美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
1992年開始在國內推動親子共讀讀書會,1996年策劃、翻譯【大手牽小手】繪本系列(遠流),2000年與「小大讀書會」成員在台中創設「小大繪本館」。2006年策劃、翻譯【美麗新世界】(天下雜誌)繪本系列及【和風繪本系列】(青林國際),2010年策劃、翻譯【米飛兔】繪本系列(天下雜誌),譯介英、美、日……繪本逾百。
目前在大學兼課,開設「兒童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等課程。除翻譯繪本,亦偶事兒童文學作品、繪本論述、散文、小說之翻譯。如《夏之庭》(星月書房)、《繪本之力》(遠流)、《早的記憶》(遠流)……等。《在繪本花園裡》(遠流)則為早期與小大成員共著之繪本共讀入門書。
前 言 繪本漫步
章 近代繪本的誕生
二章 《披頭散髮的彼得》—從野性到馴服
三章 奔騰中的野馬-藍道夫.凱迪克
四章 發光的寶石─碧雅翠絲.波特和她的動物故事
五章 童書界的「畢卡索」─莫里斯.桑達克
六章 美國的繪本黃金期
七章 繪本的圖-兒童的閱讀之窗
八章 故事解析與繪本語言
九章 圖與文的美味關係
十章 「兒童觀」面面觀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碎片化时间管理”,毕竟现代人的日程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如何利用好通勤、排队或者午休的十分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我需要的不是那种雄心勃勃的年度计划,而是可以直接套用在“五分钟挑战”上的实用工具书。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能够快速启动、立即看到微小进步的方法。比如,关于如何在一分钟内清理工作台面的小妙招,或者如何利用两分钟梳理出当天最重要的三项待办事项。如果一本书能够提供一整套基于微习惯培养的系统,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直击痛点,不讲空话套话,直接告诉我“现在,立刻,马上”该怎么做,并且这个做法的门槛要极低,让我随时随地都能开始执行,形成正向反馈循环。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索一些关于“观察力”和“视觉思维”的读物,主要是想提高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变化的捕捉能力。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理论,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要么就是过于肤浅,只是罗列了一些简单的技巧,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所以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理论支撑,又能通过有趣案例引导实践的读物。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打开我的“第三只眼”,让我看到平时忽略的美感和逻辑结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观察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让我能够真正内化这些方法论,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观察中去。这种对深度和实用性的追求,已经成了我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标准。
评分这本漫画叙事的历史传记,简直是打破了我对传统传记阅读体验的固有认知!我通常对历史人物的传记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厚厚的文字堆砌起来太费力,而且很多时候作者的主观色彩太浓厚,读完总感觉抓不住人物的灵魂。但这本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用了一种非常跳脱的、近乎于“戏仿”的笔触去重述那些经典的历史瞬间。叙事节奏非常快,一个场景的切换几乎没有过渡,全靠画面感来推动,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拖沓感。角色之间的对话火花四射,那种微妙的讽刺和幽默感,让人在哈哈大笑中领悟到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犹豫和矛盾,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肢体语言和场景布置中,读完后,对那位历史人物的立体感瞬间增强了不少,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扁平符号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抓人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地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处理,摸上去非常细腻,林真美老师的名字和书名那种跳跃的字体设计,一下子就捕捉住了我的目光。我特别喜欢那种色彩的运用,不是那种刺眼的艳丽,而是非常有层次感的、柔和的调色板,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和舒适。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顶级的,即便是深色部分的细节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完全没有墨水扩散或者模糊的情况。而且,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动,这对于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来说太重要了。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进去。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绝对值得收藏,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可见出版方在制作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探讨“人与环境、建筑之间关系”的哲学性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发现,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状态。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超越纯粹的室内设计美学,去深入挖掘空间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交汇点的书籍。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解析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居住哲学,比如日式美学中的“留白”与北欧设计中的“功能至上”是如何反映其社会价值观的。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探讨未来技术(比如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对我们“家”的概念会产生怎样的颠覆。这本书最好能够像一个沉静的向导,带领我重新审视我每天居住的那个盒子,让我理解每一个墙面、每一束光线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