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共45册)紫色平装 如何修证佛法+孟子旁通+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传统文化宗教研究书籍

南怀瑾作品集(共45册)紫色平装 如何修证佛法+孟子旁通+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传统文化宗教研究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传统文化
  • 佛学
  • 道教
  • 儒学
  • 孟子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奥华元图书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9982
商品编码:28326356501
品牌:奥华元(aohuayuan)

具体描述




 
南怀瑾作品集 45册(紫封平装)
圆觉经略说978-7-5060-9790-138.00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978-7-5060-9797-029.00 
定慧初修978-7-5060-9416-030.00 
如何修证佛法978-7-5060-8998-245.00 
禅宗与道家978-7-5060-9207-438.00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978-7-5060-9127-546.00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978-7-5060-9111-425.00 
药师经的济世观978-7-5060-8036-139.00 
中国文化泛言(增订本)978-7-5060-8331-740.00 
禅海蠡测978-7-5060-8903-632.00 
金刚经说什么978-7-5060-8936-442.00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978-7-5060-8278-530.00 
话说中庸978-7-5060-8161-032.00 
禅话978-7-5060-8035-418.00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978-7-5060-7629-625.00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978-7-5060-7984-620.00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978-7-5060-7693-724.00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978-7-5060-7910-524.00 
易经杂说978-7-5060-7803-039.00 
易经系传别讲978-7-5060-7717-049.00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978-7-5060-7490-235.00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978-7-5060-7600-522.00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全二册)978-7-5060-7534-388.00 
孟子旁通978-7-5060-7318-939.00 
孟子与尽心篇978-7-5060-7532-926.00 
论语别裁(上下册)978-7-5060-7396-789.00 
庄子諵譁(上下册)978-7-5060-6936-665.00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978-7-5060-7408-732.00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978-7-5060-6956-416.00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978-7-5060-7076-824.00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978-7-5060-6050-943.00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978-7-5060-5640-348.00 
我说参同契(中)978-7-5060-3690-032.00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978-7-5060-4016-739.00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978-7-5060-3973-442.00 
我说参同契(下)978-7-5060-3848-530.00 
我说参同契(上)978-7-5060-3499-932.00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978-7-5060-3417-338.00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978-7-5060-3317-626.00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978-7-5060-3197-424.00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978-7-5060-7395-069.00 
总价:1524.00


适读人群 :对宗教感兴趣的读者
  《如何修证佛法》是南怀瑾先生重要著述之一,他结合自身修持经验,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和具体的指引。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结合自身的修持经验,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是南先生重要的著述之一。……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名家评价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历史学家许倬云)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书法家王国平)
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如何修证佛法》十版前言
九版说明
编辑说明
第一讲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第二讲
伪经之辨 《楞严经》的密因 心与缘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五十阴魔 色阴

第三讲
走火入魔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第四讲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第五讲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讲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龙女成佛

第七讲
十念法门 安般、止观、炼气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气与两腿 罗云念安般

第八讲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念身与白骨观 念佛与净土宗 念法与学理实践 念僧念圣贤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第九讲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楞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讲
听息数息的问题 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观 密宗及修气 修脉 生命和宇宙法则

第十一讲
达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与各宗派 五祖的时代 六祖的时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释迦仰山 临济四料简

第十二讲
参话头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再说临济四料简 永嘉说三身 禅与《指月录》 生死问题 沩仰的对答 夹山悟道

第十三讲
思想念头的流动 三际托空与现在心 四料简与火候 军事艺术和禅 夹山度洛浦 《宗镜录》悟道十问 洛浦三关 说临济 说曹洞

第十四讲
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 真空顽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说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种渗漏 说曹山 如来禅与祖师禅 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讲
如何去身见 鸟飞式 再说修气 睦州的草鞋 说云门 三平偈 法身两般病 陈尚书宴云门

第十六讲
顾鉴咦 法眼宗 见桃花悟道 围起来打 四禅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阴 意识和余力

第十七讲
说圆悟勤 闻思修是什么 信之难 说定 昏沉定世间定 修定 修空与枯禅 修有与紧张 调整色身

第十八讲
水火风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灾难 人类自身的灾难 心法与色法 人体的三界 无住无着无愿 心体及其作用 心、意、识 变化气质

第十九讲
第一障碍:身见 色身转变 不是绝对的时间 三灾与修持 四大种与色法 相续心 四禅八定和精气神 善人的凡夫禅 轻安、定、非定

第二十讲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生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柴

第二十一讲
佛法在世间 《禅宗直指:大事因缘》 雪岩钦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讲
明心见性与三身 吕纯阳与黄龙南 重要的资粮 不能得定与出定 定境中的退位 现观与圣教量

第二十三讲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声闻乘的四加行 独觉乘的四加行 八万四千对治 习气次第断过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檠 把握行蕴

第二十四讲
往生兜率天 第一义 四正断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萨道的加行 钝根菩萨 四十六种魔 六度菩萨行 四种魔境

第二十五讲
李长者的《合论》 妄念和情 性与情 济颠和林酒仙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第二十六讲
困在感觉境界 变成习惯的思 再说行阴 心不相应行法 说识阴 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 心行五阴解脱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讲
一知与色身 一知与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观、所缘 假想产生的魔境 守着灵明清净 不守灵明清净 漏 任脉的变化

第二十八讲
只有行愿 三千善行,数千功德 打开心结 情的慈悲与智的慈悲 动摇心行 如何转变气质 四重恩三途苦 检查再检查 行行重行行
附录一:见思惑与三界九地、断惑证真之关联
附录二:三界天人表


  《如何修证佛法》:
  圆悟勤家世儒宗,读四书五经,以孔孟为教,世间的学问研究得很好。据传记上说,他“日记千言”,记忆力之强如此。小时候有一天到了一个庙子去玩,庙里有佛经,他拿起一本佛经看,就傻了,当时,“三复怅然,如获旧物”。第一次看佛经,就自然被吸引住了;再看,舍不得马上丢,看了一段,又回转来看,如此三次。读完了佛经以后,很难过,好像掉了东西一样,非常惆怅。便想,我过去前生一定是个和尚,便要求家庭准许他出家了。
  研究高僧传记,发现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儒家的家世,开始完全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反对佛教,结果成就的,都是这一类的人。这也是个话头,是个大话头,自己去研究。
  圆悟勤出家以后,就跟着一个法师学教理,以他的天资,佛学的道理通透极了。这时,有个机会来了,他生一场大病,病得快死了。据后来他成道得法后,上堂说法所讲的情形是:我那时候的确死了,只觉得前路是黑茫茫的。总算给他一挣,我不能死,还没有成道,给他又蹦回来了。
  这里头是个问题,是不是人死了以后,有这个勇气可以蹦回来?如果拿唯识学来研究,圆悟勤不一定足真死了。比方说抗战时军中有位朋友,被炮弹打死了,后来又回生。事后说,死是很痛快的,子弹打过身上冰得无法形容,非常痛苦,痛苦以后,感觉非常舒服,那种舒服只有一刹那,一感觉舒服就完了,死过去了。刚死的时候,先是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空空洞洞的,的确是中国人形容的“黄泉路上”,灰灰黄黄的一片。以后怎么活过来也不知道,只感觉自己好像在跳板上一样,就是那么一翻,就回来了。这不是全死,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这一种现象在中国《礼记》上称作假死。
  圆悟勤禅师所讲的死究竟如何,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修道是科学的,不是随便讲,该怎么信就怎么信,并不是不信,而是对自己修道应该负责,不能盲目地自欺。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