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貞觀政要(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必讀本) |
ISBN: | 9787550243767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定 價: | 12 元 |
作 者: | (唐)吳兢,編著,馬叢,譯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目 錄 | |
【貞觀政要 目錄】 君道………………………………007 政體第二………………………………011 任賢第三………………………………015 求諫第四………………………………019 納諫第五………………………………023 君臣鑒戒第六…………………………027 擇官第七………………………………031 封建第八………………………………035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038 尊敬師傅第十…………………………042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045 規諫太子第十二………………………050 仁義第十三……………………………053 忠義第十四……………………………056 孝友第十五……………………………060 公平第十六……………………………063 誠信第十七……………………………067 儉約第十八……………………………071 謙讓第十九……………………………074 仁惻第二十……………………………077 慎所好第二十一………………………081 慎言語第二十二………………………084 杜讒邪第二十三………………………089 悔過第二十四…………………………093 奢縱第二十五…………………………097 貪鄙第二十六…………………………099 崇儒學第二十七………………………105 文史第二十八…………………………109 禮樂第二十九…………………………113 務農第三十……………………………118 刑法第三十一…………………………122 赦令第三十二…………………………128 貢賦第三十三…………………………131 辨興亡第三十四………………………134 徵伐第三十五…………………………139 安邊第三十六…………………………141 行幸第三十七…………………………145 畋獵第三十八…………………………149 災祥第三十九…………………………153 慎終第四十……………………………156 |
作者介紹 | |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纍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颱、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迴京又任恒王傅。吳兢居史館任職30餘年,以敘事簡練、奮筆直書見稱。曾認為粱、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彆撰《粱史》、《齊史》、《陳史》各10捲、《隋史》20捲。卒後。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餘捲,世稱“良史”。吳兢的編著有《樂府古體要解》、《唐春鞦》、《唐書備闕記》、《太宗勛史》、《睿宗實錄》、《中宗實錄》、《貞觀政要》、《則天實錄》、《唐高宗實錄》(與劉知己閤撰)等,僅《貞觀政要》傳於今。 |
精彩書摘 | |
君道 一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①以啖②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麯,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且復 齣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③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④,問其理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注釋】 ①股:大腿。 ②啖(dàn):吃或給人吃。 ③怨(dú):亦作“怨黷”,因怨恨而齣的誹謗言論。 ④詹何:戰國時楚國隱者、哲學傢、術士。繼承楊硃的“為 我”思想,認為“重生”必然“輕利”,反對縱欲自恣的行為。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以百姓的存活為先。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雖然填飽瞭,但人也就死瞭。如果想要安定天下,必須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沒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彎麯的情況,也不會齣現上麵治理好瞭而下麵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損傷自身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都是因為自身的貪欲纔釀成災禍。如果一味貪戀美味,沉溺於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齣一些不閤事理的話來,就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聲載道,zui終眾叛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自己貪圖安逸。” 諫議大夫魏徵迴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纔能遠而推及其他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國傢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來迴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傢用什麼方法,詹何說:‘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得很好而國傢發生動亂的事。’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實在符閤古代聖賢的意思。” 二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雲:‘先人有言,詢於芻蕘①。’昔唐、虞之理,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②。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迴③,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硃異,而侯景舉兵嚮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注釋】 ①芻蕘: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或普通百姓的淺陋言辭。 ②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意為大開四方之門,廣四方之視聽,防止耳目閉塞,以便招賢納俊。 ③靖言庸迴:當麵說得好聽,背後卻搗鬼。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徵:“什麼叫作聖明的君主?什麼叫作昏暗的君主?”魏徵迴答道:“君主之所以聖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麵的不同意見;君主之所以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君主要嚮割草柴的人徵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時,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纔;廣開視聽,瞭解、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因此聖明的君主能夠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就不能濛蔽他,花言巧語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不是這樣,他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叛離時,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硃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時,他竟渾然不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也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如果能廣泛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忠誠建議,那麼權臣就不能濛上蔽下,百姓的情況也就能順利傳遞給君主瞭。”唐太宗很贊賞魏徵講的這番話。 三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①,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魏徵對曰:“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後,誌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齣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注釋】 ①草昧:草,雜亂。昧,濛昧,混沌原始未開化的狀態。常用來指國傢草創秩序未定的時候。 ②昏狡:狡,傷害。昏庸害民。 【譯文】 貞觀十年,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們說:“在的事業中,創業與守業哪件事比較艱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迴答道:“國傢開始創業的時候,各地豪傑競相躍起,必須攻破城池纔能使敵人投降,在戰鬥中獲勝纔能使敵人歸順。這樣看來,還是創業艱難。”魏徵迴答道:“的興起,一定是趁著前朝衰亂的時候。這個時候推翻昏庸無道的舊主,百姓就樂於擁戴,四海之內也都會先後歸順,這正是天授人與,如此看來,創業並不艱難。可是一旦取得天下後,若誌趣變得驕傲放縱,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徭役沒有休止,百姓窮睏凋敝而國君卻不停地享樂,國傢的衰敗,常常就是這樣引起的。這樣看來,守業更難。”唐太宗說:“玄齡當初跟隨我平定天下,曆盡艱難睏苦,多次死裏逃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徵輔助我安定天下,擔心齣現驕奢淫逸的苗頭,而陷入危亡的泥潭,所以知道守業的艱難。如今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守業這一難事,就得和諸公一起謹慎處理纔是。 政體第二 一 貞觀初,太宗謂蕭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 【注釋】 ①蕭瑀:蕭皇後的弟弟。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完全瞭解瞭弓箭的奧妙。zui近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於是就把它們拿給做弓的師傅看。弓箭師傅卻說:‘都不是好材質的弓。’我詢問其中的原因,弓箭師傅說:‘製弓的木料中心不正,那麼它的脈理就是歪斜的,這種材料製成的弓雖然剛勁有力,但射齣去的箭不會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從這件事中,我領悟齣很多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四方,用過的弓箭非常多,但我尚且不懂識彆弓箭的要領,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非常短,對於治理國傢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知識掌握得多,我對弓箭的瞭解尚有失偏頗,更何況是治理國傢的道理呢?” |
前言 | |
前言 《貞觀政要》是由唐代史學傢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其內容以記言為主,將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的各種問題的對話做瞭記錄,此外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也齣現在其中,後人亦能從該史書中看到當時一些關於政治、經濟的重大措施。吳兢,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年輕時就立誌從事史學工作,為此他“勵誌勤學,博通經史”。武則天時,經友人的,吳兢開始擔任史官。作為史官,他不僅能夠秉筆直書,還常常不顧個人安危直言進諫。因為唐中宗無力駕馭朝政,武則天去世後,武三思、韋後、安樂公主等各派勢力都在拉幫結派,朝臣人人自危。安樂公主想廢太子而自立,而太子因發動兵變失敗被殺,安樂公主隨後把矛頭指嚮相王李旦。吳兢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寫瞭《上中宗皇帝疏》,勸誡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誼,zui終保住瞭相王李旦。這件事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瞭吳兢忠於曆史的崇高品格,而他所編著的《貞觀政要》亦是集中體現瞭臣子敢於正義直言輔佐君王的精神。據資料記載,《貞觀政要》寫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唐朝社會依然呈現齣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頗為敏感的吳兢儼然感受到瞭時展衰頹的趨勢。作為大唐的一名臣子,為瞭保證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加上職務工作的積纍,吳兢深感有必要總結一下唐太宗時期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樹立起施政楷模並提供施政指導,這便是吳兢撰寫《貞觀政要》的初衷。因為吳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導,《貞觀政要》一直為曆代統治者所推崇和珍視,並作為他們施政的鑒戒。《貞觀政要》雖然屬於記載史實的著作,但吳兢並未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組織該書,他一反過去紀傳體或編年體的煩瑣寫法,對傳統的記言體裁又加以改造創新,形成瞭獨具一格的《貞觀政要》。書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幾位忠臣良將,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的經驗與思想,以告誡後人的意圖齣發,吳兢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徵伐安邊、善始慎終等專題形式進行分門彆類的排列。這樣一來,該書的核心思想也就變得十分清晰和有條理,同時,這種安排方式也方便讀者閱讀。雖然吳兢對施政理念做瞭極為詳細的分類,但是我們不難發現,《貞觀政要》也集中體現瞭以下幾方麵治國理政的思想: 一、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經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比喻經常齣現在《貞觀政要》一書中,而書籍主人公之所以經常說這句話,是因為唐太宗君臣從亂世中奪得政權,並眼目睹瞭民眾的巨大曆史推動力,因此唐太宗始終堅持廣施濟眾的民本思想。其實,這種思想是對自先秦以來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雖然民本思想的産生和發展已有很長的曆史,但是這種治國理念始終奏效,我們可以看到,當今的執政者更是積極挖掘古代文化中的治國理念,堅持施行仁政、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緻力於新時期國傢和民族的建設事業。 二、求諫納聽的思想 封建王朝的特點就是權力高度集中於管理者,這種管理製度很容易産生一言堂的結果。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廣開言路,真心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臣子也不會主動大膽地提齣規勸君主的意見,如此一來便形成瞭惡性循環,上情下情得不到順暢傳達。《貞觀政要》到處體現著唐太宗廣開言路的實踐,zui明顯的就是臣子們屢屢直言進諫的事例,還有唐太宗引經據典警示自己的言論,做到大度開明,這也是唐太宗開闢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在杜絕獨斷專行和偏聽偏信方麵,現代社會的執政者做齣瞭更多的實踐,因為交流工具的便利化和多樣化,在法律支持的基礎上,在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方麵,有政府、大眾媒體和普通民眾等幾大主體,信息的及時有效傳播得到瞭限度的實現,管理者與民眾的信息互動也更加明顯。 三、居安思危的遠慮思想 “居安思危”也是唐太宗君臣交談的一個核心話題。這種德治心理是唐太宗推行民本觀、為君之道的心理基礎。因為眼目睹甲兵強盛的大隋王朝短命而亡,為瞭保住來之不易的唐王朝,唐太宗君臣始終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遠慮思想。由此不難看齣,《貞觀政要》不僅是施政措施的指導,更是價值理念的體現。錶麵上,它解讀瞭貞觀盛世齣現的緣由,反映瞭唐太宗“貞觀之治”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實際上,該書中所反映的思想為朝代演變曆史發展做瞭深刻的揭示,尤其給瞭國傢管理者以深刻的啓示,比如,其中以民生為本、以德治國等治國理念,誠心納諫、仁心仁政等領導方式,任人唯賢、德纔兼備等人纔選拔製度,天下為傢、戒奢戒貪、善始善終等修養藝術等,至今都值得各級和管理者藉鑒學習。 對於一般人來說,閱讀《貞觀政要》一書,可以在為人處世、規範自身等方麵找到比較強大的力量支持。此外,書中在外交方麵的記錄也能夠幫助我們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加強國傢團結意識,有利於淨化社會風氣、純潔人的心靈。 本書雖然對《貞觀政要》的部分內容做瞭節選譯注,但所選內容保證瞭原書的精華之初,並對其中的生僻字做瞭備注解釋,方便讀者閱讀。在原文翻譯上,本書堅持本義一緻的原則,用更方便人們理解的語言做瞭注解,爭取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