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卷一 道体
【题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万事万物。本卷为《近思录》的大纲,探讨了性之本源,道之体统,是理学思想的纲领。
濂溪先生①曰: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X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⑥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⑦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⑧。”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②太极:宇宙的本源,万物产生的根本。
③两仪:阴阳。
④五气:五行之气。
⑤二五:阴阳二气与五行。
⑥五性:仁、义、礼、智、信。
⑦立人极:圣人树立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⑧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译文】
周敦颐说:作为宇宙本源,太极是广大无边的。太极一动就出现了阳,动到X致就出现了静。静就出现阴,静到X致就又回复到动。动和静相互成为对方出现的根本。太极分为阴和阳两仪。阳和阴转换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流布,推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在太极之中统合。太极就是无极。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成以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的真谛与阴阳五行的精微,奇妙地融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为男,象征地的“坤”成为女,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化育生成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就有了无穷的变化。其中只有人类,独得天地间的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身体形成后,神智受感发而有了心智。仁、义、礼、智、信感于外物而区分出善与恶,于是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主张心中常保清净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中正仁义之德表现出来,于是人的X高境界就产生了。因此,圣人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阔,眼光像日月一样明亮,行为像四季一样有序,判断像鬼神一样能察知吉凶。君子修行圣人之道就能吉祥,小人违背此道就会遇到凶险。所以《易经》说:“圣人确立了阴与阳为天之道,柔与刚为地之道,仁与义为人之道。”又说:“圣人追溯万物的开始,回顾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生死的道理。”《易经》确实博大啊,真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①曰义,理曰礼,通②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③不可见,充周不可穷④之谓神。
【注释】
①宜:适宜。
②通:通达。
③微:细微。
④穷:穷尽。
【译文】
“诚”的本体源于自然无为,一有杂念就产生了善恶。心存德爱是“仁”,举止适宜是“义”,符合天理是“礼”,通达万物是“智”,志有操守是“信”。行为能遵循天性安于天理的是圣人;能恢复人的本性并受持不失的是贤人;圣人之德微妙而不可视见,充塞而不可穷尽,这就称为“神”了。
不同于市面上一些只是简单堆砌原文和直译的读本,这套书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程度,让人深感敬佩。文白对照的版式设计非常科学,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和注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进行比对和切换,极大地方便了学习和校对。这种并置的结构,让学习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古文的韵律美和译文的释义准确性之间的平衡。此外,编者对文本的选择和排序也颇具深意,它们不是零散的片段组合,而是形成了一个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领悟“近思”的精髓,这种结构上的考量,体现了编者对国学精要的深刻把握,绝非简单的资料汇编。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精粹”二字的含义。它挑选的内容都是经过历史检验、流传深远的经典篇章,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古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其中某些段落所触动,那些关于克制私欲、敦促孝悌、强调信义的教诲,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社会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珍贵。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人心中的迷失与彷徨,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坚实的精神锚点,让人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做人的准则。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和文化底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摸上去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或疲惫。尤其是那种特意模仿古籍的排版风格,虽然是现代印刷品,却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舒展,又不至于浪费空间,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匠心。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使是翻阅频繁的章节,也能保持书本的完整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反复研读经典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加分项。总的来说,从外在的触感到内在的视觉体验,这套书都散发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和珍视,让人爱不释手,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我得说,这套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国学经典晦涩难懂,即便是略懂文言的人,也常常在一些关键的词汇或典故上卡壳。而这套书的注释部分,不仅精准地解释了每一个生僻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句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哲理精髓。译文的流畅性也令人赞叹,它并没有为了追求“雅”而牺牲“达”,而是做到了既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又符合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特别是那些拗口的段落,经过译者的精心梳理后,立刻变得豁然开朗,仿佛高山上的迷雾被一阵清风吹散,让人豁然开朗。这种高质量的文本处理,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和理解传统智慧的门槛。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套书所传达出的那种鼓励思考、而非盲目遵从的态度。虽然它被归类为“圣贤家训”,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和价值取向。通过原文的洗礼和注释的引导,读者被鼓励去深入探究这些教诲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背诵。这种“精粹读本”的定位,使得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具备了普及性的亲和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深奥的传统智慧以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更愿意沉下心去体悟的方式呈现出来,实属难得的优秀出版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