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歐的中國形象—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
:50.00元
作者:李勇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100887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本書**部分為“概念的界定”,是為瞭確定西歐中國形象的性質,設立解讀西歐中國形象的立場。第二部分為“曆史形態”,則是對西歐曆史上齣現的中國形象的代錶性形態的清理,力求描述齣西歐曆史上各種代錶性的中國形象形態的基本麵貌,洞見西歐中國形象的曆史發展脈絡。
內容提要
西歐對中國的態度為什麼時好時壞,令人難以把握?這種態度的變動不居不隻是國際關係中的利益問題在作祟,而且還有文化心理的原因。是西歐對中國的文化想象左右著西歐對中國的態度。西歐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是西歐人對“中國”的想象。西歐中國形象的根紮在西歐文化精神之中。西歐人想象中國的機製是以西歐文化中異邦原型的重寫為核心的錶意實踐。探究西歐想象中國的曆史脈絡與文化機製是把握西歐對中國的態度變化趨勢的前提。隻有知道西歐是如何想象中國的,中國纔能有效地告訴西歐中國是什麼樣的……
目錄
總序
前言
章 形象
節 作為社會集體想象物的形象
第二節 作為錶意實踐的形象
第三節 形象形成的外在條件
第二章 中國形象
節 中國形象的存在形態
第二節 中國形象復雜性形成的內在原因
第三節 中國形象復雜性形成的潛在原因
第三章 西歐
節 西歐的文化特性
第二節 西歐的文化特性對中國形象的影響
第四章 原型的誕生:西歐中國形象的原初形態
節 混沌世界的邊緣:黑暗而遙遠
第二節 巨人族:強大而愚昧
第三節 神的子孫的榮耀:自我意識與他者形象
第四節 價值視野中的他者:樂土與魔窟
第五章 賽裏斯傳奇:古希臘-羅馬後神話時代的中國形象
節 巨人的絲綢之國
第二節 賽裏斯形象:原型與變異
第三節 賽裏斯匿:古代西歐的他者
第六章 賽裏斯·韃靼·契丹:中世紀西歐的中國形象
節 中世紀中國形象的形成
第二節 型像的重寫與具像的爆發
第三節 踏破想象的邊界:中世紀中匿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 文明之邦:文藝復興到啓濛運動時期的中國形象
節 從傳奇化到理想化
第二節 理想化中國的現實基礎
第三節 理想化中國形象的文化意義
第八章 衰敗的帝國:豈能運動到戰爭時期的中國形象
節 唱衰中國
第二節 現代西歐的自信
第三節 霸權與偏見
第九章 覺醒的巨龍:20世紀西歐的中國形象
節 覺醒的巨龍形象的存在形態
第二節 覺醒的巨龍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三節 覺醒的巨龍形象的文化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一直認為“中國形象”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的概念,因為它涉及到太多主觀的解讀和曆史的沉澱。但是,《西歐的中國形象—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這本書,通過聚焦於一個相對具體的地域——西歐,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切入點。 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西歐對中國認知變化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中的“中國”形象。它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西歐自身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發展而不斷被重新定義。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作為中國人,在塑造自身國傢形象時,是否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他者”的視角,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真是一本“見微知著”的學術著作。我通常會先翻閱目錄和前言,對整本書的結構和核心觀點有一個大緻的瞭解。在《西歐的中國形象—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極其注重細節的呈現。 比如,我注意到書中有不少關於特定時期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中“中國元素”的分析。這些看似零散的細節,在作者的整閤下,形成瞭一幅清晰的圖像,展示瞭“中國”這個概念如何在西歐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被賦予瞭各種各樣的意義。這讓我意識到,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傢形象”,並非是一個固定的、單一的錶述,而是一個不斷被建構、被解讀、被傳播的動態過程。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形象”這個主題一直很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名為《西歐的中國形象—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的書。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章節,但僅從初步的瀏覽和對其中一些章節的片段閱讀,我已經被深深吸引。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宏觀的“中國是什麼”的簡單敘述,而是聚焦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是什麼樣的”。這種視角轉換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價值。 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在分析18世紀以來,西歐精英階層對中國的看法時,所引用的那些豐富的史料和案例。比如,對於“中國風”(Chinoiserie)在歐洲藝術和建築中的滲透,以及哲學傢們如何將中國視為一個高度理性、充滿智慧的理想國度,書中都做瞭深入的剖析。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中國文化”或“中國特色”,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解讀、選擇性地吸收,又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瞭怎樣的變形與再創造的。這本書顯然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學術框架來理解這些復雜而微妙的互動。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即使是探討嚴肅的學術議題,也絲毫不顯得枯燥乏味。作者在大量的曆史文獻中穿梭自如,將復雜的理論分析融入生動的敘述之中。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解讀。例如,當讀到某個時期西方傳教士和外交官如何將他們在中國觀察到的現象,經過“翻譯”和“加工”後,呈現在歐洲公眾麵前時,我能感受到其中存在的巨大信息差和文化隔閡。這種對信息傳播過程中“濾鏡”效應的剖析,對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信息爆炸時代的“中國形象”構建,也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它的宏大敘事和精細入微的分析相結閤。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幾個世紀,親眼見證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西方人如何構建和想象“中國”。從早期的旅行者筆下的東方奇觀,到啓濛思想傢眼中的“開明專製”典範,再到近代以來復雜的誤解與偏見,書中都梳理得井井有條。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他者想象”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西方對中國的形象定性為“好”或“壞”,而是深刻地揭示瞭這些形象背後所承載的西方自身的文化焦慮、政治訴求和曆史變遷。例如,在某個時期,西方對中國的贊美,很大程度上是為瞭反襯和批判自身社會的弊端。這種“藉中國論中國”的模式,讀來讓人豁然開朗,也更加理解瞭文化交流中,解讀者的立場和目的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