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 ||
| 定价 | 39.00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王宏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302387046 | |
| 重量 | ||
前言 做家长是要学习的
Chapter 1 情绪篇
1 晚餐大哭大闹的女孩
父母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爱发脾气
2 谁弄坏了我的纸飞机
孩子宁愿激怒家长也不愿意被忽视
3 揭开“校园多动症”的谜底
理智对待老师告状
4 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
家长的智慧在于正确区分孩子的话,是负向情绪还是吸引注意
5 除了哭,你还会什么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6 都是儿童椅的错
哥哥哭闹有原因:要和弟弟争妈妈的爱
7 爸爸妈妈,你们不爱我了吗
父母前后不一致地替孩子解决问题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
8 谁偷了我和儿子的快乐
改善的基础是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
9 “愤怒”的墨水瓶
父母的双重标准导致孩子情绪化
10 我控制不了自己
父母过度挑剔导致孩子情绪极度压抑和无度爆发
Chapter 2 习惯篇
1 早晨磨蹭一声吼
姐姐磨蹭有原因:要和妹妹争妈妈的爱
2 10岁的爱情女“专家”
老师告状怎么办
3 搞砸了的母子关系
培养孩子好习惯要从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始
4 好习惯是打出来的吗
孩子越打越逆反
5 做不完的作业,玩不够的花样
父母教育冲突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
6 刁蛮公主丁丁的“七宗罪”
父母生气时不是教育而是教训孩子
7 令人头疼的淘气包
孩子总是被批评就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标签
8 孩子,你为什么撒谎
家长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撒谎
9 爱插话的孩子
父母和老师有效沟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10 爱捅娄子的调皮大王
情商培养从建立规矩开始
Chapter 3 学习篇
1 分数重压下的孩子
听话的孩子压力大
2 厌学的幼儿园大班孩子
过早学习危害大
3 妈妈脸上的晴雨表
妈妈的肯定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4 功课全部不及格怎么办
接纳孩子的不足就是给予孩子进步的动力
5 我的冤家儿子
孩子用磨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6 怎样在10点前写完作业
称职家长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
7 写不完的作业,发不完的火
六大原因导致孩子作业写不完
8 一激动就动手的孩子
孩子的两面性:天使与魔鬼共存
9 *末是这样度过的
根据孩子的压力进程调整学习计划
10 妈妈,我太累了
制定时间表和星星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
Chapter 4 性格篇
1 害怕天黑的男孩
孩子怕黑有目的
2 沉重的2+3
过早学习导致孩子挫败和不自信
3 大事小事一团糟
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
4 不催不动的男孩
父母要用行动而不是唠叨来帮助孩子“知行合一”
5 眼睛“掉”进电视里的男孩
分清问题根源,培养孩子责任感
6 明知故犯为哪般
孩子不能抵制诱惑是因为缺乏自控力
7 生了锈的“木偶人”
从生活小事培养孩子责任感
8 上小学后的烦恼
家长和老师的反应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
9 见着困难就绕着走
父母学习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10 孤独的小女孩
帮助孩子交朋友是提高人际能力的基石
Chapter 5 问题篇
1 孩子行为密码——幽默还是哗众取宠
听其言而观其行,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制定阶梯目标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2 沟通三部曲:“接纳—反映—讨论”
如何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如何及时化解孩子心中的烦闷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序曲:儿子伤心了
尊重情绪,引导行为
4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高潮:儿子骂妈妈白痴、神经?
家长,请压住你的怒火
5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尾声:儿子认错
积极面对孩子的负向情绪
6 妈妈,为什么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听懂孩子的话外音,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7 儿子考了79分
接纳而不是讲道理,让孩子更合作
8 孩子不爱写作文怎么办
鼓励三段论,培养孩子自信心
9 孩子犯错怎么办——女儿总是从家里拿钱
承担行为结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0 儿子说作业写完了,他是撒谎吗
区分问题所有权,孩子学习更主动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鲜活,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轻声讲解,那种温暖又坚定的力量,是我在其他育儿读物中很少感受到的。它成功地避开了“说教的陷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分析,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比如,关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它没有生硬地要求家长必须铁面无私,而是探讨了规则背后的“意义”——规则是为了保护谁?如果规则不合理,如何和孩子一起协商修改?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深刻得多。它教会我的核心观念是:教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我们不能总期待孩子单方面地适应我们的世界,我们也要学习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重构我们的沟通方式。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对“犯错”的态度非常积极,视之为学习的黄金机会,而不是惩罚的理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疲惫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有策略、有同理心、更有掌控感的“教育架构师”。这对我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救星”!我之前被自家那个“小霸王”弄得焦头烂额,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心理战。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讲理论讲得云里雾里,要么就是那种老一套的说教,根本对付不了我家这位“行走的麻烦制造机”。但自从翻开这本书,我简直像是找到了武林秘籍。它没有给我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比如,为什么孩子偏要盯着你刚收拾好的玩具再弄乱?为什么明明知道错了却还要顶嘴?这本书用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触,把这些现象一一拆解,让我明白,原来这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而是孩子在探索边界、寻求关注或者表达无力感的方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正面管教”和“一致性原则”的论述,它不是强硬地要求家长怎么做,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从那个目标出发,倒推现在的每一个小选择。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尝试调整了几个小策略,比如在冲突发生时,先蹲下来,保持视线平齐,用提问代替指责,那种效果的立竿见影,让我激动得差点想给作者写感谢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看见”我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管理”我的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理论堆砌,更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进行一对一的私塾指导。它从最基础的依恋关系谈起,层层递进到具体的行为矫正,最后落脚于家长的自我成长。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略了镜子那头的人——我们自己。书中关于“父母情绪调节”的部分,对我触动极大。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反应,其实是我童年未解决的阴影或者当日工作压力的投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自我审视的工具,它鼓励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情绪降温”技巧,比如“暂停五分钟再回应”。这让原本紧绷的亲子关系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而且,它对“熊孩子”的定义非常宽泛和人性化,它没有把任何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而是将所有看似“捣蛋”的行为视为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向世界发出的求助信号。这种包容和理解,极大地减轻了作为家长的焦虑感,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最棘手的时刻。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实操性的读者,市面上很多心理学书籍对我来说,要么是太玄乎,要么就是案例过于理想化。然而,这本关于和“熊孩子”过招的书,最让我赞叹的就是它的“可操作性极强”。它不像某些书那样,要求家长必须是“超人”才能做到。书中的策略非常务实,很多都是可以在日常买菜、散步、洗澡的碎片时间里嵌入的微小改变。比如,它提到了一个“预警系统”的建立,提前告知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大大减少了突发状况下的对抗。我试着运用了“选择权给予”的技巧,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先穿鞋子还是先戴帽子,结果发现,原本需要半小时的出门准备工作,缩短到了十分钟,而且过程中没有一次争吵。这不仅仅是教育技巧的胜利,更是节省了我们双方的心理能量。它没有贩卖“完美育儿”的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高效应对”的工具箱,让家长在疲惫的时候,依然能找到那个最温和、最有效的切入点。这本书真的帮我把育儿从一场消耗战,转变成了可以有效管理的“系统工程”。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育儿战术”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带有“战术”二字的,多少有点功利心,担心它会把亲子关系变成一种机械的博弈。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孩子心灵的地图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共情式回应”的篇幅。在处理孩子情绪爆发的场景时,我们大人很容易陷入“讲道理”的误区,殊不知在那个当下,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情绪的宣泄和被接纳。书里详细列举了好几种“破冰”话术,那种将成人思维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的艺术,非常精妙。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书里建议先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最喜欢的机器人坏了”,而不是急着说“哭有什么用,明天再买一个”。这种细腻的心理把握,让我这个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顶。它强调的不是“赢了”这场争执,而是“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这才是长远来看最稳固的教育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