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 许子东 ——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订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此外,被列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经典三人嘉宾组合(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近年有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等。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四月
【自 序】不可能完美的“经典课堂”
【第一讲】现代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节 留学生们的救国之道
第三节 两篇文章启动了文化政治的大变革
【第二讲】鲁迅是狂人还是阿Q?
第一节 北大与《新青年》的分化
第二节 “永远正确”的鲁迅
第三节 从周树人到鲁迅
第四节 鲁迅与几个女人
【第三讲】鲁迅对“五四”的怀疑和反省
第一节 《狂人日记》:唯一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
第二节 《阿Q正传》:喜剧始,悲剧终,一个象征性的预言
第三节 《肥皂》与《伤逝》
【第四讲】周氏兄弟与二十年代的美文(陈平原主讲,存目)
【第五讲】郁达夫:民族·性·郁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青春期
第二节 郁达夫的生平
第三节 “颓废”与“色情”
【第六讲】莎菲与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第一节 冰心与凌叔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
第二节 丁玲:出走的娜拉,真正的女权英雄
【第七讲】“五四”新诗的发展
第一节 没有新诗,就没有“五四”
第二节 现代诗歌四章
【第八讲】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茅盾
第一节 现代散文三章
第二节 茅盾: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
【第九讲】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现代戏剧与《茶花女》
第二节 其他人的戏剧加在一起,等于一个曹禺
【第十讲】老舍、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 巴金:一生坚持青年抒情文体和革命心态
第二节 老舍: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
【第十一讲】沈从文与三十年代“反动文艺”
第一节 一辈子不接受城市
第二节 《丈夫》:屈辱比优胜的感觉深刻得多
第三节 《边城》: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
【第十二讲】 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第一节 “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第二节 《第一炉香》与《倾城之恋》
【注 释】
【附 录】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
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显示出作者深思熟虑的匠心。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巧妙的章节间的对话与呼应,犹如一盘布局精妙的棋局。作者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处,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作家或作品联系起来,揭示出隐藏在时间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和共通的时代情绪。这种结构上的网状思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开始跳出“A作家写了B作品”的线性思维定式,转而关注文学谱系中的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这种宏观的把控力,让阅读体验从线性的信息接收,升级为对整个文学生态的立体观察,每一次读完一个单元,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仿佛眼前的世界突然多出了几层维度。
评分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视角极其独特,他没有落入窠臼,去重复那些教科书里已经烂熟于心的定论。相反,他像是戴着一副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的眼镜,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文学事件,重新打磨得光彩夺目。其中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文人之间微妙的论战和情感纠葛的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他们的挣扎。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了一句话的解释而争论不休的场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带”你体验历史现场,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文学的创作和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份洞察力,绝非一日之功可得,其中蕴含的学术训练和个人沉淀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很多严肃的文学研究往往因为术语过多、逻辑链条过于复杂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套“公开课”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作者的语言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他总能用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流派差异或者美学原则,阐释得清晰透彻,仿佛身边的老师正在循循善诱。即使是对民国文学只有泛泛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并且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文本的了然于胸。我甚至开始期待,如果真能坐在他当年的课堂里,听他亲口讲述这些故事,那该是何等的幸事。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高效吸收知识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那种不是浮夸的张扬,而是内敛的智慧光芒,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深厚功底。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散发出的淡淡书卷气,都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进去。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细节,比如留白的运用,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不像有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更像一位老友的低语,温柔而坚定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初翻时,被那些看似熟悉的篇章名称吸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回顾,而是一场深刻的剖析和重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深处的门,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鲜活的灵魂和思想的火花。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是数字阅读难以比拟的。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所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文化气质”,是我近些年来在同类书籍中罕有遇到的。它不是那种刻意模仿旧时文人口吻的做作,而是一种自然流淌出的对“人文精神”的坚守与热爱。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这本书像是一块沉稳的基石,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思考需要时间来沉淀,真正的审美需要长期的熏陶。它所推崇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致敬与继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些民国文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被一种对真理和美的不懈追求的氛围所感染,这种内在的精神滋养,比任何具体的知识点都来得更为宝贵和持久,让人心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